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基督生命驱散的深重黑暗

作者:史蒂夫-桑切斯

译者注: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耶稣时代,以地中海地区为代表的人类灵性状态,进而理解上帝道成肉身的意义,会有相当的助益。文中有一个词“Vastation”很难理解,因为不同的英汉词典的解释区别明显,甚至没有解释。为此我特意请教了伊恩牧师,他的解答(附注在文末)十分重要,中肯。让我们对伊恩牧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主赐予我们这样一位良师益友。

正文:

瑞登堡宣称,基督来到我们的世界,阻止了趋向邪恶的宇宙失衡,这失衡会导致人类永远迷失在黑暗中。对于当时世界的灵性状态,这个说法在今天的学术界代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理念,于是出现了一个相当合理的问题: 有什么历史证据可以证明瑞登堡的主张是真实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的领悟,了解主为什么在祂那个时候来到世上,以及是如何为祂的道成肉身做准备的。

这里没有空间来考察当时世界上的所有宗教,但探究耶稣降世之地的犹太教将会提供启发。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瑞登堡宣称世上必须有一个任何时候都在运行的象征性的教会,以维持主的国度与整个世界之间的联系。犹太教通过旧约圣经满足了这一需要。讽刺的是,他们的作为达到的是象征性的外在圣洁,却没有内在联结。为了能开始理解其中的动因,让我们回溯一下耶稣降生时世界的灵性状态。

表观主导着基督时代地中海社会的灵性生活

著名的人类历史学家布鲁斯-马利纳(Bruce Malina)认为,在基督时代之前,地中海区域的社会已经深深地陷入了荣辱观的困境(见《新约的世界—人类文化学的洞见》)。他写道,贤德男子的主要愿望是在社会公众眼中维持自己的荣誉地位。贤惠的妇女对丈夫和家庭尽心尽力,知道如何维护家庭的荣誉并对子女进行相应的教育。地中海人通过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因为要获得荣誉就需要他人给予名誉。马利纳写道:”于是在一世纪的地中海世界,发生在家庭和朋友圈之外的每一次社会交往都被视为对荣誉的挑战,要从同等级社会获得荣誉的努力。. . .由于地中海文化中这种持续稳定的社会暗示,人类学家称其为对抗性文化。agon一词在希腊语中是指平等者之间的竞技比赛”(Malina 37)。

通过对地中海人性格的描绘,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几乎所有的行为都受外部因素的左右。同样,在论述犹太人时,瑞登堡一再强调他们的崇拜几乎完全是外在的: “影响他们的当然不是什么内在的东西,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实际上也不想知道什么是内在……”(A.C. 4293)。同样,马利纳说:”可以说,新约从外观上具体地描绘了人和事。他们逃避内省,对内省无兴趣,他们根据外在可见的活动来评价品行……”。

这并不是说人没有能力进行内在反省,而是说他或她似乎完全逃避内在反省,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价值。瑞登堡特别谈到新约的犹太人,说犹太人大体上被天意阻止了内在反思,尤其对圣经和基督的反思。我将在后面讨论其原因,但我想在这里指出,马利纳似乎是在描述可见的结果,而瑞登堡是在解释其原因。  

妖术、巫术和驱魔在耶稣降世时已登峰造极

犹太人和地中海人人际关系的外在特性也涉及上帝和诸神。巴特-埃尔曼在《新约—早期基督徒书著的历史导论》中说:大多数古代人不信有来生,而那些相信的人则把来生想象成一种朦胧的存在,于是尽可能地搪塞。人们不像许多现代人那样相信有非常美好的天堂。他们相信所谓来生只是一种虚幻,每个人都走向幻灭。 一个人是否过有道德的生活并不重要。

古时的人们并不为确保来生的处境而活,他们只为眼前而活。对他们来说,当下的生活总是处于边缘状态。常见的疾病或伤害,如牙齿脓肿就可能会致命。妇女在分娩时很容易死亡。干旱可能导致一个村庄陷入饥荒。食物和水的供给很有限。穷人通常会将污水倒在街道的沟渠里。疾病有时会摧毁整个村庄(埃尔曼 19)。

看来,人们与上帝的个人关系并非来自于他们自己良知的反思,而是出于赢得神灵的青睐、安抚神灵以求生存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埃尔曼(和其他人)指出,神灵们并不要求人们承认正确的真理: “教义在这些宗教中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人们相信什么几乎无关紧要”(埃尔曼27)。这种观点与内在联结的发展背道而驰。瑞登堡在他的著作中广泛论述了人类有必要理性地理解教义,从而使教义成为自己的,或者换句话说,成为内在的。地中海人的思想似乎根本没有涉及这些。

瑞登堡认为,于是主别无选择,只能将所有内在事物从犹太民族中剔除,以免他们亵渎圣经。瑞登堡说,这是由于他们自己想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虚荣心造成的。尽管如此,为了成为圣经的象征性教会,主要求犹太人在他们的律法中维护十诫。他们这样做了,这可以从他们严格遵守《托拉》、律法和洁净律法中看出来。

多神教、巫术习俗、遗传邪恶等

宗教界的多神信仰在古代世界随处可见。埃尔曼写道:”古代世界的每个人都知道,有众多神灵掌管着许多事情。在瑞登堡的神学中,这些广泛认知的重要性在于,多神教义导致人们以一种纯粹世俗的方式思考问题。他断言,人类的心灵是这样被造的:为了领受更高的天堂之光,人必须认识到唯一的、全知全能的上帝具有人的样貌。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洞见,在多神教和一神教、非基督教和基督教之间划出了一条鲜明的界限。

瑞登堡说,天堂的灵性氛围本身就阻止其居民表达”两个神”的说法。对他们来说,这就像在黑板上划过的指痕一样清晰。这是因为天堂氛围的灵性实质是由主的爱与智慧不可分割的生命构成的。与外在表观相反,人的灵魂没有内在的生命,而只是一个容器,接受唯一的生命源泉—主。我们都是为天堂而造的,我们是按照祂的形象造的,我们是宏观世界的缩微版。因此,只有当我们认识祂时,我们心灵的最高层级才能打开。

在旧约中,犹太民族不断地想回归对异教神灵的崇拜。犹太人所做的是外在形式的敬拜,这种敬拜最终成了代代相传的习性。这种传统习惯保护了他们免于亵渎,并使他们外在形式上的圣洁敬拜,成为通过圣经与主建立联结的途径。我稍后将解释这一过程。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妖术、巫术和驱魔在耶稣降世时代已经登峰造极。嚣张世上的邪恶在耶稣时代是预见到的事,在瑞登堡的神学理论中,主道成肉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祂要来征服地狱,而当时地狱已经占据了第一层天堂。在下面这段引人入胜的论述里,瑞登堡讲述了耶稣时代的恶魔势力:

在主降临之前的那些教会之人,他们的生命是邪恶的,处于空前绝后的虚妄之中。原因是那些被称为 “拿非利人”、”亚衲人”和 “利乏音人”者,还没有被关入地狱里。他们到处游荡,凡所到之处尽力传播恐怖和极其有害的信念,因此也将邪恶输入教会中。当主在世上的时候,这些人被祂关入了地狱… 若非如此,则很少有人能够得救,因为他们传播的谬误具有可怕的说服力,是致命的,此前从未曾有过,也永远不会再有。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研究,但在此我仅简要引用吉根贝尔(Guigenbert)在《耶稣时代的犹太世界》中的一段话:

人们处处都能看到邪灵作祟的标示。每一种不幸,每一种疾病,特别冠以鬼附身的名义,所有神经系统的疾病都归咎于邪灵。约瑟夫写了很多关于恶魔的文章,也对此进行了更多的探讨。《旧约启示录外典》中同样充满了妖术,这至少证明在基督教时代开始时,妖术对犹太人的想象力所发挥的影响(101-103)。

看来,遗传的邪恶已经积累了若干世纪,成为世上一股黑暗且触手可及的势力。基于此以及其他原因,教会变得被世俗主导,没有仁爱。这就意味着邪恶的积累有增无减,因为要战胜试探,扭转邪恶,人的行动就必须从真正的宗教信仰和内在的感知出发。人如果不能避开邪恶并战胜试探,就无法阻止遗传邪恶的不断积累。

现在的问题是,一个民族若只在外在层面上持有宗教真理,如何能通过圣经建立联结?

表明这种状况的另一个历史背景是地中海和犹太人对罪和死亡的信念。他们完全不像现代人那样相信罪和死亡。埃尔曼对他们的观点解释如下:   

这罪是一道宇宙势力,一股迫使人们的生活远离上帝的邪恶势力。在这种生活模式下,人们面临的问题在于被这股邪恶势力所奴役,无法挣脱束缚….罪的势力关联着另一股势力,即死亡的势力。涉身这种模式者,死亡不仅仅是人停止呼吸时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意图奴役人类的宇宙力量,一旦得势,它就会把人彻底清除出上帝的国度。在样的情况又是令人绝望的:所有人都受制于死亡的压倒性力量,他们没有任何办法使自己获得自由(埃尔曼355)。

犹太末世论认为,苍穹中充满了恶魔和天使。恶魔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据说这些恶魔可以游荡在苍穹和人世间,还说撒旦能够变身并伪装成外邦人的神灵(吉根贝尔102)。这些情况呼应了瑞登堡所说的黑暗的失衡,特别是当我们比较瑞登堡描述的,称作拿非利人和亚纳人的阴毒邪魔,以及他们在宗教中造成的可怕破坏时。

犹太民族是如何被引入外在崇拜的

犹太民族的外在化是一场尘世的淘空。根据瑞登堡的观点,实施这淘空所取的方法就是利用遗传邪恶的原则。人若亵渎,他就必须先能承认圣经的真理,然后再予以否认。这在来生将导致最糟糕的状态,而主正在阻止他们走向这一步。淘空是这样实现的:一个人只对自己所犯的罪负责,而无需对前辈们遗传邪恶的熏陶负责。所以,主使他们外在的敬拜形式逐渐成为代代相传的习性,从而逐渐从犹太人那里除去了所有对圣经的内在认识。随着民族的世代相传,他们在圣经上所犯的罪越来越多地成为遗传的罪,以至于最后即使他们听到圣经,却”听也听不见”。换句话说,他们对圣经的内在真理完全盲目和无知。当犹太民族对圣经的内在无知成为一种遗传特性时,就不再能亵渎圣经了(*文末附有伊恩牧师对此段落的解释)。

现在的问题是,一个只在外在层面上持有宗教真理的民族,怎么会通过圣经发挥联结的作用呢?这确实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非同寻常的谜。瑞登堡对此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尽管其中的许多步骤仍然是一个谜)。他称之为一个神奇的过程。他解释说,灵界中与犹太人相伴的善灵将犹太人的外在崇拜转化为圣洁的外在,然后天堂天使又将其转化为圣洁的内在。这个过程似乎是由天使的感知来完成的,从较低的层面开始,直到属天的层面。这样回想可能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在一个象征性的教会中,价值观联结的是象征者的职位,而不是该职位上人的状态。同样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神奇的过程与对应关系一样,也是按照相当慎密的流入模式进行的。瑞登堡给出的进一步解释是,犹太人的心灵被蒙上了一层面纱,使他们无法感知利用他们运行的神奇联结过程(AC10602)。

结论

对耶稣降生的地中海世界进行的社会文化研究虽然远非定论,但它所提供的信息和观点,与主降临时世上教会的灵性状态普遍受到严重威胁的观点是一致的。历史分析表明,由于缺乏内在的良知,人们无法与上帝建立联结,以阻止压倒性的邪恶积累。为使犹太人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不受伤害,主预备犹太人的程序,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当时犹太民族可见的特征和状况。有许多迹象表明,当时人们受制于各种邪恶势力的逼迫。

我的基本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能够对主降临世上为我们所做的伟大事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史蒂夫-桑切斯(Steve Sanchez)是太平洋宗教学院(Pacific School of Religion)瑞登堡研究中心(Swedenborgian House of Studies)的一名学生,这篇圣诞沉思节选自他的一部长篇神学研究论文。

*伊恩牧师的解释:

我打开了这篇文章的第153页(标注段落所在页)。

“Vastation”这个词的意思是 “淘空”,甚至到了荒凉的地步。

圣经教导我们,试探是 “淘空”的一种形式,因为它就是要清空旧的,为新的腾出空间。在淘空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一种荒凉。

据我所能概括的,这一段的意思是:

犹太教会被 “淘空”了,这意味着它最终被淘空了所有的良善和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上帝需要道成肉身,成为主耶稣基督的原因)。

然而,仁慈的是,这只是外层面上的淘空(”清空”)。

主特意保留了古犹太人的外在事物,例如规范日常生活和敬拜的规则和仪式的精确性和严格性。这些规则和生活方式代代相传。(尽管如此,这种外在的遵守对于当时成文的圣经是必不可少的)。

最好是这样,古犹太人没有对真理的内在承认,即他们铭记在心的真理。

所以,犹太民族的淘空是表面的,与外在的顺从有关,与代代相传的态度和方法有关,而与内在的信仰和信念无关。”他们对世代相传的罪恶不负责任”。 (我们目前的现代基督教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幸运的是,他们没有从内心深处承认真理,因此不能亵渎真理,也就不会受到诅咒。

祝福你们

伊恩

道成肉身

布赖恩-W-基思牧师的(圣诞节)讲道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福音1:14)

当一天的喧嚣消失时,夜晚是一个安静的时刻;当我们做好了安睡的准备时,它是一个疲惫的时刻。夜晚也是一个黑暗和寒冷的时刻。我们的眼光有限,我们寻求火和家的温暖。

夜晚在主的诞生中起着显著的作用。正是在晚上的梦中,天使向约瑟显现,告诉他为甚麽应该娶马利亚。在后来的夜里,警告他希律的危险,最后又告诉他,到了回以色列地的时候了。就在夜里,主降生了,牧羊人找到了去马槽的路。同样在夜里,智者看见东方的星,然后被星引导他们从耶路撒冷来到伯利恒,星就停在圣婴所躺的房子上方。

主的诞生和祂早期周围的夜景,描绘的是遍布世界的黑暗。已经有几百年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他们的上帝—耶和华了。没有祂,他们没有了舵手,迷失了方向。除了维持古老的仪式之外,他们对祂是谁,以及他们该如何生活,几乎没有什么感觉。由于一切良善被混乱和扭曲,使得人心越来越冷。

即使是古教会的少数后裔,具有一些和智者类似的知识,但也只有微弱的光亮。也许古人中唯有那些智者看到了那颗星。当然,它的光芒并不强烈。所以,即使在古人那里,对于主是谁也只有些许了解。仅存的少许真理被严重地遮蔽了,因为他们所看到的主只是一个象征,而不是在荣耀里的上帝(见SS 99)。

但我们对主诞生的印象和记忆,并不全集中在黑暗状态。相反,我们记得众多天軍照耀牧羊人,星辰引导智者,以及西缅举起幼主,称颂上帝,亚拿向众人宣告祂的荣耀。因为主的降临带着光和生命。“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满有恩典与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耀,正是父独生子的荣耀

圣诞节的一个奇妙之处在于,主在混乱黑暗的生命状态中,带着光明诞生。当我们看到的只有阴暗和无望的时候,祂来到我们身边,用祂的手握住我们,滋养我们内心盼望的感觉,使我们可以忍受和战胜。然后,在清晨的光中,祂与我们完全同在,使我们能够认识到祂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走在祂的道路上。这就是为什么早晨的光和温暖与主的降临相对应(见AC 22,4240e;SS 99)。

因为主来了,如同世界的光。这就是祂的荣耀。我们可以从祂的降临所带来的真理中看到对我们的照耀。因为在主道成肉身为一个柔弱的婴孩之前,先前对祂的所有概念充其量都是模糊的(见SS 99)。所有的真正观念,如古人就存在的关于婚姻的观念、生命穿过今世的面纱延续下去的观念,以及祂的圣治如何引导我们等,都只是它们可能是什么的模糊影像。因为所有的真理都经过了天堂的滤过,依赖于天使的有限把握,主的荣光在这个世界上的照耀变得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几乎失去了对祂的觉察。籍着祂的降生,主取得了属世层面的生命。当祂披戴着这层生命并逐渐使之达成神性的时候,祂爱的温暖和祂智慧的光辉就立刻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主的降临就是新天地的光,为人类预示了黑暗中的光明,导向光辉灿烂的白昼。当我们反思自己的觉醒状态时,就可以领悟到这些。不过不是在睡眠不足的早晨,也不是被闹钟的喧声粗鲁地唤醒,匆匆忙忙准备赶去上班的早晨;而是当我们在安静的早晨醒来,听着鸟儿的歌声,知道耀眼的阳光预告大地的温暖时,这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了。此刻的光有一种特殊的品性,它的清晰使我们能看到周围最简单事物的美,使我们能感觉到天国的亲近,主降临的亲近,因为我们的灵被提升到新的天地(见AC 7844:2)。

由于道成了肉身,主的荣耀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平安。不是像傍晚准备休息时的宁静,而是一种满足和信心的平安。正如属天的教义所指出的,这种平安是”从主发出自天堂降下的极其神圣的真理,它普遍地影响那里的所有人,使天堂成为天堂。因为平安里面有对主的信心,相信祂引导万事,供应万物,并相信祂会导致美好的结局。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他就处于平安之中,因为他会什么也不怕,也没有对未来之事的忧虑会扰乱他”(AC 8455)。当我们有这样的保证,知道祂掌管着我们,无微不至地引导着我们的每一步时,主话语的荣耀就会照亮我们。

这就是天使们的状态。他们对人间不愉快的记忆已被抛弃。他们没有跃进未来的欲望。相反,他们充分享受当下,感受到主目前赐予他们的一切美好。因为他们信靠祂,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祂都在带领和照顾他们。

当我们庆祝主的降临或在早晨醒来时,我们可能会多少领略到这天使般的平安。不过,随着我们抛开尘世事物:对未来的担忧,太过关注尘世乐趣和便利,以及自私的冲动和欲望等,我们就会越来越多地进入这平安。只要不把这些尘事看成最重要的,我们就能享受世间的快乐;只要我们服务他人时,不总是考虑我们将从中得到什么,那麽平安就能进入我们的生命。那时,我们才会深信主的光是真光,我们所经历的大部分问题和烦恼都会消散。那时,我们才能瞥见主,经历祂的平安,祂在我们生命中的降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理念并没有什么惊人的新意或不同。事实上,它是如此简单,如此基本,几乎不需要解释。道成肉身对我们的影响,伴随着神性充盈我们已知的一些简单真理。这也是主降生世上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使神性良善与我们已有的,关于祂的常识和简单理念结合起来(见AC 2554)。

主的降生本身并没有揭示任何以前没有的根本性的新信息。事实上,直到三十年后,当主开始祂的公开传道时,才有了真正的教导。但祂的降生标志着所有人得救的开始。祂通过降临到我们中间,用祂的良善来充满我们,宣示祂的同在,和祂对我们所有人的爱。

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圣诞故事揭示了祂的荣耀,祂神性人身的光辉,从而使我们可以认识祂、热爱祂。神性本体是远远超出我们的理解和感情的,即使对古人来说也是如此。所以,主的诞生是为了让我们能看到祂的特性,并经此照亮我们的生命,给我们信心,信任祂永远与我们同在,永远引领我们走平安的道路。

当我们关于真理的有限且简单的观念被祂的同在充满,向我们显示祂的爱时,主就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里面了。因为主进入我们的生命,并不是简单地让我们感觉良好。是的,主使我们常常体验幸福和喜乐的状态,最终在天堂永远如此。虽然祂出生时我们可能正处于黑暗状态中,但祂的完全降临是在祂话语的真理之光中向我们显现,这真理可以充满我们的心灵。每当我们认识到一个理念是神性的,是来自祂的,要引导我们的心灵回到祂的爱和慈悲时,祂的降临就发生了。然后,道就为我们活生生的成了肉身,使我们受到感动,得到启迪,获得增强(见AC 8792)。

这就是我们看见的主,和祂在我们中间的降生。给我们带来光明,给我们带来温暖。我们可以拥抱这光,这有关神性的新洞见,并用以认识和遵循祂的教导(见TCR 774)。于是平安的真理就是我们的了。

所以,让这个圣诞节早晨的快乐感召我们。当它的光给我们的一天带来新的光明,当它的温暖在我们的生命中激起新的热度,让我们感受到主对我们的亲近。祂降生在地上,就是取了肉体的生命形态,使我们可以认识祂、看见祂、爱祂。当我们不再过度关注尘俗事物和挂心之事时,祂就能更亲近我们,带给我们黎明的平安。这平安里面有对祂的真理、对祂的引导的充分信心,以及对建成来自人类的天堂的充分信心。

这就是祂来触动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心性的原因。祂为我们道成了肉身,永远如此。让我们看到祂的荣耀,充满了恩典和真理。

阿门。

功课:路加福音2:1-7;约翰福音1:1-18;AC 8455。

属天的奥秘 8455

“营地周围有露水沉积”。这表示平安的真理与自己相邻,从”露水”指的是平安的真理可以看出这一点(第3579节)。”露水”表示平安的真理,因为在早晨,露水从天而降,像细雨一样出现在草地上,而且还在其中储存了比雨水更多的甜美或喜悦。据此,草和田里的庄稼都感受到欢欣。”早晨”表示平安的状态(n.2780)。平安是什么(见2780、3696、4681、5662节)。它像大地的黎明,使人们的心灵普遍感到喜悦。而平安的真理就像黎明的光。这真理被称为”平安的真理”,是来自天堂出于主的属天真理,它普遍地影响着那里的所有人,使天堂成为天堂;因为平安里面有对主的信心,祂引导万事,供应万物,祂引导人走向美好的结局。当一个人处于这种信心中时,他就处于平安之中,因为他就什么也不怕,对未来的事情也没有任何忧虑使他不安。一个人进入这种状态,与他对主的爱成正比。

所有的邪恶,尤其是自持,都会夺走平安的状态。人们认为,当一个邪恶的人处于喜悦和安静之中时,他就处于平安之中,因为他所有的事情都成功了。但这不是平安,而是利欲的喜悦和安静,是伪装的平安状态。由于这种喜悦本与平安的喜悦相反,到了来生就会变成不悦,因为它原先隐藏着。在来生,外在的东西甚至是最内在的东西都相继展开,而平安是位于一切喜悦最内的,甚至位于良善之人不喜欢的事物中。因此,只要他抛弃了外在的东西,就会显出平安的状态,就会洋溢着满足、福气和快乐,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主自己。

关于天堂中普遍存在的平安状态,可以说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来描述的。而且,只要人在这个世界上,平安也不能通过来自世俗的任何理念进入人的思想和感知中。于是,它是超出一切感觉的。宁静的心态、满足感和因成功而产生的欣喜相比来说不算什么,因为这些只影响到他的外在。而平安则影响到人的所有首要物质、原初物质的最内在的东西,并由此将自己扩散和倾注到实体和衍生物中,并以愉悦影响它们,以满足和幸福影响思想的生发,进而影响到人生命的终点,从而使人的心灵形成天堂。

《身后生命》所摘引的瑞登堡著作

译者引言

朋友:我知道许多人对我介绍的这些东西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但是当我们离开今生后,这都是实实在在将要发生的事情。如果今生有机会对此有所认识,却坚决拒绝认识,我不得不说,这将是一个无可追悔的遗憾。即使你认为这些东西是胡说八道,也请你耐住性子,把它认真读完。即使读完后你依然认为这是胡说八道,了解这些也决不会有害于你。人生常见如此现象:面对与我们的定见相左的信息时,我们或者无视,或者反感,嗤之以鼻。但是在将来的某个时日,若有机会回味它时,你也许会有不同的感悟,也许会愿意认真思考:咦,我咋没有早点儿认识呢?

雷蒙德-A-穆迪博士是美国研究学者、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医生和国际畅销书作家。他的研究旨在探索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临终体验”一词是他在其畅销书《身后生命》中首创。他关于来世和临终体验的著作广为人知,是该领域的国际权威学者。

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和怀疑论者,他虽历经数十年探索,研究涉及临终、死亡和悲伤等现象,却仍然对来世的实境将信将疑。但后来,在临终体验意识论坛上,一些有过惊人的临终体验,或伴同临终经历的医生,提供证据并分享其观点,穆迪终于被自己听到的内容所折服。此后他便以极大的热情,一边收集令人信服的证据,一边向世人讲述身后生命的真相。

注:伴同临终经历(Shared Death Experience SDE):一些临终病人的亲人和照料者经历的一种临终生命现象,人们感到自己参与了临终者向身后生命的过渡。

以马内利-瑞登堡的临终体验

雷蒙德·穆迪—《身后生命》所摘引的瑞登堡著作

刘广斌 译

以马内利-瑞登堡的来世经历和临终体验之间的相似之处是相当显著的。事实上,在雷蒙德-穆迪博士关于临终体验的开创性著作《身后生命》中,他用一章专门讨论了这些相似之处。在这个网页上,你将了解这些相似之处,并阅读他对瑞公最著名著作《天堂与地狱》的节选,该节选章被冠名为《觉醒》。下面就是这一部分的内容。

瑞登堡和临终体验

生活在1688年至1772年的瑞登堡,出生在斯德哥尔摩。他在那个时代相当有名,并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做出了令人尊敬的贡献。他的著作,起初的朝向为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获得了相当广泛的认可。然而,在他生命的后期,他经历了一场重大的信仰风暴,从而开始讲述他所领悟的,与来自上界灵性实体沟通的经历。

他后来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身后生命的生动描述。同样,他所写的一些灵界经历与那些从死亡边缘回来之人的报告之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例如,瑞登堡描述了当肉体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停止时发生了什么:

“这人仍然没有死,只是与他在今生世上所利用的肉体分离.人的死亡,只是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而已”。

他声称自己经历了死亡的早期过程,并有过出离肉体的经历。

“我被带入了肉体感官无知觉的状态,因此几乎进入了临终的状态,但内在生命与思维仍然完整,因此我能察觉所发生的事情并保留在记忆中,包括那些从死里复活之人所发生的事情。特别使我察觉到的是,有一种心灵上的,即我的灵魂和肉体之间的牵引和拉扯。”

在这次经历中,他遇到了他认为是天使的人。他们问他,是否实际上做好了死亡的准备。

“那些天使首先询问我的想法是什么,是否像那些离世之人,通常想的都是有关永生的事。他们希望使我保持在这样的想法里。”

然而,发生在瑞登堡和灵之间的交流不是尘世上人的交流。区别在于这几乎是思想的直接传递。因此,不存在误解的可能性。

“灵之间的交流使用的是通用语言。每个人死后都会立即进入这种通用语言,这适合于他的灵。

“天使或灵与人的交谈,听起来就像人与人的交谈一样有声音,但周围的人却听不到,只有他自己能听到。原因是,天使或灵的话语全然流入人的思维。”

刚死的人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死了,因为他还有身体,这个身体在一些方面与他的肉体很相似。

“人死后的第一种状态与他在世时的状态相似,因为那时他以同样的方式身处外部环境中。因此,他除了认为自己还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别的想法。于是,当他惊奇地发现自己仍在身体里,而且具有在世时的所有感觉时,他就会有愿望,想知道何为天堂,何为地狱。”

然而,灵性状态的限制较少。感知、思维和记忆都更加完美,时间和空间不再像尘世生活中那样构成障碍。

“灵的所有能力,都处于更完美的状态,他们的感觉以及他们的思维和认知也是如此。”

刚去世的人可能会遇到生前认识的其他已过世的灵。他们对他进入来世提供协助:

“最近离世之人的灵魂,被他的朋友和他在世上认识的人认出。于是,这些人指导他有关永生的事情。”

他过去的生活可能通过异象显示给他。他记得其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且他不可能撒谎或隐瞒任何事情。

“内在记忆是这样的,这里面刻蚀着人在任何时候所想的、所说的和所做的事,从他最早的婴儿期到极老迈时的所有详细事情。当人进入来生时,他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有记载,对所有这些事情的回忆也都会相继显现出来。他说过的和做过的一切,都在天使面前显露出来,如在光天化日之下一般清晰。而且,世上没有什么事情能隐蔽至深,以至于死后显露不出来。当在天堂之光中观看灵时,就像看到肖像一样。”

瑞登堡还描述了来世充盈着 “主的光”。这是一种无以言喻的光明,他声称自己曾亲眼见过,那是一道真理和领悟之光。

穆迪博士就此得出结论:瑞登堡的描述与当代临终体验事件的报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瑞登堡的临终体验给出的启示

在瑞登堡的几次临终体验中,他目睹了人的死亡,并看到来世里他们遇见了什么。他说,人死后立即进入自我显露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在尘世上戴着的社会面具会消失,真正的自我会显现出来。然后每个人形成永恒里的自己,以符合他们真实的内在本相。有些人变得失去理性,被恐惧和贪婪驱使。瑞登堡称这类人所处的灵性状态为地狱。地狱是一种心理状态,对应于我们在尘世上时,让自己被自我的盲目贪婪所驱使,所经历的痛苦。地狱里无需魔鬼施加惩罚,因为在地狱的灵性状态中,每个人都通过折磨别人来展现自己的恶意。

死后,许多人的内在心性呈现出瑞登堡称之为天堂的状态。这是一种快乐的状态,也是一种觉悟发展的状态,能越来越充分地察觉到创造的宏伟设计。与瑞登堡见证的天堂相配的是行为,而不是信条。因此,组成天堂社群的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瑞登堡经常提到,这些社群,即主的教会,无处不在。

根据其属灵生命,所有在尘世上生活在爱之良善中的人组成了主的教会。从下面的图中可以看到瑞登堡所经历的天堂和地狱。

瑞登堡的来世之旅不仅仅使我们瞥见等待我们所有人的激动人心的旅程样貌,还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画面。以下只是一些摘录。

人的真实欲望在死亡时得揭示

人死后保持着他的”最强欲望(主导爱)”,并且在永恒的整个过程中不再改变。每个人都有相当数量的欲望,但它们都会归向一个最强欲望,并与之合为一体—或者说,它们全部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个主导爱。

所有与最强欲望相和谐的意志要素都被称为欲望,因为人期待它们。这些欲望有的比较内向,有的比较外向;有的直接结合;有的比较接近,有的比较远离;也有各种不同的从属关系。

它们的总体构成了一个王国。它们实际上是在人的内在组织起来的,尽管人们对这个组织一无所知。然而,人到了来生就会对此有一定程度的知晓,那时人的认知和感情的拓展取决于这个组织。如果其最强欲望是由天堂的欲望组成的,就会参与充实天堂社区;但如果其最强欲望是由地狱的欲望组成,则会强化地狱社区。

(1) 死后的人,展现出的就是其欲望或冲动。

(2) 在整个永恒中,人们保持着他们的冲动或最强欲望。

(3) 有属天和属灵欲望的人进入天堂;有肉体和世俗欲望却没有属天和属灵欲望的人则进入地狱。

(4) 人的信仰如果不是出自于属天的欲望,这信仰就不会保持。

(5) 欲望在行动中才会持续,所以这就是人的生命。

死后,人就是他的欲望或意志(冲动)。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观察经验我明白了这一点。整个天堂被划分为不同的社区,划分的依据是基于欲望的良善差异。每一个被提升到天堂成为天使的灵魂都被带到符合他或她的欲望的社区,一旦到了那里,他们就属于那里。可以说,这就像回到他们的家,他们出生的地方。天使明白这一点,并与像他们一样的人结成亲密的朋友。

当他们离开去到另一个社区时,会有某种持续的抗拒。这是一种效应,出于渴望回到和自己一样的人身边,也就是回归自己的最强欲望。这就是在天堂形成亲密友谊的方式。在地狱里也是如此,那里的人们形成友谊的基础,是与天堂相对立的欲望。

我们可以确定,在死后,人就是他的欲望。有一个事实也可以为之作证,那就是死后会清除那些与他的最强欲望不一致的成分。如果人是良善的,那么所有与他的真实欲望不和谐、或不一致的东西,都会被清除,也可以说被驱离。通过这种方式,人就被设置在自己的欲望中。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邪恶之人身上(不同的是,真实的东西从恶者身内被驱离,而虚假的东西从善者身内被驱离),直到最后所有人都成为他们自己真实的内在欲望。这发生在一个灵被引入下述第三种状态时。这种状态一旦形成,人就会一直面向他的内在欲望,无论他转向哪里,这欲望都在眼前。

在这个世上的人也是如此:他们自己的欲望引导着他们,也出于自己的欲望而接受别人的引导。当他们成为灵时,情况就更真实了,因为那时他们不得呈现任何其他虚假的欲望,或伪装出一个不真正属于他们的欲望。

在来生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表明了一个事实,即人们的灵性反映着他们的最强欲望:事实上,每当某人的举止言谈符合周围人的欲望时,这个人看起来是完整的,面部表情丰富、愉快、活泼。但是,每当某人的言谈举止与周围人的欲望相反时,此人的脸就开始改变,变得朦胧,并从视野中退隐,最终整个人都消失了,好像他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我经常对这种情形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但我被告知,类似的事情确实发生在人的灵里,当人的灵性疏远他人时,就不再呈现在那人的视线之内。

有几次,我看到善良、简单之人想用有关真理和良善的道理教导邪恶之人,而这些人又是如何逃避这种教导的。当他们见到自己的同类时,就会攫取适合他们欲望的虚假成分而呈现强烈的快乐。我还看到善灵互相谈论关乎真理的事情,在场的良善之人都热切地听着,而同样在场的邪恶之人却毫不关心,就像什么都没听到一样。

灵性世界中的道路是可见的。有些通向天堂,有些通向地狱。一条通向一个社区,一条通向另一个社区。善灵只会沿着通向天堂的道路前行,他们看不到通往其他方向的道路,所走向社区的具体之善符合他们的自身欲望。恶灵只会走通向地狱的路,所进入的特定群体之邪恶也符合他们自身的欲望。他们看不到通往其他方向的道路,即使看到了,也不愿意跟随。

于是,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结束后,这两类人被分开,以至于他们不再见到或认得对方。每个人都成为他们自己的欲望,不仅在他们心性的更多内在层面,而且在他们的面容、身体和语言等诸多外在方面都适应一致。因为所有人都成为他们欲望的形象,甚至在外在事物上。

陷入肉体欲望的人完全没有能力生活在天堂的温情中,因为天堂的温情就是天堂的欲望。然而,他们能够生活在地狱的激烈中,这也是一种欲望,对不支持他们的人残忍的欲望。这种欲望之乐是对他人的各种蔑视,是敌意、仇恨和报复。当他们陷入这种状态时,就被自己的生命所困,完全无视基于良善和出于良善本身而对他人行善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基于邪恶之事和为了邪恶的目的而行动。

陷入肉体欲望的人在天堂无法呼吸。如果一个邪恶之人被带到那里,他的每一次呼吸都像因受压迫而挣扎一样。但是,处身天堂欲望的人在天堂位处越高远,呼吸就越自由,活得越完满。

死后的第一个阶段

人们在死后到达天堂或地狱之前会经历三种状态(或三个阶段)。第一种状态关联着他们更外在的方面,第二种状态涉及他们更内在的方面,第三种是准备状态。人在灵性世界中会经历这些状态。

第一种状态关联着人的外在特性,人们在死后立即进入这种状态。

所有人的灵性都有更内在和更外在层面。人的更外在层面是指他在物质世界里相应的身体(尤其是他的面容、言谈和举止),是用来与其他人交往的手段。但灵性更内在的层面是属于人的意志及其导致的认知,这些很少体现在面容、语言和举止中。从婴儿期开始,人们就习惯于表现出友好、善良和真诚,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因此,作为一种习惯,他们向外表现出一种道德和公民的生活,而无论他们的内心是什么样子。

这种习惯导致人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几乎一无所知,也使他们对这些事情毫不介意。

每个人死后的第一种状态都很像他们在物质世界中的状态,因为那时他们也同样参与到外在事务中。他们有同样的面孔、语言和灵性,因此有同样的道德和公民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全然不知此时自己已经离开物质世界,除非他们留心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天使唤醒他们时告知的真相—即他们现在已经是灵了。

于是,生命从一个形态延续到了另一个形态,而死亡只是一个跨越点。

每当灵性世界里的人想到灵性世界的其他人时,在他们的思想中此人的面容就会呈现眼前,同时还会想到此人生命中的许多其他特征。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那个人就会像被呼唤和召唤一样出现。

这种事情发生在灵性世界,因为在那里思想可以交流,同时那里的距离没有物质世界的属性。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一到灵界就会被朋友、亲戚和这样那样的熟人认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经过互相交流,然后按照物质世界里彼此的友情之路继续交往。

所以他们被朋友们教导关于永生的状态,并被带到不同的地方,进入不同的社区。有些人被带到城市,有些人被带到花园和公园;但大多数人被带到富丽堂皇的地方,因为这种地方能够愉悦他们仍然具有的外在性状。然后他们断断续续地得到引导,回顾他们在尘世生活时对死后灵魂状态、天堂和地狱的看法,直到他们开始抱怨自己以前对这类事情竟然完全无知,并反感社会对此的无知。

[编者注:姑且把身后第一阶段称为处于幽冥界(Earthbound Realm),在这个阶段人们可以在世上的任何地方旅行,看到他们从未见过的地方。另外,灵性思维的能力也可以在幽冥界初步呈现。其他人也可以来到这里引导人。瑞登堡对第一阶段的描述也类似于临终体验对幽冥界的描述]。

几乎所有的人都急于知道他们是否能进入天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能,因为他们在物质世界中过着有道德的公民生活,却未曾考虑到恶人和善人生活的外在表现是相似的,他们以相似的方式为他人做善事,以相似的方式去教堂、听讲道、并祈祷。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外在的行为和外在的敬拜并不能成就什么,而真正重要的是外在所依据的内在要素。

数千人中也难找出一人知道他自己的内在要素是什么,更不知道这些要素正是天堂和教会居于人内之要所。

然后,所有从物质世界来的人都得到安置,完全依据他们的更内在要素,或者与特定天堂社区联结,或者与特定地狱社区联结。然而,当灵参与更多的外在事务时,这些更内在要素就不会被人看到,因为外在事务被用来掩盖和隐藏内在状态,特别是那些在更深内在层面上涉入邪恶事物的人。后来,当他们进入第二个阶段时,更内在要素就会变得非常明显,因为那时他们的更内在状态被展开,而更外在事物则退隐。

死后的第二个阶段

死后的第二个阶段被称为更内在元素阶段,因为此时人被领入他们心性的更内在层面,涉入他们的意志(冲动)和认知。而他们在第一个状态下涉及的更外在事物则进入休眠状态。

因此,当人们处于这种状态时,他们会身处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命里。出于自身情感去自由思考就反映出人的真实生命,展现他真实的人。

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在他们自己意志的基础上思考的,这意味着他们的思考是基于自己的感情或欲望。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思考与他们的意志统一。事实上,达成这样的统一,他们似乎根本就无需思考,只要意愿即可。当他们交流时,也几乎是同样的。但有一个区别,就是他们交流时会有某种担忧,恐怕他们的意志涉及之事会曝露出来。这是因为,在物质世界里按照公民生活的要求,他们的担忧已经成为他们意志的一部分。

每个人死后都绝对会被引入这种状态,因为这是灵的真实状态。先前的状态是与他人相处时人们的灵性状态,那不是他们应有的状态。

一旦人们所处的状态符合其更内在的关注,他们在物质世界里的本性如何就显而易见了。到了这一阶段,他们的行为基础就真正属于他们。如果在物质世界中,他们参与的善举是出于其内在,此时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理性和睿智—事实上,比他们在物质世界中的行为更睿智,因为他们已经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就是从那些使事情变得暗昧,或者说从蒙蔽的翳云里解脱出来。

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在物质世界曾涉身某些邪恶之事,此时他们就会表现得愚蠢和疯狂—事实上,比他们在物质世界中更疯狂。因为他们已处于自由之中,没有了限制。当他们生活在今生世界上时,他们在外在事务上是理智的,他们以此伪装成一个理性之人。而一旦这些外在表象被移除,他们的疯狂就显露出来。

在物质世界中生活时,所有承认神性事物和热爱神性真理的人,尤其是那些将其应用于生活的人,都会涉身良善,并基于良知行事。对所有这些人来说,当他们被引入与其更内在关切和谐的状态时,他们就好像从睡眠中被唤醒,或者从黑暗中进入了光明。

他们是在天堂之光的基础上思考,因此是出于更深的智慧;他们是在良善的基础上行动,因此是出于更深的感情。天堂正在以他们前所未知的极深祝福和愉悦输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

他们与天堂天使有了交流。当此时,他们也认识了主,并出于他们的真实生命敬拜祂。如前所述,当他们处于更内在状态时,就是处于本具的生命状态。此外,他们基于自身的自由认识并敬拜祂,因为这自由是他们更深层情感的一部分。

于是,他们也以此方式退离外在的圣洁,进入内在的圣洁,那是实际的、真正的敬拜发生之处。

除非人沉迷自身的邪恶以及迎合其邪恶的谬误,否则他不会沉入地狱。这是因为那个世界里的人不得怀有分裂的心灵—所思所讲是一回事但同时所做又是另一回事。那里所有的恶人都会因其邪恶而认知谬误,并会因其邪恶而言谈虚伪。他们的思维和言语都出于他们的意志,因而迎合着他们自身的欲望及喜乐,就像他们今生依据其灵性而思考的方式一样—那就是,他们根据自己内心情感而采用的思维方式。

所有的灵都会到达一个特定社区,该社区与他们在尘世生活时的灵性状态一致。事实上,每个人都连接着一个特定的天堂或地狱社区—邪恶之人去到地狱社区,良善之人则到达天堂社区。去天堂的人会先得到逐步引导,最终才获准进入。

邪恶之人所处的状态与他们的更内在构成一致,他们也逐步走向自己的社区。在完成这种状态之前的最后阶段,他们会径直走向那里。而一旦这种状态完成,他们就会自己投入地狱,那里有他们的同类。

[编者注:这里描述的是虚空体验。在虚空中,除了我们自己真实的内在本性,一无所有。如此设计的目的是要使我们能反思和了解,在刚刚度过的尘世生活中我们成为了怎样的人。如果内里有爱,会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是天堂式的。于是我们内里的爱就会吸引自己出离虚空,走向光明。但如果我们内心的构成大多是非灵性的,那么就可能暂时停留在虚空中,直到心灵最终得到改变;或转回幽冥界,对于沉沦者来说就是走入地狱。]

在第二个阶段发生了恶灵与善灵的分离,而在第一阶段他们是在一起的。原因是,只要人们身处其外在关注中,就和尘世中的状态一样—那里恶人与善人共处,善人与恶人共处。当他们被引入以更内在关注为基础的状态,从而展现本性或意志时,情况就不同了。

善者与恶人的分离以各种方式发生。大体上,这是通过把恶人带到他们在第一状态时所接触的,具有善念和良善情感的社区。这样,他们被带到的那些社区曾由于他们的外表,而以为他们并非邪恶。然而当看到他们时,善灵会转身离开。随着他们转身离开,被带往各处的恶灵也会转身离开善灵,转向地狱社区的领域,那就是他们的目的地。

死后的第三阶段

死后灵魂的第三个阶段是教导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为将要进入天堂、正在成为天使的人准备的,但却不是为将要进入地狱的人准备的,因为他们不能被教导。因此,第二阶段也是进入地狱之人的第三阶段,结果是他们完全转向自己的欲望,因此转向地狱的社区,那里的人们都沉迷于类似的欲望。

当这一切完成后,他们就根据这欲望去意愿和思考。由于这欲望是地狱式的,他们的意志无不邪恶,思考无不虚伪。他们对自己的意志和认知感到满意,因其符合这地狱式的欲望。于是,他们唾弃任何先前接受的良善和真实的事物,因为那只是他们用于达成欲望的工具。

然而,善良之人通过第二阶段后被带入第三阶段,这是他们接受指导准备进入天堂的阶段。

除非通过指导,获得对真和善的领悟,否则无人能够为天堂做好准备。这是因为人们无法知道在灵性层面上何为善与真,何为恶和假,除非他们得到教导。在物质世界中,有可能知道在公民和道德层面上何为善与真,何为公正和诚实,因为有民法教导何为假与恶。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在其中学会按照道德法律生活,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何为诚实和正确。但是,在灵性层面上何为良善和真实,就不是在物质世界能学到的,而要在天堂里学。

除非人们意识到并承认这些事实,否则就无法进行灵性上的思考。如果没有对这些事物的思考,人就不能期待这些事物。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某件事情,就不可能思考它;如果不思考它,就不能期待它。

当一个人确实期待这样的事物,那麽天堂就会流入。也就是说,主的生命通过天堂流入这个人的生命。神性本质流入意志,通过意志流入认知,经由这些流入生命,这两者(意志与认知)是人灵性生命的根本。

从这些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在物质世界中不能学到灵性层面上的良善和真理,只能从天堂学习。我们还可以看到,除非接受教导,否则没有人会为天堂做好准备。

行进至此,善灵在中间灵界完成第二阶段后,主引领他们接受教育。然而,这并不适用于每个人,因为人若在物质世界领受教导,就已经被主准备好进天堂了,他会通过另一途径进入。有些人就是这样,他们死后立即被引入天堂。

[编者注:我相信瑞登堡这里描述的临终体验,是那些绕过幽冥界(第一阶段)和虚空界(第二阶段)而直接进入光明的人的经历。]

一旦灵体通过上述各处教导为上天堂做好准备(这仅需很短时间,因为灵体具有灵性容量,可以同时汲取众多内容),他们就会穿上天使的衣服,其中大部分是白色的,就像亚麻布做的。着装好后,他们被带到一条通往天堂的道路上,并被交给那里的守护天使。然后他们受到一些其他天使的欢迎,并被引入社区,在那里众福常伴,其乐无穷。

走向天堂路并不难

有些人认为,要过天堂的生活(也就是所谓的灵性生活)是很难的,因为他们听说人必须脱离俗世,放弃与尘世肉体有关的欲望,像灵性之人那样生活。他们认为这仅仅意味着要拒绝世俗的事物—尤其是财富和名望—一直行进在虔诚地默想上帝、救赎和永生的路上,终生祈祷、阅读圣言和灵修文献。他们认为这就是脱离俗世,靠灵性而不是靠肉体生活。

但大量经历以及与天使的讨论使我明白,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以这种方式退避尘世去追求灵性生活的人,为自己培养的却是一种悲哀的生命,一种无法接受天堂快乐的生命。因为每个人进入灵性世界后都保留着他们在尘世的生命状态。相反,如果人们要领受天堂的生命,今生无论如何都必须以各种方式积极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和事务。于是通过道德的公民生活,他们将获得灵性生命。这是在人内形成灵性生命的不二法门,是使其灵性为天堂做准备的途径。

生活中只有内向生命却没有外向生命,就像住在没有地基的房子里,会逐渐沉陷,或出现裂缝和豁口,摇摇欲坠,直至倒塌。

如果我们以理性的眼界审视人的生活,会发现它有三个方面:有灵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公民生活。我们发现这些生活彼此不同。有的人过着公民生活,但没有道德或灵性生活。还有一些人既有公民生活,又有道德生活,还过着灵性生活。这些人其实过的是天堂的生活—其他人过的是与天堂分离的尘世生活。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灵性生活与物质生活或尘世生活是不能分离的。相反,它们是结合在一起的,就像灵魂与肉体一样,如果它们分离,就像刚才说到的那样,就会像住在没有地基的房子里。

下面的思考将使我们能够看到,过天堂般的生活并不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困难。

谁不能过公民和道德的生活呢?每个人从摇篮开始就得到相关的教导,并在尘世生活中对其更加熟悉。每个人,无论善恶,也都会遵守,谁不希望被认为是诚实和公正的呢?

几乎每个人都在外在事务上展现诚实和公正,甚至在心里看起来也是诚实和公正的,或者说似乎其行为是出于真正的诚实和公正。属灵之人同样需要以此方式生活,他们可以像世人一样轻松地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区别是,属灵之人相信神性事物,他们的行为诚实公正,不仅仅是因为这符合公民和道德法则,更是因为这符合神性法则。

言谈举止不忘神性事务的人,就与天堂天使有了联系。他们越是这样做,与天使的联结就越牢固。以此方式,他们的内在之人被打开,就其本质来看,就成了属灵之人。

当人达成如此状态,就在不知不觉中被主培育和引导。于是他们在道德和公民生活中所做的任何诚实和公正之事,都出自于灵性的源头。从灵性的源头做诚实和公正之事,是真正的诚实和公正,是发自内心做的。

灵性生活的法则、公民生活的法则和道德生活的法则都在十诫的戒律中赐给了我们。首先是灵性生活的法则,其次是公民生活的法则,最后是道德生活的法则。

从外表上看,纯粹属世之人遵守这些戒律的方式与属灵之人一样。他们以同样的方式敬拜上帝,去教堂,听讲道,摆出虔诚的面孔,不杀生,不通奸,不偷盗,不做假证,不骗取同伴的财产。但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自己和世界,或者说只是为了表现。

而那些在内心认识到何为圣洁,在其生活行为中专注于神性律法,并按照十诫的戒律生活的人,情况就不同了。当他们进入自己的内在状态时,就像从黑暗进入光明,从无知进入智慧,从悲哀的处境进入蒙福的生活。这是因为他们处身圣洁,因此就身居天堂。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照天堂的方式去生活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难。人们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诚实和不公正的,当面临这些事情时,依照灵性的觉悟,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即不应该这样做,因为这违反了神性律法。如果人们习惯于这样做,并在这习惯的过程中形成品性,于是他们就会一步一步地与天堂联结。当达到这种状态后,他们心性的高层就打开了。随着高层打开,人就看清哪些事情是不诚实和不公正的。当人看清这些时,就可以与之断绝。任何邪恶都是在看清之后才可以断绝的。

人们能够自由地来到这个阶段。谁不想具有能够如此行的自由呢?一旦这个过程开始,主就会将诸般良善赐予他们。按照主的安排,他们不仅能看清各种邪恶,而且厌恶它们,并最终远离它们。这就是主所说的 “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的意思。

天堂的生活不是退隐世界的生活,而是参与世界的生活。“虔诚”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却没有爱的生命,就无法通向天堂。相反,有爱的生活,就要在每项任务、每项交易、每项工作中都表现得诚实公正,这出自一个更内在的,通往天堂的源泉。当人表现得诚实且公正时,这源泉就在其生命中,因为这符合神性律法。这样的生活并不难!

再次使用这张卓越的图,展现瑞登堡所描述的天堂和地狱境界。

瑞登堡和临终研究

作者:詹姆斯F. 劳伦斯

刘广斌 译

长期以来人们在祈祷时,来自灵性世界的灵性支持及其影响,或有意识或下意识地运行在祈祷者的认知中。以马内利-瑞登堡以其丰富的灵界经历和深刻领悟,使得这种认知不但得以大大扩展并且细化,且从根本上使得天使在我们灵性生命中的性质和作用成为实在的图景。这一幅对灵魂施以协助的宏景,揭示出人类生命的物质特性与灵性实相,人的内在和外在品性与身后生命在永恒里的归宿,远远超出尘世各个世代属灵精英的领悟与陈述。

在十八世纪,瑞登堡写的关于天使的文章比当时任何其他作家都多,知名作家和学者们都注意到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人们对天使的兴趣急剧上升,关于天使的书籍充斥着灵性市场。虽然这些书有一些是瑞登堡的,但更多书籍的作者虽然不是瑞登堡却涵盖了瑞登堡的教导。在19世纪,瑞登堡的作品,特别是《天堂与地狱》,在彻底改变人们对肉体死亡后,来世灵魂状态的看法方面起了主导作用。由此产生的文化转变形成了一种新的、相当激动人心的意识,即那些在 “死亡”另一边的人离我们有多近。

利-埃里克-施密特(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和凯瑟琳-阿尔巴尼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是两位重要的当代学者,他们认为瑞登堡是改变19世纪美国人相信灵性世界与我们密切相伴的主导力量。阿瑟-柯南-道尔爵士(1859-1930),这位著名的英国作家和医生,写了一本关于灵性世界的虚拟百科全书,描述这个世界与我们何等临近,以及如何与那些已经去世的人接触。他也认为瑞登堡是推广新的构造理念以深入理解灵性世界临近性的最重要先驱。H.W. 詹森(1913-82),纽约大学美术学院的资深学者和主席,发表了一篇关于十九世纪美国墓园艺术所含意义的研究,发现其关联着我们对来世的理解。詹森阐明这一时期的墓园如何反映着美国人对死者去向看法的演变,墓碑艺术品反映了一种新兴的信念,即灵魂在死亡后立即觉醒,进入灵性生活。他引述瑞登堡的观点,指出这是导致人们对进入来世后立即觉醒的信念演变的首要因素。

过去,基督教文化相信双重审判系统,或者相信在坟墓中存在未被唤醒的无意识状态。直到第二次降临,所有的灵魂都会从坟墓中醒来,前往他们永恒的目的地。然而,随着瑞公所启示观点的出现,信念的正态曲线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在死亡后紧接着发生了觉醒,进入下一个生命状态,无关即时审判。事实上,盖洛普每年都会对美国人关于来世的信念进行民意调查,年复一年的民意调查表明,大多数相信来世的人都认为来世在肉体死亡时立即开始,而且来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有爱的经历。
瑞登堡学者认为,灵性世界紧密围绕并交织着我们的尘世,其中的灵相互联结形成一个活生生的灵性网络,这为理解我们如何通过天使群体随时与上帝联结奠定了基础。这样一种世界观,让我们充满爱意地投身一个复杂的灵性关怀系统,这个系统中的神性存在与天使群体交织在一起,指引有意的灵性修为,努力提供欢迎并开启指引和帮助。我们可以把这称为 “与天使交流”。

临终研究的兴起与瑞登堡

与大多数宗教群体相比,瑞登堡学者对新兴的临终研究领域更感兴趣。这并不是因为瑞登堡学者必须首先要相信有来世,而是因为关于我们在肉体死亡时灵魂会如何进展的景象符合瑞登堡的神学,比其他基督教运动的神学更加一致。事实上,当精神病学家对声称在临床死亡时经历异常生动异象的人进行初步定性分析研究时,也看到了临终体验和瑞登堡关于肉体死亡时,个人意识变化的讲述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雷蒙德-穆迪(1944-)在他1975年的畅销书《身后生命》中报告了这项研究,他创造了 “临终体验”(NDE)一词,这将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研究领域,对宣称到过死亡之门甚至在身体功能停止后有过非凡经历的人进行临床研究。在随后的四十五年里,临终研究领域已经积累了许多书籍和网站,探索现代经历者的大量见证(见临终体验研究基金会)。在《身后生命》的最后一章,穆迪指出世上与他的灵性领域初步研究切合的四个文献来源。其中一个是瑞登堡。

关于死亡时具体会发生什么,瑞登堡最集中的描述可以在他的畅销书《天堂与地狱》中找到,此书中 “中间灵界与我们的死后状态”的部分,不妨被称为 “瑞登堡生死书”。

瑞登堡和临终研究之间的交集

瑞登堡在其著作中描述的内容与当代临终体验有四个共同特点:

1.经历无缝过渡,成为一个保留自我身份的灵性觉识,拥有视觉、听觉、触觉和语言。这种现象是临终体验的根本基础。在这一点上,数以千计的证词报告了在看似死亡的那一刻发生的强烈的灵性世界体验,甚至常常是在临床死亡之后。

瑞登堡写道:

多年来的日常经历向我证明,人类的灵在脱离肉体后仍是一个形态相似的人。我成千上万次看到过、听到过这样的灵,我甚至和他们谈论过这样的事实:尘世的人不相信他们是人,学者们认为相信的人是傻瓜。灵人们为世上,特别是在教会中仍然普遍存在这样的无知感到痛心。《天堂与地狱》456:1

2.遇见并融入一道灿烂的光—不是刺眼的光,这光赋有不同于物质世界的活力和气度感。这是临终体验最常见的特征,瑞登堡对这光有很多论述。

天堂之光其内蕴含智识与智慧。主所赐的智识本质是真理,所赐的智慧本质是良善。在天使的眼里这些呈现为光,在实际经历中我得以认识这一事实。我被提升到如同钻石般闪耀的光中。当我被保持在此光中时,我似乎被带离肉体的意念进入灵性的意念。于是,我被带入领悟真理和良善的智识状态。(《属天的奥秘》4413)

在以上见证中,伴随着光有一种非语言的交流,使得我们对事物的感知超越了在尘世所能达到的渊博与丰满。

3.受到之使者的迎接。临终经历的见证经常描述说,遇到了天使般的人物。有时这些生命并非呈现为具体的形态,而是感觉到一种与更高存在相联系的强烈感受。瑞登堡写道:”首次被带出肉体的经历是这样的。我们被引入一种特殊的状态,它介于睡眠和清醒之间。当我们处于这种状态时,看起来就像我们醒着一样:我们所有的感官都像身体完全清醒时一样灵敏—视觉、听觉,更为奇怪的是,触觉比身体清醒时更加敏锐。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看到活生生的灵和天使,甚至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奇怪的是还能触摸到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阻碍。这种状态称为被带离肉体,本人并不清楚自己是在体内还是在体外。(《天堂与地狱》440) 

4 闪现出过往的人生。临终经历者经常描述,他们截至当下的人生旅程曾闪现出来,其特别的结果,是对那段尘世生命旅程中的关键教训产生了深刻的认知。有些人描述这种经历时说,他们几乎是在瞬间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全部内容,同时还有一个充满爱的实在帮助他们看到了一些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东西。瑞登堡非常肯定地指出,在灵界觉醒后最重要的经历就是规整自己的灵性重心。他写道:“我们也可以从中领悟圣经中提到的,我们的生命册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我们所有的行为和思想都写在我们整个人内,当从我们的记忆中把它们唤出时,就像从一本书中读出来一样。当在天堂之光中观察我们的灵时,它们就以图像的形式显现。”(《天堂与地狱》463)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临终体验证词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之一是,在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宗教信仰(或无宗教信仰)的人群中,相似之处的发生率非常高。这种相似性的大量出现支持了这样一个命题:即这些经历所指向的客观事实与他们所描述的主观解释等量齐观。瑞登堡给自己的畅销书起了个副标题:”源自所闻所见之事”。

与天使交流是一种正常现象

在我早年对世上的灵性现象进行研究的时候,我觉得祖先崇拜似乎很怪异。然而,现在的我已经活过了我生命中的许多重要人物,我开始欣赏那些个人经历,我想知道这类经历是否导致了祖先崇拜的演变,成为人们在尘世生活时的一种积极的灵性关怀行为(即一种与前人沟通的形式)。

在瑞登堡描述的灵性世界,相互联结的神性能量系统贯穿于存在的每一个层级和序列,类似于统一场理论:每一个意念和感觉都是活生生的,与共同的生命群体有无穷的联系,且都有神性的来源(《天堂和地狱》168)。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个世上成为彼此间积极(或消极)的能量通道,关键是还可以与灵性世界中那些正与我们共同参与统一灵性场的人建立联系。

瑞登堡确认,我们每个人都有灵的伴随(《属天的奥秘》904)。当我们向那些具有更高觉悟的灵开放并邀请他们与我们同在时,我们就有可能被提升到更高的神性之光和爱里。事实上,”我们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行善或转向主,是天使的力量帮助了我们”(《属天的奥秘》233)。不断且有意地与天使保持联系,能增进对我们的激励,与神性意志保持一致和融合,这反过来又增强了我们的意志,选择重生的生活(《属天的奥秘》99)。

我们越能感受到神性鼓励,加之天使又在促进这鼓励,我们就越能更好地辨别和选择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生活,而这正是在进入灵性修为。注意力、开放性和愿望的功能是我们进入更深层次意识状态的能量通道,无论是在清醒时还是在沉睡中。我们告诉上帝,我们愿意开放自己,接受天使的协助,他们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重要的,我们希望意识到那些需要我们注意的事情,希望有勇气选择并意愿达成对他人和自己都是爱的结果。正是通过这些途径,我们可以在灵性上加强自己,就像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可以增强我们的身体一样。

与天使交流是在我们联通终极神性道路上的一个中间环节。我们可以相信,我们不仅被上帝和这个世上的一些人所爱,而且还受到灵性世界中许多高级灵人的爱护。瑞登堡向我们确认,天使的能力是巨大的(《天堂与地狱》229)。而那正是我们当下可以借用的。

作者简介:詹姆斯-F-劳伦斯博士牧师是位于加州伯克利研究院神学联盟的瑞登堡研究中心院长。他的教学领域包括瑞登堡研究、基督教灵性和新信仰运动。

瑞登堡说死后生命

-无法逃避的事实

出生后我们的生命将在某个未来时刻让位于死亡和离世。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很令人苦恼的,因为有一些明显无法回答的问题,例如:

  • 肉体病痛的肇因
  • 与亲人分离的痛苦
  • 难以接受的消逝
  • 是否可能愉快或不愉快地永远生活在一个未知的世界

世上所有的主流宗教和灵性运动都有关于生命在灵性世界或灵性维度里持续存在的信念。种类繁多的死亡仪式—超度仪式—可以直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时代。关于死亡过程的非物质特性和死后经历,宗教和灵性运动提供的信息大多很笼统。且其大部分只是象征性地表达我们身后将面对之事,而不是基本的事实。现代人的思维倾向于要用 “事实”来说话。值得庆幸的是,有些人能够持守简单的信念,即现在做正确的事情必然会有将来的报应,为什么要担心呢?

死后生命的证明?

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明。对濒死体验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关于灵魂离开肉体并达到超验境界的信息集合,这可能被看作是证据,但科学也确实提供了其他合理的解释。所以也许永远不会有科学证据。显然,肉体死亡后的任何存在都必然是非物质的,是科学无法企及的,因为这两个领域是分隔的。另外,如果能以某种方式毫无疑问地证明死后生命及其性质,我们将被迫相信,这会剥夺我们的自由意志在灵性生命上的选择,这选择导致信仰及所需的盼望之感,而这感觉是强烈的、宽广的、直观的。

我们有什么证据

如果是真的,濒死体验确实能给人一些有用的启示,但它们非常有限,只限于初浅层面。研究这些经历的人在早前的哲学著作中寻找,发现了一些与之密切相关的著作,如《西藏生死书》和以马内利-瑞登堡的属灵著作。还有一些人记录了他们在其他境域的经历,包括星际旅行和与那里的灵人会面。不过,这些描述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还有,圣经也给出了一些有用的启示,例如路加福音第16章。

瑞登堡的独特之处

在50岁中期以前,瑞登堡基本上是一个科学家,他在所有的研究和工作上采取非常有条理的分析方法。而另一个世界的异象是 “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的。对这些异象他并没有刻意追求过,反而是有些不情愿地接受了基督教先知的角色,却一直保持着他的科学素养。瑞登堡在27年的两界意识期间所记录的内容—在这个世界进行日常生活的同时又能体验灵性世界—并不是旅行见闻的简单事件日记。他能够将自己的肉体和灵性感受融汇入以上帝为中心的宏伟宇宙之中,其中每个单独侧面都属于一个更宏大的、有目的的整体。瑞登堡对灵界生活的描述非常引人入胜,但其真正目的是提供一个便于理解的架构。

  • 神圣的创造过程
  • 物质和灵性之间的相互关联
  • 人类的灵性进展
  • 掌管我们灵性生命的法则
  • 我们存在的原因
  • 如何实现我们至高的、永恒的潜能

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使我们在肉体停止功能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更为明确且恰当地树立我们的目标和动机。

提出的基本原则

  • 我们是有灵性的人,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意识到我们鲜活的灵性。
  • 生活在确定的环境中,我们才可以自由选择我们的目标和动机。
  • 我们此生做出的基本选择决定了我们在灵性世界的生命走向。
  • 灵性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丰盛的境域。
  • 天堂和地狱的本质是存在的状态,反映我们今生对生活所做反应的实际经历。那里没有我们所知的固定时间和空间。
  • 存在着吸引力法则。
  • 灵性世界的每个人以前都曾生活在物质世界,但现在以灵性身体生活在那里。
  •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在那里生活时想要的状态。

虽然这里的某些原则与其他教义中的原则差别不大,但总的来说,它们提供了关于来世的新概念。

生死过渡的新概念

总的来说,我们死亡的时间和性质是无法预测的。但无论何时、无论何种境遇,都有以下特征:

  • 没有痛苦或不舒服的感觉。
  • 我们在肉体死亡后不久就会经历一个温和的觉醒过程,受到特定天使的迎接。
  • 死后最初的环境折射着我们最后的尘世生活,感觉上的变化被屏蔽了。
  • 随之而来的是对尘世生活的回顾,使我们能够理清我们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并确定我们生命中的真实快乐:要么以他人为中心(”天堂”),要么以自我为中心(”地狱”)。
  • 于是我们可以选择想要如何在永恒里生活。没有其他审判发生。
  • 如果我们渴望与那些以他人为中心(天堂)的人在一起,就要经历一段预备性的指引和对真理的体验。

关于天堂的新理念

  • 一个真实的世界,有社区、街道、住宅、树木、河流、海洋、政府等。
  • 在灵性世界里,我们都有一个独特的角色,或功用。
  • 那里有娱乐和休闲的时候。
  • 与其他具有类似功用的人一起生活在社区中,会增强整体的幸福感。
  • 正是社区的集体活动使天堂变得完美,因为身体的健康取决于其细胞和器官的健康。
  • 天堂的进步不是通过向上提升,而是最充分地发挥我们的潜能,这是永无止境的。
  • 伙伴、朋友等如果愿意就会见面。持续相伴取决于内在的爱。
  • 天堂里只有真正的婚姻。世上的夫妻若能共同成长则其婚姻将持续,否则将友好地分开,寻找他们永恒的伴侣。
  • 死去的孩子会直接进入天堂,特别指定的天使会照顾他们的福祉和成长。

关于地狱的新理念

  • 对于那些喜欢按照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去生活的人,确实有地狱。在那里的社区中他们与志趣相同的人相伴。 
  • 他们的欲望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永远无法满足。而且所有人都在寻求同样的效果(这就是”火和硫磺”所象征的意义)。
  • 仁慈的上帝允许这种状态存在,但这不是祂的报应或惩罚。那里的人被迫为他人服务。
  • 对于那些在地狱的人来说,这是他们的天堂,是不断向自私自利屈服的自由选择。

“一旦人的肺呼吸和心脏跳动停止运行,肉体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发挥作用,以对应他的灵在灵性世界里的想法和情感时,我们就说他死亡了。然而,这个人并没有死,只是离开了在世上服务他的肉体而已。他依然活着,因为他现在是灵的状态,从一个世界跨入了另一个世界。”

——瑞登堡:《天堂与地狱》445

(本文原载于:Swedenborg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一颗智慧的心

B.S. 威尔莫特牧师

刘广斌 译

(1990年7月1日在悉尼罗斯维尔的讲道:应邀发表)。

今天上午我的主题来自于对《列王纪上》第三章经文开篇的学习。这段经文描述了所罗门登上以色列王位的过程。这里强调了他的谦卑,表现在他承认”我不过是个小孩子….”,也表现在他的祷告:求一颗“智慧的心,以辩别是非。”

我承认而且也不打算隐瞒,我最初是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去选择这个主题的。我会在后面非常简要地提到这原因,因为不希望它干扰或减损任何新教会讲道的基本特质,那就是—而且必须是—对圣经内在意义的阐述。传道人联系一些社会问题做单纯的道德说教,并引用圣经中的教导或故事来支持和说明他自己的观点,这不会—或者说不应该出现在新教会的讲坛上。

正是在圣经的内在或灵性意义上,我们能够看见并理解,继而认信主是天地间唯一的上帝。正是圣经的内在或灵性意义将主的爱、智慧和力量带入生命。正是圣经的内在意义使我们能够—如果我们愿意的话,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整部圣经,不仅在整体上,而且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在描述我们自己的灵性成长。

圣经的内在意义确实带来生命并使之更丰富。它确实是真正智慧之心的根源,从而使我们可以,管理和掌控占据我们心灵的众多想法、情感、欲望和目的,进而看到主的目的。

因此,我一再申明,世界上有组织的新教会真正且持久的生机和力量,最核心点或根本点不在其人数或物质财富以及权力,也不在于对社会福利的热情参与。其持久的生命力在于通过努力使当政者和人民看到并了解,上帝的仆人以马内利-瑞登堡的著作中揭示的,祂第二次降临的实质。

因为其中揭示的所有真理都是”主无限的神性之爱、智慧和权能的种种辉映”。我要特别指出,这种对圣经内在意义的强调绝不会,也绝不是贬低圣经的新旧约,而是高举它们。正如耶和华以伯利恒的婴儿第一次降临那样,在第二次降临中,祂不是要来毁灭,而是要来成全。以马内利-瑞登堡的著作或主的新基督教会属天教义所揭示的,在于维护和保持神圣圣经的全部权威和真正的神性,这是其他教义体系无法做到的。在尊崇主的同时,这不可能不引导我们怀有真正的谦卑之心。

我在前面简单提到了导致我选择这个主题的某些个人原因。这原因就是我刚过了被授任为耶和华新教会牧师50周年的纪念日。自然,正如你们所理解的,我回顾了过去的半个世纪,不仅回顾了自己所经历的故事,还再次审视了一个牧师,若要忠实地履行职能就必须寻求的品质。显然我认为—我想说不可否认的是—所有这些众多不同品质的核心和基础,就是所罗门在登基时祈祷的:”要有一颗智慧的心,判断你的百姓,辨别是非”。

响应呼召,在耶和华新教会的事工或圣职中事奉主的人有很大的差异,这令人高兴并且正该如此。他们对属天教义的态度各不相同:他们的性情、智力、耐力等方面都不相同。将这人与那人进行不友好的比较是不恰当的,也是错乱的。每个人都可以作出独特的贡献,甚至于像主所选的十二个门徒那样来传扬祂的福音。

正如在最近的新教会日庆祝活动中再次提醒我们的那样,在祂第二次降临的时候,他们每个人又被派往整个灵性世界,传扬新基督教会的福音,即主上帝耶稣基督的统治。每个人都依据他的特殊品性,而被指派到一个特定区域(T.C.R.108)。然而,对他们每个人来说,尽管他们强调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他们使命成功的基础和核心是必须承认主是上帝。因此,真正的谦卑将表现在他们承认自己需要”一颗智慧的心……能辨别是非”。

当然,这样的认识并不局限于牧师或圣职者中的一小部分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在各自不同的日常生活经历中,发展真正灵性时必须达成的认识。这是一种祈求,发自心灵深处的祈求,是发展我们的内在属天生命的基础。这样的祷告无论是否说出来,都是重生的起点和目的:“请赐给你的仆人一颗智慧的心,能判断你的子民,辨别是非”。正如我们在本次礼拜开始的敬拜邀请中所提醒的,我们每个人都像所罗门一样,有一个王国要管理。而要管理这个心灵的王国,判断和鉴别是必需的。

我们这里说的是”心灵的王国”。我们的心灵形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印象:从我们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从我们的父母、朋友和老师那里学到的认识,从他人的经验对我们的启发,从圣经教导和教会教义传授给我们的认识。当然,在我们看不见并未曾觉察的情况下,有天使的影响在幕后运行,影响着我们的内在和周围,播下永生的种子。

随着此后对真理的理解,我们的心灵得以重新建构:这里面有教义对我们的指导,和我们努力理性地看待教义,有我们经历的失败和随之而来的绝望,有我们对成功、困难和痛苦的反应。人的理性被带入心灵的战场,我们质疑,我们争论,我们怀疑,我们否认。当我们以为知道了所有答案,自己解决了问题时,却发现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这个或那个问题。心灵的重新建构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内在震荡和挣扎的时段或状态—这是我们寻求更充分理解生命目的时经历的冲突。

然而,当我们真诚地寻求将我们的生命置于启示真理的掌管之下时,就会出现一种新的生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开始看到,真理或教义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理解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在智识上把握教导或教义,此时我们对启示性真理—教义的性质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开始有些犹豫不决地,或者模糊地看到,真理或教义的本质是神性之爱的状态和表达。

通过所罗门登上以色列王位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对神性真理本质认识的曙光—当然,也包括主自身无限的、神性的、无所不在的爱。这是重生的开始。然而我们可能需要被提醒,重生并不是我们为自己的优秀而感到高兴的状态,就像小杰克-霍纳说的:”我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呐” 那样一种状态。

而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我们内心的任何一点儿以及一切美好的、真实的、公正的或仁爱的事物,都来自主,并且唯独来自主。这是一种真正的谦卑状态,在试探的苦难中孕育和诞生: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识到并承认我们自己没有可以信任的东西。因此,我们也就日渐深刻的认识到,自己需要主的引导。用所罗门的话就是承认:”我们是小孩子,不知道怎样出入”,我们意识到我们首先需要 “有一颗智慧的心……能辨别是非”。

你会看到这个不完美的总结把我们引向何处。它使我们重新认识到,”一颗智慧的心” 不是我们自然而然就有的,它与仅仅自然的良善意愿相去甚远。如一个良善的和事者:会表现出善良和愉快的性格,人们说”他或她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哪,那么容易交流,那么善解人意,带来安慰,总是准备在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其实,真正的 “智慧的心”,是一个真正灵性生命的基本要素,只有对自己真正认识后才能获得:认识到我们自己的弱点和失败,认识到我们属世的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失败,以及内心的冲突挣扎。我们已经看到,所罗门登上以色列王位的故事中,所描绘的这种真正属天生命状态的曙光。重生,或进入并享受这样的属天状态,并不是一个瞬间的、一劳永逸的经历。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是在朦胧中看到的:你会注意到那句讲述 “在基遍,耶和华在夜间梦中向所罗门显现”。这不是在某种神奇的闪光中出现的,而是在诱惑或幻灭之后出现的,这时会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也许会问:”我生命的目的是什么?灵性上我在哪里?” 正是随后在我们所知道、理解和承认的真理光照下进行的心灵探索,使我们感知到自己的渺小,以及对 “一颗智慧的心”的渴望,这是极其重要的。

圣经的内在意义向我们揭示,我们自己是什么样子,以及我们能变成什么样子。圣经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因为圣经的最内在只涉及耶和华:祂的目的和来自祂的圣爱,祂亲自承载了脆弱的人性,并把祂的圣爱带到被扭曲和变态人性的最底层。而且,正如著作向我们清楚表明的那样,祂内里所承载的人之特性得荣耀,被提升才是圣经文字的核心主题。

因为祂经历了这种屈辱的状态:祂允许最底层地狱利用得自马利亚的人性谬误和弱点来攻击祂,祂用发自圣爱本体的、神性真理的力量战胜了牠们,于是祂能够立即呈现在我们生命的所有经历中。所以,在深陷困境或试探的时候,当我们的整个生命似乎被摧毁的时候,我们永远不要说:”主不知道我的感受,不知道我难以承担的痛苦”。祂知道,祂明白!祂随时准备带领我们走出这种状态。或者,也许更重要的是,要向我们展示这种状态的目的,减少自我中心和纯粹对自己的依赖,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祂的救赎、拯救及重生能力的认信。

好了,这就是本文的信息,属天教义的基本信息:主上帝耶稣基督是主宰,祂是王,祂在掌控!唯有祂才有”智慧的心”。”地狱永远不会罢休!” 这是最近的一本社会学手册说的,我们不会怀疑这一事实。我们是否更应该提醒:主永远不会放弃,这是更大的真实!祂的爱是全能的,这在祂所揭示的真理中既时时彰显,又处处可得。

参考资料:列王纪上3章1-15节;马太福音18章1-14节

天堂与地狱280节:

….那些位于最内层或第三层天的人……比其他所有人都更乐于受主引导,就像小孩子被他们的父亲引导一样……他们直接从主听到,或通过圣经和讲道间接听到的神性真理,就直接纳入自己的意志并去行出来,落实在生命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智慧比下层天使更高明….,他们知道没有任何智慧来自他们自己。承认这一点就是智慧。他们所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他们说,知道、承认和察到这一点是走向智慧的第一步。(摘自《天堂与地狱》280节)。

拆毁隔断的墙

作者:幸福之光

引言

清早,有弟兄姊妹建议我写写自己心灵转化的感想。思前想后,觉得与其劝人改变,不如让光明显现。在灵性的角度上,这样的工作犹如战争,争夺人的心灵阵地。有人说,最佳的进攻策略是做好防守,但我借用麦道卫的一句话——最佳的防守就是一次好的进攻。我认为这个防守策略就是要“靠着圣灵的大能,简单清晰地表述基督对他自己的宣称。

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墙

圣经以弗所书2:13-14说:“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因他是我们的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照着上下文的语境,保罗所说的和睦是指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人,都因为信了耶稣而成为门徒和弟兄了。然而,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作者所说的现象的层面,要用深邃的眼睛看到现象内在的本质。

人们的意识形态之墙

隔断的墙,就其象征的含义来说,涉及到宗教、文化和政治。这三者从根源上讲乃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体现。两个民族的冲突,实际上是他们意识形态的冲突。意识形态就像移动的围墙一样,把两群人圈养在里面,无论这些人走到哪里,都会把墙外面的人挡在墙外。于是,在人与人交际中,就不断的出现碰撞和摩擦,冲突在所难免。

耶稣的宣称

耶稣基督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这一道墙给拆毁了——升华了人的灵性,打破了人们原有的意识形态,解放了人的思想和意志,使人获得了不受政权、文化和宗教奴役的自由。他的理由是,上帝是绝对公平、慈爱、良善和智慧的。祂照着这些“形象”创造了你我。你我都完全享有祂所是的一切。因此人皆平等,人人皆弟兄。没有人有理由去批判和定罪别人,反而应该用神的眼光看万有都是“好的”(创1:31),因为神性完美的本质就在人里面。透过这一眼光看世界,天国就会降临于这个世界。

在耶稣基督的眼中,神与人的关系不是透过信仰、寻求得到的,而是神所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路加福音19:10)。没有人可以动摇这一关系(马太福音18:14)。人无法通过触犯上帝——犯罪来否定这一关系(路加福音15:18)。即使人从伊甸园堕落到凡尘,也不能阻挡神对人的召回(马太福音6:10)。人虽然有自由意志,但人没有离开神的特权(约翰福音3:35)。

凡尘世界的时空轮转给人的幸福带来巨大的阻碍。人们的意识因受到时空的捆锁,为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而痛苦。耶稣来了,却带给我们一个新的世界观,就是天国的好消息。他说,我们的世界是我们内在定罪、匮乏、批判之意念的反映(路加福音6:20-38)。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内心的写照(马太福音7:3–5)。所以,我们要想改变自己所在的世界,要先改变内心,转变自己对他人和世界的认知,清楚心中的罪咎惧,让原本的神性——内在的爱流露出来。

拆毁意识形态的墙

综上可见,上帝不是宗教、文化或政权定义的上帝,而是原本就与人紧密联结,时刻相伴的(马太福音1:23)。这位上帝要通过唤醒人们的意识,认识到自己的神圣本质,突破人们后天形成的意识架构来拯救人。因此有一个从神而出的耶稣来到地上传播关于爱的真理,示范得救之道。他用十字架的酷刑证明永生存在(马太福音20:19),人人都可以通过他的道路(约翰福音14:6),到神那里,也可以死里复活(约翰福音14:12)。

因此,不论你是否信耶稣是上帝,祂与你的关系都是确定的,不会因为你的否认而改变。也不会用祂的能力来惩罚你。反而是人会因为不信祂使自己陷在罪咎惧的深渊之中,不能自拔,无力回天(创世纪1:2)。

看你的选择

当下,神已经与我们没有任何隔断的墙,反而我们是否立起高墙,阻挡祂与我们相交呢?这就看你的选择了。

百年之后

仰望天外的天

“唉!渴死我了。” 我叹息道。明明预报今天是多云,居然太阳火辣辣的,更惨的是忘记带饮水了。于是索性把送快递的破旧车子停在马路边,自己躲在树下休息了。沮丧地望着对面建筑工地,几位工人身上粘满泥土,脸颊在太阳的暴晒下黑得发紫,其中一位老人应该有六十多岁了,吃力地拌着灰泥,真是风蚀残年不能胜任了。看着他艰难的动作心中一酸,真想跑过去把他拉过来休息一会。但理智还是阻止了内心的冲动。望着遥远的天空,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期那混乱的玩耍场面:没完没了的追逐,飞扬的尘土,满身是泥巴,在上课铃响到最后的那一刻才匆匆跑回教室,总能听到那位语文老师像孔夫子般唠叨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过境迁,人生如梦,一闪就是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一切正如那位老师所言,为自己荒废的光阴懊悔不已。是啊,同样走过岁月,那些努力的同学有当官的,有作老板的,还有作教师的,搞文艺的,剩下就是我们这些不努力学习的了,落魄到只能卖苦力为生,哪怕年事已高也得没完没了地卖体力维持生计。长大后才知道知识何等重要啊!明知是老生常谈,还是要像那位唠叨的老师一样劝诫,因为还是有许多人坐失良机。没文化自然不能胜任更有价值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也就非常小。“智慧人大有能力,有知识的人力上加力。” (箴24:5) 不但羡慕他们优越的生活条件,更佩服他们工作的能力与贡献。只有生活在极其艰辛环境中的人们才能有这种“切肤之痛”。

回家后,我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再给我一次学习的机会,爸爸不会只把上大学作为目标,博士后也不会是终点!如果你不知道知识能带给你什么,可以看看我每天无休无止的劳苦,就知道无知带给我们的苦难何等深重啊!所以不但要努力学知识,更要对知识有感情,因为知识不但能救人,更是生命中的财富。只有对知识有感情的人,才能乐意主动获取更多知识,并且与知识结合为一,最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智慧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因为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比珍珠宝贵,你一切所喜爱的,都不足与比较。她右手有长寿,左手有富贵。她的道是安乐,她的路全是平安。她与持守她的作生命树,持定她的俱各有福。”(箴2:10 ,3:13-18)

孩子用稚气的眼睛盯着我问:应该没有比知识更大的了吧?我坚定的回答说:有!但永远不可轻看知识。你来看几句圣经:

“你们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2:31,13:2-13)

她说:这些圣经我熟习,都是讲爱。爱不就是“对别人好”吗?怎么会是最大的呢?

于是我带她出去进入繁华的街道,身边高楼林立,霓虹灯闪烁着,我问她,这里好吗?她高兴地叫道:太棒了!这楼好高哇,全是玻璃的。是啊,这一切都是智慧的结晶,由知识建造起来的。  你看!她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见一堆共享单车,横七竖八地躺在人行道上。她气愤地说:太不文明了!于是我们动手一辆一辆地扶起来,排列得整整齐齐,完成任务后,相视而笑。我说,是不是很开心啊? 现在你明白了吧,知识可以创造辉煌,若没有爱心世界也不美好。知识和爱心就像鸟儿的两个翅膀,缺一个也不能自由地翱翔在蓝天上。爸爸错过了年轻时学习的好机会,如今生活得又累又苦。那个时候觉得学习太没意思,整天背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如今每一天风里来雨里去,用最原始的办法送去每一件快递,仿佛每一次的风雨炎热和饥渴都是对以往不爱知识的惩罚。若是学了丰富的知识,即便同样是送快递,却可能使用上更高效的交通工具,各样智能设备。痛定思痛,我开始反思,少年时没有好好学习知识,到了今天就只能活在贫穷与苦难的状态中;百年之后,决不能让苦难重演!今生缺乏知识,肉身满有苦难。来生若缺少爱心,灵魂堕入地狱岂不更加可悲?

知识须一点一滴长年累月积累而得,马虎、懒惰的人都不可能拥有;同理,爱是灵魂的生命,必须在所遇见的一切人事物中进行操练,不断省察、悔改、调整,努力把爱的情感倾注进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因为主说过: “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 (太10:42)  也得留意对别人说过的话,诚实守信,因为每一个意念,每一句话都写进灵里成为生命中的品质。 “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 (太12:37)

想获取知识,需要认真作好每道题;同样,盼望具备天使般美好灵性的人,也需要认真对待生命中每一件小事。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 (路16:10)

人生在罪孽中,其秉性中的邪恶、虚假远远超过自己所能测度的,若不更新重生,进入天堂是决不可能的。 “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5:29) 只有恒心行善才是获得美好灵性的途径。 “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 (罗2:7) 永生的福乐就是对一生行善的回报。好好学习的孩子,想到未来,眼前总会展现出美好的愿景。照样,努力行善的人们想到百年之后,也该充满美好的期待。小时候学到的知识,长大后就会转变成有形的高铁,飞机,宇宙飞船,美好的住宅,各样的用具,甚至是想所未想见所未见的新产品。知识是无限的,能够带来的生活也是无穷无尽的精彩。爱里面同样包含着无限丰富、美好的事物,只要在今生尽心、尽意、尽力活在爱里,百年之后进入灵界,爱在灵性中的结晶就会以无以伦比的美好形式呈现于眼前。想到将来,今生的苦楚算得了什么呢? “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8:18)

“旷野和干旱之地必然欢喜,沙漠也必快乐,又像玫瑰开花。必开花繁盛,乐上加乐,而且欢呼。黎巴嫩的荣耀,并迦密与沙仑的华美,必赐给它。人必看见耶和华的荣耀,我们 神的华美。。。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忧愁叹息尽都逃避。”(赛35:1-2;51:11)

“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我的产业实在美好” (诗16:6)。想到这一切的应许必然应验在恒心行善之人的生命中,那喜乐何等大呢。 “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加6:9)

虽然已经失去了许多学习知识的机会,但行善的机遇常在,百年之后必然结出累累硕果。

思想:你心灵中运行的是什么?

杰瑞米·西蒙斯牧师

迂夫译

功课:路加福音12:22-34;灵界经历733-734;天国的奥秘3796

你想,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路加12:27)

人们所拥有的最大自由之一就是思考他们喜欢的事,这几乎没有任何边界或限制。在这段经文里,耶稣要你想想百合花,并把上帝对它们无时无刻的照顾,与祂对你的关怀相对照。这里的意思是,这将给你信心,祂爱你,关怀你,你无需忧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对此,你可以该怎么想就怎么想,或者根本置之不理。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人类意识的神秘特性。这是人们具有的一种能力,引导他们的思想和注意力,关注或漠视事物,反思或忽略他们所选择的。每个人对周围世界的认知都有些不同。人的有意识思维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即使很多东西在吸引你的注意力,很少有人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思想。这是你生命中的一个疆域,在这里你的自由和控制力比任何其他领域都多。我们的主题是:你的思想如何影响你的幸福,尤其是:反思并明白你的思维特性是多么重要。

关于这个话题,属天的教义有很多教导,特别是关于反思。反思是思考事物的行动,是关注和考虑事物的特性,尤其是你自己的思想和意欲的特性和品质。在《天国的奥秘》3661中,反思被认为是“用心智观察事物,它的存在状况,及其特性如何。”这也被称为“内在的自言自语”(同上2862;亦见3608)。因为人在内心说话,提出问题并做出回答:“这是什么?这里发生了什么?我做的对吗?我听到的是真的吗?”每个人都问自己不同的问题,而且根据史公著作,你的思维和反思习惯对你的幸福影响甚大。

主关于百合花的教导,告诫你不要为外在生活担忧。然而人们很自然地会有这样的担忧。当你坐在这里时,你可能会思考我们所处楼房的品质,你周围的人,你今天要做什么,或者其他许多事情,这些都无关你来这里的目的,也无关你要学的功课。你也可能关注你自己,你的外表,你的感觉等。人们倾向于关注自己,以及在任何特定时刻影响自己的外部可见环境。思想就是这样运行的。

但是人们惯于思考的许多事物,都能带来主在经文中告诫我们的那种担忧。我们读到:“有各种各样思考的对象,当人沉迷其中时,或当他的思绪被邪灵固定于其上时,诸多困扰就会发生。”(灵界日记3624)。

史威登堡接着列举了他自己的各种思考对象,比如金钱,未来,他需要做的事情,他周围人的心态,他们对他以及他的工作的看法,他需要买的东西,等等类似的东西。史威登堡说:“每当我陷于这样的思考中一段时间后,邪灵就会立即投来麻烦、困扰、邪恶暗示,并带着支持的证据和忧虑。但我也注意到,当我数月或数年没有关注这种事情时,我根本不在乎它们了,它们给我带来的麻烦就少的多了。这些都是思想的反映,无论何人被拘于其中,他的沉迷持续得越久,他就越被邪灵侵扰。(或:他越被邪灵袭扰,他就越长久地陷于其中)”(同上)

有趣的是,你内心的平静并不是你所处环境的结果,也不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事物,而仅仅被你乐意沉迷其中的事情左右。不管你有很多钱还是很少钱,如果你经常想你的钱,你就会感到不满足。无论你朋友少还是朋友多,你考虑此事时间越长,你就会变得越不开心。忧愁存在于对象本身之内。抑郁的一个强烈特点是,此类想法在抑郁之人的头脑中无休止地循环,使人感到无力摆脱它们。

当主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他并不是说,人们不应该为自己和家庭考虑或筹备食物和衣服。考虑你的财务状况和社交活动并没有错。只是你越关注这些事情,你就越有可能开始忧虑。

关键是人们注意并意识到,哪些事物占据了他们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因为主赐予人能力,使他们的思想能够随心所欲。主的建议是,如果人盯着尘俗事物,他就会焦虑。但如果他乐于思考属灵的事情,他就会获得平安。所以耶稣说:“你们只要寻求神的国,这一切就必加给你们了。”

甚麽是思考属灵之事,先寻求神的国呢?人可能会说,就是去沉思信仰的问题,但这只是部分正确。我们读到:“要获得属灵生命,就要完全依照圣经的诫命去活。” 十诫就是这些诫命的概要。“(破解启示录902)

属灵生命和这些诫命的本质是爱上帝,爱邻人。思考信仰问题是很重要的,但是真正的属灵思考是关心,并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的福祉,而不仅仅是你自己的福祉。属灵思考是关心,并思考如何侍奉主。

如果你思考你的工作是为了服务他人,或者思考你的夫妻生活和家庭,你所在的组织,你为他做事的那个人,或者是为了自我升华,这是属灵的思考,因为这符合诫命。这种思维不仅仅限于工作。有很多人总是出于对他人的爱和关心,不管他们是在工作中、休闲时还是社交活动里 – 这就是先寻求神的国。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要知道你自己的想法到底如何并不那么容易。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需要知道并且能够,发展和培养自我意识,这就是宗教的意义所在。我们读到:

如果人反躬自省,他会在反省的教导中发现比任何其他学说更多的奥秘。 (灵界经历738) 。

反省的教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离开它,就没有人能够知道什么是内在生命。没有建立在真理知识上的反省,没有人能获得改造。(同上。739)

如果你明白信仰就是学习如何有意识地,做出通往天堂之路的灵性选择,这就十分有意义了。如果你不明白你的选择和你自己的本性,你就没有真正有意识地做选择,并且很可能会随着你自己的欲望,远离灵性生命。但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它涉及到通往天堂的大门,是如何在人的心性和生命中打开的所有秘密。从灵性上觉醒并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绝非小事。因此我们说这是一个完整的教义,包含的奥秘比任何其他教导更多,涉及关于学习,自我反省,悔改,良心成长和许多其他方面的所有奥秘。

难怪这种意识在教义中被认为是罕见的:

当今世代,重生的人很少,反思的人更少。(天国的奥秘4245,4366.2,5224.2)

人们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本性,因为他们不反思自己。不进行内在思考的人难以反思,内在思考是在灵里的抽象思考,而不是在肉体里。(同上。10604.2)

有很多事情阻碍你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我们学习到,出于自我的思考阻碍我们的反思,而出于爱他人的思考却产生相反的效果。“仁爱引导人反省他内心的邪恶。”(仁爱181)。但是缺乏仁爱使人失去了反思,因此,“人觉察到他的欲望之乐,却很少反思它们的欲望,因为这快乐剥夺了反思能力。“(天命113)

这种教导也有积极的意义,因为我们读到,“灵和天使没有反思,除非上帝赐予他们。” (灵界经历 2107, 2199) 。

有教导说,来世生命和今世生命之间的一个巨大区别,是他们所反思事物的性质。 (属灵的经历 4716)。在天堂他们不思考生命之外在因素,他们很少注意到它们,因为他们完全沉醉于他们所做之事的乐趣中。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执着于思考外在事物,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快乐。即使偶然一次快乐聚会,人们通常也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保护人免受邪灵伤害的天使,并不会思考自己是否过得愉快,或者他是否晚饭会迟到。他充分且全心全意地爱他的职责,这样的爱驱散了与益用无关的外在思考,免除了关于结果或未来的忧虑。天使当下是全然快乐的,因为他信靠主。

人可以有意识地学习选择沉浸在属天的快乐中,而不是沉迷于世俗的快乐中。这样的学习和选择通常是,在我们的工作中和为他人的福祉中,努力做事,尽自己所能。如果我们的兴趣在这些事情上,我们会习惯性地沉思它们。

经验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是从别人眼里看我们自己,“或者让别人反思我们,告诉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够初步了解自己。否则,我们永远学不到东西,只能停留在自己的幻觉中,从幻觉中反思别人。”(灵界经历734)

我们还读到,如果人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只需要思考一下自己如何感受愉悦 – 是因为他得到了赞扬和荣誉呢,还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如果他感受到的是后一种愉悦,那么他就有真正的爱。”文中又说道:“人能够在自己身上觉察这些,但却无法从他人身上感觉。”(天国的奥秘3796)。关于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思想,史公书里有许多类似的教导。(参见天国的奥秘1102.3;仁爱4;天命61)

因此,主要我们想想百合花时,祂是在要求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祂对我们的爱,问自己:我珍爱的是哪些东西?没有任何人能勉强我们去如此行,因为世上没人知道我们是否在如此做。我们完全可以自由地思考我们想要什么。但是,如果你喜欢寻求天使所拥有的快乐,并且盼望逃避这个世界的焦虑,你就会对这些事情感兴趣。主的意旨是要除去你的忧虑,用天堂的喜乐取而代之。不要担心,即使你心中那纯真的良善尚未成熟,或不够坚强,圣父都会保守维护它,引导你达到永恒的天国。变卖你所有的,施舍出去,给自己积攒不能毁坏的宝藏,就是天上的财富,那里没有盗贼偷,没有虫子咬。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在那里。

阿门!

圣 灵

大卫.莫法特牧师

迂夫 译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翰福音3:5-8

在新教会长大后,我发现我对圣灵的认识充其量也只是粗略的。在我们热心教导上帝是一个,而不是三个独立之人时,我认识到圣灵经常是一个很难讨论的话题。我们不知道如何谈论它,同时维护上帝本质上的合一。然而,圣灵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圣经原则。在阅读和研究约翰福音的时候,圣灵成为了我关注的焦点。所以,我想特别看看约翰福音第三章中耶稣与尼哥底母的对话,从中我学到了关于圣灵的三件事。

圣灵是甚麽?

我们的圣经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词被翻译成“灵”。希腊语的单词是“pneuma”,希伯来语是“ruwach”。两者都可以翻译成“风”或“呼吸” (希腊语给我们提供了英语单词“灵魂”)。这些话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关于圣灵本质和功能的重要线索。创世纪第二章中创造的故事到达了高潮,上帝在第六天创造了人,给了他“生命的气息” (第7节)。我们在圣经另一处看到同样的事:以西结看见一个枯骨的山谷,它们被连接起来,用皮肉包裹,但它们直到气息进入,才真正活了过来 (以西结书37: 9-10)。

这些经文告诉我们,自然界的风与圣灵相对应。也就是说,它们教导我们一些关于上帝之事。正如呼吸运动保证物质身体存活一样,圣灵在人灵魂中的活动也给我们带来灵性生命。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以西结书37章14节来确认这一点:“我要把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请阅读第11-14节,以充分了解这些话)。耶稣在约翰福音3章8节中用了同样的比喻,他说:“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在我看来无比神奇的是,我们人类似乎需要逆境才能成长。但圣灵在逆境和危机面前却更加活跃。在马太福音中我们读到:

 “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马太福音10:16-20,马可福音13章)

现在看来,这些对他们说的话当然反映了事实和历史的真实。就我们所知,每一个门徒都死于决心消灭这个新生基督教信仰的迫害者手中。使徒约翰是唯一的例外。但它们也适用于我们,当我们以灵性阅读它们时,心灵深处的要害点就真的被揭示出来。你看,当我们沿着信仰之路出发时,我们的一部分是抗拒的。当我们初次接受信仰的思想时,我们的世俗理性就把怀疑和挑战付诸行动:“这许多耶稣所声称的事情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当然只是个美丽的故事,一个神话不是吗?我们怎么可能相信如此明显想象出来的东西?那是简单的傻瓜才去信的,我们当今已经很有知识了!”

我们认为自己是如此聪明,如此理性。然而反对新教导的并不是我们的理性,而是我们的意志。我们旧的定见感觉到了,这种新的信心在我们身上可能导致变化,于是它激发我们的心性,用属世的论据来击败新生的信念。但是对于每一个遇到这场危机的人,一个神秘武器已经振翅等待着:那就是圣灵。如果我们愿意跟随祂的引导,这些反对理由都会及时得到答复。如此行,我们的生命就可以改变。主为我们提供了,进入天堂之幸福生命所需的一切途径。

属灵的果子揭示的是圣灵的工作,而不是属灵的恩赐。

在约翰福音各处,我们发现对所提问题的应答都很奇怪。尼哥底母来是想寻求对他明确的答案。表面上看,耶稣似乎善于回避这问题。事实上,他的回答一如既往地指向了更深层次的实相。尼哥底母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约翰福音3:2),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翰福音3:3)。尼哥底母一定对这种回答感到困惑,读者们至今也仍感到好奇。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点,让我们来看看保罗的书信。

哥林多前书12章列出了属灵的恩赐,如智慧的语言、知识的语言、信心、医病的能力、行异能、说预言、辨别诸灵、说方言、解方言 (哥林多前书12:8-10。 顺便指出,没有迹象表明这是一份详尽无遗的清单)。然后在加拉太书5章中,列举了他所说的“圣灵所结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加拉太书5:22-23)。

在我任职的数年里,我遇到了许多了不起的人,见证了许多圣灵的恩赐。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某人会得到一份特殊的恩赐?而在我看来,他们 (以我有限的判断能力) 过着一种灵性上还远远未成熟的生活。如果你看过电影“莫扎特传”,你就会看到作曲家萨利里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年轻的新贵莫扎特能够创作出最崇高、最令人振奋的音乐,而他显然是一个不道德的恶棍?!毫无疑问,优秀的,正直的,虔诚的萨利里才更配得这份恩赐!这样的恩赐,岂不应该与公义成熟携手并在吗?不,实际上显然不是这样的。

萨利里被迫走入堕落的深渊,因为他做了错误的假设。圣灵的恩赐只不过是我们可能拥有的能力而已。就像所有真正的礼物一样,它们是无价的。在山上的讲道中,耶稣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只有根据其生命的果子,我们才能觉察一个人的属灵品性,而不是他的能力。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马太福音7:15-20)

我的错误也在许多当代教会中普遍存在。许多人以为甚至追求,圣灵工作的真正征象是能够说预言或方言。但这离事实太远了。事实是,在这个星球上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圣灵都是活生生的。属灵的天赋可以赐予某些人,但每一份天赋都应该聚焦在,我们生命中属灵果子的产出上。每一种属灵能力或天赋的目的,都是使我们的生命充满爱、快乐、祥和等等。这就是史威登堡所说的重生(regeneration)的真正成果,在约翰福音第3章中被称为“再生(rebirth)”。只有通过这些果子才能看到灵性的成熟,而不是任何通灵的或属灵的能力。

这是尼哥底母的错误。他认为耶稣一定是“从上帝来的教师”,其根据仅仅是祂所展示的神迹。的确,耶稣有时诉诸这些神迹,但人在这里必须准备接受更深层的教导:“除非人重生,否则他就不能见神的国。” 任何天赋都不能向我们展示那个人的属灵品性。一个人也许会被赋予说预言或治疗的天赋 – 问题是,他为什么目的使用它?

圣灵不能装到瓶子里

我要讲的最后一点,回到耶稣的话:“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翰福音3:8)

和大家许多人一样,我常收到许多来自朋友的邮件,有智慧的话语、笑话等等。虽然我常常不喜欢它们,但也偶尔使我找到一些灵感。最近,我收到了一封这样的电子邮件,地址显示来自苹果电脑公司的CEO和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他谈到他的大学经历。当时有空时乔布斯就翻看他大学的手册,找他喜欢的课程,最后确定在书法上。他讲到他如何学习Serifs(一些有关字母和字体的有趣事)和Kerning(字距调整)。几年后当苹果开始生产电脑时,他把这些书法知识带到了他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设计的电脑上。这一次偶然的大学课程,竟然为当代计算机打下基础,使之被设计成引人入胜、方便可读的样式。

这就是圣灵的方式。你无法设计那种创造性的积极作为。你只能敞开心胸准备接受它的可能性,并在它们一旦出现时及时行动。这让我想起摩西的故事,他要求见上帝。上帝说他只能从后面看见祂 (出埃及记33:12-23)。这反映的是我们如何观察圣灵在我们生命中的活动。我可以回顾生命经历,在我的旅程中辨认出主的指引。我可以领悟到自己所有的独特经历,带领我走到此时此地。但当展望未来时,我看不到5到10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是的,我可以规划,也可以推测,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单纯打开心灵接受神的启示和引领。确实是这样的:只要我们信赖并追随祂,上帝就会为我们规划一个未来,绝对超出我们所有可能的想象。

现在,我恐怕即使认识到这些,也会耐不住性子。我遇到了一些人,他们显然很痛苦,我热切地相信我可以帮助他们,但他们除了眼前看到的以外,拒绝任何其他可能性。对我来说,真理似乎闭着眼睛看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们却既无法看见也拒绝接受。有时教会也是如此。我有许多有价值的想法,那么多关于教会必须如何前进的见解,但我知道,有时似乎没人愿意听或接受我的建议。其实我忘了一件重要事情:改变任何个人或群体的生命不是我的工作,而是圣灵的工作。可能需要改变的是我。

只有上帝知道每个人真正的灵性状态。只有祂才能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可能以为我知道,但我却没有把握确信如此。我们听说每个人只有知道一个真理,才能坚持到他生命的尽头。因此,在人准备接受并实践一个真理,及其对他生活的所有影响之前,他会受到全然无知的保护。这是一种怜悯!因为学到了东西,却依然背道而行,这是一个重大的诅咒。此外,看到我所有的缺点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我根本无法承受。思考至此我必须承认,主安排的时机对于人的灵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许多经验都是必要的,许多教训也都必须学习,这样才能使我充分认可珍贵的原则,并付诸实践。我要么合作,要么抗拒。我急切地坚持任何人或群体,都应该学习我要教导他们的东西,这是极端的傲慢。主对尼哥底母说的话回响在我的耳边:“你是以色列的夫子,还不明白这些事吗?”(约翰福音3:10)

作为结语,以下是今天的要点。圣灵是神在每个人里面的作为,努力促进我们的灵性成长。我们应该小心,不要把任何能力和灵性成熟混为一谈,因为后者只能通过属灵的果子才能看到。我们既不能预测也无法控制圣灵在我们或其他人生命中的作为。

我实在告诉你们、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而生、就不能进入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体;从灵生的,就是灵。我对你说:“你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到风的声音,却不知道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翰福音3:5-8)

阿门!

简说信仰者和不信者

前言:本文尝试探讨信仰者在理性范围内所谓的“偏执”或“狂热”,并分析不信者对此的观感和认知落差。一些虽然定期参加宗教信仰活动,却没有建立真正信仰者,以及某些宗教极端分子的行为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

有这样一个现象: 在信仰领域里,许多信仰者都为自己的信仰全情投入,有人甚至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在不信的人眼里,他们看的目瞪口呆,惊讶,困惑,甚至反感,厌恶。他们会觉得这些信仰者都是狂热分子,觉得信仰真是一块危险领域,从而避之惟恐不及。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真正的信仰者都充满爱心,理性平和,珍惜今生的机遇,盼望来生的光明,基于信仰而淡泊世上的名利。而不信者眼中所谓的狂热思维或行为,大多是信仰者美不胜言的内心经历,导致的情不自禁的感情迸发。只是与人交流时,信仰者未能准确把握彼此之间巨大的思维与认知差异,导致的感受落差。

我们可否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个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那就是,这些全情投入的信仰者经历了何等的心灵历程?

路遥在其名作《人生》中写道,(没有文化的农村女孩)刘巧珍在想什么,(有文化的)高加林全知道,而高加林在想什么,刘巧珍不知道。而在《走向共和》中,孙中山也说过,(没有理想和信念的)袁世凯在想什么,他全知道;(有理想和信念的)他在想什么,袁世凯却不知道。诸如此类的情况说明,思想高维以及多维的人能够懂得思想低维以及少维的人,反过来却不是这样(1)。

借用类似的对比方法,我们来看一看信仰者和不信者的认知差别。

信仰者与不信者由于在人生兴趣点上的不同,彼此之间必然出现世界观和心灵的差距。从信仰者的内心来看,无论在知识与认知上,还是在意志和行为上都在进行着一步一步的探索,挣扎,觉悟,前行。他们就这样一步步地,不断深化自己对信仰主体的认知,理解和感悟。同时深化对自己,人群,人心,人性以及物质世界的剖析和认识。这样的结果是:信仰者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越深,越有收获和感悟。

而不信者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心理过程,他们也探讨人心,讲说人性,分析人的认知和世界观,但由于对信仰一说持否定态度,一见到有人讲说有关信仰的话题,或者嗤之以鼻,或者不屑一顾,反感排斥,更有甚者还会用行动去抵制和打击。他们根本不愿也不会从信仰的角度思考人性,探讨人生。由于不信者对在这个道路上所发生的事完全无知,他们几乎完全不理解信仰者们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的心灵深处到底经历了什么故事,他们如此执着的基础在哪里,意义何在。于是两群人的心灵距离就越来越大。

从信仰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大多不但明白不信者为何如此,也理解他们的思维角度,观点来源,以及心路历程。因为信仰者大多都从这里经历过,他们曾经有着和不信者相似的观点,思想方法和处事风格,甚至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摆脱。所不同的是,他们经历了不信者无法经历的心灵上的风风雨雨,甚至痛苦挣扎后的觉醒,见证以及确认自己信仰的美好和价值,从而更加坚定。

不可否认,有些信仰者思想,语言和行为都表现出一些狂热甚至偏执,这样的表现会让不信者反感甚至厌恶,于是不信者更加不信,避之唯恐不及。如果向他们讲说信仰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就会举出狂热者的例子来说明不信的理由。

对于这个现象,我觉得是否应该思考一下:人们为甚麽会在信仰问题上出现所谓的“狂热”?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大千世界,众生纷纭,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人生和思想背景,我们不可能一一讨论。但我们可否从以下角度思考一下:1)信仰必然有它巨大的魅力,能让信仰者舍生忘死,奋不顾身。而不深入信仰之人对这魅力完全无知无感。2)人性的弱点。每个人的思考点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很自然,因为‘我’永远是看世界的第一角度,当‘我’感觉到了信仰的对象造物主的美好,妙不可言且恩待‘我’时,他常会喜出望外,甚至大喜若狂,从而认定自己的信仰是最好的!这样就难免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来。3)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对此问题不信者未必能认可, 即灵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灵界有天使和善灵,也有魔鬼和恶灵,他们时时刻刻都和每一个世人发生着联系。有些人的个性外向,容易冲动,也有些信仰者“我欲”强烈,这样的人不论听到什么灵说话,都以为是圣灵,如果他们遭遇狂热的灵,就难免出现狂热行为。说到这里我想说一句:信仰不失理性,理性增益灵性,既有理性,又有灵性的信仰者才会既保持清醒,又坚持不懈!

说到这里有人就必然会说:看来信仰还是有危险的,你不是建议要谨慎吗?我不涉及信仰不就行了嘛!这当然可以。持善念,行善举,做好人,当然好!可是这里有一个未必人人都愿意接受的道理: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灵魂是人的内在,肉体是人的外在。若内在开启,则心灵朝向天堂,愿意思考永恒之事;若内在闭合,仅有朝向世界的外在,则对于信仰,永恒生命一类的事毫无兴趣,想都不愿想。既然人都有灵魂,那么不管你思考与否,感不感兴趣,你身后的灵魂必然要有去处。所以人此生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认识和领悟此生与来生的关系,今生结束后我们要去哪里?为甚麽去那里,那里是个什么光景?来生的光景和我们今生的信念,思想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有什么关系?而思考这个问题,就必然进入信仰!

必须指出的是:所有的信仰都思考人的内心,解释人心和人性的长短,以及它们的根源,并探讨人生的出路和来生的光景。而这些教义和知识有些来自先贤,有些来自圣哲,还有些来自天启。总之,大多都是智慧的结晶,深刻的悟见,和振聋醒聩的道理。在这样的知识,智慧和觉悟的环境里,信仰者在理解自己,他人,社会,世界,今生,来生等等重大问题时,就很有幸地比不信者学到了很多,理解的更多,看自己和他人时就会站的高一些,理解的深一些。

而不信者虽然也学习各种知识和学说,从不同角度理解人与社会,但既不关心人的生与死,又常常是百花齐放,各执一说,使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更重要的是,由于不信而不得入门,就全然忽视这涉及人之生死,贯穿全人类历史和每个人生命的价值思考和探索,而这样的探索不仅包括对人生,生命和最终去向的理解,更为核心的是每个人生都与之休戚相关,完全忽视不能不说是今生的重大缺憾!

朋友,不管你现在能否接受我的说法,但它实实在在关系到你的根本,值得你用心灵去思考,千万不要视同儿戏!

参考文献:

(1)        赵晓:从信仰或神学观去研究特朗普。2018-06-20,东方财经

瑞学的重点之一是试探和重生

20180901

刘广斌

瑞公生前发表了18部神学著作。在他身后,人们整理了他的灵界日记等又发表了一些。我是大概7年前开始接触他的著作的,所以截至目前只读了很少一部分,不敢说对于瑞公的全部神学内容有全面或准确地把握,我只谈谈我目前的理解供参考。

由于年龄大了,一读书就会瞌睡,也记不住,但是我觉得这个宝库太珍贵了,我必须尽可能的多读一些,深刻的领悟一些。于是我就开始翻译他的著作,并对自己感到特别珍贵的书籍录制音频,这样就不瞌睡了,并能增强自己的理解和记忆。目前录制了《天堂与地狱》和《圣爱与圣智》两本书,等我翻译完《试探》后,也会录制。

目前通过参与翻译的4部著作,我理解到瑞公神学最珍贵的重点之一,就是神如何拯救世人:每一个得救的人必须要经历试探和重生,而且重生是一个终生的过程。瑞公的12卷巨著《天国的奥秘》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人重生的过程中所要经历的种种困惑和磨砺。而且神的爱之核心也就是如何使更多的人经过认识真理,接受真理,在不断的试探和重生的过程,使灵性不断提升,一步步接近神,进入尽可能高层的天堂。

传统的基督教也有这样的教导,但决没有这样深刻,细致,系统的讲解和引导。似乎得救只在于信,在这样的教导下,人们根本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心灵一步步贴近神,也根本不在乎操练自己的认知和意志,增强良善与仁爱。这样的模糊教导可以说对于当今信仰的混乱状况难辞其咎。当今世界上恩典神学,成功神学,灵恩神学大行其道,满世界的信徒们满脑子追求的只不过是恩典,得救,上天堂,而根本不知道获得这恩典和救赎所需要经历的灵性艰难争斗,神在其中又如何作为,以帮助经历试探和重生的人,于是许许多多的人在看不到希望时,退却,灰心,甚至扬长而去,不再回来。

至于为什么瑞公如此巨著中,试探和重生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我觉得这其实就是神拯救世人所必须采用的途径或方法,它就像一部明细,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书,清楚明白的告诉芸芸众生,在信仰的路上,人的内在与外在,灵魂与肉体,意志与认知,他心性的核心(爱)与对万事万物的理解(真理)如何发展成熟,经历何种变化,以及为甚麽会有这些变化。因为世世代代以来,神的心意无非就是更多的人能得救,为了救人甚至自己道成肉身,经历世上的种种磨难,最后死在十字架上。祂在世上的经历就是活生生的经历试探,战胜试探,最终获得重生的一场示范,演给全人类看的属灵示范。

关于史威登堡属天信息的思考

刘广斌 2018-03-05

在对待不同信仰,甚至同一信仰内部不同教义的解释上,我们常常见到一类态度,我把它姑且称为无知导致的无畏。这一类态度的一个基本思想脉络就是: 凡和我的教义不同的,都是异端邪说,都不会有好下场。我看到天主教有人这样说,伊斯兰教有人这样说,基督教这样,佛教也有人如此宣称。。。他们把创造天地宇宙的神挟持为自己宗教帮派的帮主,却根本不想想宇宙的神是何等的慈悲,祂的大爱和大智慧怎麽能被人类狭隘偏狭的心胸和眼光所局限。

祂爱世人,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世人,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祂愿所有人都得救,并不是说只能在某一个教派里面得救,而是说唯有耶稣基督是天地的创造者,所有的生命都来源于他,天堂的本源就来自于祂的神性。上天堂的人就是永远进入并沐浴在祂神性的大爱里。神性之爱在人间也是以爱神和爱人彰显的,即使从未听说过创造主的大名,未曾进过教会的人,只要他相信有创造主,心中有爱,爱天地的主和周围的人,他一样可以在死后得享天堂的永生大爱。人间的教派把神挟持为自己一派的帮主,反而丢弃了神性的根本爱。由于这样的狭隘,偏窄,在人间造成了何等长阔高深的隔阂与争斗?不仅如此,由于信众们被反复教导唯信称义,只要信就能得救,于是他们把信仰与人生的核心点集中在信的教义上面,热衷于辩论教义是否纯正,认罪成了招牌,悔改成了口号,行为却被遮掩了起来。根本不管不顾耶稣基督谆谆教导的爱神与爱人这信仰的最核心的要义。结果是,许多信众并不在意社会的福址,他人的安危,人间的生死祸福。另外,也有许多虔诚的信徒舍生忘死的向全天下传福音,让人进到自己的教派里面来,却在一个没有真正爱神与爱人的心灵氛围和行动的社群里被误导,“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说的就是这等现象。

福音派教会目前面对的灵性冷落可以归咎于许多原因, 但不从灵性深处理解为什么说神是爱,为什么要践行爱,什么是人间或身边应行的爱,使得信徒们空有爱的口号而无真正的爱心,或者即使有行出来的爱,也只是为了自己能上天堂—这本质上却是为了自己。而爱自己和爱世界,和爱主与爱人是全然对立的。也正因为如此,信仰偏离了正道,许多基督徒寻求成功神学,恩典神学,灵恩异象大行其道,这种种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督徒虽人数众多,却未能开启灵性,从根本上认识神,认识神的爱和如何爱神与爱人。

无知者无畏的另一个普遍特征是:对于和自己的观点不同的思想,根本不去做任何了解,只是简简单单的斥责为异端邪说。当代基督教里有一些信徒就养成了这样的心态,见到任何新知识,新思想,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排斥,就是反驳,而绝不肯用丝毫的功夫去认真了解一下,这“异端邪说”到底说了些什么!这和没有信仰的人对待真理的态度,本质上是一样的。不信圣经的人把圣经说的一无是处,但是这里面有几个人下功夫认真读过圣经?犹太人自以为是神的选民,对于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间,无法理解,于是根据自己简单直白的思想方法,就认为是异端邪说,把来救人的主送上了十字架。

愚蠢的人类在认识神的路上一再犯错,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固守成见,心胸偏狭,不容异己。对于瑞登堡受神的委派耗费27年生命写下的巨著,他们更没有一丝一毫的心情去了解一点点,有人读了几页,看到几处与自己的思维定式不同的描述,不加分说立即就认定这是异端邪说,嗤之以鼻。他们根本不知道,真正了解真理需要经历多大的追求,觉悟和灵性的深刻反省?人如果用心读了瑞登堡的书并真正理解了,就会发现这里面所讲的和圣经的教导不仅仅是一致的,且有更深层的光照和启示,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真谛。就会理解为什么耶稣基督的道是唯一的救恩。也才能深刻理解“爱神和爱人”到底指的什么意思,为甚麽要爱,怎麽爱,以及这核心的教义与人生命的关系。

为甚麽有了旧约经典还不够,神又开启了新约时代?因为人们对神的认识太偏狭,需要进一步的信息使人明白神的道理!两千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人们的自私,狭隘,偏窄和自大并没有多少变化。在信仰上,信者的自义自满和自我封闭,与不信者的自大和无知处于同等水平,一代又一代的教导使得人们把神圈起来成了自己的家神,不同信仰以及同一信仰不同教派都和我家神的恩典无份。神是这样偏狭吗?绝对不是!鉴于人类这可怜的状况,天地的主又一次传下真理的阐释,以正视听,以解大误。由于关于天堂和神的知识太丰富了,一两本书根本不能说得清楚,于是神让瑞登堡来往灵界27年,写25部神学著作,向世人进一步传达圣经的真谛,解释永生的真相和天堂的秘密,使人能清楚明白到底该如何信,如何行才够天堂的标准。

神造人,赐予人自由意志的同时也赐予人理性思考的能力。人若不能自由思考,无法深入认识神,也难以理性的理解神的本质,从而与神建立灵性层次的交流。人若不思考,如同木偶,神造人又有什么意义?深入的独立思考,是个人与神发展灵性关系的内在渠道,也是人经历重生,一步步走向神的必由之路。人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神会给人以引导。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不盲从,才能防止被错误的集体观念裹挟走。

此外,瑞公在著作中严厉批评了天主教的一些高级神职人员(包括教皇和大主教)的生命状况,以及世上教会里的一些错误教导,这些谬误导致了会众对于神和天堂生命的无知。这些批评无疑会触怒这些当事人,使得他们不由分说,坚决拒绝,并拼命排斥瑞公的学说。如果说瑞登堡为了出名而写这些著作,这更是俗不可耐的笑话。瑞登堡54岁时,不仅事业如日中天,他的社会地位也达到了当时的顶峰,根本无需也不可能再为自己的名声去哗众取宠。他在那一年辞去所有公职,离开给他丰盛荣誉和财富的繁华社会,甘愿被人误解,攻击,诟病,为的是完成神交托给他的大使命。他的神学著作许多都是匿名发表的,为的是避免突出自己。后人建立的瑞登堡读书会,瑞登堡教派等都是后人的作为。这和继承卫斯理神学思想的信徒们,称自己的教派为卫理公会,属于同样的传承脉络,瑞登堡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可指责的错误。

我以虔诚荐瑞书

我以一个真理探索者的执着,独一上帝信奉者的信心,永恒生命向往者的热情,向世人,尤其是那些相信圣经是神的话语,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的人们,虔心推荐瑞登堡的神学著作。

在真理面前人都是幼稚且有限的,但我们最起码应该知道珍贵的真理,绝对不是路边的花草,轻易就可以采摘到手。了解真理,认识真理,需要追求者花时间,付代价,用心探索,用灵感悟!

主说: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4

为什么说那门是窄的,那路是小的?全世界如今二十多亿基督徒1,千百年来如此浩浩荡荡的信仰大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在信仰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人人在讲说神的恩典,为有幸得到神恩而弹冠相庆,哪里有窄门,小路的踪影?是谁在误导我们?

有人说,信吧,信吧,只要一信,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也有人说,自从信了主耶稣,我的人生平顺了许多,我家蒙了神的大恩,我要永远跟随耶稣基督,永不离开!

认识真理的道路真的如此轻松吗?信仰的意义就在生活顺利,蒙福蒙恩吗!

信仰绝对不是简单的讨好神,祈求恩典,也绝对不能仅停留在反复呼求主的怜悯,口号式的承认自己有限,有罪!事实上,每一个真正的信仰者都必要经历艰难困苦,挣扎试探。不如此,难以放下对世界的追求,灵性难以开启,成熟,对神的认识难以深化,升华。不可否认,人的认知能力提升,对于信仰的领悟和灵性的开启,常常受限于人的感官和属世心性,周围的社会环境,以及物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观念。若无从天而来的神性之光,即使穷尽一生的追求,也常常是所得寥寥。

我读圣经许多年了,总有许多疑问和障碍在心中。自从接触到瑞登堡的著作,我越读越喜欢,常常在读到一些章节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这里有许多我一直追寻的答案,以及对许多灵性现象的令人信服的解释。越读我越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瑞公的书,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说圣经是神的天启。可以说。瑞公的著作是揭开圣经奥秘的天启钥匙。

在信仰上人为什么会经历反复,痛苦,挣扎?为什么许多人迷茫,困惑,甚至无奈退出,从此与信仰老死不相往来?对于类似的问题,瑞公根据他27年间无数次出入灵界的所见所闻,和他天启的属灵睿见给出了既深刻,又清楚详细的描述。结合圣经深入研读瑞公的书,不仅有益于追求信仰真理之人的灵性成长成熟,且通过对人的属世和属灵心性的分析对比,得以深刻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内在与外在状态。当人的灵性内在得以开启,对于神,神创造的世界,以及人的理解就会步步深入,人的信心就会越来越清晰坚固,进而与神的永恒生命和谐连接,一步步走向天堂。

我向那些向往真理,但不习惯用心思考,用灵性和理性去独立探索的人们呼吁:请你们放下偏见,摈弃那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稍微宽松一下被禁锢的灵性,认真读一读瑞登堡的任何一本著作(瑞公的著作中,《天堂与地狱》一书可说是纲领)。用面对上帝真理光照的灵魂去自己感悟,而不要被别人的思维,或僵化的教义控制。如果你真正追求信仰的真理,请切切实实用心读了以后,再根据自己的理性和灵性做判断,如果瑞公的著作使你对于圣经的认识更清楚了,对于上帝的理解更深入了,对于信仰路上的风雨挑战更坚定了,你的灵性更加成长成熟了,那么不用我说,你就会坚持走下去。如果那时你有充分理由认为这是异端邪说,你不但能够毫发无损地退出,而且这样的探索会使你对於上帝的信仰更清晰,更深刻,更坚定。

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37-39

爱主和爱人是属天之爱!与之相对立的是我欲(爱自己)和物欲(爱世界),这两种爱则是地狱之爱。

在寻找永生真理的路上,横亘在世人面前的障碍有许许多多。但大体分为两类。对于不信永生的人来说,既有对于世界的贪爱,也有唯物主义的思维定势,各种引导人们追求成功与辉煌的思想学说,等等等等。而对于相信有永生的人来说,人云亦云的思维习惯,不愿深究真理的惰性,以及禁锢思想,坚持偏见的顽固教义等等难辞其咎。

当今世上的宗教,大多都持唯我独尊的态度。唯我独尊的心灵根源就是爱自己,是普遍的人性缺陷。每个人都有内外两个层次,内层朝向天堂,外层朝向世界,内层闭合者,就会被外层主导,被我欲和物欲充满,以我为核心导致唯我独尊。其结果使人思维偏狭,僵化顽固。唯我独尊的本性导致人类对异己群体低视甚至藐视,不仅恐惧异己可能挤占和抢夺自己的资源和地位,还被利益集团或族群利用,把人类社会推向彼此仇恨和争斗的危险道路。这已经被人类历史再三证明。

有一种流行说法,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鸦片!虽然此说源自对于信仰的无知和偏见,然而它却从一个侧面描述了事实:人一旦进入了某个宗教或教派,他就不但失去了审视信仰的自由,竟然连思想的自由也一并被禁锢,只能人云亦云,顺从占主导地位的教义和宗教领袖的教导,即使它们谬误百出!须知单单进入某一个信仰的群体,并不等于有了自己的信仰,真正的信仰追求是需要心灵的自由和勇气的。

可惜的是,大多数世人,尤其是“正统的信仰者”,用物质世界的思维方式思考神和祂的国度,而不愿,不能或不敢运用自由意志去探求真理。加上有人基于伪谬和歪曲的真理进行推理,并寻求论据证实这些谬论,以求做成“铁证如山”,进而死死地抓住这些被“论证”的谬论不放,从而伪上加伪,甚至导致弥天大谎!更多的人盲从别人的论证和论据,甘愿处在灵性蒙昧状态,以及对真理,爱与智慧无知的黑暗中。可叹的是,这样的人却自信满满,以为掌握了真理。他们固守远离仁爱的信心,爱主成了口号,爱人没有行为、沉迷于唯信称义的谬误。这实际上背离了耶稣的教导,抛弃了信仰的根基。

基督徒们过于谨慎的心态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教导的禁锢,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于永恒世界的无知。因为无知,就免不了心存戒惧,恐慌不安,不知所措。每逢遇到新思想,或看似与传统教导稍有出入的神学,就嗤之以鼻,简单粗暴的拒之门外。真理是有层次的!越是深刻精微的真理,就越是需要用心,用情,用生命去探索,去追求。走马观花难得要义,盲目从众无法进入真理的殿堂。对于自己完全不理解的东西,或心口开河随意诋毁,或根据道听途说人云亦云,都是不负责任的,更不是一个真正信仰者应有的态度。

回到此文开头主的话: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4)。信仰之路绝非平坦,崎岖艰险在所难免。信仰追求者们,你若真的盡心、盡性、盡力、盡意爱主你的神,就请用上帝赐予你的理性,开放积极的进取精神,去探求永恒的真理,千万不要随大流,听人言,而废弃自己的理性,蒙蔽自己的灵性。当年以色列人在埃及时,不仅肉体被奴役,而且灵性也处于极度蒙昧的状态。而如今人们这种灵性状态与当年的以色列人何等相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代信仰者们需要挣脱灵性的枷锁,努力离开这奴役我们灵性的埃及地,奋力追求那光明的真理。

索引:

  1. Christians remain world’s largest religious group, but they are declining in Europe. 5 April 2015. PEW Research Centr

刘广斌 (20180620)

两界信使

中文名: 以马内利·瑞登堡

英文名: Emannel Swedenborg

别    名: Emmanuel Schwe Gutenberg

国    籍: 瑞典

三百多年前,被誉为凌驾亚里斯多德、达尔文的北欧巨人--瑞典科学家以马内利.瑞登堡(Emannel Swedenborg,1688-1772),可谓集当时人类所知学术于一身,举凡物理学、矿物学、哲学、经济学、医学等,都有杰出贡献。他在当时已提出 20世纪大脑生理学的基础理论,也发现了与爱因斯坦“物质非必是物质,物质是能量”相同的理论与想法,甚至指出了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遗传因数 DNA。晚年时,这位伟大的博学者根据自己灵魂出体、遨游灵界所看到的景象,写下了《灵界见闻录》,出版后轰动世界。

瑞登堡描写自己在18世纪的某一天,为了学术研究远渡重洋,住在英格兰一间旅馆中。那天晚上出现了一位神秘人,对他说:“我将带你到人死后的世界--灵界去游历!你应该与灵界接触,并真实地写下所见所闻,让现实世界的人们能够了解灵界。”

这本书籍对后世影响深远。美国精神分析学泰斗荣格、著名作家海伦凯勒、诗人爱默生、德国诗人与剧作家歌德、美国政治科学家班杰明.富兰克林等,皆对其推崇备至,也使世人对于灵界--人死后的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

20世纪以来,虽然科学界挞伐声不断,但研究濒死体验者渐多,逐渐形成一门显学。

1688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基督教家庭诞生了一个小孩。从小他就有神秘的倾向,不到10岁就会和牧师们谈论神的事情。大学毕业后,担任瑞典国家矿物局工程师,到32岁被诠叙为贵族之后,就活跃于政界,担任参议院议员。另一方面,在科学、数学、发明方面也留下极多的成就。但是50多岁后,他放弃一切,开始过着他自称的“天启”的灵界沟通的生涯。赫赫有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也对他的神妙能力大表惊异,认为:“历史上从没有过这样的人物,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再出现,他的奇妙能力,实在太令人惊异了。”

这位被康德称奇的人,名叫瑞登堡(e.swedenborg),在后半生30年间所经历之灵界事物,被誉为“西欧历史上最伟大、最不可思议的人物”,他所著的《灵界记闻》厚达8大册数千页,但绝大多数都已经遗失,只有其中一小部分至今被慎重的保存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内。

据瑞登堡所言:“全部都是自己进入灵界的所见所闻,或是与灵交往所得来的知识。”美国诗人布朗尼克(1806~1861)、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1870~1966)都对他的著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又说:“二十多年来,我将肉体留在世上,化成灵进入死后的世界,即灵的世界,而且在那儿见识到很多事情。我经历的是世人所罕见的,所以会有很多人不肯相信,但我具有绝对的自信,自信人们读了本书之后,会相信所言一切均为事实。而且,每个人,甚至灵,是永远存在的,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发现除了我们人的世界以外,还有灵界的存在。”

由于瑞登堡具有高超神秘力,所以他知道自己的死期是在1772年3月29日,并写信给朋友,正如他自己所预言的,当天他“舍弃现世所用的肉体,搬到灵界去,不再回来”。

国人对瑞登堡很陌生,但有兴趣的人查一查大英及大美百科全书,都有介绍他的条文,可见,瑞登堡在欧、美是一位一极著名之人士。据大美百科全书所言,瑞登堡完成大学业后,便到英国研习物理和天文学,也到过荷兰、法国和德国,他也喜欢机械,曾学习制表、书籍装钉、雕刻术和镜片研磨等。尔后又研究宇宙论、数学、解剖学、经济学、冶金学、地质学和化学。

在1745年,他开始进入灵异经验,他相信上帝赋予他向世人揭示真相的任务,从此便专心宣扬灵界见闻,在1749至56年间,共写了8大册《灵界记闻》(本博客中有一部分内容,见《灵界之旅》上下),在1758年出版《天堂与地狱》。

瑞登堡的学术成就远远超过他那个时代的水准,现举一例就足以说明了。他在1772年逝于伦敦,葬于市郊。死后140年,即1908年瑞典学士院请国王派舰队将这位伟人的遗骸运回其祖国,这是史无前例的事,由此可以体会,瑞登堡在瑞典人的心目中地位的崇高了。

1910年在伦敦召开国际瑞登堡会议,有全球400位学者及宗教家出席,分成20个专门部门,以20世纪的学术水准来检讨史威登保在18世纪提出的学术,可见他在学术上的伟大高超了。事实上,瑞登堡的伟大应该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达文西,然而其名声不如达文西,一方面是达文西有留下令人容易欣赏的绘画,二方面是瑞登堡的书籍太过庞大而且深奥,更重要一点是书中所言大大超过人类所知,到现在240年过去了,人们仍然在研究他书中的描述,而且还未能完全理解,我认为,到下个世纪才有破解的可能。

瑞登堡已逝世230多年,目前国际上还有数种瑞登堡学会之类的团体,在在可以显示其理论所受评价之高。他自己说:“我在灵界见闻事情很多,所以这个手记会很庞杂,想到此才发现我还能活在这人世的时间不多,因为我得在明年(1772年)3月29日离开人世,动身前往灵界,不再回来了。”

主要著作;

我(一瑞登堡书迷,网名思想者)喜欢用真理的宝藏来形容瑞登堡的著作,美国Swedenborg Foundation所出版发行的标准版本,逾三十卷,最长的一卷达754页,最短的也有293页,多数超过500页,平均每卷超过二十五万字。从1745年接受主的呼召,肩负特殊的使命,直到1772年归回天家,瑞登堡用了27年的时间,来完成主需要他传递给世人的宝贵启示。这是任何人一生都取之不尽的活水泉源。

下面的表格就是瑞登堡生前亲自出版过的著作,其实他未曾出版的作品还有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Apocalypse Explained (《详解启示录》)及Spiritual Diary(《灵界记闻》)。

A.C.(1747-1756) Arcana Coelestia (or Heavenly Secrets) (1-10837)

《属天的奥秘》--这是瑞登堡奉召后,蒙主启示写成的第一部大作,逐节解释《创世记》和《出埃及记》的属灵内涵。

毫无疑问,圣经是一部奇书,基督徒更认其为天书,是神的启示。但无可否认的是,圣经很多地方,特别是旧约圣经,是艰涩难读的。究竟如何看待圣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瑞登堡的解释,第一次给出了令人信服和满意的答案。

根据美国Swedenborg Foundation的标准版本,该书长达十二卷,逾七千页。我只是略读了第一卷而已,对于神七日的创造、亚当与夏娃、该隐与亚伯、挪亚洪水、巴别塔等故事,得到了理性而信服的解答。

H.H.(1758) Heaven and Hell (1-603)

《天堂与地狱》--在所有瑞登堡的著作中,或许本书引起的关注最大。圣经虽讲天堂,也讲地狱,但天堂与地狱究竟是什么模样,我们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只知道天堂是美好喜乐的,地狱是丑陋痛苦的,仅此而已。

但读了本书,你将对天堂与地狱的光景,对天使的来由与职分,对天国充满福乐的生活,对人死后所经历的阶段,对人灵魂的本质,等等,都会有形象清晰的认识,如亲临其境一般。

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天堂的光景,第二部分讲述人死后的光景,第三部分讲述地狱的光景。

E.U.(1758) Earths in the Universe (1-178)

《宇宙中的生命》--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是近代科学热衷探索的奥秘,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只是目前,恐怕谁也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然瑞登堡却见证说,凡是有星球的地方,就有某种生命形式的存在,地球并非人类存在的唯一所在。在该书中,他依次讲述自己在水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月球,以及太阳系外恒星的所见所闻,肯定地球外生命的存在。

匪夷所思是吧?至少目前天文探索似乎告诉我们,月球上并无生命存在的迹象。孰是孰非?瑞登堡的见证不可信,还是有其他原因?

L.J.(1758) The Last Judgment (1-74)

《最后的审判》--近两千年来,基督徒一直在盼望主的再来、新天新地的实现。主也曾经说过,他再来的时间谁也不得而知。

所以本书的内容,乍看之下,最容易被人指为异端。因为该书所陈明的观点,作者所作的见证,与传统的观点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的。

本书与传统背道而驰的地方主要在:最后的审判并不意味着世界的毁灭;人类在地上的繁衍将生生不息;天堂与地狱皆来自人类;最后的审判发生在灵界,而不是自然界;启示录所预言的一切都已经成全,等等。无论哪一条,都足以让基督徒惊讶不已,但我恳请你在细细阅读、慎思明辨之前,不要轻易作出判断。

W.H.(1758) The White Horse (1-17)

《白马》--本书以《启示录》十九章天上现出白马为场景,说明圣经隐藏着属灵的内涵,这属灵的内涵简直是无穷无尽的奥秘。

“天开了”,“白马”,“骑在马上”,“眼睛如火焰”,“头上载着许多冠冕”,“除了自己无人知道的名字”,“穿着溅了血的衣服”,“天上的众军骑着白马”,“穿着洁白的细麻衣”,“衣服和大腿上写著名字”,等等。显然,这些描绘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有透过圣经属灵的内涵才能知晓。

书中还提到哪些书卷蕴藏属灵的内涵,属于神的话;没有属灵内涵的,则不属于圣经。

N.J.H.D.(1758) The New Jerusalem and Its Heavenly Doctrine (0-325)

《新教会真理要道》--《启示录》21章说到新天新地的出现,圣城新耶路撒冷从天而降,城墙是碧玉造的,长宽高相等;城墙有十二根基,用各样宝石修饰,根基上有十二使徒的名字;有十二道城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又写着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每门是一颗珍珠。

多数人是从字面来理解的,但显然这样的描述必隐藏着属灵的深意。作者说新耶路撒冷是指向后来的新教会,各等细节上的描述则表示新教会将领受的真道。

本书与Arcana Coelestia是相关的,从二十多个方面,提纲挈领式地展现Arcana Coelestia的精髓。

Lord (1763) The Doctrine of the Lord (0-65)

《真道●恩主篇》--本书旨在引导基督徒对主耶稣的身份和救赎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

该书想要说明的是,主耶稣就是那亘古长存的独一真神,即耶和华。他道成肉身,取了人性,为要救赎世人。一般人认为主在十字架上受苦就是救赎本身,其实不然。十字架是主经受试探,逐渐荣耀他人性的最后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主逐步征服地狱的权势,使天上地下的一切重新回到神的次序,这才是救赎的真正意义。

该书也说到主成就律法一切的要求,神子与人子,主在十字架上担当人的罪,各代表什么意思。还论及圣灵并不是第三位个别的神,而其实就是主自己。

S.S.(1763) The Doctrine of the Sacred Scripture (1-118)

《真道●圣经篇》--“都说圣经是神所启示的,因而是神圣的,然迄今为止,圣经的神圣性所在,没有人知道。因为从表面看来,圣经并无特别之处,甚至显得怪异,不如今日的名著一般优美。因此那些以自然为神,自恃聪明的人,很容易产生误解,从而轻看圣经。他想:这写的都是些什么?这是神的话?无限智慧的神就这样说话?圣经的神圣性从何而来?还不是基督徒的宗教感情而已!”作者开篇如此写道。

不信神的人确实容易陷入这等错误的泥淖。本书的目的旨在表明圣经确是神圣的,是主的启示,因而是准确无误、十分宝贵的。圣经文字中还隐藏着丰富的属灵内涵或深意,诚如主耶稣自己所说的,圣经的“一点一画”都不能废去。

Life(1763) The Doctrine of Life (1-114)

《真道●生活篇》--本书主要表明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I. All religion is of the life, and the life of religion is to what is good--凡宗教都关注生命,宗教的生命在于行善。

II. No one can from himself do good that is really good--没有人可以凭自己切实行善。

III. In proportion as a man shuns evils as sins, in the same proportion he does good, not form himself, but from the Lord--离恶即是向善,但不是靠自己,而是靠主。

Faith(1763) The Doctrine of Faith (1-72)

《真道●信心篇》--本书旨在表明信心与行为的一体关系,没有在善行上得到体现的信心,正如身体没了灵魂,是死的。

历史书中的“非利士人”,《但以理书》和《马太福音》中的“山羊”,《启示录》中的“龙”,都是代表那些称自己有信心,却没有善行证明自己真信的人。

没有善行的信心,好比有光无热的严冬,万物萧条,死气沉沉;信心在善行上体现出来,好比大地回暖的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L.J.C.(1763) A Continuation Concerning the Last Judgment (1-90)

《最后的审判●续》--顾名思义,本书是对《最后的审判》作补充说明。前面论及最后的审判前后,世界与教会的光景,及对新教徒的最后审判。

然后依次讲述英国人、荷兰人、天主教徒、波兰人、穆斯林、非洲人并外邦人、犹太人、贵格会信徒、莫拉维亚弟兄会信徒,各自在灵界的情况。

本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在新教徒、天主教徒、穆斯林、外邦人、犹太人等最后的结局方面,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在于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做一个真正蒙恩得救的人。

D.L.W.(1763) Divine Love and Wisdom (1-432)

《神的仁爱与智慧》--本书全称为Angelic Wisdom concerning The Divine Love and the Divine Wisdom,就是说,书中的信息乃是天使般的智慧。

本书集中阐述神的本质及神的创造。对于神创造的方式、构造及目的等奥秘,我们是摸不着头脑的,因为这些远远超出人的智慧。然本书却出人意料的表明,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领会的,只要你愿意。

正如书名所宣称的一样,该书确实蕴藏着天使般的智慧。虽不容易理解,但只要你有渴慕的心,你就能得到智慧。曾经以为不可能知道的有关神创造的奥秘,今天竟也能有形象的领会!

D.P.(1764) Divine Providence (1-340)

《神的圣律》--本书与Divine Love and Wisdom是一脉相承的,全名为Angelic Wisdom concerning Divine Providence,自然也蕴藏着天使般的智慧。

什么是Divine Providence?瑞登堡说,the way the Lord’s divine love and

wisdom look after us is what we call divine providence,也就是仁爱智慧之主对人类的眷顾。

如果说Divine Love and Wisdom论及神的创造,Divine Providence则论及神对创造的管理、维护和眷顾。

诚如书名所言,本书所带来的启示是非凡的,它开阔你的眼界,给你真知灼见。

A.R.(1766) Apocalypse Revealed (0-962)

《诠释启示录》--瑞登堡曾经系统详细解释的圣经仅有三卷,即《创世记》、《出埃及记》与《启示录》。

其实瑞登堡有两本书解释《启示录》,Apocalypse Explained (1757-1759)(1-1232)逐节详解 《启示录》的属灵内涵,不仅如此,该书还极多引用圣经其他各处经文,使基督徒对整本圣经能有系统全面的理解。因此可以说,本书是学者型基督徒系统学习的宝典。

但不知何故,Apocalypse Explained 在解释启示录十九章时戛然而止,后来他又出了一本逐节解释《启示录》的书,即Apocalypse Revealed。

C.L. (1768) Conjugial Love (or Married Love) (1-535)

《契合的爱》--本书开篇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对于天国的幸福和喜乐,我们并没有多少直观形象的认识。有人认为只要置身于黄金碧玉的天国,有人认为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伊甸园,有人认为有份于与亚伯拉罕等同席宴乐,有人认为脱离劳苦、永远安息,有人认为在圣殿不断的唱诗敬拜,有人认为享受天国无上的尊贵荣耀、权柄财富,就是永远幸福喜乐的所在。这个故事则给人正确的认识,非常富有启发。

在讲述爱情与婚姻方面,这本书的丰富和深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对于夫妻在死后的光景、真爱的根源、爱情带给男人和女人的改变、造成夫妻冷淡离异的原因、促成夫妻表面恩爱友好的因素、许配、再婚、一夫多妻、纳妾、苟合、奸淫、滥交,方方面面,皆有合情合理的论述。

B.E.(1769) A Brief Exposi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New Church (1-120)

《新教会真道简述》--本书的目的,是就罗马天主教、新教、及主的教训和启示作一对比,表明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在传统的认识上,均有许多偏见、错误、荒谬、自相矛盾之处,特别是在三位一体、因信称义等道理的认识上。

据瑞登堡称,主曾吩咐他在书中写上“This is thd [Second] Advent of the Lord”(本书即主的再临),该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I.S.B.(1769) Interaction of the Soul and Body (1-20)

《身体与灵魂的相互关系》--对于身体与灵魂的相互关系,古来有三种假说,即Physical Influx,Spiritual Influx, Or Pre-Established Harmony.

为了解决自古以来哲学上的难题,作者追根溯源,从阐明灵界与尘世的相互关系入手。因为理解了因,也就知道了果。身体与灵魂,如同尘世与灵界,存在一种彼此对应的关系。

可见主透过瑞登堡所带给人类的启示,是空前绝后的。主藉他不单要辩明神学上的疑难,拨开科学上的迷雾,也要解答哲学上的困惑。事实上,有很多道理,特别在Divine Love and Wisdom与Divine Providence,作者是从哲学的角度来作阐释的。

T.C.R.(1771) True Christian Religion(0-851)

《真正的基督教信仰》--本书乃瑞登堡的巅峰之作,在归回天家之前,他将多年来从主所得的合乎真道的基督徒信仰娓娓道来。

该书分为十四个部分,依次论述:神及其创造,主及其救赎,圣灵及其功用,圣经或神的话,十诫,信心,爱心或善行,自由意志,悔改,重生,洗礼,圣餐礼,主的再来。每主题结尾处皆附有他在灵界的所见所闻,引人入胜,且富有启发。

要了解主藉瑞登堡所带来的启示,我个人认为先读本书是最好的选择。信仰上诸多的疑难困惑,可以从本书找到合乎真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