关于保罗及其著作的新教会迷思

莱斯利.谢朴德牧师 写给澳大利亚新教会牧者团的文章

刘广斌 译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经由新教会的视角对保罗的理解和认识。第二部分以 “注释 “为标题,是作者从所有能找到的有关保罗的章节中摘录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通过新教会的角度形成自己对保罗的理解和认识。

新教会关于保罗和他书信的误解

在听了许多新教会之人对保罗的评价之后,比如 “保罗下了地狱”,”保罗从来没有提到过圣经或比喻中的任何东西”,”保罗是不是使徒?”,”不要靠近保罗”,以及许多新教会代代口传的关于保罗的其他误解,我想到时候了,我要为自己寻找史公著作到底如何讲述保罗的,同时要记住《属天的奥秘》 362章的讲述:

“本节描述的是被称为“该隐”的信仰教义,它如何将信仰与爱分离,也如何将信仰与慈善分离,因为慈善是爱的产物。哪里有教会,哪里就会产生异端,因为人们会专注于信仰的某一具体论述,并认定其至关重要。人的思维过程有这样的特点:当他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会认为这件事比其它事更重要,尤其当他幻想这是他自己的发现,且自我之爱和对尘世之爱扩张了他的自负时,更如此。于是,一切都看似赞同和支持这件事,甚至直到他为此赌咒发誓,哪怕它是错的。被称为“该隐”的人们就是这样使得信仰比爱更重要,并且由于这样的作为,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没有爱。自我之爱及其导致的幻觉在他们里面结为同党。”

“只要有教会存在,异端就会产生,因为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建立在他们极为重视的某一特定信仰论述上。因为人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当他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时,他就会使这件事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JE译)。

于是,我借助于电脑新技术,通过 “新搜索”(爬楼梯或查光盘上的著作)进行搜索,从而为我更新了Potts(史公著作英文译者之一—译者注)的索引。令我惊讶的是,在史公著作中所有提到保罗名字的地方,Potts只记录了不到三分之一。计算机查到的超过80处提到保罗的地方,Potts仅仅记录了25处。这样不仅使我得到了新的统计数字,而且按时间顺序排列,从《灵界日记》开始的1747年到《真实的基督教》的1771年,并且把1747年到1771年期间的遗作也排出了顺序。

为什么要谈这些日期呢?因为在这一点上,我想向读者提出以下的问题: 史威登堡是否在他第一次写《灵界日记》和完成出版作品之间,改变了他对保罗的看法?因为,正如我将要揭示的那样,只有《灵界日记》中才关于保罗的误解,说他在地狱里,具有 “邪恶的品“,而且保罗没有《圣经》中的任何一个教义。然而,在日记之外,你可以看到保罗的形象闪耀着美好的光辉。

日记中关于保罗的内容写于大约1747年到1754年分布在11个章节里:《灵界日记》234,288,1747,3520,3728,4321,4322,4323,4412,4413,4824。其中有五个地方提示保罗的形象不好。以下是这五的片段。

《灵界日记》4321. “当时我听到保罗和他说话,说他想和他作伴,他们要一起去把自己变成神…。于是,大家都知道保罗是这样邪恶的品性” 1749年7月10日。(下划线是后加的)

《灵界日记》4323. “有一个人自以为是引诱亚当和夏娃的魔鬼,保罗与他相。”1749。

《灵界日记》4412. “保罗是使徒中最坏的一个,通过充分的经历我已经知道了这一点。他在传福音之前所沉溺的自我之爱,后来也一直与他同在而且因为他当时大多处于类似的状态,所以他被这种爱和他的本性所驱使,希望处于动乱中。他所做的一切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为最大的、审判以色列各支派… 如果我所知道关于保罗的事情都写出来,将写满一些纸张。(这似乎意味着)他写书信并不能证明他是这样的人,因为即使一位虔的人也能讲好道,写好书信;做人是一回事,说话和写文章是另一回事,就像我们说的他一样。此外,他在书信中没有提到主所教导的甚至一句话,也没有引用他的一个比喻,所以他没有从主的生和话语中得到任何东西因此可以这样福音之人本身就应该是福音。” (下划线是后加的)

《灵界日记》4413. “有一个人对圣经的内在意义没有感觉,因为他希望通过他的行为积累(保罗)。他长期与我保持距离,也在最坏的一类灵中。他现在与最坏的邪灵合伙如今希望给自己成一个(灵的)天堂,他可以从自身给他们快乐……他们不约而同持续向我施压这被察觉到了,说这出自保罗,他恨恶内在意义。” 1749年(下划线是后加的)

《灵界日记》4824. “到了来可以看到保罗书信没有内义但允许它们教会中,免得教会的人对存有内义的主的圣经作恶。因为人的生若是不健康的,却信了圣,就会对天堂行恶。所以允许保罗书信存在但不允许保罗使用出自的任何比喻,甚至任何教义,去阐释和发挥所有的都出自自己。教会的确解释主的圣经,却保罗书信达成因为这个原因,保罗书信各处撤离了仁爱的良善,信仰真理然而,主的智慧所教导的,却处处都为仁爱之善。 “(下划线乃后加)

最后一节的《灵界日记》4824没有日期。然而,我们知道《灵界日记》4573写于1752年,《灵界日记》5335的日期是1757年。所以剩下的762个没有日期的章节,写在这四年之间。此,《灵界日记》4824应该是写于1754年左右。史威登堡在余下的十一年里,继续日记中记录,没有再提到保罗。然而应该记住,当记录《灵界日记》4824时,史威登堡正在写天国的奥秘(拉丁文版)的第五卷,他在《灵界日记》4619,4630中提到了这些。然而,在天国的奥秘(1749-1756)这整部最早出版的著作中,史威登堡没有一次提到保罗。

不过,他将在二十年后写给拜尔医生的信中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我也将在后面介绍这封信。

那么,为什么对日期如此重视因为在1754年之后,史威登堡没有说过一句对保罗不利的坏话。我们可以说,只有在《灵日记》这部未出版的作品中,史威登堡才对保罗有直截了当的指责。既然日记仅仅只是个人在灵性世界的思和所见的记,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当作思考(或思索)来看待。然而,在史威登堡写《灵界日记》4824的时候,他也在写《属天的奥秘》,并且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获得充分的启示写这著作

“同样我也坚信,从我蒙召的第一天起,我没有从任何天使那里得到过关于该教会的任何指只是在读时从主获得的。” 真实的基督教779.(1771)又:”甚至我经由邪灵所了解的那些事,即使是灵说的我也单单从主来的灵说时,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公开宣真理是甚麽。”《灵界日记》4034. 1748年11月2日)。

难道《灵界日记》中的早期章节只史威登堡的私自想法,而不是直接的启示?我们知道,当史威登处于尘思维时,他失去了属天。我们也知道,他当时正在写作的属天的奥秘》(Arcana Coelestia),在整部著作中没有提到保罗。所以看来这一时期,对保罗的关注只史威登个人兴趣并且因此,他在日记中所写下些讲述,也许并非纯粹来自主。

属天的奥秘6210中,我们读到:

“有时,我认真地思考俗世之事,以及大多数人非常关心的事情,即财产、获得财富、快乐等等。这些时候,我注意到我正沉浸在感官事物之一旦我的思想沉浸于这些事情与我相伴的天使离开了。…对我来说更为明显的是,有一次,我被引导穿过天国的居所,正处于灵性思维中,突然开始沉事物的思考,后,所有的灵性思维都消了,变得一片空白。”

一些新教会的学者正是根据这五未出版的《灵日记》,保罗和他的书信驱逐,认为它们不值得新教会的人注。这对新教会没有任何助益因为这样做就断了我们本该寻找的,新教会与基督徒的联系。所有保罗被入地狱的误解,都仅仅来源于这四个段落。如果在出版的著作中其他60提到保罗的段落都是同样的思想脉络,没问题了。但我想我们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

“保罗在地狱”这一误解的起源

著作中说保罗在地狱里吗?在已出版的作品灵界日记以外的作品中,我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关于保罗在地狱的提法事实不止于此。著作多次这样作为使徒的保罗

《诠释<启示录>》885. “因为上帝将赞、尊荣和永恒的福赐给那些在忍耐中努力以达到永生的人。”

…为此,使徒保罗用这些劝诫鼓励他的听众要践行良善。” 另见 婚姻之爱24,26,79,82,328. (下划线后加)

保罗位列最高天使之中

圣经的字义和灵义3·4. “因此,有时我被恩准处于层以及高层的天使中,听他们彼此的对话这时我处于内的自然状态,远远摆脱俗和肉体的挂念其实就在睡初醒的时候于是我听到了一些无法言说和表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到的保罗所经历的事情一样哥林多后书12:4;”(下划线后加)

保罗数点信仰的律

圣治115. “那些仁爱的人,确证自己信念的依据,是保罗罗马书里的讲述人称义是因着信心,不是律法的行为。”(罗马书3:28)。。。 那些这句话作为证据,为自己信心与仁爱分离作证的人,久久凝视这段经文如同凝视太阳之后,看到保罗数点的仰之律法的核心乃仁爱的行为以及没有律法的信心是什么他们无视保罗数点的恶行,及行不能进天堂。由此可见,错误的理解这单一经文导致了何等的盲目。下划线后加)

保罗教导律法(诫命)

“接上面的话我还要加上…8(5)。又有人给他们读了约翰福音这段话:‘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约翰福音1:1,14)。又读了保罗下面这段话:在耶稣基督里:‘神性一切的丰满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他里面’(歌罗西书2:9)

《揭秘<启示录>》356 [2] … 因这些事是罪而不去行的人,就是爱他的邻舍。有人恨他的邻舍,因恨而想杀他,就不爱他的邻舍。有人想与邻舍的妻子淫乱,就不爱他的邻舍。人若想偷盗和掠夺邻居的财物,也不爱他的邻居,等等。

关于保罗在下面的话中也教导说:因为爱他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你的邻舍如同自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对他的邻舍作恶,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罗马书13:8-10)。” (下划线后加)

《教义之仁爱篇》210.1“立志不对邻居作恶,就是爱他。因为爱别人的人,就不向他作恶。保罗说,爱邻舍的人就是遵守十诫的” (下划线后加)

被误解的保罗

《揭秘<启示录>》675. “对此,我要做出补充……’至于教会难道教会是崇拜三神的地方吗?难道教会能整个教义都建立在保罗的一句被错误地理解了的话上,而不是建立在整全的圣经上吗?这其中有多少虚假和邪恶。” (下划线后加)

《揭秘<启示录>》750. “们确实接受圣经,并说教会是建立在其上但仍然把他们教会的教义建立在保罗的一句话上,即人称义是因着信心,不是律法的行为(罗马书3:28)这完全错误的理解。划线后加)。

《揭秘<启示录>》825. 很显然,宗教改革派同样宣扬唯信称义。这与天主教一样-译者注否认了人的神性,他们将神学建立在保罗的一句错误理解的话上雅各书里说得明白:若单有信心,而没有行为,信心就是死的雅各书2:17,20)他又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 (1:22)保罗也同样不是听律法的为义,而是行律法的称义。(罗马书2:13)。(下划线后加)

还有,保罗在另一处说:根据每个人自己的智慧主用他的灵充满他们所有人,但每个人获赐的程度都符合他的悟性根据他能力的特点发挥效用真实的基督教157“当彼得,雅各和约翰看到耶稣变相时,当保罗从天堂听到不可言说的消息时,他们处于同一种状态。” 真实的基督教169 ……“想想人里面的三位一体,谁不明白这圣三一如何在主里面?每个人都有灵魂、身体和活动;主也是如此,正如保罗所说:“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耶稣基督里面”。根据保罗的(歌罗西书2:9)

真实的基督教170.就在主神救主和救主耶稣基督里面,这是因为构成一位神的三本质要素在祂里面。如保罗所说,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居住在祂里面。这一点从主自己的话也能清楚看出来,即:凡父所有的,都是祂的;圣灵不是凭自己说的,而是把所听见的说出来。《真实的基督教188. “那么,福音书和保罗话语中所提到的圣灵是什么呢?”真实的基督教288:“当保罗说:‘人称义是因着信心,不在乎遵行律法时,他所说的遵行律法,就是指这些法规”。(罗马书3:28)。”

真实的基督教327:“在属灵的意义上,这两条诫命禁止一切违背灵的情欲…从保罗书信可”《真实的基督教342保罗信主后,就传讲基督,说祂是上帝的儿子使徒行传9:20)。 《真实的基督教》354:“主是信心的上帝,保罗教导说是通过基督的信心而得的义,这义是借着信心从上帝而来的。’”(腓利比书3:9)。《真实的基督教》 374:“这一点还可用神殿来对比说明。正如保罗所说,人是上帝的殿”。(哥林多前书3:1617;哥林多后书6:16;以弗所书2:21)。《真实的基督教》444:“从保罗书信清楚可知,爱完全了所有这些律法”。

《真实的基督教》506.“此外,保罗还用这些话作结尾:这样,我们因信废了律法吗?断乎不是!更是坚固律法。(罗马书3:27-31)。。。所有这些经文清楚表明,保罗拒绝无行为,就象雅各书说的(雅各书2:17-26)。[3]保罗指的是为犹太人制定的摩西律法[4]除此之外他们还补充说,从保罗那里他们认识到,人应该按照十诫的律法生活,而律法要靠爱才得完全。(罗马书13:8-11); “《真实的基督教》528。保罗传讲中要求各处的人都要悔使行传17:30)。《真实的基督教》722:“第一条诫命或律法就是爱上帝高于一切,并要爱邻同自(马太福音22:34-39;路加福音10:25-28)。保罗还说“现如今常存的有信心、盼望、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 《真实的基督教》796“保罗甚至将爱置于信之上,他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林前13:13)。 (下划线后加)

我认为,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此时的史威登堡并不反对保罗,而此时所记录的纯粹来自主(真实的基督教779)我们应该从已出版的著作查这些章节所占的分量确定保罗书信在圣经中的重要性。

现在我想回到最初的问题灵界日记4824之后,史威登堡对保罗的看法是否改变了?

不允许保罗使用出自的任何比喻,甚至任何教义,去阐释和发挥所有的都出自自己。教会的确解释主的圣经,却保罗书信达成因为这个原因,保罗书信各处撤离了仁爱的良信仰真理。”(下划线乃后加)

在1766年4月15日写给拜尔医生的信中,史威登堡对于保罗写了下面的话:

“至于使徒和保罗的著作,我没有在《属天的奥秘》中引用,因它们是教义著作,不同于“先知书”大卫作品”福音书启示录那样是以圣言的风格写成的。圣言的风格完全是由对应组成的,因此,它们与天堂有直接的交流而教义著作却是另一种风格,它们虽确实与天有交流,但却是间接的。使徒们之所以如此写,是因为新基督教会应该由他们开始,因此教义上的事情不能用圣言的风格来写,而只能用一种更容易明白、更亲的方式来尽管如此,使徒的著作仍然优秀的教会书籍坚守仁爱和信仰的教义,就像主自己在福音书和启示录中强有力展示的那样。在阅读时用心留意,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和觉察出来。” (下划线后加)(史威登堡书信和纪念品第2卷,SAA 1955布林·阿西恩)

在上给拜尔医生的信中(该信已出版,可供查阅),史威登堡说:使徒的著作仍然优秀的教会书籍坚守仁爱和信仰的教义,就像主自己在福音书和启示录中强有力展示的那样(下划线后加)在我看来,这句话推翻了《灵界日记》中对保罗所作的不利讲述。如果需要更多的证据,可以在本文尚未引述章节找到

总之,我认为我们需要记住,主使用了世界上的人,来奠定我们属灵生的信息。史威登堡确实说保罗书信是教义书籍。我觉得在新教会中我们对保罗书信持有的问题是,我们判断的依据是保罗本人,而不是把保罗作主的工具。关于这两者间的区别史公著作中用大卫王这个人的性格和他所代表的意义教导我们这记载在《属天的奥秘》2842节里:

“已经说过了,大卫的象征誓言仍是 “向大卫发的誓言“,因为他这样的特性,使他相信誓言指向的是他自己和他的子孙因为大卫爱他自己和他的子孙,所以相信是指向他的就像前面所说的,他的子孙要永远建立,他的宝座要代代相传。“(下划线加)。

以及:

灵界日记3656:这表明大卫渴望堂成为首领。从他在“诗篇”中对自己的理解看出,他这种渴望深藏于。他有时允许来到高处,从而以为自己在最高天堂—这也是当今常见的从阴间被放出之后,他突然出现在与他以前的位置相对的高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他朝向天堂或最高处努力上来的时候,在别人看来是在爬台阶,好像是在爬梯子的梯,虽然没有梯子。而且他一直没有停歇,直到他似乎已经到达最高处。在那里看到他恐惧地眩晕害怕自己一头栽下去交流中我也觉察过这种感觉。

以及:

灵界日记3657:。。。也显示出来他是以怎样的方式制服那些在灵界的人,并强迫他们把他当作神来崇拜。首先,最近与我在一起的那位教皇,又来到他们中间,我意识到他位于头顶上,他现在与大卫在一起,想使大卫顺从自己,把他当作神来崇拜。因为先前大卫在最高处的时候宣称自己是神。(参阅《灵界日记》3656, 3657, 3658, 3660, 4111各段)(下划线后加)

我们可以看到,就大卫王本身的品而言,他不是一个属天或属灵人,因为 “大卫的自我之爱”。但主却能使用他来奠定属灵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史威登堡在《灵界日记》和已出版的著作中都责备了大卫,只在《灵界日记》中如此评讲保罗。我们新教会如今要放下保罗的品,就像我们不关注大卫的品一样,专注于主通过保罗等人建立第一基督教会赐下的教义使命,今天祂仍然在外邦人中继续建立。当我们开始理解和重基督教会的外邦人来自何方时,在主的帮助下,我们也许能够带领他们面对主的第二次降临。

注解

著作中关于保罗的引文,按照出版日期排列。莱斯利·L·谢泼德。 BA,1991年。

1747

灵界日记234。此外,当在坟墓里的时候,有一小段时间,他们描绘了一些水状地进呈现起伏如温柔的波浪,象征生命的回归。以此方式他们象征性地表达了洗礼中的属灵生命,就像很久以前说的。”因着这个缘故,保罗也说,洗礼包含着相同的意思。” 马书6:4;歌罗西书2:12

灵界日记288:然而,那些披着物质外衣的人,却可以因着上帝弥赛亚的怜悯,生活在最天堂被祝福的人中,他们的状态与其在上面的不同位置相关。幸福并不是像眼睛所看到的位处内层天堂那种表象一样,而是舌头永远说不出来,体里的心灵永远无法想象的。因此,被提升到最内层或第三层天的保罗,时既出离了肉体,又出离了属世,这是由弥赛亚上帝的全能达成的。

灵界日记1747。这些位于皮肤的排斥圣经的内在以及更内在的内涵,如前1736节所述。因此他们排斥内在生越是内在的生命他们就越抵触。他们不断地与之作对,因为他们是浅薄的人,故与内在作对抵制内在保罗他自己的描述(见罗马书7:14-25;林后12:7,加拉太书4:13-14)1748年3月27日。这些煽动他们的外在之灵就是构成粗糙及肮脏皮肤的人。

灵界日记3520. 当我进入保罗的殿时,他们信仰氛围品性就显露出来,因为当时有人突然对我说,有人在睡梦中梦见他被圣灵引入这巨大的殿。之后,一个人似乎从左向右升堂。有人对我说,我也觉察到,那是个刚死不久的人,他立刻被天使送到天去了。于是了机会就此话题交谈,其间说人死后立即被唤醒他的天使带到天去的情形,并且看到他被主接去,的荣耀显示给他。当说起这一事件,我周围的荷兰人发出怀疑的气氛甚至几乎不相信事,我于是获得提示去告诉他们。

以下内容未翻译,若有需要,请联系我,刘广斌)

保罗在永生灵界的地位

使徒保罗在属灵世界中的处境是一个让很多很多人困惑的大问题。 不了解新教会的人们在这个问题面前踌躇不前,甚至作为证据贬斥史威登堡的著作为异端。初来新教会的人也一再为这个问题困惑。而许多即使已经读了不少史威登堡著作的人,对此问题也没有清晰的答案看来确实有必针对这一问题做出说服力的回答。 

为此,我请教了布里斯班新教会的伊恩.阿诺德牧师,他从17岁到英国读神学开始,一生都在研究圣经和史威登堡的著作,对许多问题都有明确且深刻的见解。(另外我也翻译了一些有关保罗的文章,将陆续发给大家)

伊恩牧师对保罗在永生灵界地位的解答

我在这里写的不是至少还不能算一篇关于史威登堡著作中关于保罗和他(保罗)在灵性世界中的地位的文章,但我提出以下几点。

1. 欢迎纠正我!但我知道在我们所认为的史威登堡的真实 “著作 “中没有关于保罗的负面评论,也没有暗示他在地狱。 相反,有补充的内容说到(即更多关于他 – 保罗 – 所写的东西,见AR 417:2, 275,675,和892),史威登堡甚至把他列为十二使徒之一,见《婚姻之爱》第6段第2小节。

2. 关于保罗在地狱里,沉迷于自我爱,等等这些段落都是来自史威登堡的《灵日记》。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重要的,因为日记史威登堡在获得 “完全的启示 “之前写的

这里引用1962年在伦敦出版的《灵日记》第一卷的总序

《灵日记》第一卷的总序是

为了正确地评价史威登堡在这过渡时期所写的东西,有必要了解史威登堡是如何被引入灵性世界的,以及他自己是如何准备成为主使用他向人类传达启示的工具的。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五千多页文字,包括以下作品

年份著作性质
1745圣经索引:申命记 – 列王记下
 索引:四福音书
1745-1747创造的历史和圣经诠释
1746圣经名称索引-历史部分
 圣经索引:以赛亚书和耶利米书
1746-1748圣经索引:圣经预言
1748灵界日记(索引)
1746-1748 圣经页边注
列举结束 

1745年到1748年这几年,被称为史威登堡的过渡时期。他充分意识到被主呼召。这在1744年就已经发生了。但他了几年的时间,才完全意识到那呼召的意义。当时对他来说是 “朦胧的 “和 “不清楚的”,这期间他写的东西是推测性的,而不是权威性的。

然而,从1749年起,情况变得不同了。他的 “呼 “从那时起变得清清楚楚,他已获得完全启示。于是,在同年1749年他开始写《The Arcana Caelestia》(现在称为《天的奥秘》),此后(1749年以后)他所写和出版的所有著作都是权威性的。这些著作的权威性有不同的看法史威登堡更明白地意识到,他现在是受到启示去写他正在写的东西,而这已经不是他的如上述写于1745-1749年的8部样。

3. 《灵界日记》不是由史威登堡出版的,这一点就说明了很多问题。我们认为,他对这本日记的出版没有真正的兴趣。它不是写给大众的。日记》由史威登堡在1745年至1748年这些年里朦朦胧胧地看到和经历的事情组成。我们不认为它具有权威性。

4. 在1749年后的史威登堡著作里面的其他地方,史威登堡谈到,当下灵性世界里的人,可以假冒这常会发生那些我们到了灵界后能回忆起并想见到,希望交谈的人。那么,史威登堡看到并与之交谈的是真正的保罗吗?这真的是保罗吗还是有人冒充他史威登堡是否反映的是他自己(史威登堡自己)归咎于使徒保罗并被信奉的唯信称义的教义的不满?这是否是主的作为,为要使史威登堡最终完全摈弃他的唯信称义的信仰系统?(毕竟,他的父亲曾是一位唯信称义教义的牧师和传教士,他父亲的教导会融入年轻史威登堡的心灵和记忆中)。

5.我重新阅读了你作为电子邮件附件发送的《灵性日记》中关于保罗的那些段落。我意识到的是,即使这真的是使徒保罗,我们也不必断定他被永久地送入地狱。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或者说我们大多数人,当我们从这个世界进入灵性世界的时候,都有很多邪恶和错误需要面对和摆脱。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甚至可能要经历地狱,或者看起来很像地狱的东西。

6. 确实来,史威登堡需要处理和解决他对人(不仅是保罗,还有大卫王等人)的假设和不正确的想法和思想及(甚至)信仰,作为他在上述这个 “过渡时期 “的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以便从1749年起使成为主需要的真正合格的仆人。

7.  从我读到的所有史威登堡的著作中,我绝对相信,来自上帝的启示我相信就是史威登堡的著作,即他在1749年至1771年期间所写和发表的那些著作这些不是向我们提供关于他人灵性状态的信息。来自上帝的启示完全都是祂要对我们说的讲的都我们自己为重生成为属天之人,所要经历的灵性转变和成长。

我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祝福,最美好的祝愿

伊恩

默 想

《灵性国度》111-123页

威尔逊-范杜森 著

刘广斌  译

我现在已经与灵和天使就反思问题进行了交谈,我不知道人们是否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他们注意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反思的学说中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有更多的奥秘。 – 灵界日记733

当人渴望理解,并通过这种渴望达到对真理的领悟时,他就处于灵的思维中,这就是默想。 – 圣愛與圣智 404.8

史威登堡曾进行过默想,他在著作1中极力推赞这种在宗教中几乎普遍存在的做法。然而他著作的许多追随者往往对默想一无所知,误解默想,甚至认为默想是危险的。我们要纠正这方面的误解,因为默想是重生的关键之一。

就史公著作而言,默想基本上是一种从内在打开、体验和学习的方式。它与专注于外部、物质存在或专注于自身本体恰恰相反。史公著作将其置于一个核心的位置,尽管这一点并不那么明显,因为对此的讲述散在于各处,并以不同的术语和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虽然有些人对它知之甚少,但心灵的内在灵性光景是比较容易开放和欣赏的。做到了这一点,人们就会发现内在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微妙的境界,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内容。

《大英百科全书》对默想的描述是:

默想是对那些在调整和实施个人生活中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的真理,进行深刻且平静的总体思考。默想尤其受到那些毕生致力于宗教追求之人的推崇和经常修习2

这篇文章继续引述世界上所有主要宗教中的默想。即使有关默想的最丰富文献和详细介绍是在佛教和印度教文献中,它们在基督教和犹太教中也非常显著。它是一门简单的艺术,是一种直接趋近内在生命的方法,人人都可以实践。也许是当前流行于一些群体的放纵主张以及把默想作为一种神秘经验向公众展示3,唬住了一些人,使之害怕、望而却步。人们轻易地忽视了史威登堡在著作中讲述的对于默想的实践。在一些人笔下,或在其他名目下,它看起来似乎很陌生,然而它并不陌生。那些在空旷的教堂里静坐默祷的人,本质上是在默想。史公在著作中说:“如果一个人愿意反思,他就会看到—他们在倡导默想。”

我们将首先探讨默想的本质是甚麽,并清理一些时髦的宣称。然后,我们要看看史威登堡自己的做法,以及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的非常尖锐和具有启发性的讲述。

默想的核心

默想到底是什么?它的核心是暂停惯常的思维,去体验流入和心灵的内在品性。这是其主要方法和目的。史威登堡在《灵魂与肉体的相互作用》中明确指出,我们所有的灵性生命都是由流入赋予的。但在普通的日常活动中,可以这样说,我们往往把这种流入据为己有,反而认为是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创造了我们的存在。我们的思想一旦产生,就被说出来或被付诸行动,似乎是我们使这一切运行的。朝这个方向发展就生出了自我中心4,这意味着没有神,也没有流入,只有个人从自身发出的行为。默想暂时中止这种认知及其运行的作为,从而可以体验灵性生命的内在品性,以及流入的过程。应该立即就能看出,这是与自我中心相反的。事实上,默想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减少自我中心的控制。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一个普通的默想。某人选了个安静的时间,轻松地坐着,目光凝视着一处。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他会暂停自己的任何心理企图。一切都归结为注意力在一个点上的汇聚。感觉来了又走了。会蹦出这样的想法:这是傻乎乎的浪费时间。然而这个念头未被认可,随后飘然而去。分心的杂念来了,体会到了,也被汇聚到对那个点的凝神上。这期间他心中被各种杂念纷扰欲使他脱离凝神状态,然而随后他内心的躁动开始平静下来。不久,有似乎源于某处的念头涌入。这些也被注意到了,但是不知其所以然。

他开始感到平静,仿佛来到一个新的祥和境界。源头的某处转换成了图像,出现在他意念里的这些图像其实是他内在状态的对应。这几天他一直在挂念他的结局会如何。这个问题又出现了,他似乎可以看到自己在结局里的作为,却仍然无法识别这过程。图像在浮现,他可以观察其浮现过程及其要表现的东西。有片刻,他可以看到他的结局趋向哪里。有一会儿,他感觉到神运行在他的结局里。大约十分钟过后,他淡出自己的默想,感到平静和放松,并且更加相信,更高的存在正在运作于他。这就是操练了一段时间默想的宗教人士的一次相当普通的际遇。

除了目光凝视的焦点不同外,可以说默想都是大同小异的。它与单纯的思索或仅仅出声祷告很不一样,这两者都有可能干扰对流入的感知。定点凝视的益处其实很简单。凝神于一点能让心灵持续观察内在过程。如果目光游移,心灵就会游移,就会错失感知流入的微妙过程。所有的默想方法都采取专注于一点的方法。而且,正如我们后面会看到的,专注于不同点导致的差异是轻微的。

大体上有两种默想,但其实可以合并成为一种。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和史威登堡的主要方法都强调内心专注于某种至高无上的理念。例如史威登堡说:“有一天,我在默想宇宙的创造”(《真实的基督教》76)。这里的焦点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内容上。刚才提到的另一种默想形式,则对任何内容不加分辨。相反,它的内在焦点是关注心灵中正在发生的念头,以便在没有任何限制下注视心理过程,不辨认它们,也不受其走势左右。

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可成为一种。第一种方法侧重于一个特定的主题,如宇宙的创造。第二种方法的主题是心灵的自主运行。只有很少或根本没有默想经验的人,往往会把第一种方法变成仅仅是思考和自己幻想宇宙如何创造。这只是思考而不是默想。要默想宇宙的创造,就要松松地保持这个焦点,然后观察有什么新的理解灌注进来。这要高于单纯地思考一个主题。

我们不建议那些新的默想者使用这样的主题,他们应该聚焦于当下发生的任何念头。这是揭示内在过程的更基本方法。在练成这种更基本的默想之后,就可以像史威登堡那样对一个主题进行默想,而不是仅仅沉于思考。默想本质上是一种愉快的、温和的探索,因此,它的特征之一就是新的领悟、新的发现和认知的全新基础。

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我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新教会的真正意义,并收集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这些文献五花八门,让我更加困惑。有一次我在做不设内在焦点的默想时,答案出现了,似乎有人提了个重要问题:“这些著作一直在针对什么事?”。我仿佛看到所有著作构成一幅巨大的全景图,处处展现出天堂色彩,且都有相同的意义。我可以看到答案是人的重生。说它是新的,因为它们要被造为新;说它是教会,因为其本质就是教会。我感到震惊和高兴。这是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我却一直忽略了。

但通常这种突如其来的创见性答案是在经过许多细致的工作和收集信息之后,在安静的自发反思中产生的。

人若仅仅思考一个主题,通常会唤起所有已知的东西。当所有事实都被汇集和梳理过后,他仍然被卡在那里。然而对这个关注的领域进行默想,就有可能打开悟性,导致突然灵光闪现。当问题已经成为生命的核心时,即使在睡眠中默想也会发生。我们在这里强调默想的基本根基,是为了让学生不至于陷入单纯的思考,而仅用默想一词来美化而已。从根本上来说,默想是让心灵自由行,人则以旁观者观察微妙的内在过程的自发景象。毫无疑问地,这是内在学习。

信仰者在这种状态下比在正常清醒生活中更容易体验到神性(《天堂与地狱》147)。应该很容易明白这是为什么。这是一种放松、开放、领受的状态。十分钟的默想,通常的效果是感到放松、精神焕发,对自己或他人的妄见减少一些。在修习了开放和领受之后,人往往会保持这种状态。

几乎所有修习默想的学校和宗教都主张每天只修习几分钟。即使在重要的训练中,超常默想也主张一次只做20分钟,一天两次。那些耗费整整数年时间修习的人,从宗教发展上看是悲壮的努力,对于大多数人不建议这样做。每天留出几分钟时间开放体验内在品性,就足够了。唯一的规则就是暂时中断对心理活动的控制和鉴识。就是放弃控制的努力。努力控制会破坏这个过程,并导致一系列的内在困境。

要想产生这些困境,人们只需要试图把心思固定在一个意念或形象上。经验告诉我们,通常心思在几秒钟内就飘走了;飘走后的某个时刻才意识到,于是唤回心思,但很快又再次飘走。但即使如此也是一种有用的体验,因为它有助于削弱我们很容易掌控自己的信念。意念、图像、感觉来了又走了。它们未被识别,也未被引向外在。但属灵体验的内在源头被观察到了。

著作中对比讲述内在与外在的所有方面,都会在默想中发现。属灵体验的内在、生发性特征被揭开,并显露在意识中。于是发现心灵具有无穷创造性且非常微妙。自我在交流中会很轻率思索和随便说话的特性展露无遗。根据我的经验,也正如史威登堡所说,这个领域的探索深度显然是无止境的5

互不相让的大们是如何做的

一旦看清了这一方法的真正目标和本质,古代这派那派学说彼此矛盾的主张就一目了然了。看看佛家的禅修是如何打坐的!西方人很快就发现,这个姿势对于不习惯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痛苦的。而姿势并不重要。任何方法只要能服务于内在目标,就都可以采用。躺下闭着眼睛,许多人可能就睡着了。大多数睡眠不能算作默想,因为其中几乎没有意识! 需要平静、警醒、舒适。只要有助于达成这些,任何姿势都可以接受。应该睁开还是闭上眼睛?都可以。只要能使自己达到凝神静气,无论哪种方式都是最好的。

有些学派宣称必须使用咒语,这通常是导师为一主题设立的梵文名称或短语。不断地默默重复咒语,以阻塞语言回路。看来头脑中确有需要使注意力集中。咒语提供一个无害的、不致分心的内在专注。人若想尝试同样方法,会发现从一到十数呼气,如此不断重复也会达到同样效果,或者干脆将每一次呼气数为一,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呼气比吸气更容易引起认同感,因为我们在呼气时更放松。各种无害的、不使注意力散乱的焦点都被使用过:盯着一个外在的点、默想身体的某一部分(如额头中线、心跳、手指尖等)、象征性的手位、舞蹈手势等。虽然各个流派都主张自己的方法比其他方法神奇,但只要能使注意力稳定于一点,就都可用。在教堂里,凝视祭坛也可以。人们发现最常用的方法产生的效果会优于其他所有方法。焦点能使心灵汇聚于一个中心。这样的焦点必须是静止的,同一的。我们大部分的外在体验都是心念在一件件事上飞跃。

默想无论选择什么焦点,都与这种飞跃相反。我们习惯于从一件事飞到另一件事,所以某种焦点在最初特别有用。当一个人习惯于体验内在品性后,这就可以成为以后的中心,而不再需要其他焦点。至于采取哪样坐姿、哪个大师如何做的、用什么咒语、焦点如何选、各种呼吸法等等的争论,只能使人远离体验的核心,毫无意义。要选用最简单的焦点,舒适地坐着凝视一个点,或者任何适合你的焦点。

默想是一种温和、微妙的锻炼。那些希望得到像惊险电视剧一样的超常异象和令人震撼经历的人,会很失望。开始时最大的危险是,修习者太过急躁,期望太高,却发现是在浪费时间。你若没有真正感受到人类体验的内在特性,没有体验到你里面如同流入般的赐予过程,你就尚未进入状态。若初期的努力能达到平静、放松的效果,就已经获得良好的开端了。

这也是为什么默想也用来治疗紧张状态。以后你会有内在的体验,并习惯于流入。有耐心的长期追求者,对心灵内在的运作方式已经了解很多,于是他们偶尔会获得巨大的、非常强烈的体验。另外,若能够内在地领悟默想,那么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在工作中,甚至在压力中,都很容易练习默想。这毕竟是一种内在的领悟,而这种领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实践。

默想的主要效果,按其出现的可能顺序排列如下:

a) 放松、平静、清新。

b) 纠结于哪些从自我而出,那些来自流入。

c) 进入到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代表自我的内在打开,然后被切断,因为自我试图攫取并掌控此过程。

d)  认识到心灵无穷的创意,且随时准备表现自己,及其对应。

e) 肉体变化如呼吸减慢、血压降低、脑电波的变化6

f)  价值观逐渐变得属灵。

g) 个性化的宗教启示。

我想强调的是,不要追求后面的效果,因为追求反而阻碍其出现。你是在寻求进入并理解内在生命,仅此而已。如果你只学会了如何放松,这就足够了。默想往往会影响到生命的其他方面。与某人短暂相识之后,我常常可以估计到他是否默想过,大概有多久的经历。我的着眼点是位居他们生命中心的平和。默想只是给人提供一个平安的避护所而已。有些人倾向于过分强调生命的艰难,好像没有其他方式体验生命。默想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平静避护所,对国王和贫民都适合,随时随地都能用。这个避护所能使人洞察外在的生命。

史威登堡的默想

关于史威登堡经历的有关史料只提供了他个人实践与体验的零碎画面。然而,阐释这些具体的片段却可以揭示出相当连贯的画面。一些实践以不同名称存在,它们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并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祈祷(尤其是非语言和反思性的祈祷)、反思和默想、催眠、出神状态和梦境。

我在其他地方说过,史威登堡对这些状态的认识是如此之多,没有任何当代文献能比拟他的发掘深度7。所有这些状态呈现的都是内在的体验。除了梦以外,现代心理学根本没有像他那样关注过这些领域。虽然我们将专述他的默想,但我们要从整体上理解他所经历的这些状态。他最初提到默想时,讲到祈祷时的最小呼吸:

然后向我展示某些类型的呼吸… 在我年幼时期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呼吸,比如做晨祷和晚祷的时候,以及后来偶尔探索肺和心脏的协调时,尤其是全心投入写作那些已出版著作时。多年来我一直注意到,有一种默契的呼吸,几乎无法察觉,这导致我对其反思,经历多年后把它写出来。从童年开始的许多年里,我一直采用这种呼吸,特别是通过全神贯注的沉思… 否则,对真理的深刻探索是不可能的。 灵界日记3464

凡认为史威登堡过分强调默想中呼吸重要性的人,都应该看到印度瑜伽同样非常强调呼吸。呼吸减弱是内向深度专注的结果,然而仅仅减弱呼吸却不能加强内向专注。调查研究确切发现,默想导致耗氧量减少8,呼吸深度和频率都会减少。虽然史威登堡后来写道,呼吸也许会停止,但这几乎不可能。他是独自工作的,没有人观察他。他没有意识到呼吸,这可能意味着他的默想是如此的深沉,已经超越了出神,到达一个境地使他暂时失去了对外在的所有意识,而只有内在的意识。在这种状态下,他在天堂和地狱经历了全景的异象和体验。他的呼吸变得如此低沉,说明他内向专注的深度非同一般。可能一百个专心祷告的人里也没有一个会有同样的体验。这大概提示了一个异常强大的心灵。他已习惯于全神贯注,在目标追求上异常执着。我猜测,他最早期的体验是具有特定内涵的默想,因其关联着在祈祷中寻求答案。

不过他在《理性心理学》中解释默想时展示的体验,与纳兰霍9现在所说的专注默想一致,即前面所说的专注任何流入之事物。

从上述来看,我们能经由普通意念和一种顺应的潜能,达成越来越靠近纯然领悟。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褪除具体的意念,即,使心思脱离词语和支离破碎的,有限的,物质的意念,同时也脱离全然属世的欲望和贪爱。于是,人的领悟在静息时脱离种种困扰,呈现其本原状态,只保留其自身的,与纯然领悟相适应的意念,使我们的心灵不易变动。除了那些符合纯然领悟的意念外,也不生出其他妄念。这样一来,我们的领悟就乐享最深在的安宁与愉悦。由于这种和谐便出现了某种智慧之光的流入,照亮整个思维的疆域,并通过某种我无法知其源头的默契,使整个心思聚合为一,并至深刻地认定某事是真或善,还是假或恶。这样,我们的领悟就在成熟的判断中得到完善。 – 理性心理学 154

在我看来,毫无疑问,这反映了相当丰富的默想体验。这绝非是一个人对此问题的简单思考。他那句 “顺应的潜能”,是对这种状态的绝佳简述。

在我的印象中,史威登堡从初习到惯熟于以灵性理念为核心的默想,贯穿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而在写作《理性心理学》和《梦日记》时期,他也在默想中使用顺应的潜能,只为观察上述的内在体验。如果说他只靠默想,那是不恰当的。这只是他一系列探索状态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感知内在经历。极微呼吸和呈现出神状态10的迹象,显示他比其他大多数人所能达到的更远。

从总体上我想说的是,默想是一种温和、安全、充分的方法,以进入这些内在状态。与催眠、出神和梦境相比,其优势在于有更多的意识和控制。但是另一方面,其内在紧张的迹象比其他类,例如出神,要弱一些。但对于大多数人的目标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史威登堡的经验是,这些内在状态后来在正常清醒的生活中变得更加明显,这也是练习默想之人的通常经验。这并不是说内在终于找到门路通向外在之人。它其实一直都存在。能够领悟内在的人将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辨识它。

史威登堡著作里的默想

著作中讨论默想时用的术语主要是默想 (meditatio)和反思 (reflectio)。在著作中,默想是指寻求内在智慧的过程本身,而反思则是对这一过程的实际感知。默想既被用来作负面描述(如那些过分笃行虔心默想的人,其来生的生命状态表现悲惨,天堂和地狱360),也有正面描述。

当人渴望理解,并通过理解达到对真理的觉悟时,他就进入灵性思维,这就是默想。这种思维虽然实际上属于身体思维,但却是非语言的思维,因为它超越身体思维,并俯视从记忆而出的思维。由此,思维既可以得出结论,也可以获得证实。但是,对真理本身的渴望无法用其他方式感知,除非意志努力从默想感受愉悦,这是默想的生命…   – 聖愛與圣智 404.8

这是对这个过程的极佳描述。这个过程主要是渴望(渴望理解),由此产生对真理的觉悟。这就是灵性思维。它好像是身体的思维,但却是不言而喻的或不易觉察的。仿佛从上俯视记忆,又像从下观察。但对真理的渴望很难被感知为意志的努力,而默想的乐趣是它的生命。此外,在著作的另一处说,人意识到在默想,却对灵魂如何作为一无所知(《圣治》34)。著作中几处重申,这基本上是一个内在的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考出自他爱的情感(《圣治》61)。

一旦了解了基本的过程,那么就可以把内在焦点放在属灵事物上。例如,可以让自己的罪(如贪婪等),显现于意识中,像一连串回忆一样自动呈现,阐明其动态。也可以反思自己的目的或运用。事实上默想目的是一种异常强大且改变生命的途径(《圣治》152,296.10)。著作说,安息日是默想救恩和永生的日子(《真实的基督教301》)。

默想甚至是一个与灵性世界沟通的过程,因为一个默想的人可以被看到在自己同类的社群中游荡(《天堂与地狱》438,《圣治》296.6)。著作中数处指出,人的默想可能会影响到他周围的灵。史威登堡很少描述默想的技巧,而主要描述其内在过程,特性和功用。

反思这个词有几种不同的含义。其中最高和最核心的是由默想而生出的反思。在这层意义上,它指的是对神性流入所赐予的真实真理的属灵觉知(《灵界日记》2221)。这是一种超越普通思维的觉知,是一种灵性的知觉。有几个例子表明,灵不知道自己的处境,除非他们有机会进行反思(《属天的奥秘》5883)。基本上,所有的反思都是从神而来经由输注进入人的,尽管人常常认为是他自己的(《属天的奥秘》5508)。

默想的过程中尽量不思考,不辨认浮现的想法,尝试抛开自我主导,使获得的反思比仅仅出于自己思维的东西更为突出。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当强有力的问题临到我,问著作始终关注什么问题时,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答案,针对着我的问题—新教会的真实性质。自我导向的思维觉得自己知道要去哪里,而这种更高的思维出现时,你尚未明白正在关注的事物,所以它更像一个喜出望外。这种属灵真理赐予人的最高意义的反思,也会恰当地向下延伸达到所有的觉知,甚至感官知觉。评述了反思比其他任何事物都藏有更多奥秘之后,史威登堡接着说:

反思的效果对任何人来说都足够明显,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或其他部分的感觉没有觉知,他甚至也不知道有感觉,除非他反思自己身体的那一部分;然后他觉知到热、冷、压力,于是他真实地感觉到他最原本的体验。 – 《灵界日記》 733

这种对真理或意识的更高觉知,就潜藏在对感觉最平常的意识里面。灵的眼睛可以看到它,灵才可能有这视觉。处高者为居下者之因。默想,通过有意地努力建立对内在的意识,导致了对输注的觉知,而这是所有生命体验的基础。正是以这种方式,默想的实践使人的价值观变得属灵并使之皈转。慢慢地,同时有些艰难地,默想的新学生开始一点一点地,收获起输注而来的思维和认知。

默想者渐渐地变得习惯于体验输注,他的体验显明(不只是教义的教导),一切精神活力都源自输注。从这个角度看我执,即执着于我为自主体的观念,越来越显得并非真实,甚至就是谬误。属灵反思也有自己的乐趣。可以比喻为在美丽的新花园里悠闲地游玩。默想和与之相伴的反思是习得的癖好。坐在那里盯着一个点看似乎是灵性体验的无聊开端,但要让外在心性安静下来,从而使内在心性开始显现,需要做很大的努力。史威登堡自己的专注力远远高于他人所能达到的。

默想是重生的途径之一,虽然这不可能很快显明。首先,它与内在沟通,然后使人领悟直接的输注,进而有助于放下我执。通过打开内在,默想打开属灵觉知之路。著作中多处表明,意识到内在或更高的存在是灵性成长的关键。

内在灵性向天堂之主打开的人是在天堂的光中,接受来自主的启示,因而处在聪明和智慧中。这样的人看见真理,因其确是真理;察觉良善,因其确为良善。但是内在灵性关闭之人不知道人有内在,更不用说人的内在是什么。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确实,有些人可能会对本文作出回应,说不可能意识到内在,并会引用一些著作中的段落,说它们似乎暗示了这一点,例如《属天的奥秘》2557。然而,如果认真考察这些段落,其实它们提到的并非属灵之人,而是仅仅属世之人,他们的内在是闭合的。这些人意识不到内在。对他们来说,内在似乎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念。

然而内在是可以打开的,而且确实能变得非常清晰和明显(《属天的奥秘 》1175,1914,5920)。基本方法是使用顺应的潜能,倾听和观察,而不是思考和做为。默想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这是当前的学派过分强调的。一个虔诚的愚人几乎用任何技术都可以成功。关键在于寻求的质量和毅力,在于人的真实目的。任何投机取巧的心理操纵都难免荒唐或拙劣的结局。著作中所有关于天使护卫圣经之神圣,手持火焰之剑的天使等教导,其实意思都很相近地关联着对内在的守护。

修习者通过默想有了收获后,通常会试图完全重复同样的过程、时间、凝神方法等,希望每次都能以同样的方式有效地直奔内在。然而无情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根本不可能。外在之人极其机巧、极为隐秘的谋划,轻而易举地就为人的努力筑起障碍。外在之人的焦躁遇到的是内在之人永远

的沉静。若有人认为使用技巧就能自己操控打开内在之人,他不妨试一试,看看这是多么愚蠢。这是需要学习的核心教训之一。技巧有一定的作用,我不妨这样比喻,静静地坐在教堂里比与邻居争吵时更容易获得属灵体验。但它的作用仅限于迈出第一步。默想修习的根基与心理上的轻狂和放肆截然对立。

我想非常清楚地强调这一点:如果默想需要任何策略的话,那就是放下人之外在,从而才有可能感觉到、听到和看到内在之人。正是因为内在的作为是如此不同—更清晰、更真实、更丰富—‘他’启动事实用以教育愚哑的外在之人,使之认识到‘他’关注的是更高的,居于个人以及所有人内在之事。外在必须顺服内在11,理应侍奉内在。

默想并非对每一个人都适宜。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自我掌控。对他们来说,顺应的潜能会招来具有负面特性的异常体验。虽然在我自己和數百名學生的默想实践中,从未见过有人的体驗不能优于一般生活,然而有些人会构想,顺应的潜能可能会使人对地狱的势力敞开大门。我们收到过许多这类担忧,有这种恐惧的人或许应该避免这种修习,除非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但是,人若想体验内在之人,这个实践是合适的,相对容易的,也会获得收益。

我个人认为,著作中所说的内在,人在没有体验之前,并不能有多少真正的理解。正如著作中所提示的那样,在这种相对简单的体验中,还有很多奥秘,我在这里并没有讨论。我们的目的只是想让默想重新获得相应的理解和尊重。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其奥秘,最好先了解著作中所说的内在之人和外在之人之间的差别,以及与重生过程的关系。从著作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默想是导向重生的唯一途径,但由于它是直接学习,所以是主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著作” 通常被史威登堡学人用来指史公的全部神学作品。
  2. 大英百科全书,1975年,第六卷,750页
  3. 3.时代杂志,1975年10月13号
  4. 4.自我中心(Proprium)是史威登堡的术语,描述自私的感觉,尤其是自我引导;是一种从自我出发的生活感受
  5. 5. 范杜森.W., 人的世俗深度 (纽约: 哈珀和罗出版社, 1972)。这个方面当代最好的作品之一是L. 乐山的《如何默想》(纽约:班塔姆书局,1975年)。
  6. 6.奥斯丁,R.,《人类意识的本质》(旧金山弗里曼,1973年),pp。 255-274.
  7. 7 范杜森,W., 其他世界的存在(纽约:哈珀和罗公司,1974年)。
  8. 8. 奥斯丁,R.,《人类意识的本质》,pp。 255-274.
  9. 9. C 纳兰霍 和 R 奥斯丁: 默想的心理学(纽约:维京,1971)
  10. 10 塔费尔,文献 II,531f页
  11. 11 属天的奥秘,5077,5125,5128,5786,5947,10272

家庭关系

布拉德利 D. 海因里希斯牧师

迂夫 译

经文:出埃及记2:1-11;马可5:21-42,3:31-35;属天的奥秘6756.2.1

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我的姐妹和母亲了。(马可福音3:33,35)

今天读到的经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异乎寻常的、颇具挑战的家庭描述。首先,摩西的母亲出于对他的怜悯,为救他的命把他放在箱子里,漂流到河里。然后法老的女儿怜悯他,最终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来抚养。后来摩西长大了,当他看到养育他的国家的一个埃及人在打一个希伯来人,也就是他的本族兄弟时,摩西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要忠于哪个家庭?

在下一个故事中,睚鲁来到耶稣面前:“俯伏在祂脚下,恳切地求祂说:‘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求你来给她按手,使她痊愈,得以活了’”。于是,耶稣带着伤心欲绝的父亲和母亲走进了那12岁女孩的房间,让她重获新生,治愈了她。

父母和周围所有的人都对这个异乎寻常的神迹感到震惊,无疑都非常称颂感谢。凡是家中有孩子生过病的人,都能体会到父母对患病女儿的大爱,都能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非常温柔的形象,表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难以言说的爱。

然而下一段马可福音的经文提供了一个几乎相反的形象。耶稣的母亲和兄弟们来看祂,而祂当时正被普通的众人包围,寻求祂的大智慧和医治能力。众人告诉耶稣,祂的母亲和兄弟来见祂,祂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兄弟?”

主给出的答案显得那么无情、那么冰冷。毫无疑问,祂的生身母亲应该得到比这更大的尊重。我们可以想象群众中有一些人在想:为甚么这位伟大先知不履行祂所教导的?难道祂忘记了第四条诫命,要孝敬你的父母吗?

然后,耶稣对祂令人惊讶的声称作了一个简单的解释。”凡遵从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我的姐妹和母亲”! 那么,从这些关于家庭关系及其联结的不同故事里,我们能学到什么呢?答案并没有那么复杂,但在简单中却颇具深意。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属灵的和尘世的。

我们出生时,作为尘世的婴儿,生于尘世的父母。为了使这些无助的婴儿得到适当的照顾,主将保护和照顾后代的爱灌输到父母心中。他们给孩子喂食,给孩子穿衣,为孩子遮风挡雨,尽量避免孩子受到伤害,培育孩子。像睚鲁和他女儿的故事那样,当孩子生病时,尽量为他们寻求救助。

因此,第四条诫命的属世或最低层意义,教导我们要尊敬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事实上,尊重和孝敬父母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尤其当我们幼小时。必须遵守秩序,我们长辈的智慧必需得到尊重。

那么,主为什么不认祂的母亲和弟兄们,似乎对他们如此不尊重呢?耐人寻味的是,在四本福音书中,主没有一次称呼马利亚为祂的母亲,而是称她为 “女人”。见《真实的基督教》102:2)而有一次祂甚至根本不认她。这样的做法看起来很无情。

在其他时候,主关于父母和子女的信息更加尖锐。祂说:”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不和,女儿与母亲不和,媳妇与婆婆不和。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属我;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属我。” (马太福音10:35-37)

哇!这真是设下了不同的、扭曲的家庭价值观! 然而很明显,主实际上是要区分我们纯粹的尘世家庭和我们的属灵家庭。正如我们今天第三段经文所指出的,自从古教会时代以来这样的区分就已经迷失了。(属天的奥秘 6756:2)

那时候,除了主,人们不承认任何人是他们的父亲。除了教会,他们不承认任何人为母亲。而被他们称为弟兄的人,是那些基于教会所教导的真理和鼓励的良善而有着相似理念的人。这段经文指出,正是由于他们偏离了真理的教导,使仁爱消失了。结果他们只认那些实际是生物学上的兄弟。

没有了仁爱,他们就丢失了区分尘世家庭和属灵家庭的视力。最终他们更看重血缘关系,而不是灵性关系,结果他们颠倒了主所盼望的正确秩序 (属天的奥秘 3703:8)。在摩西的故事里,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他是仅仅出于支持他的血缘兄弟呢,还是在更深层次上站在正义和公平的立场上。

在第四条诫命的属灵或更高的意义上,尊敬你的父母意味着尊敬主和祂的教会。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告诉他们。”凡是遵从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我的姐妹和母亲。” 换句话说,我们的属灵家庭—我们真正的家庭—应该是那些遵循主赐给教会的诫命的人。主和教会是我们共同的属灵父母,把我们团结在一起,成为兄弟姐妹。

主用这些强烈的负面陈述来形容与父亲和母亲的冲突,是想让我们重新评估我们的家庭关系。“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主所说的仇敌是什么意思?当然,我们的父母亲没有那么坏。主的尘世母亲马利亚也不是一个邪恶的人。

这可能是真的。从福音书中的所有记载来看,马利亚都应该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女性。然而,她和我们的父母都把一些不良品性传给了他们的孩子。我们从父母那里接受了他们具有的遗传性邪恶倾向。这些才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仇敌,我们必须与之斗争。

对一些人来说, “敌人”代表的可能是好战、固执、傲慢或自负的性格。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坏脾气、自私或爱占便宜。对又一些人来说,可能是贪欲、爱财或喜欢捏造和撒谎。花点时间,想想你出身的家族,这些特征中是否有一些听起来很熟悉?

主希望我们找出这些特质,也就是那些遗传下来的邪恶倾向,并向它们发动斗争。祂不希望看到这些不良的品质在后代中延续,祂是在敦促我们从自己身上消除它们。

事实上,主在世上时,为我们完美地树立了这个榜样。祂的灵魂来自祂的父,是圣洁的。但通过祂的生母马利亚,祂承继了人类所有的遗传邪恶倾向。然后,在祂的一生中,当地狱流入并激发这些人类的自私欲望和倾向时,祂与它们作斗争,并逐一征服它们。最后,祂成功地驱除了从马利亚获得的一切仅仅属于人的东西,并逐一圣化,使祂的人身达成神性(教义之主篇35)。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被我们软弱的感觉所触摸。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希伯来书4:15)

如果我们要成为天上的天使,就都必须经历类似的过程。我们需要找出自己身上那些从双亲(包括父亲和母亲)那里得到的遗传性邪恶倾向,并逐一战胜它们。地狱不希望你这样做。它们流入你自私的人性部分,让你对自己的家世感到骄傲。如果是健康的家族特质,如明察秋毫、心胸宽广,这未必是坏事。但地狱试图利用我们俗世的家族关系作为绊脚石,蒙蔽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盲目地维护通过血肉之躯传承下来的、危害性的性格特征,甚至是纵容那些恶行。

例如儿子,他觉得自己像父亲一样,于是感到某种自豪:”他是个顽强的斗牛士,我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或者女儿,她满足于具有母亲一样的易怒、冲动的性格。地狱试图让我们认为这些特征是令人钦佩的。是的,我们通常会为自己的出身感到骄傲,但我们要确保自己没有因为错误的东西而感到骄傲。

这就是为什么主劝告我们要把视线超越血缘关系,要我们思考我们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到底是谁。是的,他们也是我们生物的或尘世的家人,当他们生病的时候,我们应该怜悯他们,就像睚鲁对女儿一样。另一方面,不应该仅仅因为他们与我们的血缘关系而为他们的罪恶开脱,就像大卫王一样,他忽视了他的儿子暗嫩强奸他玛,他的另一个儿子押沙龙随后杀了暗嫩。

我们真正的家庭应该是那些与我们有共同的信仰和信念的人,他们与我们分享来自圣经的信念,并努力按照这些信念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希望我们的生父、生母、弟兄、姐妹、儿女也构成我们的属灵家庭。希望我们都在努力学习主话语的真理,并在日常生活中活出真理。但无论看他人还是看自己时,我们都不可幼稚,不能戴着有色眼镜。

在我们的教会团体中也是如此。我们要确切追求支持、看顾、指引和教导那些和我们同行在属灵旅程上,共享来自圣经的相同信念的人。当我们看到一些错误的,违背主教导的事情时,不要因为是朋友或家人而盲目接受,而要努力帮助他,按照主的教导转向更好的生命状态。

但是,我们要谨慎区分哪些只是对正当之事的不同看法,哪些实际上真是谬误。很多时候,我们匆匆下结论说某人在做坏事,但实际上他在做善事,只是可能与我们的做法不同而已。

但愿我们都能努力建立这样的社群,在那里对属灵家庭的珍视超越单纯的尘世家庭。在这样的社群里,我们可以像古人一样,真心实意地互称 “兄弟”,因为我们都努力把生活建立在主话语的良善与真理上。

如果我们都努力与家族遗传下来的邪恶倾向作斗争,并摈弃我们自私的遗传特性,那么我们将开始建立一个社群,身处其中的感觉更像天使。我们能够像一个家庭一样聚在一起敬拜,因为我们的自我都向天父俯首鞠躬,寻求遵行祂的旨意。就像主在马太福音中说的那样:

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师傅,就是基督;你们都是弟兄。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你们的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马太23:8-9)

阿门

布拉德利-海因里希斯牧师是总教会助理主教、总教会国际公司副主席、南非总教会主席、加拿大总教会执行副主席和总教会教育主管。此前,他曾任加拿大安大略省卡伦代尔市卡梅尔新教会的牧师。他和妻子凯茜(斯图尔特t)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杭亭顿谷。

联系方式:Brad.Heinrichs@newchurch.org  

使 徒 保 罗

詹姆斯-库珀牧师

迂夫 译

所以我们判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心,不是律法的行为。难道神只是犹太人的神吗?不也是外邦人的神吗?是的,也是外邦人的神。神既是一位,他就要因信心称那受割礼的为义,也要因信心称那未受割礼的为义。这样,我们因着信心废了律法吗?断乎不是!更是坚固律法。(罗马书3:28-31)

今天的经文选自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信的第三章。这段经文极为重要,因为当时保罗与门徒彼得在争论,犹太礼仪和律法在他们正在建立的基督教会中的地位,这段经文说的就是这关键思想。这段经文的重要性也因为,在保罗写给罗马基督徒这封信后的一千五百多年,教会学者把它从正确的上下文中抽离出来,完全颠倒了它的意思,并用它来支持这样的异端:只要你相信耶稣为你的罪而死,神就不在乎你做什么。

在新教会中,我们倾向于忽略保罗,我们也确实不像其他基督教会那样重视他的作品。我们几乎没有读过他写给早期教会领袖的信,尽管史公著作告诉我们这些信是 “教会的好书”,而且正如我们稍后将看到的那样,他甚至说保罗是受到了启示写这些信的。我们需要知道保罗对基督教会的建立所作出的贡献;我们需要掌握他生平的事实,以便我们能把所传的话和他本人分开;我们需要知道他的真实思想,以便我们能把那些不属于他,但现在却牵涉到他的教义,与他自己的教义分开。

令人惊讶的是,天国教义的真正真理性是由保罗的著作来证实的。在史公著作中至少有八十处提到保罗的名字,还有数百处提到他写给亚欧大陆教会领袖的信件。这些引用的保罗著作,大多是传统基督教界广为接受的教义,被用来证实和支持新教会的教义。

虽然保罗从未见过主本人,但他在时间上确实认识门徒们,并最终通过他的人格魅力和成就,成为早期基督教会中最著名的领袖。

保罗原名“扫罗“,出生于大数的一个犹太家庭。后来,当他开始用希腊语写作和传道时,他的名字采用希腊语表达,他如此改名可能是象征他的信仰改变。

历史告诉我们,保罗不仅是一个犹太人,而且还是一个法利赛人,还是一个狂热的法利赛人!他致力于严格维护摩西律法的实施,并乐意惩罚那些违反这些律法的人,甚至使用死刑。他(自以为正确地)把基督教运动看作是对他辛辛苦苦建立和支持的犹太秩序的威胁,所以他极尽心力讨伐早期的基督徒。例如,我们知道,他亲自参与了用石刑杀害如今被称为圣司提反的基督教领袖的事件。一些教会历史学家相信,司提反接受殉道的平静方式给保罗留下了久远的烙印,这为后来他自身的皈依做好了准备,那就是最著名的的例子—保罗在大马士革路上被神迹转化。

简而言之,当时发生的事情是:保罗与一群志同道合的狂热分子一起旅行,去逮捕和惩治一些据说要在大马士革建立教会的基督徒。路加在《使徒行传》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9:1-9):

扫罗仍然向主的门徒们口吐威吓凶杀的话,去见大祭司,求书信给大马士革的各会堂,若是找着信这条路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扫罗行路,将到大马士革,忽然从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他就仆倒在地,听见一个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他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你用脚踢刺是难的。他就战兢、惊奇,说:主啊,你要我做什么?主对他说:起来!进城去,你所当做的事,必有人告诉你。同行的人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扫罗从地上起来,睁开眼睛,却看不到人。他们领着他的手,带他进了大马士革;他三日不能看见,也不吃也不喝。

这一事件,加上他早先参与用石头砸死司提反的经历,对保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但不再逼迫基督徒,反而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由于他的恶劣记录和背景,基督教社群经历了一些时间才接受了他,但他终于被接受了。正如我们所知,他在整个亚洲,小亚细亚,欧洲和地中海岛屿广为游历,传播基督教。保罗本人作为罗马公民,最后在罗马对基督教的阶段性迫害中被斩首。

虽然新教会的教义说,保罗是受了圣灵感动写书信的,但他们却把感动保罗的圣灵启示与那些福音书作者的启示区分开来。我们从《灵界日记》6062:2读到。

… 保罗的确是凭着圣灵感动说话,但不是像先知那样,对先知们说的一些话是默示的。但保罗在灵感中接收的神性流入,与那些与他同在的事物一致。这样的灵感是完全不同的,也没有通过对应与天堂的连接。

这段经文对不同先知的灵感性质说得很清楚,远非我们现在所能详述。我们只能这样说:例如路加的灵感和保罗的灵感之区别在于,路加是在 “活的声音 “中获得的灵感;他的福音书里的话实际上是上天以默示的方式传给他的,与旧约里自摩西以后所有先知的方式一致。而保罗受到的启示则是建立在他自己的性格和经历上的(见TCR 154)。保罗的灵感是我们所说的 “致用的启示”,也就是说,通过他对主的教导的关注和喜爱,并通过将他自己保持在外在秩序中,他的灵性状态吸引了志同道合的灵,这些与他同在的灵间接地启发了他的某些领悟。打个比方,福音书和使徒书信之间的区别,就像圣经本身和从圣经中精心撷取的讲道一样。两者都有价值,但只有圣经本身具有绝对的权威。

在确定了背景之后,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所谓的保罗教导的救赎只靠信心而非行为的异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那些单单教导信仰教义的人,从保罗那里引用了一部分我们得到的经文,以支持和确认他们的教义。他们引用罗马书3章28节,其中说:“所以我们判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心,不是律法的行为”。 我们必须承认,就这句话本身而言,就像其表面所言一样,听起来确实好像是保罗支持单凭信心得救的观点。但我们必须问一些重要问题: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他所说的 “律法 “又是什么?我们的习惯是,当读到旧约和福音书中说的律法的时候,就会立即认为是指十诫,但在这里,这个假设是不正确的。从这句话的上下文可以看出,保罗当时正与彼得进行讨论,讨论犹太人的仪式(如割礼)在基督教会中是否必要。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在当时,基督教被犹太教会更多地看作是一个邪教,而不是一个正经教会。

当我们读下去的时候,保罗的真实观点就变得很清楚了。他担心自己会被误解(显然这种担心是正确的),于是他在几句话之后更全面地解释自己的观点说:“这样,我们因着信心废了律法吗?断乎不是!更是坚固律法”(罗马书3:31)。在这里,他指的是十条诫命。在保罗的书信中,还有其他地方表明了他的观点,即行为与信心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见哥林多前书13:13,林后书5:10,加拉太书2:14-16,罗马书2:6,13;3:27-31,雅各书2:17-26)。

那些单凭这一节经文就确认自己的信仰教义的人,已经盯着这节经文看了很久,就像有人盯着太阳看一样,他们已经对圣经和保罗书信中所有其他的教导视而不见,在这些教导中,信仰的原则被明示为良善的行为。他们也忽略保罗所有宣称那些不行良善之人不能进天国之处!为了说保罗支持单凭信心得救,这些异端就必须断章取义,忽略保罗所写的其他一切,仅仅保留那一节经文。主在《圣治》115节中说:”由此可见,对这一节经文的错误理解,诱发了何等的盲目性。”

基督教会的另一大异端是把神分成三个独立的人,不知何故,他们又奇迹般地、神秘地把祂看为是一个人。新教会的属天教义多次借用保罗在这个问题上的教导,来说明并证实主自己所教导的,祂是唯独的一位、不可分割的神性本体。保罗在给歌罗西人的信中教导说:“因为神性一切的丰满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祂里面”(2:9)。从而教导这样的真理,即耶稣基督是耶和华神的道成肉身,而不是神的某一部分。

我们可以继续详细讨论基督教会基于保罗教义的各种教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保罗不应该因为借用他的名掩盖起来的异端而受到指责。尽管我们认为他和其他基督教会一样,并非绝对权威,但这不应该影响我们对他所做的一切成就的尊重。

使徒保罗和教会历史上其他许多人一样,是个有缺陷的人,但尽管他有缺陷(也许是因为他的缺陷),主却能以特殊的方式使用他,在地上建立祂的国度。摩西和大卫是另外两个很容易引人注目的相同的例子。我们要问,一个真正谦卑、祥和、良善的基督徒类型的人,是否能够在罗马帝国和犹太教会的抵制下,有建立教会并力促其传播的积极人品个性?我们自己的贝纳德主教呢,他的战斗精神使学院运动与联合会分离,并最终导致了总教会的成立,当时学院的所有成员在他自己亲自挑选的神职人员的带领下,因他的滥用职权而辞职并成立了总教会。

保罗自己对信仰与良善的关系的教导是相当正确的,与主自己在世时所教导的教义是一致的,至少在正确的语境下看是如此。他关于主的本质的教导也是相当正确的。他的其他一些教导,特别是关于男人和女人之间关系的教导,是值得怀疑的。但这正是理解保罗的著作以及他对基督教会和新基督教会之影响的基础。他所有的书信都构成了早期基督教会引人入胜的历史。他所教导的一些教义相当好,把真正的真理说得相当清楚并恰当,但他所有的书信,无论是好的还是不那么好的,都是他自己的意见,不具有像福音书那样的神圣权威。因此,保罗的作品是 “教会的好书”,因为它们教导我们历史,可以用来证实和说明旧约和福音书中所教导的教义,但不应该以保罗的书信为基础,来建立在启示的圣经中其他地方没有教导的教义。阿门。

《真实的基督教》506节

。。。因为他们听说有人声称保罗的话,即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守律法(罗马书3:28),被误解了,保罗在此所说的信不是指当今教会之信,即不是信永恒的三个神性位格,而是信主神,救主耶稣基督;并且,保罗所说的“律法行为”不是指十诫的律法,而是指为犹太人制定的摩西律法。结果,由于对这几句话的错误理解,酿成两个弥天大谎:一个是,保罗所指的信是当今教会之信;另一个是,他所指的律法是十诫。

这些人声称,从保罗对彼得(他指责彼得随犹太人行事,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加拉太书2:14-16)所说的话明显可知,保罗指的是为犹太人制定的摩西律法,不是指十诫。“信耶稣基督”表信祂,并通过祂有信(对此,可参看338节)。因为保罗所说的“律法行为”是指摩西律法,所以他对信的律法与行为的律法、以及犹太人与外邦人、“受割礼的”与“未受割礼的”作了区分,凡“受割礼的”都表犹太人。此外,保罗还用这些话作结尾:

这样,我们因信废了律法吗?断乎不是!更是坚固律法(这种说法与前文一致)。(罗马书3:27-31)

在前章同样有:

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罗马书2:13)

神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罗马书2:6)

又: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哥林多后书5:10)

他的书中还有其它类似经文。所有这些经文清楚表明,保罗拒绝无行为之信,就象雅各书所言(雅各书2:17-26)。

圣经的深层含义

你可能会惊讶地听到,在《圣经》所使用的文字和所讲的故事里有更深层的意义!这深层的意义并非通过某种神秘密码来预测未来,而是关于你的内在世界。一旦你了解到这一点,《圣经》就会成为一个发现自我的非凡教具,全然不同于你可能曾经反复纠结并常想放弃的《圣经》。认识这更深层、更属灵的意义,可能会重新唤起你的兴趣。如果你从未对上帝或宗教感兴趣,或者觉得自己厌恶这些话题,那么当你有机会以这种新的方式重新审视《圣经》时,可能会生出珍视之感。

这里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圣经》中提到了许多争战。我们的内心也常有挣扎,发生在我们的自私自利与关爱他人的欲望之间发生冲突时。《圣经》说,当人们顺服上帝的时候,他们的争战总能得胜。“上帝”指的是我们所能知道的最高真理。当我们选择顺着这个真理而不是我们的自私行事时,就会永远赢得我们的争战。成功的策略,存在于圣经每一场争战规划的细节中。

研究梦的人告诉我们,梦中的一切都是关于我们内心的东西。如果你梦见你的狗,那并不真的是你的狗,而是类似于狗的东西,也许是忠诚。《圣经》也含有同样的道理。每当它提到一棵树时,它指的是一种高尚的意念,在你的心性中生长,深深地扎根,长向高处,开枝散叶,结出果实。难怪象征首要之地的伊甸园,其中心是生命之树。这里刻画的是人的心性、人的意识,这才是其本意。

《圣经》中的每一件事都富含象征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属灵生命。“山”代表更高层次的认识。“水井”形容我们从心灵深处提升或引出真确信念的能力,从而有机会进入真理,像水那样刷新和洁净我们。钱币,那些闪闪发光的小东西,具有价值,可以投资,代表我们心灵中的悟性,可以善尽其用,赢取利益,这是它的真正价值。

 “岩石”意为我们心灵中沉淀下来的真确信念。

请注意深层意义总是以何种方式关联着对象的品性或用途。这就是物质和灵性层面的关联,是“外在”和“内在”之间的关联。一旦看到这一点,你就可以自己去探索其中的象征意义。不妨这样试试:《圣经》中经常提到珍珠,寻求贵重的珍珠。想一想珍珠的许多品质,包括它如何形成。并扪心自问,在我里面有什么东西像珍珠一样?它如何形成?是什么赋予了它如此价值?

一个有益的技巧是读圣经的一节经文时,在每个名词后面加上 “我里面的”。例如,你可能会有“我里面的王”、“我里面的磐石”、“我里面的贫穷”、等等,甚至还有“我里面的主”这样的概念。这个方法乍看起来可能很奇怪,但却可以帮助你看到,在你里面有一些好像是君王的东西,一些左右你思维的主导性原则:但愿那是一位良善王者,而不是一个暴君。

走得更远、更深些。

这样考察事件的每一细节,有助于我们深入研读圣经,但如果看故事的整体,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来看看圣经中的几个故事,看看它们如何描述我们内心的状态。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例子,也许能深刻改变我们对圣经话语的通常理解。耶稣说:“你们要跟从我,我要叫你们成为得人的渔夫”(马可福音1:17)。看到这里我们的第一个想法可能是,耶稣要求我们去为上帝“抓人”。但想想钓鱼:你把一条鱼从深处带出水面。钓鱼就是把活生生的、有用之物带到表面,能被看见,使人看到它们的价值,看到它们内在深藏的美好、良善。这些内在深处的,也是我们每人内在深处的东西—却常常永不为人知。这样看耶稣这些话,竟是如此的不同,具有更深的意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延伸出一个真理:世上每一个宗教都有值得珍惜的美好与良善,凡爱惜真理者都不可忽视,更不能藐视。要促进和谐,不可推动分裂。

 “鱼”意为我们心灵深处活生生的信念。

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

那个男孩和巨人的故事描述了我们内心深处经常发生的对话。大卫年轻,没有盔甲,对上帝(即至高的真理)充满信心,他准备与巨人歌利亚战斗。而歌利亚身材高大,武器精良,力大无比,整个以色列阵营都在为之颤抖。每天早晨,歌利亚从非利士人营中走出来,辱骂他们。大卫做好了战斗准备。他从溪中挑选了五块鹅卵石。这溪流代表生命经历的流淌;这五颗圆石子,是在上帝的引领下,你的生命被塑造、得圆融,历经岁月后成为你生命组成的,那为数不多的坚实真理。

“河流 “意为我们心灵中流淌着的活跃信念。

大卫和歌利亚在山谷中一对一相遇,远离山丘上对峙的两支军队。我们的争战也是这样:对立双方一边是单纯的真理,另一边是我们顽固坚持的,“我”要如何的愿望。这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争战。大卫只投了一块石头,即他首选的确切真理,歌利亚就倒下了。

每当你根据所知的真理行事时,就容易战胜自身私欲发出的看似无敌的喧闹。

创造的故事

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第七天就休息了。这是整本《圣经》的开篇,是我们的灵性旅程中,从混乱无序到成功为人各个阶段的大纲,也是整本圣经的前言。让我们来看看这是甚麽意思:在明白任何真道之前,我们的心灵是混沌的、没有方向的。上帝(那至高真理)命令有光。至此阶段只有光和暗,对我们来说,这是最初发生的基本变化。我们现在要开始看见焦点了,要换一换方式,要作一些选择。

第二天,上帝命令上面的水和下面的水要分开。事实上,在生命开始之前的三天,每天都有分离发生。这两个水象征我们发现,我们的生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较高的属灵层面,其内为爱和目的;一个是功用和行动的层面,服侍属灵层面。

‘众星’意为明慧的意念闪烁在我们的心灵中。

到第三天,旱地出现了。意为我们的心灵中可以依靠的坚实基础形成了。在最初的植物中开始展现的是我们的属灵生命,生长在我们心灵中的信念开始生根。到了第四天,我们抬头看,看到了普照之光的源头,真理的源头。天上的太阳是上帝,即至高的真理,是一切生命和活动的源泉。还有月亮!当我们的心灵处于暗昧之中,无法看到真理而需要提醒的时候,月亮在那里反射着太阳的光辉。在创世的第五和第六天,生物出现了:海里的鱼和天空的飞鸟,然后是漫游大地的走兽。这些象征着我们是作为自由的灵魂被创造出来的,有独立的思想和感情,激励我们,充实我们。至此可以这样说了: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成为人意味着我们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明白了自身来自至高的源头,来自真理的上帝。每一 “天”都是成为属灵之人过程中的一个独特阶段。这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被再创造的故事。

变水为酒

现在看看第三个说明圣经故事深层意义的例子。这里讲的是世上的耶稣,而这个世界被各种不同需要和态度的人占据。故事发生在一个婚宴上。我们可能马上会问,这个婚宴代表我们里面的什么?是我们里面的什么东西要结合吗?是的,那是我们对良善的感知,以及所获得的真理。即我们行善良的愿望,要与对爱之意义的理解相结合。

婚宴上酒用完了。“酒”代表使我们振奋的真理。但这也是会用光的。怎样才能恢复呢?耶稣吩咐他们把六个空水缸装满水。把水再舀出来就成了酒。这里的象征意义是:我们生命的委身要完全,要满满当当的。当我们如此完全委身,然后帮助别人时(舀出来),普通的水就奇迹般地变成了酒。

 ‘酒’代表愉悦我们心灵的纯洁意念。

不是一般的酒,而是上等酒,是人人都期待在劣酒之前就上的酒,而不是到最后时分,已经没人能分辨出差别了才上来。我们对 “上等酒”的观念不断改变,因为我们发现生命的每一阶段都比之前好。每一次的发生,似乎都是一个奇迹。

最后的感想

《圣经》对许多人来说是宗教信仰、上帝和神圣的同义语。这个概要的目的是介绍《圣经》更深层的,更个人化的意义。我们希望这些深层意义如今开始照亮那些表面上常令人困惑的东西。深层意义并不会取代圣经故事的大美和权能,反而会充实和改善。还有一个更深的意义值得我们去认识。《圣经》常常使人不安的感觉到一位愤怒的神,满怀报复和毁灭。许多人感觉到这是很可怕的,于是他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再读下去。难道上帝真的是这样的吗?不,上帝根本不会是那样的。祂的本性全然是爱!祂不去伤害任何人。生命之源追求的是我们永恒的福祉。我们被造的目的是为了体验深层喜乐、平安和充实。但是,任何横亘在祝福之路上的东西都在对抗这祝福。神性的愤怒,或者说全然炽热的真实激情,从来没有一次是针对人的,而是雨点般地全部都落在所有横亘在我们与我们的目的之间那些东西上。如果我们确实是那样的话,我们里面的任何负面状态就都会感受到这种盛怒并被摧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体验到内在的喜悦与平安,这正是我们被造的目的。

这是悉尼新教会(史威登堡读书人)在澳大利亚制作的一份传单。

新教会牧者建言

(草案-请提修改建议)
1. 不批评、攻击他人的信仰和信念,因为这是破坏性的。切记:天使恒常护持,邪灵耽于攻击。
Do not criticize and attack the beliefs and convictions of others, as this is destructive. Remember: Angels are constantly protecting, Devils keep attacking.
2. 不争论。争论会强化以自我为主导的心性,使对方的信仰和信念更加固定和僵化。
Do not argue. Arguing reinforces a self-directed mind and makes the other person’s beliefs and convictions more fixed and rigid.
3. 不自大。新教会之人切不可唯我独尊,蔑视或逼迫他国、他族、他人。要谦卑自省,诚恳悔改。上帝为了天堂的荣盛而平等造人;人有同等自由认识上帝、认识自己、选择永恒的归宿。
Don’t be arrogant. The people of the New Church must not be exclusive, despising or persecuting other nations, other peoples, other individuals. Be humble and introspective, and repent sincerely. God created man equally for the glory of heaven; man has equal freedom to know God, to know himself, and to choose his eternal home.
4. 务必根据圣经和史威登堡的属天教义,明白自己的信仰和信念。不要勉强以自己的教义说服人。至于别人是否怀有兴趣、愿意追求、或仅持好奇之心,则交由主来决定。
Be sure to understand your beliefs and convictions in light of the Bible and Swedenborg’s heavenly doctrine. Don’t be pushy in persuading people by your own doctrine. It is up to the Lord to decide whether others are interested, willing to pursue, or simply curious.
5. 切记那些和我们持不同信仰和信念的人,主也一直与之相伴同行。也许对他们而言,当下的信仰和信念是最适合他们的。
Remember the Lord is always with those who have different beliefs and convictions from ours. Perhaps their present beliefs and convictions are best for them.
6. 按照属天教义的教导,学习有效地沟通,分享从主而来的喜乐、平安和生命的意义。学习解释属天教义的重要性,及其如何帮助我们认识圣经,学习主的教导风格—简单明了。
Learn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and share the joy, peace, and meaning of life that comes from the Lor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s of heavenly doctrine. Learn to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heavenly doctrine and how it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Bible and learn the Lord’s teaching style – plain and simple.
7. 避免强导话题。如果能与真正感兴趣的人进行轻松讨论,则尽量发现 “共同点”,即你们能达成共识,并有益灵性的事情。 避免滔滔不绝式讲述。只有在被问到更多问题,并且明白询问者出于真诚、确实感兴趣时,才继续讲述。
Avoid to dominate topic. Try to find “common ground” if you can have a relaxed discussion with people who are genuinely interested, i.e., things that you can agree on and are spiritually beneficial. Avoid gabbling. Only continue to tell when more questions are asked and it is understood that the inquirer is sincere and genuinely interested.
8. 要善于倾听。要保持温和有礼的态度和言谈。仔细观察对方的状态,以谦虚的心态,以听为主,80%的时间都要听。如果你在祷告中关怀对方,把主对所有人的爱记在心里,你就能做到这一点。
Be a good listener. Be gentle and courteous in your manner and speech. Observe the other person’s state of mind with humility and listen 80% of the time. You can do this if you care for each other in prayer and keep the Lord’s love for all people in your heart.
9. 永远不要否定使徒保罗或他的书信。其中有很多内容与史威登堡著作中的教导是相互支持,彼此印证的。
Never deny the Apostle Paul or his epistles. Much of it is mutually supportive and corroborates the teachings of Swedenborg’s writings.
10. 要始终坚信,新教会毫无疑问是基督的教会。因为复活的主耶稣基督是我们所有敬拜与爱的焦点和核心,爱邻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行为。史威登堡教导说,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可见 形象,天地间的独一真神。
Always be convinced that the New Church is unquestionably the Church of Christ. Because the risen Lord Jesus Christ is the focus and center of all our worship and love, loving our neighbour is an act we strive for. Swedenborg taught that Jesus Christ is the visible image of God, the one true God in heaven and earth.
11. 新教会无意招募人“皈依”教会组织,却更专注于分享属天教义中的属灵宝藏,以有益于人们的灵性旅程。
The new church has no intention of recruiting people to “convert” to church organizations, but is more focused on sharing the spiritual treasures of heavenly doctrine for the benefit of people on their spiritual journey.
12. 戒除邪恶是接收、汲取来自主之仁爱的前提与必需条件,应努力使爱主爱人的属天教义扎根内心,显于言行。
The abstinence from evil is a prerequisite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receiving and drawing the love of the Lord, an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make the heavenly doctrine of love of the Lord and love of people take root in the heart and appear in talk and deed.

六月十九号

查克·布莱尔

迂夫 译

在新教会会众的传统上,每年的6月19日都要举行庆祝,是庆祝什么呢?

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神学家以马内利·史威登堡关于这一天的著述。在1770年的那一天,灵界发生了一个事件 – 此事件具有重大的灵性意义。史威登堡揭示:那天新约里的12个门徒重新汇集,对整个灵界再次宣告,主神救主耶稣基督掌权的信息。他们生活在世上时所获得的信息被再次昭告,但这次是在天堂。

让我们提取出这句话的核心,它的意思是新教会宣告:基督不但仍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且一直在积极的作为,而我们的教会就是在庆祝这个活生生的现实。史威登堡真的蒙恩看见那些事了吗?信不信是每人自己的取舍,但暂且让我们试着“评估”一下这个信息。

这信息的意思是,预言中“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已经实现,是通过对圣经真实核心和灵意的理解而实现的—即以爱为核心的生命见证。这是史威登堡讲述的。从新教会的角度来看,第二次降临不仅仅对基督徒是“好消息”(福音),而按照此教会的殷勤教导,任何形式的信仰,只要人在其中真诚的生活,都会把人引向天堂。在某种意义上,新教会仅仅是这个“第二次降临”多面体的一面。这里注重更多的是恩赐的灵性自由,而不是怀着被教条束缚的虔诚,挤进“被选之民”的群体。当新教会的天使说“基督掌权”时,就如同在说“众人都蒙了祝福。”

救恩需要个人和组织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即不断地践行自我省察和自我更新,这也可称之为“复活”。似乎有些悖论的是,只有在信仰里行事这才会行得通,即遵守不可行之事以及必行之事的诫命。个人和组织,包括教会本身,都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信仰就是要挣脱那些禁锢心灵的囚笼,走向大爱的境界 – 可以“牺牲自我”的大爱。我们要通过严格诚实的自我省察和爱的奉献,从而为自我更新奠定基础。                

我确实见过许多生活在这“第二次降临”里的人,他们许多人既不称自己为传统的“基督徒”,也不讲他是“新教会”之人。第二次降临的标志是:我们自己心性实实在在的变化 – 而不是“世界的末日”或历史的终结。使世界焕然一新真的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但我们作为一个教会可以相互支持并庆祝。六月十九号是庆祝的好日子!

今生的目的和价值

迈克尔·D·格拉迪什牧师

迂夫 译

经文:列王纪上3:5-15; 马太福音6:25-34;天堂与地狱304

在圣经的字面意义上,我们看到一些有趣的例子,显示人们在观看、倾听、触摸、品尝、嗅闻某些事物,或作某些事时,都能够被人看见、听到、觉察出、品尝或闻到。当然,这些例子每一个都有重要的属灵含义,或者说是属灵道理。例如,观看与理解对应,倾听对应于服从。但是肉体感官的能力,以及总体上物质生命的重要性,也是这些故事表达的要点。

我们今天的话题有关物质生命:为什么世上的感官体验会成为我们属灵生命的重要基础?为什么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它?以及我们如何既充分又恰当的运用它,即使当时的情况似乎很绝望或险恶。

列王纪上第3章和马太福音第6章中的教导是相似的,因为它们重视并阐明这样一条原则:当我们首先转向主,向祂祈求属天事物时,祂也会在物质层面上供应我们 – 也许并非件件都是我们所期盼的,但却都是属天生命所需要的,即使我们还活在世上。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这里探讨一些初步的观念:为什么我们必须先出生在这个世上,而不是直接出生于天堂 – 相应地,为什么天使不是被造成与人类不同的种类,而是所有人的生命都要像我们一样从尘世开始。

把许多信息概括和浓缩起来描述:在创造生命,或者更确切地说,创造生命的形式时,上帝的作为总是从爱和智慧的最高阶、最精准的本源开始,一直降临到最低层、最惰性的物质层面,从而祂创造的万物能够以确定的、稳固的形式存在,在时间和空间里以独特的身份显现。我们可以把这与我们自己的作品相比较,它们开始于抽象的愿望或想法,然后用某种物质具体地表达出来,如一双鞋、一支铅笔或一台冰箱。但是一旦被制造出来,这些东西就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或者被用于各种用途。

于是在人类的生命中,上帝创造了物质材料,作为构成我们身体和大脑的基础;祂提供了遗传密码,把人类的结构整合起来。当所有这些都完成后,祂又赐予我们意志和认知的能力,这样我们就似乎是自己在行事,决定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特别是我们将如何回应祂。

但事情是这样的:由于我们的身体是由物质材料组成的,相应地,我们的头脑需要运行在一个物质环境中。如果没有面对外在的艰实、明确、有限的物质世界,我们就永远不需要做出任何选择或承担任何后果,我们也就永远不会成长或改变。结果我们就永远不会发展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要知道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本体的爱与智慧的延伸。

但是,当我们切实经历外部艰实、明确、有限的物质世界时,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我们头脑中的有机物质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记忆。这些记忆,就像习惯一样,永远成为我们的一部分,限定我们,使我们有别于他人。这样就建立起一个意识层面,在身后的生命中永远侍应我们。当然,那些记忆,那个基础,一旦奠定了,就永远不会改变。而身后的生命状态如何延续,是建立在我们这一生所做决定的基础上的。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临着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见和不可见的后果,这些后果将在永恒里发挥效应。我们读了什么书,看了哪些电影,听了啥样的音乐或对话:所有这些印象(对,准确地说正是“印象”)都存储在我们的记忆库中,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无论它们是好是坏,都带着某种感情被收纳进来,从而参与影响我们的性格。

此外,我们的言谈举止,无论当时只有我们自己还是有别人在场,都会形成印象被我们永远携带着,即使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当然,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根据我们的言谈举止产生的情感和感觉,但是稍微用一点理性思考,以及用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可以对此做出很好地预见。

数千年前,在我们所称的古教会中,人们非常谨慎、认真地判断周围人的状况 – 不是以任何不明智的方式评判他们,而是找出他们的长处和弱点,以便对他们有益有用。在如今以贬义来看,我们称之为贴标签、偏见或歧视。但对当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支持鼓励的过程。

当我们为少数特殊群体提供诸如“残疾人专用”或“反歧视行动”的立法时,我们做的就是同样的事情。关键是,如果我们能看到个人或群体有特定的需要,而我们能够满足这需求或提供相应支持,那么我们都会从中受益。受助者从我们获得美好的体验,而助人又使我们自己有良好的历练。这些作为是在建造永恒里的生命基础。

不过我们务必谨慎,因为人们大多不喜欢被告知该做什么,并且,大多数人也不喜欢依赖他人。此外,生命的原义不仅仅是今生的祝福,更是在永恒里的祝福。因此,当我们意欲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良好的生命体验时,我们需要学习像古教会的人们那样思考,利用赐予我们的时间和资源,去提高我们之间爱和智慧的品质,而不仅仅是促进身体健康、食物丰美、服饰充裕和住所舒适。

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这世上的收获之一就是领悟力。我们学会安排轻重缓急。我们活的时间越长,积累的经验越多,获得的领悟就越精准。有朝一日,当人自身面临危机时 – 无论是自己招致的还是别人强加的 – 都可能不会有即使最微弱的念头意识到,解决危机的答案其实就在眼前,它以一种陌生的、意想不到的方式存在。这通常由另一个人提供,当后者的爱和才能得到培养时,他根本不可能意识到如今眼前这位就是他准备来帮助的人。对此,我们需要时间去领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年后,我们就会越来越领悟到,世上的每一次经验都在预备我们,使我们能得到更深的领悟、更大的启迪和更高的成果。

有一本书“理性乐观主义者”对此提供了例证。在过去几百年里,几乎所有对地球末日和大灾难的预测 – 从人口过剩的威胁,到粮食能源等资源危机,以及全球变暖等,都出人意料地被新的科学发现所化解。就我们所知,即使人口呈指数增长,这些发现仍然扩展了生命的生存能力。人们可以在细节问题上争论不休,但事实是,我们生产的粮食和能源远远多过我们现在所需。供过于求实际上已经迫使价格下跌。在这些问题上,任何地方造成匮乏的唯一原因都是政治。

在其他技术领域,随着应用科学的进步,包括小型化和以简驭繁的能力,从现在几乎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的掌上设备中就可以看出。每一个设备都比70年前最初占据整座房屋的ENIAC机算机具有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Stanford School of Medicine)的一位移民教授,在最近接受PBS采访时,解释了他如何研制出基本由折叠纸制成的实用显微镜。它的售价将低于一美元,即使在地球上最贫穷和最偏远的地区,人们也可以用于检测和治疗可怕的疾病。

这有什么意义呢?很明显,这个星球本身并没有产生新的元素,但是人们正在寻找新的方法来利用它们,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创造性思维也在相应增长,用于解决我们的问题。

在属灵之事上也同样如此:越多的人把爱和智慧的法则应用到这个世界的资源上,我们就越能为永生做更好的准备。正因如此,我们用越多的时间去如此实践,我们就会越坚定和有效 – 这就是为什么人类的寿命在继续延长,以及为什么天堂自身的扩展永不会完满或结束,而总是在持续。

每一个以任何方式为人类福祉作出贡献的人,都会因觉识到人生能益用、有意义而受惠,进而他的灵性得到益养。当任何人以某种具体的、可觉察的方式得到惠助时,在他思想和情感深处的灵性生命都会乐享祝福。因此,施助者和受助者都在世上积累了阅历的库藏,用以在永恒里校准和确立其生命的轨迹。

但让我们思考一些艰难的例子,想到这些有时会让所有人都怀疑,这世上生命到底有何价值。如我们熟悉的,在养老院或特殊护理设施中那些极端软弱无力的人,那些被判刑要在恐怖的牢房里度过余生的罪犯,那些遭遇到极度虐待的人,更不用说那些因不当滥用而害了自己的人。有些人遭受着剧痛、迷乱、抑郁、精神疾病或显然陷在各式罪里不能自拔。对这些人来说,这世上生命的价值和目的又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仅仅从物质层面思考这些情况,就不会得到满意的答案。我们甚至可能倾向于安乐死。但是如果我们从灵性意义上去思考,一个新的领悟就会聚焦成形。

首先,我们需要这世上的生命体验,以提供感官输入,从而我们每个人在一系列独特的境遇里,发展出独特的视角。无论我们富裕还是贫穷、健康或患病、完整或伤残,我们所收录的感官印象创建起一个记忆库,将在永恒里侍应我们 – 不是这些记忆限定我们,而是我们将依照记忆中的作为继续行事。

其次,尽管残疾增加了困难,但残疾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上生命的灵性价值,将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在具体的困难上,并效法特定人物,他们的爱和智慧能帮助我们克服这些困难。而他人的残疾对于我们的价值,在于激发理解、同情和物质关怀,这通常意味着无私地花费时间或金钱,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选择和修养。

当我们自己遭受虐待、迫害、犯罪、疾病、被剥夺等等的时候,情况不是也类似吗 – 这样说不是要我们轻视这一切,而是说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就能够放下自己的怨恨和愤怒,就能学会同情那些遭受过类似苦难的人,甚至在公共环境里为他们呼吁,争取关心和支持。终究,在帮助处于不幸的他人时,没有人能像亲身遭遇不幸后度过困境的人那样有效率。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不幸经历来帮助别人度过难关。

不管我们有没有真做过令人发指之事,但是难道我们在内心没有如此意愿过吗?很显然,在这个世上我们生命的目的和价值就是改善,也就是在为时已晚之前进行改造和重生。诚然,一个人早逝,无论是死于意外还是刑罚,他仍然会在中间灵界恢复自由,从而能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做出与他相称的选择。但不幸的死亡,仍然会减少此人在世上实践新的、更良善的生命,以更新的态度获得世上新知识和经验的机会,并减少他从中获得益处,提升在永恒里的灵性生命的机会。

我们的教义的确说死刑是必要的,因为对丧命的恐惧是一个有助于维持世界秩序的因素。但这种恐惧无助于使人真正更新,而行刑当然也无助于事。它只是制约了精明或胆小的人。至于用自杀的方式结束各种痛苦,这只是邪灵迷乱人性的残忍骗局,因为当此人在灵界醒来时,导致这种行为的同样痛苦仍然存在于他的心性中,那时他就像生前一样仍需面对,但却不再有新的感官体验以收录变化并加以巩固。此外,自杀而死会给整个家庭和社区带来无法言状的悲痛,所以冷酷成性、癖好虐待的邪灵确实怂恿人们如此行。

今天我们首先简要地概括了主的运作 – 从最初的本源到所谓的“终端”,即世上的物质元素 – 到中介物,即被赋予自由和理性的人之心性,为使其能够在永生中与主结合。然后我们讨论了,在为永恒生命奠定基础方面,感官体验的重要性 – 从独特的、个人的世上经历中获得独特的、个人的生命。但是,你们有些人可能会问,那些没有多少感官体验就死去的孩子们将会如何?

我们知道主是慈悲的,而我们很残忍。史公著作告诉我们,死去的小孩子占如今全部进入天堂之人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因为他们还没有机会在任何真正的邪恶中固化自己。此外,由于缺乏别人通过长寿而获得的经验,他们也没有在真正的良善中巩固自己,所以他们以纯真对待自己,比其他人更依赖别人的知识、洞察力和智慧。

当然,他们很快乐,感到充分自由,他们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沉迷于自我,并且非常乐于接受他人的引导。主赐下的生命礼物是这样的,人是接受者,但却觉得好像这就是他自己的。人接受祂的祝福,会觉得是自己的决定产生的结果。未尽天年的早夭,无论我们如何描述它,虽然肯定并非理想的人生结局,但都应看作是允许的。

总之,这个世上的生命,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机会。在世俗的物质层面上,我们常常感到约束和限制,但在灵性上,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于我们有益。让我们明智地利用它,并尽我们所能相互支持。

阿门。

本文视频讲述链接:

YouTube:https://youtu.be/9kcPc4d4Ep8

百度: https://pan.baidu.com/s/1AxfQq48HYz5mPZI2mXm1Ng

迈克尔·D·格拉迪什牧师是马里兰州米切尔维尔市,华盛顿新教会协会和学院的牧师,他和妻子维吉尼亚(蒂缅因)住在那里。他曾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赫斯特维尔、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加拿大多伦多的奥利维新教会、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卡尔加里新教会,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道森溪学会担任牧师。他是加拿大总教会的执行副主席,是美国东南部的地区牧师。

联系:mdgladish@gmail.com

圣城的降临

埃瑞克·H·卡斯韦尔牧师的讲道

刘广斌 译

译者前言:

这篇讲道的总体信息是:读启示录时,不能把它看作是毁灭和惩罚,而是希望、恢复和最终治愈。这篇讲道并不是为了展示如何从属灵意义上阅读启示录,而是告诫我们要抛弃旧的判断”思维,不要用这卷书来评判他人,要把这卷书当作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看到:

1. 主揭示了罪和邪恶如何祸害我们。

2. 祂要帮助我们战胜邪恶与谬误的信念。

3. 祂要把邪恶与谬误迁移到我们里面一个安全处所,使之不再掌控我们的生命。

4. 祂将引导我们走向新耶路撒冷与祂同在。

从灵性意义上来看,在“启示录”中上帝并没有毁灭邪恶。祂揭露邪恶如何扭曲良善,谬误如何惑乱真理。上帝征服邪恶、审判谬误,将其置入地狱,在那里它们不再能够伤害、祸乱、摧毁神的国度。这是公义的、正确的和良善的。祂渴望给我们自由和爱,祂也需要规整邪恶和谬误,使之进入某种程度的秩序。因此,启示录说的是主重新调整我们的状态,使我们能够进入新耶路撒冷,在那里找到我们永恒的家园,与祂同在

===========================================

文献:启示录21:1-5,9-11,22-27;22:1-5。真实的基督教187.

 “然后我约翰,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示录21:2)

大约275年前,一部人们熟知的英文名为《启示录揭秘》的书,由以马内利.史威登堡在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这本629页的书解释了新约最后一部书《启示录》,为何被看作是预言,讲述耶稣基督第一次降临时建立的教会之未来。

它描述了人类的选择如何导致福音的明确信息被扭曲和毁坏,描述了人类组织如何编造出一套不同的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没有引导人们走向上帝,按照祂的教导,过着良善且益人的生活,实际上反而使他们远离对主耶稣基督的敬拜,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关于救恩的理念上,从而不再要求过良善且益人的生活。

但这卷书也表明,主完全知道这个未来。祂许多世纪前就预言了将要发生的事。祂还预言,祂将如何耐心和慈悲地等待,直到适当的时候结束教会的黑暗。祂将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中间灵界,对伪基督徒进行审判,驱除他们的势力以及他们对无数人的败坏影响。《启示录》中毁灭的画面实际上是主通过异象发出的天堂之光,揭示他们的真实光景。

《真实的基督教》187描述了在天堂之光照耀下,一座貌似宏伟的神殿里身穿猩红色袍服的女人雕像,原形显露后转换成破败房屋里悬挂着的龙头傀儡人像。这展示出:原本一直存在的事实真相,却被曲解圣经所导致的歪曲观念掩盖了。

只有主才能赐予我们需要的启示,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真正有用的。启示录中的预言是祂写的,我们许多人都认识到,是祂通过《启示录揭秘》的描述,告诉我们此书的意思。这个预言的重要结论是:“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示录21:2 )。这是一个在天地间重建教会的预言。启示录的所有内容都指向主的新教会的建立。

如今大家已经有了《启示录揭秘》,以及提供给我们的其他许多卷属天教义。在主的帮助下,我们有机会在光照下看清楚,许多在误解的迷雾中被隐藏的事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创造世界和我们的上帝,祂时时刻刻以完美无缺的爱和智慧引导我们。

我们有机会更好地理解旧约和新约,并认识到许多处经文原来是属灵重生的比喻。我们有机会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出生在这个物质世界,经历一段生命,然后在天堂或地狱度过永恒,以及我们是如何选择自己的永恒家园的。我们有机会了解我们的心性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我们既非固有邪恶也不是生来良善?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是否寻求上帝的救助并履行我们应尽的本分。

我们有机会了解我们为什么被造为男女众生,为什么上帝喜悦夫妻之间的婚姻。在皈向上帝的前提下,努力过良善且有益的生活,这样的婚姻就可以在天堂里持续到永恒。

看看吧,在主赐予我们的一切事物中,有多少奇妙无比的礼物。

作为响应,我们这一群盼望协助建立新教会的人,应该做些什么呢?如果我们反思过去一百多年时间里,这群人的生命和价值观,那麽在主的眼中,他们所扮演角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想一想“启示录”中的异象,我们也许可以这样问:“什么时候这群会众能协助实现圣城新耶路撒冷降临的预言?”

一个仅仅有圣经的教会未必就是教会。我们知道教会存在于每个认可它的人的心灵、思想和生活中。这些人心目中的核心关注点是:谁最值得我追随效仿呢?主在世上生活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向我们揭示一条生命道路,除此之外别无它途。耶稣说:“我给你们立了一个榜样,好叫你们效法我。”(约翰福音13:15)

当我们想要阐述新教会特性的时候,一个可汲取的源泉就是“启示录”的教导。“启示录”里的许多场景教导我们这教会的哪些基本品性呢?史公著作教导我们:“每一条智慧的真理,都如同一面镜子,使人看见主。”(真实的基督教767)。我们如何在启示录中看到主的生命呢?

从某个视角阅读这卷书导致的结果,就是重视审判以及良善与邪恶之间的冲突。七印打开的故事,七只号角的声音,七只碗里倒出的瘟疫,似乎都在讲述邪恶导致的剧烈毁坏。还有龙与米迦勒的争战、巴比伦城的审判、主与兽的争战。所有这些一直引到约翰看见的异象-圣城新耶路撒冷从天堂降下。

这些故事教导我们哪些关于主的事?它们是如何反映祂的,如何帮助我们看到世上教会的模样?关于会众在建设新教会中的作用,它们又教导了我们哪些道理?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故事所展现的邪恶上,认为这是最基本的信息,我们就看不到这里反映出来的主。与良善为敌的邪恶,其特征之一,就是怀着强烈欲望去论断和谴责他人。只有关于真理的知识,或者仅仅在智识上有信心,就会带来这样的危险,结果就可能导致真理被误用。当真理被破坏性的用于批评和谴责时,它就被误用了。(见天国的奥秘1079)

我们能从启示录中处处可见的邪恶和毁坏形象中学到什么呢?也许,如果我们努力通过主的角度来观察它们,就能认识到它们的真正意义。

新教会最重要的革新真理之一是,主不亲自审判,使人上天堂或下地狱。在天堂之光的照耀下,审判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没有天堂之光,无人能清楚地分别善与恶,无人能在自由中选择他们希望达到的结局。

看看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做着同样疯狂的事情,却每次都以为会有不同的结局。如果人在黑暗中摸索,这种重复的行为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天堂之光下,这还有意义吗?可悲的是,在我们的视野中天堂的光照竟被无数次地视而不见。

我们盼望美好的友情,牢固的婚姻,幸福的后代。我们期盼在工作和生活的其他重要方面取得成功。但我们在实现这些目标时,却常常采取必然导致失败的手段。任何时候当我们做事的方法违背主的命令时,就不可能有持久的成功。人选择的方法若被邪恶与谬误思维污染,就不可能行得通。

当我们做出的选择会伤害自己及他人,导致悲伤时,主会看顾我们。祂不愿意因为我们的选择导致生命的邪恶和谬误,而审判或谴责我们。与表面现象相反的是,“启示录”中彰显的邪恶被毁灭的结局并非出于主。实际上那结局是人自己的选择。

这卷书中讲述的每一步骤,都代表了在天堂之光下展现的,上帝本真样貌的另一个侧面。无论何时说到毁灭,都不是摧毁真实和有用的东西。它始终是以幻像显示的真实状况。正如前面的例子所讲述的,在宏伟的神殿里那位身穿猩红色袍服的女人雕像,是一个幻像。在天堂之光下的实况,却是一座破败的建筑,里面藏有一只可怕的野兽。

七印的揭开,七号的吹响,最后七场瘟疫的倾泻,这一切都代表主重新揭示何为真实,何为良善。逐渐增强的真理之光揭示出,幻像中的城市、树木和其他景观,其实都是污浊且要命的邪恶。就像那座神殿和女人的雕像是幻像一样,我们眼前的许多东西可能只是虚幻的假象。

真理之光的启示重建了人们的自由,去选择他想要的东西。那些把热爱良善和作有益之事作为其生命核心的人,可以逐步进入天堂。而那些把生命焦点沉溺于邪恶和行毁坏的人,就逃离光明进入地狱的黑暗之中。这样的结果就是良善与邪恶的隔离。在上帝的意愿中,这隔离不是要惩罚邪恶,而是保护那些善良但相对无知的人,不被引入歧途导致伤害。

 “启示录”对我们是强有力的指引。它展示的是新教会的诞生及其降临这个世上的景象。在读了它的内容并思考了其中意义之后,作为个人和会众,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关于启示录的一个传统看法是,它讲述了上帝和邪恶势力之间的战斗,以及祂最终如何征服这些邪恶势力。在某种意义上,这理解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现的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壮景,描述上帝的爱和祂的期盼。祂要把自由、对自由的益用还有幸福,赐予所有愿意接受的人。对基本真理无知之人难以获得这样的自由,这基本真理包括人类灵性生命的本质和发展、今生的目的及其与死后生命的关系,以及其他众多重要理念,如婚姻的重要性和神圣性等。

作为教会的会众,我们可以协助上帝将天堂之光带入人们的灵性视野中。作为一群人,我们可以努力培育对于良善生命的活生生的理解。作为人的组织,我们可以提供一种生活模式,显示依据圣经真理去生活是可行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维护对主的敬拜-既包括礼仪上的敬拜,也包括在益用生命中时时刻刻的敬拜。

在教会里或课堂上,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中说出的话都很重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主的旨意和目的。但是更有效益的方法是,教会会众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其成员的生活实践来演绎讲解。我们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协助主让人们看到真实的活生生的样式。

如果我们做事时渴望服务和为他人提供益处,我们就能协助上帝把天堂之光带给他们。

于是他们可以在自由中从内心作出反应,或者接受而趋近真理,或者拒绝而转身远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应该评论他们导致分裂。

作为教会的会众,我们可以鼓励个人读经和祈祷。我们可以建立小组,努力在布道和课堂中展示活生生的真理实相。我们可以帮助彼此更清楚地看待自己。在天堂之光下,看到我们选择的后果,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与许多人接触。他们中许许多多人在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真理的来源。我们能帮他们吗?我们能不能根据情况在适当程度上,试着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以明智的常识易于鉴识的方式,温柔的向他们展现新教会的一些理念?

我们的会众已经在这里度过了100多年,大家努力将新教会引入日常的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都尽了自己的本分,以维持这个教会的存续,并由于它的存在,主的教会可以在更多人的生命中建立。

通过与主的合作,我们协助祂把圣城新耶路撒冷从天上带到我们中间。我们为建造主的居所尽自己的努力。

阿门!

埃瑞克·H·卡斯韦尔牧师是布林阿蒂恩教会的牧师。他以前曾任伊利诺伊州格伦维尤和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牧师,并担任那里的学校院长,及布林阿蒂恩神学院院长;美国东北部地区牧师;新教会学院副院长;学院和教会总校负责教育的主教代表。他和他的妻子Donna (Zeitz) 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亨廷顿谷。

联系:eric.carwell@brynathyncuch.org

生命的校正

丹尼尔·W·海因里希牧师

刘广斌译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改正行动作为,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耶利米书7:3)。

圣言教导说人内教会的首要之事是悔改。我们读到:“被称为教会的群体是由内有教会的所有人组成。当人即将重生时,教会就进入人内。人都是通过弃绝罪恶而得重生的,这就如逃避一群手持火把奋力追赶他、欲将他扔到火堆上的恶魔一样。人一到成年,会有很多方法使他为教会做准备,并被引入教会;而教会在人内建立的方法就是践行悔改。”(真实的基督教510)

上面所引旧约中以色列的故事,就是对这一真理的充分说明。圣经是关于主自己的启示,藉先知传给这个民族。在这启示中,祂教导他们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够履行他们祖先所承受的约。祂赐给他们生命的诫命,包括他们必须做的事,以及禁止他们做的事。

表面上他们接受了这启示,将其奉为神圣,并不遗余力地保护和留传。他们非常严格地遵守所规定的敬拜仪式,热切信奉他们的上帝耶和华,从而对邻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数量、实力和政治分量。根据历史学家的描述,由于他们奋不顾身地热切崇拜耶和华,才使这个数量微不足道的国家在邻国中成就了卓尔不凡。

尽管他们以虔诚和热情而闻名,但犹太教会从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会。史公书中称它为“象征性的教会”(AC 2910:3)。这样称呼的理由是,在他们的崇拜中没有任何内在的仁爱。所以耶和华藉先知耶利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倚靠虚谎的话,说:‘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 “你们偷盗、杀害、奸淫、起假誓、向巴力烧香,并随从素不认识的别神;且来到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我面前敬拜。又说:‘我们可以自由了!’你们这样的举动是要行那些可憎的事吗?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你们眼中岂可看为贼窝吗?我都看见了。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书7:4,9-11)

正是仁爱才使教会成为教会。教会的品质取决于组成教会之人的仁爱品性,正如一个人的爱之品性决定了此人的特征一样。敬拜和教导是引导人进入教会的手段。但是悔改,或生命的校正,才能使之建立起来。所以耶和华对以色列人说:“你们若实在改正行动作为,在人和邻舍中间诚然施行公平,不欺压寄居的和孤儿寡妇,在这地方不流无辜人的血,也不随从别神陷害自己,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就是我古时所赐给你们列祖的地,直到永远。”(耶利米书7:5-7)。在圣经里迦南地代表教会。住在迦南地的意思是,要在你自己里面建立教会。

虽然悔改的教义无论在新旧基督教教会中都是众所周知的,但这个教义却没有特别吸引力。人们宁愿把注意力集中在宗教更积极的方面:承认上帝、参与公众崇拜和行善事。而悔改,或规避邪恶,涉及到征讨我们的本性和本能之爱,这看来是一场与我们自己的战争。我们很自然地不愿意与自己天生的秉性作对,因为这需要自我反省,自我责备,需要挣扎着去自制和自律。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更愿意避免这种斗争,或者可能的话,推迟到生命中将来的某一阶段,想象着那时属灵的试探将不会那么严峻。

为了尽力避免看到我们的灵性实况,我们可能这样去合理化,即声称宗教本质上是积极的,而悔改是消极的。于是我们自信如果我们承认主,敬拜他,善待邻舍,那麽主必赦免我们所做的恶,祂会认为我们还不错。

在这方面这种合理化的趋势已经很盛行,有证据显示一些著名的教会领袖鼓吹从教会的敬拜中删除十诫,理由是它们是负面的,而不是正面的;是犹太教的,而非基督教的。这些诫命受到指责,说它们主要宣扬禁诫,所以使年轻人不喜欢宗教。有些人甚至走得更远,宣称摩西十诫中的有些诫命已无意义,因其反映的是旧时代的道德标准。

我们读读与十诫相关的教导,曾有人来问主:“良善的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获得永生呢?”主回答道:“你为什么称我为善呢?只有一位是良善的,那就是上帝。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持守诫命。”(马太19:16-17)。

主通过这个教导亲自确认,十诫是基督教会灵性和道德生命的基础。有趣的是,这个人问:“我该做什么善事?”而不是问:“我应该避开哪些邪恶?”这位年轻人如此说,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生来就乐于相信,我们应该通过行善而不是避开邪恶来获得救赎。然而,主的回答驱除了这一谬念,并确立了这样一个事实:属天生命赐予那些持守主的诫命之人。在回答接下来的问题时,祂列举了哪些邪恶必须禁绝。耶稣说:“你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窃,不可作假见证。(马太19:18)

在某些生命状态下以及某些时候,悔改的教导可能会使我们气馁、沮丧,并削弱我们对宗教生活的热情。但即使如此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既合理也必要。也许,如果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它的必要性,我们就可以积极呼应这一教义,从而经由悔改之门,心甘情愿地、全心全意地走上永生之路。

理解悔改必要性的关键,在于主对那个问祂,要做什么善事才能获得永生的人的回答。主在回答前说了一句初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但事实上,这才是正确理解这个问题的基础。祂说:“你为什么称我为善良的?除了上帝之外,没有一个是良善的。”

那人相信他自己能做善事。他不知道和他说话的人是道成肉身的上帝,于是称呼祂为“夫子”。主知道那人对祂的认识,就指出惟有上帝是良善的。宣称人的良善是不对的。

这是一个基本的真理:唯有主是良善的!我们自己不可能行任何良善。我们所行的良善只能来自主。事实上,自从上古教会堕落以来,背离上帝的人自己所能做的只有邪恶。人类从其原初的健全状态堕落,是因为人类把他得自上帝的东西归于自己。也就是说,他把智慧、才能和善良归于自己,而不承认他是从主得到的这些。这样,他心灵的内在就背离主,朝向自己。人性于是堕落了。

圣言教导说,人从遗传获得了种种邪恶的秉性。人所沉迷放纵的每一种邪恶,都会作为秉性传给下一代,如此代代相传。充斥于当代社会猖獗的道德混乱和暴力是这一真理活生生的证明。

正如我们在开头所讨论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是我们的准备阶段,目的是进入教会或获得重生。通过教导和敬拜,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良善,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邪恶,什么是谬误。我们学会区分它们。但是,即使我们知道何为良善,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意愿良善。理智上,我们可能宁愿良善而不要邪恶,因为我们知道它们各自的后果。但我们却本能地渴望邪恶,因为它迎合我们的遗传本性。

善与恶是对立的,它们彼此排斥,不能共处。因此,必须驱除或规避邪恶,我们才能承接理智上所喜欢的良善。为确认这一点,我们引用《真实的基督教》里一段栩栩如生的讲述。这里所问的问题是:“谁会把绵羊、山羊、羔羊放到遍布各类野兽的田野或森林里呢?在拔掉荆棘、荨麻之前,谁能把这块长满各类有害杂草的土地打理成花园呢?在逐出敌人之前,谁能在他们所把持的城市,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呢?人的邪恶也是一样,它们就象野兽、荆棘、荨麻和敌人。人不能住在有老虎、豹子的笼子里,不能睡在撒满毒草的床上,头枕塞满毒草的枕头,也不能睡在下面有死尸的地板上。同样,教会也不能与邪恶同居一室。”(TCR 511)。

通往天堂的生命始于忏悔,或对生命的校正。除此之外别无它途。只要我们拒绝避恶如罪,或者不愿如此行,我们就不能行真正的良善。无论我们多么积极地服务他人,无论我们多么孜孜不倦地敬拜上帝,我们都不是践行良善,因为这公开的善行在源头上被邪恶玷污了。主说,坏树结不出好果子(见马太7:17,18)。从污秽的河里无法汲取纯净的水。

主的这些教导出自祂神圣之爱,于我们是有益的。让我们记在心里:“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以赛亚书1:16-18) 阿门。

功课:路加福音15:1,11-32;耶利米书7:1-11;天国的奥秘8387-8391

凡盼望得救的必须认罪、悔改。

认罪就是完全明白罪恶,看到自己里面的罪,承认是罪,为此悔罪,并为此责备自己。认罪,就当面对上帝如此行。

悔改就是人在认罪的前提下,以谦卑的心祈求宽恕,不再犯罪,并按照信仰的引领,走向新生命。

人若只承认自己和其他人一样是个罪人,认为在所有的罪恶上自己有份,却不省查自己 – 即看见自己所犯之罪并确实忏悔,这就不是悔改的认罪,因为事后他将我行我素。

过着信仰生活的人,每天都要悔改。因为他反省自己里面的罪,认罪并防范它们,祈求上帝的帮助。人若依着自己只会不断沉沦,而依从主他就时刻得到提升。当人思想他意欲的邪恶时,就会沉沦;而当他抵挡邪恶时,就被主提升,结果就是不行邪恶。凡良善之人,都会如此。但邪恶之人则会持续沉沦。他们虽然也常获主的救拔。但却只能提升他们到较柔和的地狱,不至陷入最为残酷之处。否则依着他们,就会尽其能为全速堕落。

思想:你心灵中运行的是什么?

杰瑞米·西蒙斯牧师

迂夫译

功课:路加福音12:22-34;灵界经历733-734;天国的奥秘3796

你想,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路加12:27)

人们所拥有的最大自由之一就是思考他们喜欢的事,这几乎没有任何边界或限制。在这段经文里,耶稣要你想想百合花,并把上帝对它们无时无刻的照顾,与祂对你的关怀相对照。这里的意思是,这将给你信心,祂爱你,关怀你,你无需忧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对此,你可以该怎么想就怎么想,或者根本置之不理。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人类意识的神秘特性。这是人们具有的一种能力,引导他们的思想和注意力,关注或漠视事物,反思或忽略他们所选择的。每个人对周围世界的认知都有些不同。人的有意识思维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即使很多东西在吸引你的注意力,很少有人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思想。这是你生命中的一个疆域,在这里你的自由和控制力比任何其他领域都多。我们的主题是:你的思想如何影响你的幸福,尤其是:反思并明白你的思维特性是多么重要。

关于这个话题,属天的教义有很多教导,特别是关于反思。反思是思考事物的行动,是关注和考虑事物的特性,尤其是你自己的思想和意欲的特性和品质。在《天国的奥秘》3661中,反思被认为是“用心智观察事物,它的存在状况,及其特性如何。”这也被称为“内在的自言自语”(同上2862;亦见3608)。因为人在内心说话,提出问题并做出回答:“这是什么?这里发生了什么?我做的对吗?我听到的是真的吗?”每个人都问自己不同的问题,而且根据史公著作,你的思维和反思习惯对你的幸福影响甚大。

主关于百合花的教导,告诫你不要为外在生活担忧。然而人们很自然地会有这样的担忧。当你坐在这里时,你可能会思考我们所处楼房的品质,你周围的人,你今天要做什么,或者其他许多事情,这些都无关你来这里的目的,也无关你要学的功课。你也可能关注你自己,你的外表,你的感觉等。人们倾向于关注自己,以及在任何特定时刻影响自己的外部可见环境。思想就是这样运行的。

但是人们惯于思考的许多事物,都能带来主在经文中告诫我们的那种担忧。我们读到:“有各种各样思考的对象,当人沉迷其中时,或当他的思绪被邪灵固定于其上时,诸多困扰就会发生。”(灵界日记3624)。

史威登堡接着列举了他自己的各种思考对象,比如金钱,未来,他需要做的事情,他周围人的心态,他们对他以及他的工作的看法,他需要买的东西,等等类似的东西。史威登堡说:“每当我陷于这样的思考中一段时间后,邪灵就会立即投来麻烦、困扰、邪恶暗示,并带着支持的证据和忧虑。但我也注意到,当我数月或数年没有关注这种事情时,我根本不在乎它们了,它们给我带来的麻烦就少的多了。这些都是思想的反映,无论何人被拘于其中,他的沉迷持续得越久,他就越被邪灵侵扰。(或:他越被邪灵袭扰,他就越长久地陷于其中)”(同上)

有趣的是,你内心的平静并不是你所处环境的结果,也不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事物,而仅仅被你乐意沉迷其中的事情左右。不管你有很多钱还是很少钱,如果你经常想你的钱,你就会感到不满足。无论你朋友少还是朋友多,你考虑此事时间越长,你就会变得越不开心。忧愁存在于对象本身之内。抑郁的一个强烈特点是,此类想法在抑郁之人的头脑中无休止地循环,使人感到无力摆脱它们。

当主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他并不是说,人们不应该为自己和家庭考虑或筹备食物和衣服。考虑你的财务状况和社交活动并没有错。只是你越关注这些事情,你就越有可能开始忧虑。

关键是人们注意并意识到,哪些事物占据了他们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因为主赐予人能力,使他们的思想能够随心所欲。主的建议是,如果人盯着尘俗事物,他就会焦虑。但如果他乐于思考属灵的事情,他就会获得平安。所以耶稣说:“你们只要寻求神的国,这一切就必加给你们了。”

甚麽是思考属灵之事,先寻求神的国呢?人可能会说,就是去沉思信仰的问题,但这只是部分正确。我们读到:“要获得属灵生命,就要完全依照圣经的诫命去活。” 十诫就是这些诫命的概要。“(破解启示录902)

属灵生命和这些诫命的本质是爱上帝,爱邻人。思考信仰问题是很重要的,但是真正的属灵思考是关心,并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的福祉,而不仅仅是你自己的福祉。属灵思考是关心,并思考如何侍奉主。

如果你思考你的工作是为了服务他人,或者思考你的夫妻生活和家庭,你所在的组织,你为他做事的那个人,或者是为了自我升华,这是属灵的思考,因为这符合诫命。这种思维不仅仅限于工作。有很多人总是出于对他人的爱和关心,不管他们是在工作中、休闲时还是社交活动里 – 这就是先寻求神的国。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要知道你自己的想法到底如何并不那么容易。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需要知道并且能够,发展和培养自我意识,这就是宗教的意义所在。我们读到:

如果人反躬自省,他会在反省的教导中发现比任何其他学说更多的奥秘。 (灵界经历738) 。

反省的教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离开它,就没有人能够知道什么是内在生命。没有建立在真理知识上的反省,没有人能获得改造。(同上。739)

如果你明白信仰就是学习如何有意识地,做出通往天堂之路的灵性选择,这就十分有意义了。如果你不明白你的选择和你自己的本性,你就没有真正有意识地做选择,并且很可能会随着你自己的欲望,远离灵性生命。但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它涉及到通往天堂的大门,是如何在人的心性和生命中打开的所有秘密。从灵性上觉醒并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绝非小事。因此我们说这是一个完整的教义,包含的奥秘比任何其他教导更多,涉及关于学习,自我反省,悔改,良心成长和许多其他方面的所有奥秘。

难怪这种意识在教义中被认为是罕见的:

当今世代,重生的人很少,反思的人更少。(天国的奥秘4245,4366.2,5224.2)

人们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本性,因为他们不反思自己。不进行内在思考的人难以反思,内在思考是在灵里的抽象思考,而不是在肉体里。(同上。10604.2)

有很多事情阻碍你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我们学习到,出于自我的思考阻碍我们的反思,而出于爱他人的思考却产生相反的效果。“仁爱引导人反省他内心的邪恶。”(仁爱181)。但是缺乏仁爱使人失去了反思,因此,“人觉察到他的欲望之乐,却很少反思它们的欲望,因为这快乐剥夺了反思能力。“(天命113)

这种教导也有积极的意义,因为我们读到,“灵和天使没有反思,除非上帝赐予他们。” (灵界经历 2107, 2199) 。

有教导说,来世生命和今世生命之间的一个巨大区别,是他们所反思事物的性质。 (属灵的经历 4716)。在天堂他们不思考生命之外在因素,他们很少注意到它们,因为他们完全沉醉于他们所做之事的乐趣中。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执着于思考外在事物,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快乐。即使偶然一次快乐聚会,人们通常也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保护人免受邪灵伤害的天使,并不会思考自己是否过得愉快,或者他是否晚饭会迟到。他充分且全心全意地爱他的职责,这样的爱驱散了与益用无关的外在思考,免除了关于结果或未来的忧虑。天使当下是全然快乐的,因为他信靠主。

人可以有意识地学习选择沉浸在属天的快乐中,而不是沉迷于世俗的快乐中。这样的学习和选择通常是,在我们的工作中和为他人的福祉中,努力做事,尽自己所能。如果我们的兴趣在这些事情上,我们会习惯性地沉思它们。

经验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是从别人眼里看我们自己,“或者让别人反思我们,告诉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够初步了解自己。否则,我们永远学不到东西,只能停留在自己的幻觉中,从幻觉中反思别人。”(灵界经历734)

我们还读到,如果人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只需要思考一下自己如何感受愉悦 – 是因为他得到了赞扬和荣誉呢,还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如果他感受到的是后一种愉悦,那么他就有真正的爱。”文中又说道:“人能够在自己身上觉察这些,但却无法从他人身上感觉。”(天国的奥秘3796)。关于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思想,史公书里有许多类似的教导。(参见天国的奥秘1102.3;仁爱4;天命61)

因此,主要我们想想百合花时,祂是在要求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祂对我们的爱,问自己:我珍爱的是哪些东西?没有任何人能勉强我们去如此行,因为世上没人知道我们是否在如此做。我们完全可以自由地思考我们想要什么。但是,如果你喜欢寻求天使所拥有的快乐,并且盼望逃避这个世界的焦虑,你就会对这些事情感兴趣。主的意旨是要除去你的忧虑,用天堂的喜乐取而代之。不要担心,即使你心中那纯真的良善尚未成熟,或不够坚强,圣父都会保守维护它,引导你达到永恒的天国。变卖你所有的,施舍出去,给自己积攒不能毁坏的宝藏,就是天上的财富,那里没有盗贼偷,没有虫子咬。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在那里。

阿门!

圣 灵

大卫.莫法特牧师

迂夫 译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翰福音3:5-8

在新教会长大后,我发现我对圣灵的认识充其量也只是粗略的。在我们热心教导上帝是一个,而不是三个独立之人时,我认识到圣灵经常是一个很难讨论的话题。我们不知道如何谈论它,同时维护上帝本质上的合一。然而,圣灵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圣经原则。在阅读和研究约翰福音的时候,圣灵成为了我关注的焦点。所以,我想特别看看约翰福音第三章中耶稣与尼哥底母的对话,从中我学到了关于圣灵的三件事。

圣灵是甚麽?

我们的圣经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词被翻译成“灵”。希腊语的单词是“pneuma”,希伯来语是“ruwach”。两者都可以翻译成“风”或“呼吸” (希腊语给我们提供了英语单词“灵魂”)。这些话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关于圣灵本质和功能的重要线索。创世纪第二章中创造的故事到达了高潮,上帝在第六天创造了人,给了他“生命的气息” (第7节)。我们在圣经另一处看到同样的事:以西结看见一个枯骨的山谷,它们被连接起来,用皮肉包裹,但它们直到气息进入,才真正活了过来 (以西结书37: 9-10)。

这些经文告诉我们,自然界的风与圣灵相对应。也就是说,它们教导我们一些关于上帝之事。正如呼吸运动保证物质身体存活一样,圣灵在人灵魂中的活动也给我们带来灵性生命。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以西结书37章14节来确认这一点:“我要把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请阅读第11-14节,以充分了解这些话)。耶稣在约翰福音3章8节中用了同样的比喻,他说:“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在我看来无比神奇的是,我们人类似乎需要逆境才能成长。但圣灵在逆境和危机面前却更加活跃。在马太福音中我们读到:

 “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马太福音10:16-20,马可福音13章)

现在看来,这些对他们说的话当然反映了事实和历史的真实。就我们所知,每一个门徒都死于决心消灭这个新生基督教信仰的迫害者手中。使徒约翰是唯一的例外。但它们也适用于我们,当我们以灵性阅读它们时,心灵深处的要害点就真的被揭示出来。你看,当我们沿着信仰之路出发时,我们的一部分是抗拒的。当我们初次接受信仰的思想时,我们的世俗理性就把怀疑和挑战付诸行动:“这许多耶稣所声称的事情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当然只是个美丽的故事,一个神话不是吗?我们怎么可能相信如此明显想象出来的东西?那是简单的傻瓜才去信的,我们当今已经很有知识了!”

我们认为自己是如此聪明,如此理性。然而反对新教导的并不是我们的理性,而是我们的意志。我们旧的定见感觉到了,这种新的信心在我们身上可能导致变化,于是它激发我们的心性,用属世的论据来击败新生的信念。但是对于每一个遇到这场危机的人,一个神秘武器已经振翅等待着:那就是圣灵。如果我们愿意跟随祂的引导,这些反对理由都会及时得到答复。如此行,我们的生命就可以改变。主为我们提供了,进入天堂之幸福生命所需的一切途径。

属灵的果子揭示的是圣灵的工作,而不是属灵的恩赐。

在约翰福音各处,我们发现对所提问题的应答都很奇怪。尼哥底母来是想寻求对他明确的答案。表面上看,耶稣似乎善于回避这问题。事实上,他的回答一如既往地指向了更深层次的实相。尼哥底母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约翰福音3:2),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翰福音3:3)。尼哥底母一定对这种回答感到困惑,读者们至今也仍感到好奇。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点,让我们来看看保罗的书信。

哥林多前书12章列出了属灵的恩赐,如智慧的语言、知识的语言、信心、医病的能力、行异能、说预言、辨别诸灵、说方言、解方言 (哥林多前书12:8-10。 顺便指出,没有迹象表明这是一份详尽无遗的清单)。然后在加拉太书5章中,列举了他所说的“圣灵所结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加拉太书5:22-23)。

在我任职的数年里,我遇到了许多了不起的人,见证了许多圣灵的恩赐。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某人会得到一份特殊的恩赐?而在我看来,他们 (以我有限的判断能力) 过着一种灵性上还远远未成熟的生活。如果你看过电影“莫扎特传”,你就会看到作曲家萨利里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年轻的新贵莫扎特能够创作出最崇高、最令人振奋的音乐,而他显然是一个不道德的恶棍?!毫无疑问,优秀的,正直的,虔诚的萨利里才更配得这份恩赐!这样的恩赐,岂不应该与公义成熟携手并在吗?不,实际上显然不是这样的。

萨利里被迫走入堕落的深渊,因为他做了错误的假设。圣灵的恩赐只不过是我们可能拥有的能力而已。就像所有真正的礼物一样,它们是无价的。在山上的讲道中,耶稣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只有根据其生命的果子,我们才能觉察一个人的属灵品性,而不是他的能力。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马太福音7:15-20)

我的错误也在许多当代教会中普遍存在。许多人以为甚至追求,圣灵工作的真正征象是能够说预言或方言。但这离事实太远了。事实是,在这个星球上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圣灵都是活生生的。属灵的天赋可以赐予某些人,但每一份天赋都应该聚焦在,我们生命中属灵果子的产出上。每一种属灵能力或天赋的目的,都是使我们的生命充满爱、快乐、祥和等等。这就是史威登堡所说的重生(regeneration)的真正成果,在约翰福音第3章中被称为“再生(rebirth)”。只有通过这些果子才能看到灵性的成熟,而不是任何通灵的或属灵的能力。

这是尼哥底母的错误。他认为耶稣一定是“从上帝来的教师”,其根据仅仅是祂所展示的神迹。的确,耶稣有时诉诸这些神迹,但人在这里必须准备接受更深层的教导:“除非人重生,否则他就不能见神的国。” 任何天赋都不能向我们展示那个人的属灵品性。一个人也许会被赋予说预言或治疗的天赋 – 问题是,他为什么目的使用它?

圣灵不能装到瓶子里

我要讲的最后一点,回到耶稣的话:“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翰福音3:8)

和大家许多人一样,我常收到许多来自朋友的邮件,有智慧的话语、笑话等等。虽然我常常不喜欢它们,但也偶尔使我找到一些灵感。最近,我收到了一封这样的电子邮件,地址显示来自苹果电脑公司的CEO和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他谈到他的大学经历。当时有空时乔布斯就翻看他大学的手册,找他喜欢的课程,最后确定在书法上。他讲到他如何学习Serifs(一些有关字母和字体的有趣事)和Kerning(字距调整)。几年后当苹果开始生产电脑时,他把这些书法知识带到了他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设计的电脑上。这一次偶然的大学课程,竟然为当代计算机打下基础,使之被设计成引人入胜、方便可读的样式。

这就是圣灵的方式。你无法设计那种创造性的积极作为。你只能敞开心胸准备接受它的可能性,并在它们一旦出现时及时行动。这让我想起摩西的故事,他要求见上帝。上帝说他只能从后面看见祂 (出埃及记33:12-23)。这反映的是我们如何观察圣灵在我们生命中的活动。我可以回顾生命经历,在我的旅程中辨认出主的指引。我可以领悟到自己所有的独特经历,带领我走到此时此地。但当展望未来时,我看不到5到10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是的,我可以规划,也可以推测,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单纯打开心灵接受神的启示和引领。确实是这样的:只要我们信赖并追随祂,上帝就会为我们规划一个未来,绝对超出我们所有可能的想象。

现在,我恐怕即使认识到这些,也会耐不住性子。我遇到了一些人,他们显然很痛苦,我热切地相信我可以帮助他们,但他们除了眼前看到的以外,拒绝任何其他可能性。对我来说,真理似乎闭着眼睛看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们却既无法看见也拒绝接受。有时教会也是如此。我有许多有价值的想法,那么多关于教会必须如何前进的见解,但我知道,有时似乎没人愿意听或接受我的建议。其实我忘了一件重要事情:改变任何个人或群体的生命不是我的工作,而是圣灵的工作。可能需要改变的是我。

只有上帝知道每个人真正的灵性状态。只有祂才能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可能以为我知道,但我却没有把握确信如此。我们听说每个人只有知道一个真理,才能坚持到他生命的尽头。因此,在人准备接受并实践一个真理,及其对他生活的所有影响之前,他会受到全然无知的保护。这是一种怜悯!因为学到了东西,却依然背道而行,这是一个重大的诅咒。此外,看到我所有的缺点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我根本无法承受。思考至此我必须承认,主安排的时机对于人的灵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许多经验都是必要的,许多教训也都必须学习,这样才能使我充分认可珍贵的原则,并付诸实践。我要么合作,要么抗拒。我急切地坚持任何人或群体,都应该学习我要教导他们的东西,这是极端的傲慢。主对尼哥底母说的话回响在我的耳边:“你是以色列的夫子,还不明白这些事吗?”(约翰福音3:10)

作为结语,以下是今天的要点。圣灵是神在每个人里面的作为,努力促进我们的灵性成长。我们应该小心,不要把任何能力和灵性成熟混为一谈,因为后者只能通过属灵的果子才能看到。我们既不能预测也无法控制圣灵在我们或其他人生命中的作为。

我实在告诉你们、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而生、就不能进入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体;从灵生的,就是灵。我对你说:“你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到风的声音,却不知道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翰福音3:5-8)

阿门!

准备接受主

阿兰·M·考利牧师迂夫译

然后我约翰,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示录21:2)

这个世上的生命是一件令人称奇的事情,不是吗?我们有时会经历艰难、痛苦和沮丧。但当我们的生活幸福的时候,我们感觉生命是美好的。上帝希望我们幸福!我们被赋予生命和圣经就是为了我们的幸福。同样为了人类的幸福,上帝赐予每种文化某种形式的神圣经文。和其他宗教的经文一样,圣经是一本通往幸福的指南。然而也存在一个地狱,极其顽固地阻碍我们通过这条道路看到神圣的启示。这个地狱竭力勾引人们彼此隔离,怂恿他们之间的冲突。

当今世上,有数百种,甚至数千种宗教。每一个都声称是唯一真正的宗教。每一个都在辩解为什么他们的教义或生活方式比其他人的更好,并以他们是上帝所拣选的选民而自豪。历史上,我们新教会也曾堕落为这种人类傲慢的牺牲品。这种来自地狱的影响渗透到了所有的信仰和教义中,竭力使人与上帝分离,并在人类之间滋生仇恨。

我们不必远眺就能看到这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它可能从一个简单的真理开始:“我相信一个真正的上帝!”。无可否认地,这其实是在间接地表明,其他人的上帝都是假的。这已经开始造成紧张,但如果我们从这里出发更进一步发挥,那麽每个人不仅有自己所信的上帝,他还有从那位“上帝”而来的,适合于他自己的教义。

想想看吧,有多少不同的基督教教派都好像在崇拜同一个神,主耶稣基督,但他们在理解耶稣的教导上意见相左。他们不关注如何使人们联合,相反却聚精会神于如何制造分裂。

无神论者也有上帝,尽管他们不这样称呼它。他们就像宗教人士一样,同样声称:“我是对的,而你错了。”他们的神更世俗,无论是一种特定的道德守则、一种生活方式,或者甚至是他们自己,每个人都有上帝。这个意义上的上帝,仅仅是每个人的认知里存在的最重要的东西,他的终极真理。每个人的教会就是从他的“上帝”而来的相关的教导体系,根据这些教导而采取的生活,就是对那位“上帝”的敬拜。

那么,哪个教会是真正的呢?也许一个都不是!唯一真正的教会不是任何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唯一真正的教会是属于主的。这就是约翰所看见的:“由神那里从天降下”的教会。(启示录212) 这是神的帐幕:“看哪,神的帐幕与人同在。”(启示录213)

新教会在619日庆祝教会的诞生。这一天标志着这种基督教形式的开始,但请思考,这种没有任何组织束缚的新教会是什么?试想一下这是何等的光景:远离了谁是谁非的争执,眼见着来自主的新耶路撒冷从天降下,成为祂在万民心中的居所。

从这一角度看,教会不是我们的所属物,而是上帝与我们的同在。我们不能声称自己是蒙拣选的;我们只能追随祂的生命,准备好接受上帝,因为只有经由生命的顺服,我们才能进入祂的门。经过这样的预备,我们才使自己在爱里与上帝联合。

这是一个多层面的个人旅程,没有人可以替代我们。没有任何特定教会,人去了就能保证得拯救。主说:“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加福音17:20-21)。

唯一真正致力于拯救我们的教会,不是一个人去的地方,而是每个人内在和心中所关注的与神的关系。去教堂做礼拜很好且有益。在这里,我们能得到属灵旅程上的教导、帮助、鼓励和陪伴,但没有一个组织敢声称它能提供救赎。救赎唯独来自主。

约翰关于新耶路撒冷从天降下的异象,描述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象征,我们必须为之做好准备。他说圣城“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示录212)。这个象征在圣经话语中并不是新的词语。世上主的教会与主的关系经常以婚姻来描述。

圣经还经常描述这种关系的败坏形象。根据人们对待上帝的关系,不同城邦和民族被称为妓女和通奸者。而在这些例子中,我们以非常积极正面的角度看待主的新娘。这是一个关于新教会的预言,一个准备成为新娘的预言。描述主以一种非常美丽的方式为祂的教会发出的旨意。这教会是上帝想在我们每一个人之内建立的,是美丽、纯洁、贞洁和欢乐的完美样式。

想一想,一个满脸红晕的年轻新娘在为她的婚礼做准备。她和她的准丈夫会花费无数小时来规划每一个细节:买特别的衣服,邀请客人,准备食物。这对夫妇也应该花时间一起规划他们的未来,相互学习,并专注于如何成为一体。

这对夫妇为订婚和结婚所做的准备,就像我们每个人为走近主而作的准备一样。这是一个自省的过程,反思我们需要如何做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更佳的伴侣。这是一个改变我们品性的消极方面的过程。

主告诉我们:“停止作恶,学会行善。”(以赛亚书116-17) 祂也告诉我们“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32)  除了省察我们生命和意欲中的不洁和邪恶,恳求神赐下与之作战的力量,停止具体的恶行,开始新的生活之外,悔改还会是别的什么吗?除了从上帝赐予我们的圣经中学习明辨何为良善,何为邪恶,何为真,何为假之外,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

回到婚礼当天新娘的形象上:我们是否像新娘那样认真而周密地做好了准备?有没有想过,我们必须为上帝召唤我们上天堂的那一天做好准备?我们期盼的死后生命样式是怎样的?那时生命将会不同和更好,但我们是否已经活在那样的生命中?要知道: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进入来生时,我们不会魔术般地变成另一个人。树必然躺在它倒下的地方。我们准备得如何了?

上帝联结我们的目的是使我们幸福。祂说:我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伤,哭号,疼痛。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启示录214) 祂愿意为所有爱祂的人如此行。主在对新教会的教导中说,144千人被封印为新天堂的一部分,象征着所有承认耶和华为天地之神,并接受圣经中出自主的,爱之良善教义治理的人。”(启示录揭密348)

这新天和新地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大门从来没有关闭过!为了与主相连,我们必须努力去爱祂所爱的。他爱人们!

上帝的本质有二:爱与智慧。而祂爱的本性包括三个特征,即爱自己之外的他人,渴望与他人相合为一,并从自身赐予他们祝福。(真正的基督教43)

与主的结合并不是因为正确,也不是因为争论不同的教义而导致的人间分裂。爱祂所做的事,在仁爱里与他人相合,这既是天堂的全部特征,也全然是教会应有之义,也是将我们联结于主的要义。这就是新耶路撒冷。

只要是出自圣经的,任何教义都不会被拒绝。只要拥有这些教义的人持守仁爱的生命,上帝就接受他们,因为圣经中的每一事物都联结着这样的生命。但是圣经的内在特性才与这样的生命相连,即发自仁爱的内在良善的生命。(天国的奥秘3452)

只要有对耶和华的爱和对邻舍的仁慈,这是良善生命的基础,那麽无论有多少教堂,都会成为一个教会,所有这些都会在主的国度里合一。(天国的奥秘2982)

当我们从主学习祂教导的良善生命时,新教会就在我们心中成长。当我们调适自己的生命,摈弃与良善作对之事时,主就会帮助我们热爱良善。祂为每个愿意的人如此行。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成为这美丽城市 新耶路撒冷的一分子!

艾伦·M·考利牧师是佛罗里达州博因顿海滨社区的牧师,也是佛罗里达州博尼塔泉的访问牧师。此前他是英国伦敦迈克尔教堂的牧师。他和妻子苏珊住在佛罗里达的海帕鲁克索。

Contact: pastor@newchurchboyntonbeac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