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南海渔夫
牧羊人之路
菲利普-B-施纳尔牧师的圣诞布道
教导:路加福音2:15-20;以西结书37:24;撒迦利亚书11:17;约翰福音10:2-5;14,16,属天的奥秘3138;揭秘<启示录>383
他们必归一个牧人。他们必顺从我的典章,谨守遵行我的律例。(以西结书37:24)
今天我们将聚焦牧羊人的故事,因为这里探索的是一条联结耶稣诞生的属世和属灵道路。牧羊人在夜间沿着小路尽职地看护着羊群,当我们沿着这小路蜿蜒前行时,我们是在寻求辨识一条所谓的牧羊人之路,通往耶稣刚刚出生的伯利恒小镇。
我们已经熟读并非常熟悉的路加福音第二章的内容,还听到了配乐版本,为赞美和颂扬我们的主增添了许多欢乐和美感。
牧羊人在圣经中被提到过100多次。这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原因很多。婴儿耶稣的诞生是圣诞节故事中所有相关情节的焦点,这是理所当然的。但让我们看看牧羊人在其中发挥了何等重要的作用,使我们与故事的核心和灵魂联系起来。
我们中有些人喜欢牧羊人,因为看到一幅浪漫的场景,他们温和、天真、善良,特别愿意为保护他们的羊群做出牺牲。这种品质似乎体现在主自己所讲的牧羊人的比喻中,祂离开祂那99只的羊群,只为寻找一只丢失的羊。绵羊,尤其是羔羊,意味着纯真的品性并且愿意跟随主的引导。祂是好牧人!
或者,也许我们有些人喜欢牧羊人,仅仅是因为希望感到有所归属—属于一个羊群,而且我们对别人有价值。对许多人来说,如今这一点非常困难。可能我们感觉到的好像是被孤独的困在”阴暗的幽谷”之处。
你也许像我一样,对诗篇第23篇永远都听不够:”主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在读经中,我们听到先知们说:”他们必归一个牧人”。(以西结书37:24)”我要为他们兴起一个牧人,他必喂养他们。” (同上,34:23)
在以赛亚书中,我们读到这些温柔的话语:”他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温柔引导那乳养小羊的。” (以赛亚书40:11)
所以,我们要清楚:只有一个真正的好牧人,祂就是主耶稣基督。我们是 “祂草场上的羊”。然而,我们作为有限的人类,被上帝创造为祂的形象和样式。因此,我们被主赋予了牧羊人的职分和能力,这样我们既可以引导别人,尤其重要的是自己,走上灵性重生的道路—可以称这路为牧羊人之路。
在非常现实的外在层面上,牧羊人可以因其领导素质而被尊崇。在圣经里牧羊人通常被描绘成杰出的领袖,负责维护人民的秩序和安全,保护他们免受残暴敌人的侵害。亚伯拉罕、雅各、摩西、约书亚和大卫都有这种领袖型牧羊人的职能。
整本圣经里也是如此。但牧羊人并不总是伟大领袖的象征。在列王之后是众先知。先知书谈到了那些不那么好的牧羊人。他们向以色列的宗教和政治领袖发出阴暗信息。有时描述他们是无用的、邪恶的牧羊人。
撒迦利亚说 “丢弃羊群的无用牧人有祸了”。(11:17)
“耶和华说:那些残害、赶散我草场之羊的牧者有祸了。”(耶利米书23:1)
所以毫无疑问,在圣经时代,牧羊人的领导模式是很重要的,甚至在消极意义上也是如此。从下述《属天的奥秘》343节的教导中,可以看到这种模式关联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一个“羊群的牧人”是在生活中展现爱邻舍之良善的人。这对每个人来说必然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旧约和新约圣经中牧羊人都是一个熟悉的形象。一个领导和教导的人被称为 “牧羊人”,那些受领导和教导的人被称为 “群羊”。一个不引导对邻舍之爱,不教导对邻舍之爱的人,就不是真正的牧羊人。一个不受引导趋向良善,不学习良善的人,就不属于羊群。
因此,根据主的定义,领袖-教师类型的人和真正的学习型的人,是那些盼望对公共利益而不仅仅对是自己作出贡献,而去领导和学习的人。今天是一个反思的好时机!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在努力成为这样的牧者,并且我们是否也在认真努力成为 “主的群羊“?
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当年圣诞时我们喜闻乐见的牧羊人场景中发生了什么。
奇特的是,主降生时的牧羊人无论在文字和形象上都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他们似乎不是领导者或教师类型的人。相比之下,他们很可能处于社会的底层。但更仔细看的话,其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牧羊人。不错,他们是简单的人,但被选中是因为主知道他们对弥赛亚—他们的救主和救赎者的到来有坚定的信心和心灵。他们真正的实际工作是服务他人,为他们的羊群谋福利。
我们很清楚看到,从邪恶的希律王以及当时随后的宗教领袖故事中,领袖型的牧羊人大多是腐败的、自以为是的个人和群体。许多人的内心实际是反对唯一好牧人到来的。主耶稣被认为是对当时的政府权威和权力的真正威胁,因为祂将带领人们脱离压迫及其生活的黑暗时代。
与这些不听话的牧羊人相比,真正的牧羊人夜间在野外忠实地看管羊群,用自己的身体生命坚持与他们的羊群同甘共苦。若要成功做到这些,他们需要真正的勇气和对羊群的委身。我想,如果把他们与今天的人相比,他们会是谁?在我们的社会中你认为谁会是这样的牧羊人?
他们是那些在我们周围做日常工作的人吗?他们是维护我们的食品供应以保证送货上门和商店运作的人吗?他们是真诚而忠实地服务在餐馆和卫生设施中的人吗?他们是负责我们年轻人教育的教师们吗?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是不是那些为遭受当前健康危机的大众提供服务,日夜忙碌在第一线的卫生保健工作者?
关键是,牧羊人遍布各地,他们就是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被召唤参与到圣诞故事中。就个人而言,我们不都是牧羊人吗?在每天所做的备餐、清洁、家庭维护、交通等等家务事上,我们难道不是通过这大量的日常功用来牧养自己吗?牧羊人为他们的羊群管理这些事务:把它们转移到新的牧场,找到水源,保护它们免受天气、天敌和人类捕食者带来的威胁,以及应对起伏变化的致命疾病和自然灾害。是的,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一个牧羊人,承担起大量职责以维护在世上的安全和良好生活。
因此,让我们仔细看看圣诞故事中牧羊人的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他们究竟做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他们沿着小路或牧羊人之路走到主在他们生命中的诞生地。
让我们从牧羊人 “露宿野地”开始。这意味着他们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和工作。在家工作的人对此会有认同感。想一想吧,你工作的领域是什么?可能是你工作的业界或你的特定学科,但在属天教义中,田野指的是你灵性的肥美沃土,你的属灵心性可以在那里播种来自主的真理种子。
当时是夜间!此刻的牧羊人缺乏清晰的视野。在那个属灵的黑暗时期,他们没有真理可以运用。我们所有人都是在某种程度的蒙昧中开始灵性重生过程,即走上牧羊人之路的。当我们开始灵性旅程时,牧羊人之路就慢慢展开了。
但随后发生了一件壮观的事情。一位主的天使突然显现,四周环耀着来自上方的荣光。牧羊人很害怕。有一种翻译是 “极其惧怕”。为什么呢?他们害怕自己会死吗?这突如其来的上帝荣耀标志着即将到来的厄运吗?或是世界的毁灭吗?
恐惧往往出于未知。这个光明的存在是谁?从圣经的内在含义上看,恐惧既可以是健康的内在敬畏—也可以是更为有害的可怕的外在恐惧。也许这些牧羊人在这两方面都有一些。
随后天使说:”不要害怕!” 这肯定有助于安抚牧羊人。但请记住,天使也曾经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只是他们沿着牧羊人的道路走了很远。在世上时,通过按照主的教诲生活,他们真正成为好羊,已经从邪恶中解脱出来。克服我们生命中外在与内在的恐惧,是让主诞生在我们心灵中的一个重大步骤。
天使传来了好消息,来自天堂的真实信息!你可以说此时正在进行一些奇妙的教导。他们告诉牧羊人这些事情:”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给你们的迹象”。对于这些在此刻更像羊而不是牧羊人的人们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信息!
那麽,任何人都可以从圣经中学到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真理是什么?就是天使说的:”今天有一位救主为你们而生,祂就是主基督。” 由于祂的降临,避免了导致灵性和尘世全然败坏的威胁,因为唯有祂才能驱散威胁全人类的灵性黑暗与邪恶。唯独祂是好牧人,是唯一的牧人,祂在世时将爱和智慧作为遗赠留给世人。这样的神性之爱和智慧是赋予我们的手段,用以克服我们生命中的地狱势力。
此时,在牧羊人去伯利恒之前,我们看到这样的描述:”牧羊人彼此说”。这几个字似乎很重要。另一个翻译可以是:”牧羊人同声说”。是的,他们讨论了天使的信息,然后自由地作出回应。他们没有被迫去伯利恒。牧羊人的道路只有在自由选择下才会有助益。当这些牧羊人一致同意后,他们就带着急切的心情和无疑的期盼去了:”我们现在就去!”
据说牧羊人 “急忙去了!” 为什么这么急呢?在新教会的教义中,”急忙”被描述为:”被感情和渴望所鼓舞”。(见《诠释<启示录>》281:10,355:27。)他们的意志被激动了,所以他们兴奋地去了。
故事还在继续:”他们找到了马利亚和约瑟,还有卧在马槽里的婴孩”。说牧羊人 “搜寻到马利亚和约瑟夫”可能会更好,这样你就可以想象他们急切地沿街搜索,寻求期待已久的弥赛亚到来的迹象。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描述我们也在寻找主在我们内里诞生的迹象吗?你在自己的生命中看到过这些迹象吗?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迹象是在回顾时看到的,我们或者看到主已经带领我们走过了阴暗的幽谷,或者感悟到祂已经回应了祷告。
当牧羊人最终到达目的地时,我想象他们是如此兴奋,以至于无法克制自己,要与任何人以致所有人分享这个好消息。也许他们正在重演刚刚与天使共同经历过的教与学的体验。
于是我们可能会想,我们已经到达牧羊人之路的终点了。看到牧羊人的心情确实达到了高潮,因其所学得和分享之事而满怀荣光与颂赞。但等一下。故事说 “然后牧羊人回去了”。(路加福音2:20)以我们对重生之路—即牧羊人之路的理解,重点是要知道,这条道路,这个途径,不是一条单行道。它确实有一个向上的、环形或螺旋形的轨迹,在引导我们攀登主的高山时,它也在不断地自我回归。
一旦我们获得主的指引,遵循祂给我们的征兆,并瞥见了我们的救主,就必须落到实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回到我们的日常思想和情感。现在我们可以 “急切”地归来,带着新颖且更新了的动机,”被感情和盼望所鼓舞”。我们已经从那些天使(真的是主)那里学到了新的原则,明白爱我们的邻舍意味着什么,而重生正在我们的内里发生。我们已被赋予能力,可以更好地管理我们的羊群。这是好牧人的道路,是正在进行的重生旅程,要使重生按照创造我们的主的形象和样式进行。
所以,在这个圣诞节,愿主派祂的天使统领你,愿你的天使带来快乐和奇妙的消息,说明主如何在你的生命中新生。愿你被呼召去寻求牧羊人之路,既成为祂羊群里的一只,你自己也成为牧羊人。行进在这牧羊人之路上,莫忘观察同路人中出现的好消息和大喜讯的迹象。
你们作我的羊,我草场上的羊,你们是人,我是你们的神。这是主耶和华说的。(以西结书34:31)
阿门!
菲利普-B-施纳尔牧师在布林阿瑟恩教会学校教了多年的宗教课后,已经退休了。他和他的妻子Terry (Frazee)住在布林阿瑟恩。
联系方式。Philip.Schnarr@brynathynchurch.org
《圣经如何说》系列 摘要与参考文献
约翰·奥德纳牧师
《圣经如何说》系列文章对介绍圣经的一些基本教义很有用。这些文章是为那些视圣经为真理之源的人设计的。如果你对圣经的教义持怀疑态度,这个系列可能不是你的起点。一些基督徒相信圣经所有内容的字面意义都是真实的。他们可能会怀疑新教会探讨圣经的方法,即探究隐藏的、属灵的含义。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我以圣经的字面意义为唯一的权威,解释了许多新教会的关键教义。我希望那些信任上帝的启示是直白教导的基督徒既能够看到内在的真理,同时又保持对上帝话语的信赖。
该系列的每篇文章至少涉及一个与 “正统”基督教观点相冲突的新教会关键教导。下面的列表显示了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其所揭穿的一个“正统”教义。此外,我还引入一些介绍性的参考资料,供那些想了解新教会教义对每个问题看法的人参考。
注:本系列的每篇文章都在大道讲堂建立了链接,点击每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可阅读该篇全文。
标题:宽恕
传统教义:只要你相信,上帝会宽恕你所有的罪过。上帝会惩罚不信者,即使他们是有爱心的好人。
圣经的实际教导:上帝的仁慈包括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上帝愿意宽恕每一个人,但祂更关心的是我们如何生活,而不是我们相信什么。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 《属天的奥秘》8393,9443-9454,《真实的基督教》611-614
标题: 耶稣是谁?
传统教义:上帝是三位。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与父分离的一位。
圣经的实际教导:上帝是一个人—耶稣基督。圣父是灵魂,圣子是身体,圣灵是唯一神性之人的作为。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真实的基督教》81-133,《教义之主篇》29-36,45-46,55-60。
标题:上帝的右手
传统教义:耶稣坐在天父上帝的右手边。
圣经的实际教导:父在耶稣里面,而不是在祂旁边。坐在 “右手边”意味着拥有上帝的所有权能。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真实的基督教》136,《诠释<启示录>》298。
标题: 圣灵
传统教义:圣灵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
圣经的实际教导:圣灵是耶稣基督的灵,是耶稣基督使人重生和给人启示的权能,而不是某个第三位。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真实的基督教》138
标题:试探
传统教义:我们只要相信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就能立即得救,而不需要为我们的救赎付出任何努力。
圣经的实际教导:光有信仰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积极抵制邪恶,同时承认抵制的力量来自于上帝。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教义之生命篇》92-107,《真实的基督教》596-600
标题:你何时重生
传统教义:只要我们相信耶稣,就能立即得救,不需要努力或做善事。
圣经的实际教导:重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很多年,涉及努力、爱、善行。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属天的奥秘》4063,《真实的基督教》601-614。
标题:婚姻与灵性
传统教义:独身主义比婚姻好。
圣经的实际教导:婚姻之爱是属天、属灵、圣洁、纯真和洁净的。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婚姻之爱》155-156
标题:天堂的婚姻
传统教义:死后不存在婚姻。
圣经的实际教导:真正的婚姻是灵性的,是永远存续的。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 《婚姻之爱》27-54,《天堂与地狱》366-386
标题:两 性平等
传统教义:丈夫是妻子的头。
圣经的实际教导:丈夫和妻子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婚姻之爱》125-127
标题:天使的工作
传统教义:天堂是个颂赞和休闲的地方。
圣经的实际教导:天堂是个发挥益用的去处。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婚姻之爱》207,《天堂与地狱》387-394
标题:圣经的内义
传统教义:圣经应始终按字面意思解读。
圣经的实际教导:圣经有内在的含义。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教义之圣经篇》5-26,《真实的基督教》214-276
标题:创造的比喻
传统教义:世界是在六天内创造的。
圣经的实际教导:圣经解释了我们如何被上帝改造成为新人。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属天的奥秘》第1章。
标题:亚当和夏娃
传统教义:亚当和夏娃是真实存在的人。
圣经的实际教导:亚当和夏娃象征主和祂的教会。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属天的奥秘》第1-3章。
标题:哪些书出自上帝
传统教义:圣经所包含的书卷是在基督之后的许多个世纪里,由人们通过议会做出的正确决定。
圣经的实际教导:属于圣经的书卷是由以下事实决定的:上帝的每卷书在字面意义上包含了上帝对我们说的话,在深层意义上包含了关于主耶稣基督和祂的国度的真理。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属天的奥秘》10325。
标题:献祭
传统教义:耶稣通过承受本应由我们承担的惩罚来拯救我们。
圣经的实际教导:耶稣通过战胜邪恶和荣耀祂的人身来拯救我们。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属天的奥秘》2180,10042;《真实的基督教》727,《教义之主篇》12。
标题:耶稣的宝血
传统教义:血意味着死亡;耶稣用祂的流血死亡拯救我们。
圣经的实际教导:血意味着生命和真理;耶稣赐予我们生命和真理以拯救我们。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真实的基督教》132,《属天的奥秘》9127
标题:不幸为何发生
传统教义:上帝惩罚人,不幸是祂意志的结果。
圣经的实际教导:主的意愿只有良善。但为了我们的自由,祂允许不幸发生。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圣治》275-284
标题:你要行出来
传统教义:我们得救唯独因着信,与遵行律法无关。
圣经的实际教导:我们被主拯救要经由爱、信心和善行。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教义之生命篇》1-8,《真实的基督教》375-377
标题:谁能得救?
传统教义:只有基督徒才能得救。
圣经的实际教导:所有宗教的良善之人都能得救。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天堂与地狱》318-328, 《圣治》326
标题:悔改
传统教义:悔改要确实感到自己是个罪人,并相信耶稣的死去除了对罪的所有惩罚。
圣经的实际教导:悔改包括知道什么是罪,省察自己,忏悔或承认自己的罪,请求主的帮助,抵制罪,过新的生活。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真实的基督教》502-566.
标题:天使来自哪里?
传统教义:天使是高级种类,早于人类被创造。
圣经的实际教导:天使是死后上了天堂的人。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天堂与地狱》311-317
标题:爱
传统教义:我们得救唯独因着信。只要你相信了,上帝就会用爱充满你的心。
圣经的实际教导:最重要的诫命是爱上帝和他人。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属天的奥秘》1799,《诠释<启示录>》789,《真实的基督教》373-377
标题:上帝的愤怒
传统教义:天父上帝对罪人发怒,并将他们打入地狱。
圣经的实际教导:上帝永远是慈爱和仁慈的—愤怒只是一种表象。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简论》60-63,《属天的奥秘》588,1093,2447。
标题:第二次降临
正统教义:这个星球将毁于战争和灾难。而耶稣将出现在云中,拯救真正的信徒。
圣经的实际教导:耶稣作为真理之灵降临,带来灵性上的改变。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真实的基督教》753-791。
标题: 被提升
传统教义:真信徒将在耶稣降临时被提到空中。
圣经的实际教导:耶稣的到来会将我们的心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而不是我们的身体。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真实的基督教》753-791。
标题:复活的身体
传统教义:人死后会一直沉睡在地下,直到世界末日,届时身体会复活。
圣经的实际教导:我们死后立即升入灵界,不再承载尘世的肉体。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天堂与地狱》453-460,《最后的审判》14-27。
标题:魔鬼
传统教义:撒旦曾被造为天使,然后反叛。
圣经的实际教导:撒旦指地狱里共同作祟的所有人。
新教会教义参考资料:《天堂与地狱》311-317.
魔鬼
约翰·奥德纳牧师
“是魔鬼让我这么做的”。这只是人对自身邪恶的一个拙劣借口呢,还是我们真的应该警惕一个真正的魔鬼,牠以诡秘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有些人否认任何魔鬼的存在,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另一些人则声称确实有一个叫撒旦的存在。
撒旦是真实存在的
任何相信圣经教义的人都会相信魔鬼或撒旦的存在。许多经文表明,撒旦对我们确有强大的消极影响。从圣经的角度来看,问题不在于撒旦是否存在,而在于撒旦是什么样子的。
传统观念认为,撒旦是人类诞生前天上的一个天使,后来叛变了上帝,成为其他堕落天使的领袖,试图将人类引入歧途。但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圣经从来没有说过天使是在人之前被创造的,却表明天使是已经死亡并进入天堂的人。第二,圣经从未说过撒旦曾经是任何品性的天使。
天使从何而来
圣经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使只是死后上了天堂的人。事实上,圣经明确指出,天使是 “人们”或 “人”。例如,我们被告知,”那人加百列(the man Gabriel)”向但以理显现(但以理9:21)。天使在向亚伯拉罕(创世纪18:2)、约书亚(约书亚5:13)、玛诺亚的妻子(士师记13:6)、以西结(以西结9:2-3)、撒迦利亚(撒迦利亚书1:8,11)和墓穴前的妇女(马可福音16:5;路加福音24:4;约翰福音20:12)显现时也被称为人,天使一直看起来像人。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说:”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旅客,因为曾经有人这样做,在无意中接待了天使”(希伯来书13:2)。
在希伯来语和希腊语中,”天使”一词的意思只是 “信使”。成为天使是一个人的职能或职份的问题,而无关此人的种类。 例如,先知哈该和施洗约翰被称为主的使者或 “天使”,因为他们为主说话(哈该书1:13,马拉基书3:1)。天使自己也拒绝接受他们是高超生命的观点。一位天使对使徒约翰说:”我和你,并你那些为耶稣作见证的弟兄同是作仆人的”(启示录19:10)。圣经第一章提到了几乎所有其他事物的创造:太阳、月亮、星星、人、动物、鸟、植物、海洋、鱼,甚至昆虫和虫子,但没有天使! (创世记1)原因是人被创造出来是为了成为天使。耶稣自己说,那些可敬的人死后成为 “与天使一样”(路加福音20:36;马太福音22:30;马可福音12:25),并会有类似的能力(路加福音10:17,19;马可福音16:17-18;11:23;约翰福音14:12)。
撒旦是堕落的天使吗?
圣经从未描述撒旦曾经是天使,但提到了撒旦从天堂 “坠落”的情况。有些人指出,路西弗的坠落是对撒旦的描述。“路西弗,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你这使列国衰败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因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的众星以上。。。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像至高者一样。然而你必坠落阴间,到坑的极处”(以赛亚书14:12-15)。
其实,这段经文说的是巴比伦的国王,而不是撒旦(以赛亚书14:4)。巴比伦的国王喜欢权力,希望被当作神来崇拜,而且非常骄傲(但以理书3:5-6;4:22,30;5:20-23;6:7)。但以理对巴比伦的那位国王说:”你的威势渐长直达天庭”(但以理4:22)。不久之后,他失去了他的王国,因此从权力中跌落。这就是路西弗的 “坠落”(以赛亚书14:12,参考但以理书4:14)。然而,尽管这段经文描述的是巴比伦的国王,而不是撒旦,但撒旦的坠落很可能是类似的—从权力中坠落,而不是从起初的良善中堕落。 圣经中没有任何内容表明撒旦原本是良善的。事实上,耶稣明确指出,牠从起初就是杀人的罪犯(约翰福音8:44;约翰一书3:8)。
但魔鬼可以假装成天使以求取权力。撒旦及其从属可以装成光明天使的样子(哥林多后书11:14)。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耶稣正带领我们与 “高处属灵的恶势力”展开斗争(以弗所书6: 12)。祂说:”现在天国遭受暴力攻击,暴力者用武力夺取它”(马太福音11:12)。后来祂说:”现在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约翰福音12:31)。似乎是作为这场战争的见证,耶稣说:”我看见撒旦像闪电一样从天降落”(路加福音10:17-18)。这场战争显然类似于启示录第12章中所预言的,魔鬼不是作为天使而是作为龙出现在天上,吞噬和破坏。在这场战争中,撒旦也从天上被赶下来,从权力中跌落。
有两段经文说到 “犯了罪的天使”(彼得后书:1:4)和 “不守本位,离开自己住处的天使”(犹大书6)。这些经文的意思并不清楚。有些人认为这里的 “天使”是指在诺亚时代来到人的女儿身边的 “神的儿子”。无论如何,这些经文没有说到撒旦,也没有说天使是作为不同的种类在人之前被创造的。
“撒旦”一词适用于人
一旦我们明白天使只是死后上了天堂的人,我们就可以看到魔鬼只是与上帝和人类同胞作对的人。当彼得反驳耶稣时,耶稣称他为 “撒旦”(马太福音16:23;马可福音8:33;路加福音4:8)。知道犹大要出卖祂,耶稣称他为 “魔鬼”(约翰福音6:70)。
实际上,”撒旦”这个词与其说是名字,不如说是一个头衔。这是一个希伯来语词,意思是 “对手”。由于哈达和利逊是所罗门的政敌,他们每个人都被称为 “撒旦 “或对手(王上11:14,23),大卫是非利士人的对手或 “撒旦”(撒母耳记上29:4;另见民数记22:22;撒母耳记下19:22;王上11:25;诗篇109:6)。
“魔鬼 “这个词也是一个称号。它来自希腊语diabolos,意思是 “控告者”或 “诽谤者”。保罗多次警告我们不要成为 “魔鬼”或诽谤者(提摩太前书3:11;提摩太后书3:3;提多书2:3)。
作为个体的群体
当一个群体共同做事时,我们倾向于把它作为一个个体来看待和评述。整个群体是一个机体,领导者是头,主要的支持者是组织的骨干,而执行行动的人是其臂膀(就像警察是法律的臂膀)。
在圣经中,把一群人当作一个人来描述是很常见的。例如,所有以色列的后裔都被称为 “以色列”。圣经说以色列与亚玛力作战(出埃及记17:8),而实际上 “以色列”和 “亚玛力”是很久以前就已经死亡的个人的名字。通常国家是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如摩押(王下1:1;3:10),雅各(以赛亚14:1),犹大(创世纪49:8)。以色列人向以东人介绍自己为 “你的兄弟以色列”。然后以东对他说:”你不可经过我的地,免得我用刀出来对付你”。事实上,以东和以色列是几百年前的孪生兄弟,但这些名字被用来描述他们的大群后裔(民数记20: 14-21)。
在整本圣经中,一群人常被描述为个体。主说:”以色列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爱他,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何西阿书11:1)。在更深刻层面上,这指的是耶稣,但 “以色列的孩子”的字面意思是被带出埃及的整个民族。犹大支派从以色列分裂出来后,两者被称为姐妹,犹大的历史被描述得非常个人化。“主耶和华对耶路撒冷如此说:在你出生的日子没有为你断脐带,也没有用水洗你。。。我使你生长好像田间所发的芽,你就渐渐长大,以致极其俊美,两乳成形,头发长成。。。我也使你身穿绣花衣服,脚穿獾皮鞋” (以西结书16:3-4,7,10)。在新约中,真正的基督教会被描述为羔羊的新娘和妻子(启示录19:7-8;21:2,9-10)。大多数人都会同意,约翰描述的披着太阳的女人是教会的象征(启示录12)。
撒旦是谁?
圣经显示,人可以成为魔鬼和撒旦,但魔鬼是甚麽?圣经不是把撒旦描述为一个具有非凡能力的切实个体存在吗?答案是“确实如此”。事实上,圣经表明撒旦确实存在,而且有很大的能力,然而撒旦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耶稣赶出了一个鬼,这个鬼说:”我的名字叫军团,因为我们数目众多”(马可福音5:9;路加福音8:30)。这清楚地表明,许多魔鬼可以像一个人一样行动和说话。
请注意,在撒种的比喻中,恶者被比作一群鸟。后来,当一些文士指责耶稣用鬼王赶鬼的时候,耶稣说:“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若一国自相纷争,那国就站立不住;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若撒但起来,自相攻打、纷争,他就站立不住,必要灭亡。”(马可福音3:23-26)。祂把撒旦比作一个国度或家庭,暗示所有的魔鬼加在一起就是 “撒旦”。
保罗说:”要穿上神所赐的全副军装,才可以抵挡魔鬼的诡计”。我们可能会问,我们对抗的这个魔鬼是谁?他的回答是:”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在高处属灵的恶势力摔跤”(以弗所书6:12;参看歌罗西书2:15)。这表明,魔鬼并非只是一个人。
圣经中只有一处描述了撒旦的外貌。在启示录第12章中,撒旦被描述为一条大红龙,有七个头和十个角。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我们必须相信撒旦实际上是一条有七个头的龙。问题是,圣经怎样说要如何理解这个外表?在这一章中,龙攻击了披着太阳的女人,大多数人都认为她是教会(一群人)的象征。稍后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相似的朱红色兽,有七个头和十个角,驮着一个妓女。这里解释了其中的含义:妓女是巴比伦,大城是一群人,七个头是妓女所坐的七座山,十个角是十个王(启示录17:3-12)。这表明这只兽也是一群人的象征。但以理也有一个异象,就是有十个角的兽代表十个王(但以理7:7,23-24)。在这些异象中,女人、妓女和各种野兽都代表一群人。而龙也没有理由成为一个例外。很可能,龙(也就是撒旦和魔鬼)也象征着一群人。
一旦我们明白,魔鬼不是什么神秘的邪恶存在,几乎有上帝一样的能力,而是选择淫乱、伤害和仇恨的人之群体,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应该对邪恶所负责任的真实性质。我们不能把邪恶归咎于他人。魔鬼不是上帝创造的诱惑者,而是我们通过自由选择为自己和他人制造的诱惑。撒旦不是某种作用于人类的外部力量,而是人与人作对的能力—一种活生生的真实的力量:当我们以有害的方式行事时,我们会增加并接受这种力量,当我们停止伤害他人时,我们会减少以致摆脱这种力量。
试 探
约翰·奥德纳牧师
当一个人决心跟随主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每件事情都会很容易。即使是对主有深切信靠的良善之人,也会在面对艰难处境时觉得自己失去了信心,对未来或过去感到焦虑,或不得不与消极态度或邪恶思想作斗争。
圣经对我们必须面对的灵性考验有很多论述,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方法,通过斗争成为更强大、更优秀的人。
我们必要经历这些考验或试探,因为灵性的成长是渐进的。就像身体的成熟需要很多年一样,灵性的成熟也需要很多年。对主的爱和对邻舍的爱不是固定不变的品性,它们在人的一生中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美。同时,我们旧有的邪恶思想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仍然影响着我们。其结果是 “旧人”和 “新人”之间的冲突(以弗所书4:22-24),”肉体”和 “灵性”之间的斗争。”因为肉体的情欲与圣灵相争,圣灵与肉体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加拉太书5:17)
肉体或世俗的思想之所以与灵性的或属灵的思想作对,是因为地狱的邪灵通过我们世俗的和肉体的欲望影响我们。所以保罗谈到了 “肉里的刺”,这是由撒旦派来折磨他的。(哥林多后书12:7)试探的原因实际上是魔鬼与天使的斗争,目的是获得对我们的掌控。”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以弗所书6:12)因此,试探不仅仅是世俗的麻烦,更是内在的、属灵的斗争。”我们虽然在肉体中行走,却不凭着肉体争战。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肉体的,而是靠着神有能力攻破坚固的营垒,将各样的想象,各样阻挡神知识的自高之事,都推倒了,又将人所有的思想都俘虏,使其顺服基督。” (哥林多后书10:3-5)试探是对我们新意志的考验,这考验只有重生之人才会经历。因此,彼得告诉我们:”不可因为杀人、偷窃、作恶、好管闲事而受苦,而要为作基督徒受苦。”(彼得前书4:15-16) 这试探的最好例子是主自己经历的试探。耶稣在旷野受试探的四十天里,魔鬼试图以自私和世俗的动机来获得对祂的掌控。(马太福音4, 路加福音4)
当地狱邪灵持续影响我们时,我们可能会感到越来越焦虑、困惑、沮丧,或者对我们做正确事情的努力感到无望。此时我们就会对这些经文感同身受:”耶和华啊,求你怜悯我,因为我在急难之中;我的眼睛、我的魂与肚腹,都因忧愁而干瘪。我的生命为愁苦所消耗;我的年岁为叹息所旷废。我的力量因我的罪孽衰败;我的骨头也枯干”。(诗篇31:9-10) “我心在我里面极其疼痛;死的惊惶临到我身。。。我说:但愿我有翅膀像鸽子,我就飞去,得享安息。看哪,我必远游,宿在旷野。我要速速逃离狂风暴雨”。(诗篇55:4-8) 到后来,我们可能会怀疑上帝是否愿意或能够帮助我们。”我就说:我在耶和华那里的力量与指望断绝了。耶和华啊,求你记念我如茵陈和苦胆般的困苦窘迫。”(耶利米哀歌3: 18-19) 似乎主不再关心我们了:”主啊,你为什么丢弃我的灵魂,为何掩面不顾我?” (诗篇88:14)似乎我们的祈祷完全没有得到回应:”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不听我呻吟的话语?我的上帝啊,我白昼呼求,你却不听;在黑夜的时候,并不住声”。(诗篇22:1-2)
圣经不仅告诉我们试探的性质,而且告诉我们如何在试探中获胜。基本上,有两件事我们需要做。一件是转向主寻求帮助。另一件是积极抵制自己内心的邪恶。
皈向主
要皈向主,向祂寻求帮助,认识到只有主能拯救你。”至于我,我要求告神;耶和华必救我。我要晚上、早晨、中午祷告、大声呼求;祂也必听我的声音。祂拯救我魂脱离攻击我的争战,使我得享平安,因为与我相争的人很多。” (诗篇55:8)唯独主有能力战胜地狱。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自己是完全没有力量的,胜利是属于祂的:”能力都属于神”。(诗篇62:11)我们是靠着祂得胜的。(罗马书8:37;约翰一书5:4)“耶和华你们的神与你们同去,要为你们与仇敌争战,拯救你们。” (申命记20:4)”耶和华必为你争战,你要持守安静”。(出埃及记14:14)我们可以像大卫那样祈祷:”求你帮助我们脱离苦难,因为人的帮助是枉然的。靠着神我们必勇敢做事”。(诗篇60:11)所以 “把你们的重担卸给耶和华,祂必扶持你”。(诗篇55:22)
主动抵制邪恶
在试探中我们的所有力量都来自上帝。这是主的力量,但祂让我们把它当作自己的力量来使用。因此,为了让主在我们里面作工,我们必须积极抵制我们的邪恶倾向和冲动。抵制邪恶的第一步是通过自我省察来识别它。”我们要深深查考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耶利米哀歌3:40) “你们总要省察自己是否在信心里。” (哥林多后书13:5) “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哈该书1:7)
下一步是警惕你已经确认的邪恶冲动。”你们要儆醒祷告,免得陷在试探里。你们的灵确实愿意,肉体却软弱了”。(马太福音26:41)”要清醒,警觉!” (彼得前书5:8)”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的心被欺骗。” (申命记11:16)
最后,当你感到有冲动去想或做你知道不应该做的事时,务必抵制,与之抗争, 不要屈服!“你们要抵挡魔鬼,牠就必从你们面前逃跑。”(雅各书4:7)”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牠,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 (彼得前书5:9) 通过使用上帝的力量,我们可以 “打那美好的仗”。(提摩太前书1:18)”你们要穿上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因此,你们要用真理束腰,穿上公义的护心镜…拿着信心的盾牌…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稳稳站立……”(以弗所书6:11-17)在属灵试探中有时会有绝望的内心挣扎。然而你要知道,耶和华总是与你同在,”神是我们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篇46:1)你可以知道,”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要使你们完全,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建立你们”。(彼得前书5:10) “当将你的道路交托耶和华,并信靠祂,祂就必成全。” (诗篇37:5)
献祭
约翰·奥德纳牧师
圣经中提到耶稣基督为我们成为了祭品。(以弗所书5:2)我们听到很多关于耶稣宝血的讲述,有时认为这关联着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承受上帝的惩罚。也有些人认为献祭是一种逃避上帝惩罚的方式,让惩罚象征性地落在献祭的动物身上。这种想法也被一些人应用到耶稣基督身上,说祂为我们所有的罪承担了上帝的惩罚,从而通过满足上帝的 “公义”使上帝与我们和解。然而,认为献祭是惩罚,基督的牺牲是上帝的惩罚,这样的想法其实并不是圣经的教导,尽管祂在某种象征意义上成为了祭品。
祭品实际上是圣洁的象征,而不是惩罚。上帝是慈爱和仁慈的,祂不希望看到人类或动物遭受痛苦。当我们犯罪时,我们不能通过惩罚来与上帝和好,而要通过悔改和过良善的生活。祭品就象征着我们悔改的愿望,并将我们的生命奉献给上帝。基督之所以象征性地成为祭品,是因为祂出于圣洁的生命净化自己,使自己成圣。祂为了我们而象征性地成为祭品,因为祂使我们能够过圣洁的生活。
牺牲本身并非上帝的旨意
献祭作为”惩罚”的理论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上帝希望对罪进行惩罚,否则就用象征性的祭品来代替。如果脱离上下文而单独看某些经文,似乎表明献祭是上帝的意志和律法的效果。比如说:”你每天所要献在坛上的就是两只一岁的羊羔”。(出埃及记29:38)
然而,圣经的整全教义所显示的却恰恰相反。在颁布关于献祭的律法之前,献祭已经在以色列人和其他民族中广泛实行了。这些律法的作用不是建立,而是限制祭祀。除了在会幕(或后来的圣殿)里献的祭品,所有的祭品都被禁止。(申命记12:5-11)此外,向耶和华以外的任何其他神献祭都被禁止。此外,律法对人祭有明确规定。(利未记18:21)这些法律将一个血腥的、有可能杀人的仪式变成了一种合理的、更有象征意义的崇拜。
以色列的早期历史证明了这种限制的必要性。当时有一种强烈的趋势,那就是无限制的献祭,没有任何道德界限。他们 “在所有的城镇…在所有的高山上,在所有的绿树下”(王下17:10;16:4),而且经常包括人的牺牲。(王下16:3;17:17;21:6;23:10;代下28:3,33:6;诗篇106:37,38;以赛亚书57:7;耶利米书7:31;19:4-5;32:35;出埃及记16:20;20:26,31;23:37)
实际上,献祭本身既不是上帝的要求,也不是祂的愿望。上帝不可能对这种宰杀动物的行为感兴趣,更不可能安抚这样的行为。大卫写道:”祭物和礼物,你不喜悦…燔祭和赎罪祭非你所要”。(诗篇40:6)在另一处他说:”你本不喜爱祭物…燔祭,你也不喜悦”。(诗篇51:16)主也反复给出同样的信息。”耶和华说:‘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以赛亚书1:11)祂用更强烈的语言说:”我憎恨、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闻你们严肃会的香气。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阿摩司书5:21;耶利米书6:20;14:21)祂甚至指出,献祭并不是源自祂的旨意:”燔祭和献祭的事我并没有提说,也没有吩咐他们。我只吩咐他们这一件,说:你们当听从我的话。” (耶利米书7:22-23)显然,献祭不是上帝吩咐的一种惩罚。
祭品是圣洁生命的象征
尽管上帝不希望有牺牲,但祂确实希望祭品象征的涵义:即我们应该爱祂,爱他人,行事公平且仁爱。这才是祭品所象征的真实意义,而绝非惩罚:
“耶和华喜悦燔祭和祭物,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声音吗?看哪!听命胜于献祭;听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母耳记上15:22)
“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即谦卑)的灵。”(诗篇51:17)
“行公义、公平,比献祭更蒙耶和华悦纳。”(箴言21:3)
“我喜爱怜悯,而不是献祭;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何西阿书6:6)
“我朝见耶和华当献上什么呢?岂可献一岁的牛犊为燔祭吗?…人啊,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爱怜悯,谦卑地与你的上帝同行。”(弥迦书6:6,8)
“爱主……爱邻舍……胜过一切全备的燔祭和牺牲。”(马可福音12:33)
“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唯愿公平如众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阿摩司书5:22,24)
上帝所要求的祭品是 “公义的祭品”(申命记33:19)”忏悔”和 “感恩”的祭品。(诗篇50:14,23;107:22;116:17)。
圣经将献祭与爱、仁慈、谦卑和公义联系起来。但在圣经中,献祭和惩罚之间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相反,它象征着与上帝的交流。祭坛被称为耶和华的桌子,以色列人在上面为祂献上食物,供祂食用。(玛拉基书1:7,12;诗篇50) 事实上,许多祭品是谷物祭,可以食用,却不是任何方式的惩罚或杀害。杀死和焚烧动物从未被称为惩罚,而只是准备食物的必要手段。因此,献祭是一场圣礼或象征着与上帝的盛宴。
基督如何成为我们的赎罪者?
有些人使用 “赎罪(atonement)”一词,似乎暗示基督为我们的罪受到了天父的惩罚。实际上,”赎罪(atonement)”与惩罚没有关系。它来自于 “at-one-ment”,只是意味着 “达成合一 “或 “和好”。事实上,”赎罪”和 “和好”在希腊文中是同一个词。我们可能会问,谁被和好了—上帝还是人类?圣经的答案是人类。”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哥林多后书5:19)是我们获得了 “达成合一(at-one-ment)”,而不是上帝。”我们因上帝儿子的死而与上帝和好….我们得蒙赎罪”(罗马书5:10-11)。
耶稣的生命献祭所关联的绝非来自上帝的惩罚。基督牺牲自己的意义在于,祂使自己的生命达成圣洁和纯净。祂整个生命体现的爱、公义、仁慈和谦卑,被献祭食品所象征。祂的受难和死亡不是一种惩罚,而是通往完美的手段。”因着祂所受的苦,祂得以完全”。(希伯来书5:8,9) “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祂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 (路加福音24:26)
我们说祂为我们而死,因为祂是为了我们的缘故而去战胜邪恶,并通过所经的苦难使祂自己成为圣洁。耶稣说:”我为他们的缘故,自己分别为圣,叫他们也因真理成圣”。(约翰福音17:19)基督为我们做了祭品,因此祂亲自使我们与祂和好。祂使我们有可能通过效法祂的榜样,让祂住在我们里面,从而拥有爱、仁慈、公义和谦卑。新约圣经自始至终描绘的是同样的牺牲圣景,却从未与惩罚相联系。对基督和我们来说,牺牲都意味着 “遵行上帝的旨意”(希伯来书10:7,9)以及 “祂的律法写在我们心里”。(希伯来书8:10;10:16)这意味着除去罪孽(希伯来书10:26;约翰福音1:29)并持守“无亏的良心”。(希伯来书10:22;9:14)牺牲意味着爱他人(以弗所书5:2)事奉上帝(罗马书12:1)赞美上帝(希伯来书13:15)并供应别人的需要(腓利门书2-17)。正如保罗所说,”不要忘记行善和分享,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希伯来书13:16)
被提升
约翰·奥德纳牧师
逃避
人的天性就是,每当我们陷入困境时,就会寻找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的麻烦。有些人当他们只剩下最后一块钱的时候,会把它花在彩票上,希望能神奇地把他们从财务困境中解救出来。这种逃避的真正可悲之处是,寻求这种逃避的人往往错过了寻找幸福的机会,因为他们只是在等待他们的麻烦结束。一些人以类似的方式期待着 “被提升”的到来。他们期望基督会在任何时候出现在云中,并立即带领每个信徒离开他们每天生活中面临的麻烦,与耶稣一起升入天上。虽然我们可能期待与耶稣在一起,但如果我们以为耶稣再来是一个气象事件,而错过了祂在我们生命中的真实存在,那将是一种耻辱。
何种王国?
当耶稣开始祂的医治事工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祂是弥赛亚,于是希望祂能在他们的世界里摆平一切。但是,当他们试图让祂成为政治上的王时,祂就从他们身边躲开了(约翰福音6:15)。他们期望基督在这个世界上建立祂的国度。当耶稣谈到祂的国度时,人们认为祂将成为凯撒的政治对手(路加福音23:2;约翰福音19:12,15)。彼拉多问祂这个问题,耶稣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仆人们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但现在我的国不出于这里”(约翰福音18:36)。耶稣无意为获得世俗王国而进行政治斗争,但祂确实为建立天国而进行了一场属灵的征战(约翰福音6:15;路加福音22:29;马太福音16:25)。正如保罗后来所说:”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以弗所书6:12)。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我们意识到 “天堂”或 “天”既可以指我们上面看到的天空,也可以指我们死后生活的地方。当我们谈论 “天上的鸟”或 “天上的星星”时,我们一般是指能看到的天空中的鸟和星星。但当我们谈论 “天国”或 “我们的天父”时,我们谈论的是我们看不到的天堂—我们肉体的眼睛看不到,但我们灵性的眼睛可以看到。因此,当耶稣谈论祂的到来时,祂告诉我们不要期望看到这是一个物理或政治事件。祂说:”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得说:看,在这里!看,在那里!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加福音17:20-21)。如果天国在我们里面,那么 “天上的云彩”在哪里?
天上的云
耶稣应许说,祂的门徒将看到祂驾着天上的云降临(马太福音24:30,26:64;马可福音13:26;路加福音21.27;启示录1:7;比较腓立比书3:20;帖撒罗尼加后书1:7)。有些人认为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耶稣将出现在天空中。当圣经说到 “天上的云彩”时,有时是指我们在天上看到的云彩。例如,当 “天上有黑云和风,有大雨 “降在亚哈身上时(王上18:44-45),我们可以想象许多人经历过的那种风暴。
但在其他许多情况下,”天”和 “天上的云”的意思是属灵和属天事物的比喻,或我们心中的事物的比喻,而不是这个物质宇宙的构成。因此,当圣经说上帝被云遮盖,使我们的祷告不能通过时(哀歌3:44),我们不应该仅仅理解为水物质的云—可以阻止祷告。相反,这里指的是误解和迷惑,这些误解和迷惑 “蒙蔽”了心灵,使我们无法认识上帝并与之联结。
当圣经说巴比伦王认为他可以 “升到云的高处”,”像至高者一样”(以赛亚书14:14),这并不是说他真的升到了云端,而是说他掌握了太多的权力,做事好像他是上帝一样。当约伯说一个邪恶之人时也是如此,”他的傲慢上到天上,他的头顶到云里”(约伯记20:6)。
这种比喻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中很常见。如果我们说,”乔的头脑飘在云里,他在建空中楼阁”,或者 “艾米丽天马行空,她在九霄云外”,没有人会想到要从字面上理解我们的话。我们知道,这不是在谈论人的身体或外表,而是在谈论他们的思想状态—关于他们内心所发生的事情。
耶稣明确指出,祂使用了比喻和比喻性语言在谈天国和祂的第二次再来(马太福音13:10,11,34;约翰福音16:25)。不幸的是,有些人认为圣经必须完全按字面意思理解—如果它说 “云”,就是指 “云”,没有别的意思。
实际上,”云”是象征性的。圣经说,耶和华的怜悯上达诸天,祂的真理和信实达到云霄(诗篇36:5;57:10;68:34;85:11;103:11;108:4)。这些经文在 “云”和上帝的真理之间建立了特殊的联系。这不是指祂的怜悯和真理的物理位置,而是指它们有多伟大。怜悯和真理不是实物,而是存入人心的,出自上帝之心的、祂话语的灵性品质。既然 “天上的云”指的是上帝的话语,那么从这些云里出来的雨也是如此。”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大地…我口中所出的话也是如此,必不徒然返回,而要成就我所喜悦的”(以赛亚书55:10-11)。
一旦理解了云和上帝的真理之间这种明确联系,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以色列人民在西奈山得到诫命时听到上帝的声音从云中传来,以及门徒在耶稣变身时听到从云中传来的声音(出埃及记19:16;民数记11:25;申命记5:22;马太福音17:5;马可福音9:7;路加福音9:34-35)。
何为被提?
圣经从未使用过 “被提升”一词,但这可能是保罗所描述的 “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帖撒罗尼迦前书4:17)的一个适当标注。通常,当我们谈到 “被提升”的状态时,它意味着狂喜,或在情感上被提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不是肉体被提上天空。但有些基督徒认为基督再来时,会照字面意思把他们提到空中。有些人甚至在保险杠上贴上了 “如果被提,这辆车就没有了驾驶者”。
当圣经说一个人的头、心或灵魂被 “抬高”时,往往是象征,表示兴高采烈(或得意洋洋)的状态(申命记8:14,17:20;历代志下17:6,26:16,32:25;诗篇24:4,27:6;以赛亚书2:12;以西结书28:2,5,17,31:10;但以理书5:20,23;哈巴谷书2:4)。大卫描述自己在征服敌人时被上帝 “高举起来”(撒母耳记下22:49,23:1;诗篇30:1)。相似地,他觉得 “他的国被高举”(历代志上14:2)。没有人会认为这意味着国家真的被抬到了天上。
主说信靠祂的人将 “如鹰展翅上腾”(以赛亚书40:31),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真的升到天上去。当主把以色列人带出埃及时,祂说祂用鹰的翅膀带着他们上天,与祂同在(出埃及记19:4,申命记32:11-12)。然而他们从未离开地面。他们从奴役走向自由,找到了与上帝的新关系,但他们的肉体却没有发生任何戏剧性的变化。这种飞起来与上帝同在的想法象征着他们的心境。我们不应该按字面意思理解,就像所罗门说的那样:你的钱会长出翅膀”如鹰向天飞去”(箴言23:5)。
我们是如何被上帝提升的
毫无疑问,耶稣想让我们都接近祂。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祂承诺:”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民归向我”(约翰福音12:32)。只要我们把心思转向祂,就能体验到这种亲近。”凡求告耶和华的,就是以真理求告他的,耶和华便与他们亲近”(诗篇145:18)。
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的物理位置改变而更靠近神,甚至不会因为做出承诺和承认某些信仰而更靠近神。我们不能像主指责的那些人一样:”用嘴亲近我,用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以赛亚书29:13)。主要的是我们的心。”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罪人哪,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清洁你们的心!”(雅各书4:8)。只要我们愿意让自己的心变得纯洁,耶稣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就能让我们的感情和心灵被带到天堂与祂同在。”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马太福音5:8)。
圣爱
关于本书
瑞典科学家和哲学家以马内利–史威登堡(1688-1772)在50多岁时开始了一系列的属灵经历,导致他的生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他关于灵性世界的异象—与天使、魔鬼和过世者灵魂的对话—是如此强烈,使他不能不分享他所看到的一切。他发现到一个极为重要的真相,那就是:流行的上帝形象—即愤怒的、报复性的,或者常常为微不足道的罪过而施加惩罚的上帝,其实根本不是真的。他经历到的上帝纯粹是一个爱的存在,祂创造宇宙作为一个载体,从而使所有人都可以与祂的爱结合在一起,进而获得永生。
本书包含摘自史威登堡著作的一系列简短段落,涉及神性之爱的所有方面:它是什么?它如何在宇宙和我们的生活中彰显?我们如何通过爱与上帝以及彼此联结?以及反过来上帝如何与我们联结?在每段经文之后,你会看到对该段经文核心理念的简短总结,以及一些有益的思考,助于将该理念直接和有意义地应用于日常生活。我们邀请你在需要灵感的时候阅读史威登堡的这些段落,把这些引文和思考作为小组讨论的起点,或者只是把这些思考作为你自己灵性旅程的食粮。你也可能发现这些段落对你自己的祈祷、冥想、创作或其他与上帝联结的技巧有启发作用。
本书所摘引的内容都来自新世纪版的以马内利–史威登堡著作,这是史威登堡基金会出版的史威登堡著作译本。资料引用是按段落号而不是页码,这样你就可以交叉引用史威登堡著作的任何译本的段落。
我们希望你能发现这本书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对本书或史威登堡的思想有任何反馈意见,你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 www.swedenborg.com 联系我们。
第一部分 爱是生命
史威登堡对于爱的描述始于一个简单的推断:事实上,爱就是生命本身,如果没有爱,我们就根本不能存在。
思考题 1 爱是我们的生命
爱是我们的生命。对大多数人来说,爱的存在是无疑的,但爱的本质却是一个谜。关于爱的存在,我们从日常语言中便可得知。我们说有人爱我们,君主爱他的臣民,臣民也爱他们的君主。我们说丈夫爱他的妻子,母亲爱她的孩子,反之亦然。我们说,人们爱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同胞,他们的邻舍。我们也使用同样的语言描述一般的物品,例如说,某人爱这个或那个东西。
尽管”爱”这个词在我们的口中如此常用,但几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爱。
当我们静心思考时,发现它无法以任何形态呈现在我们的思想中。所以我们说它并非真实存在的事物,或者只不过是经由视觉、听觉、触觉和交谈灌输给我们,并因此影响我们的东西。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爱就是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我们整个身体和我们所有思想的总体生命,而且是其中每一个最小细节的生命。当面对如下问题时,智者常能领悟其要点:如果驱除了爱的效能,你还能想什么吗?还能做什么吗?当爱的效能失去温度时,思想、语言和行动不也冷淡下来了吗?难道它们不会随着爱的升温而热烈起来吗?
《圣爱与圣智》1
核心理念
我们经常随意使用”爱”这个词,来谈论我们喜欢的东西,也用它来非常庄重地表达我们与深深关切之人的关系。但在这里,史威登堡把爱描述为使所有生命都充满活力的根本能量。没有它,任何生命以及我们在心理上或身体上都无法发挥哪怕是最微小的功能。
反思
你会如何描述爱?花点时间回忆一下你生命中经历爱的那些时刻。那是什么感觉?爱使你做了甚麽?
想一想你给予别人爱的那些时候。给出爱让你有何感觉?给出爱是否让你更容易体验到爱?
你会如何描述生命和活着的意义?你能否想象,体验爱的感觉就是体验生命本身?这样的话,你思考爱的方式将会有何改变?
对大多数人来说,爱的存在是无疑的,但爱的本质却是一个谜。
思考题 2 我们有爱与智慧的能力
如果你把所知道的一切都集合起来,把你头脑的洞察力聚焦在上面,从某种灵性的高度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切事物的共同点。你能从中得出的唯一结论是,这是爱和智慧。这两者对我们生命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我们所处理的一切公众事务、道德事务和一切属灵事务都取决于这两者。离开了它们,就一无所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内在的神性特质就居于这两种能力之中,居于我们有智慧和能够爱的能力之中。也就是说,它居住在我们有能力达到智慧和爱的事实中。我从丰富的经验中发现,我们有爱的能力,即使我们缺乏智慧,也没有尽自己所能去爱。
《圣爱与圣智》28,30
核心理念
史威登堡经常把爱和智慧描述为不可分割的一对。爱是驱动我们的力量,智慧是领悟真理并引导我们的爱达到良善目的的能力。他说,爱和智慧是上帝的本质。我们被创造出来,先天就具有接受这种爱和智慧,并把它们反映到世上的能力。也许我们的爱并不完美,但内在的神性使我们有能力去爱。
反思
在上面这段话中,史威登堡说,爱和智慧是一切事物的共同点。你如何理解他这话的意思?
你在智慧和仁爱之人身上看到神性了吗?如果看到了,在哪些方面看到的?是什么使有智慧和爱心之人有别于其他人?
你觉得哪种能力的展现更具挑战性:爱的能力还是智慧的能力?加强一种能力是否有助于增进另一种能力?
思考题3 生命源自上帝
位于我们内在最深层面的,这个”爱的本体“就是耶和华。除了爱之外,没有其他实体可以被描述为”我是”,或本具独立存在。所有生命的根本实在—换句话说,就是生命本身—都来自于这个爱,因其原本就在爱中,与爱的本体不可分割。唯独耶和华是生命的根本实在,即生命本身,因为唯独祂是爱,万物的存在与生命全然来自于祂。除了耶和华,也就是唯一的主,没有任何人有能力独立存在或具备生命。
《属天的奥秘》1735
核心理念
这是史威登堡著作中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我们之所以活着并非仅仅是由于生物过程,而是源于上帝。生命不仅仅是由祂创造的,还持续地从祂浇灌下来,以维持所有的生命存在。如果这个攸关生死的真髓—这个爱,从我们身上被取走,我们将不复存在。
反思
当你认为某样东西具有生命,这对你意味着什么?你如何想象所有生命体中的生命本质?
有时我们会说,某个经历让我们”体验到活着“。你经历的哪些特性使你感受到这种体验?生命与爱是一回事的观念是否影响你对活着的看法?
史威登堡说我们没有能力离开上帝而活,对此说法你有何反应?
思考题 4 我们只是生命的容器
主是爱和智慧的本体。因此,我们被赋予了无尽的能力,使我们与主结合,主也与我们结合。然而,由于我们是有限的,祂的真实神性无法成为我们的组成部分,而只能触及我们并影响我们。举例来说,太阳光不能成为我们眼睛的一部分,空气中的声音也不能成为我们耳朵的一部分。光和声音只能触及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使我们能够看到和听到。我们不是主那样的生命本体,祂即使在肉身时也是,而我们不是(约翰福音5:26)。我们只是接受生命的容器。生命本体不能成为我们的组成部分,但祂可以触及我们并影响我们。
《真实的基督教》718
核心理念
在之前的教导中,史威登堡告诉我们,爱是宇宙的基本本质—即生命本体。我们之所以活着,全是因为有这爱的存在。在这里他补充说,尽管我们是这爱的容器,但我们不能真正成为爱的本体,而只能接受和表达它。
反思
如果你生命中感受到的所有爱和活力,事实上只是爱的终极源头流经身旁触及你时的效果,那么这个源头得有多强?你能想象一种爱,强烈到拥有太阳般的能量吗?
与那爱的源头结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
思考题 5 爱和信心使我们具有人的形象
除非来自主的爱的活力住在我们的意志中,来自主的信心的活力住在我们的智识中,否则我们就丝毫不像个人。正是从主而来的生命使我们的生命超越了死亡,因为主使我们联结于祂。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和天使一起居住在祂的天堂里,活到永远。
《属天的奥秘》714
核心理念
上帝的爱不仅赋予我们这个世上的生命,而且使我们在尘世肉体不复存在之后还能继续生活。在上面第一句话中,史威登堡说爱和信心使我们成为人。他说的”人”是指我们具有上帝的形象,至少能够接受少许上帝的爱进入我们的深层内在,正是这种能力给了我们永生。
反思
你自己对人的定义是什么?你认为史威登堡的定义有道理吗?是与否,为什么?
如果进入来世的是我们内心的爱和信心,那么你的哪一部分将永远活着?
第二部分 爱是团结
爱不仅是生命本身,爱也是团结所有生命存在的基本力量—尤其是,也许是最重要的,将我们与上帝联结起来。
思考题 6 爱需要彼此互动
爱的标志不是爱自己,而是爱他人,并通过爱与他人联结在一起。爱的标志也是被他人所爱,因为我们就是这样彼此联结的。确实如此,所有爱的精髓都能在团结中、在爱的生命中找到,我们称之为愉悦、欢喜、享受、甜蜜、祝福、满足和幸福。
《圣爱与圣智》47
核心理念
爱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情感,也不是一条单行道。要使爱在双方之间达成团结或共同的目标,每一方都必须爱对方。在上帝和祂的造物之间这是千真万确的,而对任何两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当一方不爱另一方时,他们之间就有了距离和隔阂。
反思
想一想你与所爱的人或你所观察到的他人之间的关系。当爱得到回馈时,这如何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你有过彼此相爱的个人经历吗?如果有,它与没有回馈的爱有什么不同?
史威登堡在这段话中使用了多个形容词来描述有爱的生命。你会用什么词来描述?
思考题7 爱是相互的
爱的精髓是,属于我们的东西也应该属于别人;感受到别人的快乐就是我们自己的快乐,这就是爱。在别人身上感受我们的快乐,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感受他人的快乐,这不是爱,而只是爱自己。而前者才是爱我们的邻舍。这两种爱是完全相反的。诚然,它们都能使我们联结。爱属于我们的东西,或在他人身上达成对自己的爱,似乎并不具有分裂性。然而,它是如此的分裂,以至于我们越以这种方式爱他人,将来就越对他们怀恨在心。我们与他们的团结就一步步解体,而爱就变成了相应程度的恨。
人若探究爱的基本特性,难道有谁看不到这一点吗?仅仅爱我们自己,而不爱那些以爱回报我们的人,这算什么?这不是团结,而更是分裂。爱的团结建立在彼此互惠上,只在我们里面不会有这样的关系。如果我们认为有,那是因为我们在想象与他人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圣爱不可能不在它所爱的人和爱它的人身上展现出来。如果这是所有爱的特征,那么爱本身的这个特征一定最高的、无限的。
《圣爱与圣智》47-48
核心理念
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相互性的理念,即爱必须分享,才能真正称为爱。史威登堡把爱描述为把别人的快乐当作我们自己的快乐来体验—换句话说,对我们所爱的人怀有深刻的共鸣。如果我们期望对方在我们快乐时感到喜悦,在我们忧伤时感到悲哀,但我们却不愿意同样的对待他们,那么我们的感受就不是真正的爱。我们越是爱他人,觉得自己是他们的一部分,我们就越是接近圣爱。
反思
想想一个你爱的人。当那个人快乐时,你是否感到快乐?你是否看到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影响着他们,就像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影响着你一样?
你是否曾经感受过别人的痛苦或激情?你是如何反应的?
如果爱是对他人的快乐或痛苦感同身受,这如何启示着上帝对人类的爱?
感受到别人的快乐就是我们自己的快乐,这就是爱。
思考题 8 爱是联结万物的力量
上帝是实质的本体和形态的本体,因此是第一且唯一的实质和形态,其本质是爱和智慧。一切被造之物,都是上帝所造(约翰福音1:3)。由此可以看出,上帝是出于爱经由智慧创造了宇宙与其中的每一样事物。所以,圣爱与圣智共同存在于每一个被造的实体中。此外,爱是实质,它不仅形成了所有事物,而且还将它们彼此结合在一起。因此,爱是将所有事物联结起来的力量。
《真实的基督教》37
核心理念
无论两个人、两个地方或物体的实质和形式看起来如何不同,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爱和智慧,因为所有实质和形态的本质是爱和智慧。在这两者之间,爱是形成万物的本质,维系着结合的纽带。因为上帝本体的实质是爱,所以一切被造之物都以爱为其根本要素。
反思
想象一下你身体内的物质,你的皮肤、肌肉和组织,直到构成它们的细胞、原子和更小的粒子。现在思考一下,所有这一切的基础,你的一切,竟然都是纯粹的爱。
你是由爱构成的,这是个甚麽感觉?
思考题9 爱主爱邻舍使我们与主合一
对主的爱使我们与祂合为一体,或者说使我们成为祂的样式。仁爱—对邻舍的爱—也是如此,它使我们成为祂的形象。形象并非指某物的样式,而是与该物很像。
主在约翰福音中亲口描述了这种因爱而产生的合一:
“我祈求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父你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叫他们也在我们里面成为一。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成为一,正如我们是一。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约翰福音17:21-23)
有些人认为这种合一是神秘的—是只有通过爱才能实现的合一。约翰福音还说:
“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到那日,你们就知道我在我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约翰福音14:19-21, 23)
这些描述表明,爱能连接合一。主在那些爱祂并爱邻舍的人里面居住(因为爱我们的邻舍就是爱主)。
《属天的奥秘》1013
核心理念
在《创世纪》1:26,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史威登堡澄清了这节经文,指出对上帝的爱使我们成为祂的样式,而对邻舍的爱使我们成为祂的形象。为了真正实现上帝对我们的目的,我们必须爱上帝,这也意味着爱我们的邻舍。
对上帝的爱使我们与祂合一,正如祂的爱使祂与我们合一一样。在前面的讲述中,史威登堡讨论了相互之爱的重要性—爱只有在得到回馈的情况下才能使我们更加亲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都被上帝所爱,但为了与祂结合,我们必须以爱回报祂。
反思
你爱上帝吗?这似乎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但即使我们相信应该爱上帝,我们也不一定会照做。你觉得在观念上思考爱上帝是容易还是困难?你觉得落实起来是容易还是困难?为什么?
为了真正实现上帝对我们的目的,我们必须爱上帝,这也意味着爱我们的邻舍。
思考题10 爱主爱人才能靠近主
离开了爱和慈悲,主无法与我们结合,因为主自己就是爱和仁慈。祂愿意拯救每一个人,并通过祂强大的力量,吸引他们走向天堂,也就是走向祂自己。由此,任何人都能看到并得出结论:没有人能与主结合,除非通过主自己的途径,也就是说,除非像祂那样行事,或与祂一起做事—这样做就是以爱主、爱邻如己作为回报。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结合。这是契约的最基本要素。当确实如此结合时,于是主当然就会显现。
主确实与每个人同在,但这种同在是更近还是更远,都取决于这个人与爱有多近或多远。
《属天的奥秘》1038
核心理念
在这段教导中,史威登堡帮助我们看到如何才能更靠近主—我们要像主那样做事才能与祂结合。你可能想知道个人如何才能追随宇宙全能创造者的脚步,但答案就在圣爱本体的特性中:我们要爱上帝,也要爱我们的邻舍。靠近上帝是个人的选择,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实现。
反思
史威登堡讲了很多关于爱我们的邻舍—在普遍意义上爱他人,但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无论你对具体的人有什么感觉,你会对所有人采取哪些爱的行动呢?
思考题 11 摈弃邪恶才能靠近主
与主的结合如何才能显得越来越密切呢?我们世俗自我中的邪恶被我们的节制和拒绝驱除得越彻底,我们与主的结合就越密切。此外,由于主本身的爱和智慧不在空间里,由于爱的欲望和智慧的思想与空间毫无共通之处,于是越靠近祂的爱和智慧,与主的结合就显得越密切。同样的道理,我们越厌弃爱和智慧,祂就显得离我们越远。
《圣治》33
核心理念
这段教导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靠近上帝的方法—拒绝我们内心的邪恶。在史威登堡的神学中,邪恶来自于以自我为中心,即把自己置于他人之上的倾向。这方面的一个极端例子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谋杀另一个人,或者精心策划一个复仇计划,给伤害你的人造成痛苦。它甚至可能是简单的撒谎,让别人陷入困境或推卸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行为良善意味着以爱的方式行事,并始终关心他人的福祉。
反思
利用上面给出的善与恶的定义,回想一下你过去可能被认为是善或恶的行为。花点时间,写下两三件你做过的坏事,再写下两三件你做过的好事。在每一件之后,说明你为甚么那样做。
做坏事的原因有多少次是以自己为中心?做好事的动机有多少是为着关怀他人?
我们越厌弃爱和智慧,主就显得离我们越远。
思考题 12 爱他人的行为等于敬拜
在内在的意义上,敬拜意味着所有经由爱和仁慈实现的联结。当我们怀着爱和仁慈时,我们就会不断地敬拜。外在的敬拜只是一种结果。天使以这种方式敬拜,所以他们享有永恒的安息日。因此,在更深层次上安息日也象征着主的国度。
然而,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时,我们确实也应该有外在的敬拜。外在的敬拜激醒更深的层面,维持我们外在行为的圣洁,以致更深层的要素能够影响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敬拜中吸收知识,为接受属天的品性做准备。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领受了主为我们的永恒益用而赋予我们的圣洁状态。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种状态都会在来世再现。
《属天的奥秘》1618
核心理念
我们通常认为敬拜是指,去参加有圣职的宗教领袖指导下的某种宗教仪式。然而史威登堡在这里说,虽然参加宗教仪式很重要,但任何出于对他人的爱而做出的行动(即任何慈善行为)都是敬拜。
反思
想象一下你出于对他人的爱而采取(或可能采取)的行动。当你把它看作是敬拜时,你对这个行动的感觉会有什么变化?
或者,当你把外向和外在崇拜看作是一种爱的行为时,你的感觉会有什么变化?
第三部分 爱是创造的目的
史威登堡宣称,宇宙不仅仅是上帝的创造物,它是由上帝以祂自己的根本本质造成的。因此,每个被造物都不仅反映了上帝的根本之爱,而且还反映了这创造行为背后的意图。
思考题 13 创造的目的是彰显圣爱
通过查验和审视圣爱的三个基本要素,人们可以看到它们是创造的原因。第一个要素,爱自己以外的人,是创造的一个原因,因为宇宙在上帝之外(就像世界在太阳之外)。宇宙是上帝延伸祂的爱,并在其中运行祂的爱的地方,并从而获得安息。我们读到,上帝创造了天地之后,就安息了,祂为此设立了安息日(创世纪2:2-3)。
你可以看到,第二个基本要素,即上帝希望与他人合一,也是创造的一个原因,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被造的。“形象”和“样式”意味着,我们被造为能够接受来自上帝的爱和智慧的形态—上帝可以与之结合为一的形态,并且祂可以与宇宙中所有其他事物结合为一,而这些事物只不过是手段。与终极原因的联结也就是与居间原因的联结。《创世记》—关于创造的书,明确指出,万物是为人类而创造的(创世记1:28-30)。
第三个基本要素,即上帝从自己发出对他人的祝福,是创造的又一个原因。你可以从这个事实中看到,即天使天堂是为每一个接受上帝之爱的人提供的,在那里对所有人的祝福,唯独来自上帝。
上帝爱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维持宇宙的原因,因为维持就是持续的创造,就像继续存在等同于永远存在一样。从永恒到永恒圣爱总是相同的。上帝的爱具有的性质,无论是现在或将来,都与祂创造世界时相同。
《真实的基督教》46
核心理念
史威登堡在这里描述的圣爱的三个要素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理念:上帝创造—并不断地创造宇宙,以使祂的爱得到彰显。作为祂创造的一个有意识的部分,人类生来就是为了落实这一设计,从而最终使所有人在天堂与上帝联结。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史威登堡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切存在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圣爱。
反思
想一想你的生命和你周围人的生命。如果你相信你的被造是为了成为上帝之爱的容器,你对自己生命的感觉会有什么变化?
这将如何改变你对他人生命的看法?
花点时间想象一下宇宙,此时此刻,它正在不断地被上帝的爱创造、再创造。这如何影响你对宇宙的看法?
宇宙是上帝延伸祂的爱,并在其中运行祂的爱的地方。
思考题 14 圣爱盼望分享
如果主在创造时没有植入祂自己的形象和样式,与之分享祂的神性,那么祂创造的宇宙万物会是什么样子呢?那样的话,就只是制造了一些东西,使之既存在又不存在,或者既发生又不发生。这样做的结果是,祂只能远远地观察它们的交替更迭,观察它们无休止的变化,就像舞台上发生的事情那样。
除非这都是为了一个主旨,即更亲密地接受神性、能够看到和感觉到神性,否则所有这些变化会有什么神性目的呢?既然神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荣耀光辉,难道祂仅仅留给自己吗?祂能全部留给自己吗?爱盼望将其所有与他人分享,尽其所能赐予他人。
那么,无限的圣爱又如何呢?祂能先给予然后再收回吗?这难道不是在给一些注定要灭亡的东西—即那些本质上虚无之事吗?因为它们灭亡时一切都将成空,其内并无真实存在。然而,圣爱的赐予是实实在在的,或者说是不会消亡的,这就是永恒。
《圣治》324
核心理念
我们再次看到这样的理念: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让上帝的爱彰显在万事万物中—包括我们。在这里,史威登堡补充说,爱盼望与他人分享自己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分享爱本身,还要分享由此爱形成的生命。上帝给予他人的礼物是祂的爱,也就是生命。由于这爱永远不会改变或停止,所以我们获得的生命是永恒的。
反思
思考这句话:“爱盼望将其所有与他人分享,尽其所能赐予他人。”
这是否符合上帝在你心中的形象?与你心中的形象有何相似或不同?
你相信上帝已经尽祂所能赐予你了吗?
爱盼望将其所有与他人分享,尽其所能赐予他人。
那么,无限的圣爱又如何呢?
思考题 15 创造的目的是来自人类的天使天堂
这个称为宇宙的巨大系统是一个从头到尾连成一体的作品,因为上帝创造它时有一个简单的目的:一个由人类居住的天使天堂。构成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因为人若想达成最终结果,就得有实现其目的的手段。
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个作品,包含着实现上述目的的手段,我们就可以把被造宇宙看做连成一体的作品,看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有用的功能组成,其安排以及优先次序是为了人类的缘故,他们是天使天堂的来源。
圣爱除了使人们得到其永恒的神性祝福外,不可能有其他意图。圣智除了产生有用的事物,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以外,不会产生任何其他事物。
《真实的基督教》13
核心理念
这段教导与圣爱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有关。上帝的意图是创造天堂,以使所有接受祂的爱并重生成为属灵的人,在身后能享有受祝福的状态。史威登堡说,因为将人们团结在天堂里是创造的目的,所以宇宙中的万物都被设计来导向这一最终结果。
反思
你是否注意到圣爱和圣智在你自己生命中发挥的作用?
如果是这样的话,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这些神性的彰显是否似乎在引导你走向一个特定的方向?
思考题 16 上帝的同在
有些人孤立地研究世界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把一切都看成从目的经中间手段到达结果的链条。因此,这些人无法看到宇宙是独一上帝的杰作。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这样的人身上,他们不认为创造是上帝的爱通过祂的智慧运行所致。这两类人都不能看到,上帝居于具体的有用事物中,因为祂居于这些事物背后的目的中。然而,每个参与目的的人也都参与了实现目的的手段,因为在每一个手段的深层都有目的,是驱动和引导手段的力量。
《真实的基督教》13
核心理念
这里从大场景到最小的细节,史威登堡追溯了宇宙的目的。在最广袤的层面上,宇宙的创造是为了将上帝的爱带入物质实在。这一目的反映在宇宙本身的结构中:物理学定律、圣治(天道)原则,甚至我们心性的复杂性—通过这些“中间手段”圣爱得以实施。通过上帝居于其中的”具体有用事物“,这种系统安排呈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具体有用的事物是上帝与我们同在的众多方式之一。
反思
想一想你生活中的一些有用的,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东西,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方面。
现在想想导致创造或发明该物品的一连串事件,以及该物品也使别人的生活变得更好的途径。你认为这个过程背后的驱动力或设计是什么?
思考题 17 宇宙是爱与智慧的作品
如果你以正确的方式理解这一切,你就能够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始终一致的作品,一个把目的、手段和结果天衣无缝地联系起来的作品。
每一样爱都有一个目的。所有智慧都通过中间手段来实现这个目的,通过这些手段来达到有效、有用的结果。因此,宇宙是一个体现神性之爱、神性智慧和各种益用性的作品。那么,可想而知在各个层面上,它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连贯的作品。
在爱的启动下,通过智慧不断产生的益用功能组成了宇宙,这一事实是所有智者都可以领悟到的,就像他们在镜子里看到一样。一旦对宇宙如何被造有了大致的了解,他们就可以专注于细节。
《真实的基督教》47
核心理念
益用性是一条双向的通途。正如世界上许多东西对我们有用一样,我们也有可能对他人有用,为朋友、家人,甚至我们不认识的人做出使其生活更美好的作为。史威登堡告诉我们,益用性如此的协调一致,川流不息是神性设计的一部分。这个模式揭示:宇宙是一个单一的、协调的、有意义的创造。
反思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感到真正有用的时候。对于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这有何提示?可否想象一下,你经常履行类似的益用作为是什么情形?
第四部分 爱使我们有了上帝的形象
圣经将人类描述为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生命。但”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在灵性层面上意味着什么?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人意味着什么?
思考题 18 我们有上帝的形象
我们都生而为人,这意味着我们的内在有上帝的形象。上帝在我们里面的形象是我们辨别真假和行良善的能力。我们辨别真假的能力来自神性智慧,我们行良善的能力来自神性之爱。这能力就是上帝的形象,与每一个健全的人持续同在,永不磨灭。
《圣治》322
核心理念
史威登堡曾多次指出,上帝是人—这意思不是说具有人的身体(除了在祂化身为耶稣基督的时候),而真实的意思是,上帝的爱和智慧是我们能力的源头,使我们真正成为人并体现出来。换句话说,使我们成为人的不是我们的身体或我们的外表,而是我们能够认识更高真理并按照它们行事的事实。我们是人,因为我们有爱。
反思
你如何定义“人”?这个词在你的脑海中唤起了什么形象?如果你认为爱和智慧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你对人类本质的思考是否会改变?
根据上述定义,你是怎样的人?
思考题 19 不变的圣爱因人而表现不同
看起来神性在一个人身上和另一个人身上是不一样的。例如,它在一个智者身上和在一个简单之人身上是不同的,或者在一个老人身上和在一个孩子身上是不同的。不过,这只是呈现的方式被人误解而已。人可能有差别,但内在的神性却没有差别。人是一个接收器,而接收器或容器会有差别。一个智者比一个简单之人更宜于接受神性之爱和智慧,因此是一个更充分的接受器。一个年长的智者也比一个儿童或青年更容易接受。然而,神性在这人身上和那人身上都是一样的。
《圣爱与圣智》78
核心理念
“神性在这人身上和那人身上都是一样的。” 看来符合逻辑的是,宇宙的根本本体总是相同的,无论接收器是甚麽。但在这里,史威登堡告诉我们,神性之爱会因人的表达而显得非常不同,就像一面镜子中的映像与另一面镜子中的映像,会因镜子的类型或房间的光线而显得非常不同。关键是要记住,在这些表面的差异背后,是同一个美丽的本体。
反思
想一想你每天遇到的人。你能在他们每个人身上看到神性之爱和智慧吗?
神性之爱以哪些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其特质?你是如何体现神性的?
思考题 20 遵从十诫以靠近主
从主而来的良善是主自己的样式,因为祂就在其中。当我们有意识地把良善和真实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就成了祂的样式,并与祂结合在一起,因为意欲某事就是爱去做此事。主教导我们说确实如此,祂说:’有了我的诫命并遵行的,就是爱我的人,我也要爱他们,与他们同住’(约翰福音14:21,23);又说:’你们若遵守我的诫命,就常在我的爱里’(约翰福音15:10)。
《天堂与地狱》16
核心理念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我们是上帝的形象,因为我们里面有祂神圣的爱和智慧—正是它们使上帝显现为人,也使我们成为人。这里我们又加入另一个元素:成为上帝的样式就是有意将爱和智慧付诸实践。史威登堡告诉我们,这样做的关键是遵循十诫,这些诫命指明了如果想更靠近上帝,我们应该做以及不应该做的事情。
反思
你是否曾经有意识地着手去做一些良善的、实际的事情?如果是的话,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的?结果发生了什么?如果你曾打算做一件善事,却没有做成,是什么阻止了你?
思考题 21 圣爱无处不在
圣爱的真实特性可以从其灵性气场识别出来,它弥漫在宇宙中,并根据我们的状态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圣爱的灵性气场对父母有特殊的影响。于是他们温柔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并非他们自己,但他们想与他们融为一体,为他们的幸福奉献自己。圣爱的气场不仅影响良善者,也影响邪恶者,不仅影响人,也影响各种动物和鸟类。
毋庸置疑,在分娩过程中,每个母亲唯一想到的,是与她后代的骨肉联系并关爱他们。每只鸟儿从蛋中孵化雏鸟时,都只想着把它们呵护在自己的翅膀下珍惜,用吻把食物送入它们的嘴里。即使是毒蛇和毒虫也爱它们的后代,这是众所周知的。
这无所不在的气场对那些接受上帝之爱进入的人—那些相信上帝并爱他们的邻舍的人—有着特殊的影响。他们具有的仁爱是上帝之爱的形象。
《真实的基督教》44
核心理念
我们从慈爱的父母关爱子女的方式中品味到了神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庭关系都是完美的,也不是所有父母都与史威登堡上述的理想相称。但是,当我们看到或体验到父母对另一个生命的那种深刻动人的爱,为了对方的利益而放弃自己需要的本能,我们就在见证神性之爱在我们生命中的彰显。
反思
体验父母之爱的途径有很多:通过成为慈爱父母的孩子,通过自己成为父母,或者仅仅通过观察这爱在他人生活中的影响。
父母之爱与其他类型的爱或其他类型的关系有何不同?
圣爱的气场不仅影响良善者,也影响邪恶者,不仅影响人,也影响各种动物和鸟类。
第五部分 爱引导我们与上帝同行
史威登堡把所有的爱,尤其是神性之爱,描述为相互的。但他也告诉我们一些可能令人惊讶的事情:上帝希望与我们建立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选择爱祂并按照这种爱行事。在神性之爱中,没有强迫。
思考题 22 爱努力建立伙伴关系
上帝之爱的第二个基本要点,就是祂希望与他人合而为一。这可以从祂与天使天堂、世上教会、教会中的每个人,以及与形成和建构个人和教会的一切美好与真实事物的伙伴关系中看出。事实上,从其本质来看,爱只不过是为建立伙伴关系所做的努力。为了实现祂爱的本质所要达到的目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创造了人类,使祂可以与之建立伙伴关系。
神性之爱不断地致力于和我们建立伙伴关系,这从主所说的祂想与人合一,祂在他们里面,他们在祂里面,祂盼望上帝的爱在他们里面等,就可以看出(约翰福音17:21–23,26)。
《真实的基督教》43
核心理念
到目前为止,我们读到的内容描述了上帝的爱输注并维护着一切被造物,包括我们。但史威登堡也把神性之爱描述为建立伙伴关系的努力—我们必须选择是否听从我们内心的神性催促,并允许其引导我们。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与上帝完全结合。
反思
思考这句话:“爱只不过是为建立伙伴关系所做的努力”。想一想你与他人之间爱的关系,或你在他人身上观察到的关系。这句话符合你的体验吗?如果是,伙伴关系的性质如何反映个人关系?
为了使伙伴关系健壮发展,其中每个成员需要如何行动?
思考题 23 与上帝结伴
人类被造的有能力与上帝建立伙伴关系。我们被造是为了成为天堂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我们是灵性的,所以我们可以成为天堂的公民;也是物质的,所以我们可以成为世界的公民。我们的灵性自我能够思考上帝,感知与上帝有关的事物,也能够爱上帝,并被来自上帝的事物所感动。于是我们才能够与上帝建立伙伴关系。。。
事实上,什么是信仰?无非就是通过真理塑造我们的认知和思想,从而与上帝建立伙伴关系;那么什么是爱呢?无非就是通过良善塑造我们的意愿和欲望,从而与上帝建立伙伴关系。上帝与我们的联结是降达尘俗世界的灵性联结;我们与上帝的联结是来自灵性世界的尘世联结。
《真实的基督教》369
核心理念
我们如何行才能有助于与上帝建立伙伴关系呢?我们要锻炼自己的灵性自我。我们要思想上帝,向神性感召敞开我们的灵性觉知,并要爱上帝。我们要努力学习属灵真理,然后把它们落实在生活中。站在这个光照之下来看,信仰不是决定相信一些理性上没有意义的东西;信仰是基于感知到我们身处的灵性实在,而建立的对上帝的爱。
反思
当你想靠近灵性实在时,你会怎么做?你会去某个特定的地方吗?你去那里做什么?你是否曾经有过自认为深刻的灵性体验?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其中有爱吗?
思考题 24 要努力遵循神性设计
天堂里常说:上帝在我们所有人里面,不管是恶人还是善人;然而除非我们的生活方式符合神性设计,否则我们不在上帝里面。主说祂希望:“我们在祂里面,祂也在我们里面。”(约翰福音15:4)。
当我们在生活中遵循神性设计时,我们就在上帝里面。宇宙中上帝无所不在,祂在宇宙万物的最深处,因为万物最深处都有神性设计。凡违背神性设计的事物都在最深层面之外。在外在层面上,无所不在的上帝所做之事就是与违背神圣设计的事物不断斗争,并不断努力使它们回归神性设计。我们越是允许自己回归神性设计,上帝就越完全地与我们每个人同在。结果就在越大的程度上,上帝在我们里面,我们在上帝里面。
《真实的基督教》70
核心理念
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思考题16),神性设计是创造的目的,按照上帝的意图形成了宇宙的结构和所有存在的物质与灵性法则。祂的意图就是,所有有意识的生命,只要能够并选择这样做,都会与上帝联结。在某种意义上,你可以认为上帝本体就是宇宙的蓝图,而创造的最终目的是无限扩展爱与和谐。
史威登堡告诉我们,我们都有能力遵循神性设计,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上帝。我们越遵循这设计,祂的同在就越明显。
违背神性设计意味着背离上帝,选择做邪恶的事,也就是自私和伤害他人。史威登堡说,当我们站在与上帝作对的位置时,祂就不断地采取行动,努力把我们带回到祂的设计中去,尽管我们总是能够自由选择要走哪条路。
反思
如果神性设计是通往天堂的道路,那么如何行动会使我们与之保持一致呢?怎样的行为会使我们远离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迹象表明我们正在遵循神性设计?
上帝在我们所有人里面,不管是恶人还是善人;
然而除非我们的生活方式符合神性设计,否则我们不在上帝里面。
思考题 25 上帝使我们行良善
我们都十足地感觉到,好像我们自己有爱和智慧,好像我们按自己的意图去践行良善,理解真理。但实际上,这丝毫都不是来自我们,而是来自上帝. . .
如果不能把爱或智慧体验为自己的,我们中能有任何人接受、保持或传播丝毫爱或智慧吗?如果我们没有可能尽自己的责任来形成这种伙伴关系,我们怎么可能通过爱与智慧与上帝建立伙伴关系呢?不存在没有相互性的伙伴关系。伙伴关系之所以是相互的,是因为我们爱上帝,依据上帝赐予我们的去行出来。这样做好像是我们自己做的,但我们确信是上帝的帮助。如果没有与永恒上帝建立伙伴关系,我们怎么能活到永远?如果没有祂的样式,我们怎么可能会是人呢?
《真实的基督教》48
核心理念
在史威登堡的思想体系中,最困难的矛盾之一是这样一个理念:我们所做的任何善事都并非真正出于我们自己—所有的良善都来自上帝。然而我们必须自由选择行善,好像我们自己真是良善之人一样。我们必须选择行善,因为没有良善的行为,我们就不能向上帝的爱完全敞开。在这一节里,史威登堡描述这种动态过程是我们与上帝伙伴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出于爱上帝而按照所学到的属灵原则行事,就可以相信,我们将永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反思
想一想你做过的一件善事或仁爱的行为。当时的感觉如何?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上帝的爱通过你行出来的,而不是你出于自己去做的,你对那个行动的感觉是否会改变?如果是的话,是怎样的变化?
有一句阿拉伯谚语说:”相信上帝,但要拴住你的骆驼”。这句谚语如何反映在史威登堡关于与上帝的伙伴关系理念中?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为形成伙伴关系尽到自己的责任,我们怎么可能通过爱和智慧与上帝建立这关系呢?
第六部分 爱使我们与所有人更亲近
爱自己的邻舍是史威登堡著作中的一个普遍主题。这里的 “邻舍“不必是隔壁的人。更确切地讲,邻舍是指人类的所有神性品性。对邻舍的爱是神性之爱的一种形式,我们都可以在灵性成长过程中体验到。
思考题 26 爱邻舍者利益他人
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认识到,从灵性上讲,益用的服务就是我们的邻舍。实际上,谁会仅仅把某人当作’某人’来爱呢?不,我们爱人是因为他们内在的东西,是那些使他们成为如此之人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因他们的品性而爱他们,因为那是我们共同的品性。我们所爱的特质就是他们的益用性,是我们称之为“良善”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邻舍。
既然圣经的核心是灵性的,那么这就是”爱我们的邻舍“的属灵意义。
《教义之信仰篇》20
核心理念
灵性意义上的爱是爱一个人的内在,即这个人体现的神性。当一个人被内心的爱和智慧驱使,渴望在世上实现益用目的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此人的行为看到这神性。
反思
想一想你不喜欢的人,也许是你经常见到的人。你可能很容易列出不在乎此人的原因。但是换个角度,花点时间想一想他或她所做的益用之事。此人是否在某些方面帮助了他人?他或她如何帮助过你,即使是无意的?专注于这些益用的行为是否会改变你对这个人的看法?
思考题 27 真正的人友爱邻舍
我们被造所领受的爱是对邻舍的爱,使我们对邻舍像对自己一样慷慨,甚至更慷慨。当我们为他人做一些善事时,会发现自己充满了这种爱的喜悦,就像父母对他们的孩子的感觉一样。
这种爱是真正的人类之爱,因为它有灵性的内涵,使之不同于没有理性的动物所拥有的尘世之爱。如果我们生来就有这样的爱,就不会像现在的人那样生在无知的黑暗中,而是生来就有一些知识和智慧的光芒,并且不久之后,就会真正具备知识和智慧。起初我们会像动物一样四肢着地,但用脚走路的冲动却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即使我们四肢匍匐于地时,也不是向下看地,而是朝前看天;我们终将站直身体,以便朝上仰望。
《圣治》275
核心理念
我们生来都有体验神性之爱的能力。史威登堡告诉我们,上帝创造我们是为了让我们与祂结合。然而他也说,我们生来就很自私。像动物一样,我们的基础本能是以自己的生存为核心。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有时我们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痛苦的后果。我们越对他人有同情心—我们越爱他们—我们就越成为真正的人,于是我们从动物性中升华出来,重生为属灵性的人。
反思
你是否同意:人类从根本上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易于倾向邪恶?无论同意或不同意,说说你的理由。
如果我们生来都是有爱心的人,都会本能地为别人做良善之事,你觉得世界会有什么不同?
下次你在外面散步时,低头看着地面走几分钟,然后抬头看着天走一段路。每个走法会产生什么感觉和想法?这个练习如何提示世俗之爱和神性之爱之间的差异?
我们被造所领受的爱是对邻舍的爱,使我们对邻舍像对自己一样慷慨,甚至更慷慨。
思考题 28 仇恨使我们远离上帝
我们感受到的对邻舍之爱的程度以及信仰的程度,可以被描述为主与我们同在的程度。主存在于对邻舍之爱中,因为祂存在于一切美好事物中,但祂不存在于缺乏爱的所谓信仰中。没有爱和仁慈的信仰是一种割裂或离散的东西。凡有结合的地方,就必须有结合的媒介,而唯一的结合媒介就是爱和仁慈。
任何人只要认识到主怜悯每个人,爱每个人,并盼望每个人永远幸福,就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因此,那些缺乏足够的爱,因而不怜悯他人,不爱他人,不希望他人幸福的人不能与主结合。因为他们不像主,没有祂的样式。通过所谓信仰的滤镜盯着主,却憎恨他人的人,不仅站在离主很远的地方,也在他和主之间设置了一道深不见底的地狱鸿沟。如果你试图接近他,就会掉进这个鸿沟。对他人的仇恨就是那条隔绝的地狱鸿沟。
《属天的奥秘》904
核心理念
对邻舍的爱是上帝之爱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对上帝信仰的组成部分。我们可能会认为信仰和相信一样,是一个理智思维的过程。但在这里史威登堡说,如果我们没有对他人的爱,再多的相信也不能使我们靠近上帝。公然憎恨他人会扩大我们与上帝之间的鸿沟。
反思
你如何定义信仰?你的定义包括爱吗?或者不包括?更大的信仰会导致更强的爱吗?是或不是,说说为什么?
主存在于对邻舍之爱中,因为祂存在于一切美好事物中,但祂不存在于缺乏爱的所谓信仰中。
思考题 29 善念善行源于主
当我们爱邻舍时,主与我们的同在就首先成为可能。主在爱里,只要我们有爱,主就会同在。此外,只要主同在,祂就与我们说话,我们却不知道那不是我们自己的思想。然而没有一个念头,没有一星点的思想起源于我们。凡是来自地狱的邪恶和谬误,都是邪灵传输给我们的;凡是从主而来的良善和真实,都是天使浇灌我们的,这就叫做流入。于是赋予我们生命,使我们的灵魂和肉体建立互动。
《属天的奥秘》904
核心理念
流入是史威登堡使用的词语,描述上帝的爱和智慧输注我们最内在灵性层面的过程,从而既维护我们,又将我们改造成属灵之人。有些人可能会体验到这是一种内心的声音,敦促我们做正确的事情。它也可能表现为突然想做一件善事或对他人的爱或慈悲的感觉。虽然这些冲动看起来属于我们,但史威登堡告诉我们,它们实际上是来自上帝。
反思
当我们思考一个衡量善恶的内在标准时,我们常常会想到良心。你的良心来自哪里?在你看来,它是被神性引导的吗?当你有做善事的冲动时,你是否遵从了它?
想象一下,每个良善的念头都是主同在的标志。这将如何改变你对每天许多想法的反应?
第七部分 爱把我们引向天堂
宇宙中所发生一切背后的神性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引导我们走向天堂。天堂不仅是一种爱的状态,它本身就是上帝的形象。因此,史威登堡还将天堂描述为人的形态。
思考题 30 天堂就是与主结合
天堂不是因为天使而成为天堂,而是因为主而成为天堂。其原因是,天使所享有的、成就天堂的爱和智慧不是来自他们,而是来自主—爱和智慧实际上就是天使内的主。
既然爱和智慧属于主,就是在天堂的主,既然爱和智慧构成了天使的生命,于是我们可以明白他们的生命属于主,事实上他们的生命就是主。天使们自己坚持认为他们的生命来自于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天堂就是与主的结合。
《圣治》28
核心理念
史威登堡告诉我们,创造的目的是把所有人引向天堂—也就是说,引向爱和幸福的状态,这是与上帝结合的标志。所以,天堂是一种爱和智慧的状态,在那里我们体验到生命的本相就是我们之内有上帝的同在。当我们在世上时,只要我们怀着对他人的爱,我们就处于这种状态。如果我们继续走这条路,那么进入来世后,我们就会成为天堂里的天使,在那里我们用全部生命来体验这种爱。
反思
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你曾有过的对他人的爱和善意的感觉,或者你曾看到的其他人出于爱的行动。现在想象一下,天堂是一个唯独由被爱激励的人组成的地方,而且无限扩展着。身处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感觉?那里的人们会如何对待彼此?
思考题 31 天堂就是上帝的形象
我们按照神性设计的形态被造,因为我们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被造的。由于上帝是设计的本体,所以我们被创造为该设计的形象和样式。
神性设计的最初成形及其持续存在,有两个来源:神性之爱和神性智慧。我们人类被造为这两者的容器。因此,遵循神性之爱和智慧的设计,使之运行于宇宙,尤其是天使天堂,这些都已经创建在我们身上了。
因此,天堂的整体是神性设计之形态尽其最大可能的彰显。在上帝的眼中,天堂就像一个人。天堂和人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际上是整全的。天堂里没有任何群体不与人体的某些部分,某些内部或外部器官相呼应。由于这个原因,天堂里的某个群体被说成是属于肝脏、胰腺、脾脏、胃、眼睛、耳朵或舌头等的区域。事实上,天使自己也知道他们居住在人体某一特定部位的哪个具体区域。我曾有机会从活生生的经历中了解到这一点。我看到由几千名天使组成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呈现为一个人的形态。这次经历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天堂作为一个整体是上帝的形象,而上帝的形象就是一个神性设计的形态。
《真实的基督教》65
核心理念
前面在思考题 24里,我们谈到了抽象形态的神圣设计—这是适用于所有生命的指导模式,事实上也适用于宇宙万物。然而在天堂,这种设计呈现为一个人的形态,史威登堡称之为”最大的人”。他用有四肢和器官的人体来描述这“最大的人”的形态。但在灵性层面上,你可以想象为这些身体部位所执行的功能—观察、领悟、吸收营养身体之物以及清除无用的东西,等等。
反思
如果爱能产生联结与合一的感觉,那么这联合将如何落实在行动上?
史威登堡说,在天堂里天使是如此亲密,以至于他们似乎成为了一个人。如此的亲密关系在尘世之人的眼中看起来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天堂里的一位天使,你认为自己会居住在哪个部分,为什么?
天堂的整体是神性设计之形态尽其最大可能的彰显
思考题 32 天堂是爱的体现
既然所有的灵和天使都体现着愿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天使天堂只不过是爱的体现,其中包含了对所有美好事物的愿望;同时也是智慧的体现,包含了对所有真实事物的认知。此外,由于一切美好和真实都来自于主,而主就是爱的本体和智慧本体,因此,天使天堂就是祂的形象。由于神性之爱和智慧的形态是人,因此,这也是天使天堂唯一可能的形态。
天使天堂的形象之所以体现了无限和永恒,是因为它是主的形象,主是唯一的无限和永恒者。我们可以从以下事实中看到祂无限和永恒之本质的形象:由千千万万天使组成天堂,他们组成的群体有多少,天堂之爱的共同愿望就有多少,每个群体中的每位天使都很清楚地展现着他或她自己的愿望。天堂的形态就是由所有这些既共同又具体的愿望组成的。在主的眼中这样的形态如同一个单独的生命,就像一个人是一个单独的生命那样。这种形态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在永恒里变得更加完美。由于神性之爱是至高形态,当越多人参与构成神性之爱的形态时,这种结合就越完美。
《圣治》61-62
核心理念
天堂是上帝的形象,不仅意味着它是神性之爱和智慧的化身,还因为那里包含了无限的爱。尘世上的每个人去世后都会把他自己的爱和经验带到来世。而成为天使的人则把他的爱和经验融入到天堂的组合中,使之比以前更加美好。
反思
想一想你认识的那些为他人做善事从而展现神性之爱的人。他们各自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爱?他们作为天使可能是什么样的?
既然天使满怀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这是否会影响你对美好事物渴望的情怀?
整个天使天堂只不过是爱的体现,其中包含了对所有美好事物的愿望;同时也是智慧的体现,包含了对所有真实事物的认知。
思考题 33 爱寻求和谐摈弃冲突
在天堂,主的神性就是爱。因为爱接纳每一个属天的品性—如祥和、聪明、智慧和幸福。爱能接受一切与之和谐的事物。爱渴望这些事物,寻找这些事物,自然而然地吸收它们。因为爱有一个不变的目的,那就是与这些事物结合,并被这些事物充实丰盛。其实人也能意识到这一事实。这么说吧:他们内心的爱搜索记忆,并从记忆中抽出与之相符的事物,把这些事物聚集起来,并把它们安排在自己之内和之下—在自己之内,从而可以拥有它们;在自己之下,以便它们可以为其服务。然而,它抛弃和消除那些与它不一致的东西。
《天堂与地狱》18
核心理念
在这段讲述中,史威登堡用另一种方式描述了我们内心的爱与神性的关系:爱寻找与之和谐的东西,拒绝不和谐的东西。这样的运行发生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于是我们可以成为越来越有爱心的人,从而与我们内在的神性欣然相合。当我们进入灵性世界后,这个过程将继续,但目的性更明确,直到我们的爱得以完全彰显,我们所不爱的被完全摒弃。这样一来,我们就找到了真正的灵性家园。
反思
你爱什么、看重什么,胜过其他任何东西呢?我们经常把这些想法限定在爱特定的人、特定的物品或活动上。但花点时间追溯一下这种情感的源头。例如,如果你喜欢音乐,你喜欢它的什么?是听音乐时的感受吗?是制作音乐的创造性过程吗?是与他人一起听音乐或制作音乐的社会活动吗?还是你的音乐在别人身上激发的情感?在你内心的基本需求中,你的爱表达的是什么?
你觉得摒弃与爱不一致的东西有困难吗?困难或不困难,说说为什么?
爱接纳每一个属天的品性—如祥和、聪明、智慧和幸福。
第八部分 上帝爱所有人
上帝是爱与智慧的终极化身。因此,史威登堡告诉我们,发怒或惩罚人完全不符合上帝的本性。上帝的爱为我们所有人而存在,毫无例外,直到永远。
思考题 34 上帝的丰盛与不同的个人领受
主是无所不在的!祂在任何地方都是以祂的全部本质存在。祂不可能从自己的本质中拿出一部分给一个人,把另一部分给另一个人。凡祂给出的就是全部的。祂也给了我们能力,使我们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或多或少地运用这能力。主说,祂居住在那些遵行祂诫命的人里面,信实的人在祂里面,祂也在他们里面。一句话,万事万物都被上帝的丰盛充满。我们每个人都从这丰盛中得到自己那份。
《真实的基督教》364
核心理念
西方文化中,说上帝对某些人的爱多于其他人是很常见的。有些人可能认为他们自己或他们的教派是唯一可以被拯救的人。在这里,史威登堡说,虽然对某些人来说上帝同在的感觉可能比其他人更强一些,但上帝毫无保留:我们领受多少上帝的爱,完全取决于我们,这是决定能否感受到祂同在的原因。
反思
你是否曾经感到上帝没有真正与你同在?这种情况什么时候发生过,你那时是甚麽感觉?你如何看待上帝与我们每个人完全同在这一观念?
思考题 35 要正确理解上帝
圣经中有许多段落描述主是愤怒的、狂暴的、报复性的,并说祂会惩罚、把人投入地狱、试探人等等。那些简单地相信这些并因此敬畏上帝、小心不敢对祂犯罪的人,不会因为他们简单的信仰而被定罪。然而,如果人们说服自己相信这些对主的描述是真实的,甚至真的相信愤怒、狂暴、报复等邪恶之事,是主的真实特征,祂确实会因为愤怒、狂暴和报复而惩罚我们,把我们投入地狱,那么他们就会被定罪,因为他们破坏了真正的真理,那就是主是爱的本体、慈悲本体和良善本体。任何具有这些品性的人都不可能有愤怒、狂暴和报复的行为。将其他品性归于主,也是基于事情看似如此的表象。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那些例子。
《神圣经典》94
核心理念
在《旧约》中,上帝的形象经常被描绘成愤怒和残忍的,因为一些看似轻微的罪行而惩罚或处死人们。史威登堡告诉我们,这些故事并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而是要根据其内在的属灵含义来解释。尤其重要的是,他说,我们永远不应该相信上帝可能具有这些负面的任何特征,因为这种信念阻碍了我们对神性之爱和智慧的真正体验。
反思
你是否读过或听过《圣经》中的故事,其中对上帝的描述似乎是愤怒的、心胸狭隘或报复性的?这些故事如何影响了你对上帝的信仰(或怀疑)?在你看来这样的故事为什么会被收录到《圣经》中?
思考题 36 上帝有爱没有恨
如果你愿意,请思考一下,如果主以愤怒看待恶人,以怜悯看待好人,祂会是什么样子?有无数的恶人和无数的好人。如果祂出于恩典而拯救好人,但为了执行报复而诅咒恶人,祂会是什么样子?如果祂在看待善人时是一种表情,即柔和宽厚的神情,而在看待恶人时却是另一种表情,即严厉无情的神情,那么,主上帝是什么样的人呢? 《真实的基督教》651
核心理念
因为人们对良善和邪恶的灵性影响都持开放的心态,于是会爱一些人而不喜欢另一些人,或者变得愤怒或想要报复,这就是我们的天性。史威登堡促请我们思考,如果上帝也是这样,宇宙会是什么样子?既然上帝是所有生命的源头,是纯洁的爱与智慧的存在,祂怎么可能恨任何人?祂怎么可能希望伤害自己心爱的被造之物?如果祂这样做的话,祂就会违背自己的神性。
反思
想象一个你爱的人。花点时间使你对这个人满怀爱的情感。现在想象一下,试着去恨那个人。你能做到吗?
现在,想象一个你不喜欢或讨厌的人,注意你对此人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对那个人有什么影响,对你有什么影响?
思考题 37 爱的本体不可能恨
当然,每一个被圣经启迪的人都能看到,上帝是慈悲和仁爱的本体。祂是绝对的爱和绝对的良善,这些品性是祂的本质。说慈悲的本体或绝对的良善可以愤怒地看着人类,把我们都关进地狱,却仍然保持其神性本质,这太矛盾了。这种态度和行为属于邪恶之人,而不是有圣德之人。它们属于来自地狱的邪灵,而不是天堂的天使。把这些归于上帝是令人震惊的。
《真实的基督教》132
核心理念
史威登堡在他的著作中清楚地划分了一个界限:爱是上帝的特征,而仇恨和复仇是邪灵的特征。正如我们在上一个思考题中看到的,上帝的本性根本就不会愤怒或诅咒人下地狱。在《天堂与地狱》一书中他写道,人死后,耽爱邪恶的人自愿下地狱,因为天堂让他们感到痛苦。然而无论一个灵魂坠入多深的地狱,上帝都不会离弃他们。
反思
你如何应对上帝可能愤怒或诅咒人下地狱的观念?你自己是否曾经这样相信?如果是的话,是什么导致了你的这种信念?
如果你接受史威登堡的说法,即上帝永远不会憎恨甚至抛弃任何人,这是否改变了你心中上帝的形象?
你的信念中,关于上帝所行的或将会行的,是否影响着你的行为?
思考题 38 上帝的爱从不动摇
上帝的爱不仅延伸到善人和善事,也延伸到恶人和恶事。它不仅延伸到天堂里的人和物,也延伸到地狱里的人和物—不仅延伸到米迦勒和加百列,也延伸到魔鬼和撒旦,因为上帝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从永生到永恒。正如祂说的:“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恶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5:45)。
尽管如此,邪恶的人和物仍然是邪恶的。这是由人和物本身的品性造成的。邪恶的人和物没有接受上帝真正的、最深刻的爱。他们根据自己的本性接受上帝的爱,就像荆棘和荨麻接受太阳的热量和天空的雨水一样。
《真实的基督教》43
核心理念
这里我们把上帝的爱和雨作一个比较:它落在每个人身上,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但它落下的每个对象都以自己的方式使用这爱。上帝的爱承载着邪恶之人,但同时他们却扭曲甚至拒绝此爱。然而上帝的爱从不动摇。
反思
想象一下你认为危险或有害的人或事,即过去伤害过你或使你害怕的人或事。
你能想象这样一位上帝吗,无论如何祂都会平等地爱所有这些人和事,包括危险的和有害的?
你能想象自己也会这样做吗?如果会的话,你首先会做什么?
思考题 39 上帝的宽恕
主赦免了每个人的罪。祂不指控我们,也不归罪。然而,除非依据祂的神圣天道法则,祂仍然不能带走我们的罪。所以当彼得问祂应该原谅得罪他的人多少次,七次是否足够时,祂说彼得应该原谅的不是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18:21–22)。既然如此,作为慈悲本体的主,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
《圣治》280
核心理念
无论我们是谁,上帝都爱我们。史威登堡说这是真的,不管我们出生在哪里,也不管我们信奉哪种宗教,因为世上所有人的内心生来都怀着神性之爱。
无论我们做了什么自私或邪恶的事,上帝都会宽恕我们。我们可以选择远离祂,但祂不能(也绝不会想)远离我们。
反思
你希望自己曾经做过、想过或感觉过的什么事情能被宽恕吗?针对别人曾经做过的某些事情,你是否愿意宽恕他们?你能想象一个不能被宽恕的、令人发指的行为吗?如果你向上帝请求宽恕,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克服分裂
关于本书
只要有人群,就会有人群之间的分歧—个人的、意识形态的、种族的、宗教的、民族的等等。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歧,尤其是美国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歧,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有时候各个阵营之间的分歧似乎是不可逾越的。
如果你一直被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分歧所困扰,或者如果你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冲突,一直在造成痛苦和焦虑,那么如何树立聚焦灵性的思维,从而在这些对立面之间创造和谐,可能正是你所需要的。但要注意:正如以马内利–史威登堡告诉我们的那样,克服冲突的第一步是省察自己的内心。
瑞典科学家和哲学家以马内利–史威登堡(1688 – 1772)在50多岁时开始的一系列灵性经历,使他的生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在灵性世界的异象—与天使、魔鬼和已过世者灵魂的对话—是如此强烈,使他不能不分享所学到的东西。虽然他生活的时代以及所处地域的社会状况与我们今天大不相同,但他书中所描述的灵性成长体系,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克服分裂》收录了史威登堡著作中的段落,不仅能让人深刻觉察人际冲突的根源,还提供了如何克服这些冲突的洞见。每一个思考都先简要介绍一段相关论述。在这段论述之后,你会发现这段论述所表达的核心理念及其所含内容的简短描述,以及供讨论或反思的问题,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展示如何将该理念直接而有意义地应用于日常生活。
当你需要激励的时候,请阅读史威登堡的引文,用这些引文和反思作为小组讨论的起点,或者简单地把这些资料,作为你自己灵性之旅的食粮去享用。你也可能会发现这些经文是你自己祈祷、冥想、创作的灵感,或与上帝沟通的有用技巧。
本书中的引文均摘自《以马内利–史威登堡著作》新世纪版,是由史威登堡基金会出版的史公著作译本。引用是按段落号而非页码,方便读者在任何史威登堡著作的译本中交叉参考。你也可以从我们的网站www.swedenborg.com,免费下载他的任何一部神学著作。
希望本书能对您有帮助! 如果您对我们有反馈意见,可以随时通过上面的网站联系我们。
第一部分:爱的类型
我们所爱的事物—即驱动我们的事物—是一切冲突的根源。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爱,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爱如何导致我们之间的分裂。
思考题 1 主导爱反映着我们的本性
我们把自己喜欢的事物设为目标,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于是我们无论在整体上还是细节上都驻念于它。它就像我们意志中的一条暗河,即使当我们做别的事情时,也会拖着我们,载着我们前行,因为它是我们的驱动力。
我们也在别人身上寻找和观察我们自己最爱的事,并用以影响别人或与别人的合作。
我们生命中的主导事物全然决定了我们所处的状态,从而使我们彼此有别。如果我们是良善的,它便建立我们的天堂;如果我们是邪恶的,它便构筑我们的地狱。这是我们的根本意志,我们的自我,和我们的本性。事实上,它是我们生命的基本现实,死后无法改变,因为它是我们的本相。
《新耶路撒冷》56-57
核心理念
我们的主导爱是我们的核心特征,它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如果你想知道这与分裂有什么关系,请再看看第二段:“我们也在别人身上寻找和观察我们自己最爱的事”。换句话说,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状态,首先取决于我们自己最重视的东西。
讨论或反思
你最爱的是什么?答案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人或事,甚至可能是一个想法或原则。现在,退一步想想这种爱代表了什么。例如,也许你最爱的是家庭,那么家庭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最喜欢家庭的哪些品质?
想一想你在别人身上寻找什么东西。当遇到新认识的人时,你会问他们什么?
哪些事情会让你对一个人的看法变好或变坏?根据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不能说你在别人身上寻找的关联着你最看重的东西?
思考题 2 四种爱
有两种爱,一切良善和真实从其而生;还有两种爱,一切邪恶和虚假从其而出。作为一切良善与真实之源头的两种爱,是对主之爱和对邻舍之爱;作为一切邪恶与虚假之源头的两种爱,是对自己的爱和对这个世界的爱。
《新耶路撒冷》59
核心理念
关于这四种不同的爱,史威登堡有相当多的论述(例如《新耶路撒冷》54-61、65-80和84-105),总而言之:
- 对主之爱正如其名:对一切神圣事物的爱。
- 对邻舍之爱是对他人的爱(无论他们住在哪里),愿意把他们的利益置于我们自己的之上。
- 对自己之爱并非指积极意义上的自尊。相反,它是在消极的意义上,把我们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的利益之上。
- 对世界之爱,也是说它的负面意义。
爱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比如金钱,权力,物质,名声等等。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正是这后两种爱让我们陷入困境。
讨论或反思
你能想到自己生活中这四种不同类型之爱的例子吗?它们各自如何影响你的行为方式?
你如何看待他人分别展现出的这四种爱?对于他们展现出的不同类型的行为,你是如何反应的?
思考题 3 爱自己和爱世界
在爱自己的人身上常见的邪恶品性是对他人的轻视、嫉妒、仇视不喜欢自己的人;进而产生的敌意;以及各种仇恨、报复、诡诈、欺骗、无情和残忍。凡出现如此恶行的地方,你也会发现对上帝和神性事物的蔑视,而这些神性事物是教会所教导的真理和良善……。
另一方面,爱世界就是想利用任何手段把别人的财富转归自己。于是我们的心思放在财富上,让世界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诱导我们远离属灵之爱(对邻舍的爱)和天堂。如果我们渴望用各种方法把别人的财产转归自己,尤其是用诡计和欺骗,而不顾忌邻舍的利益,我们就有了对世界的爱。当有了这样的爱,我们就会觊觎别人的好东西。只要我们不畏惧法律,不害怕失去名声,就会攫取人家的东西,甚至掠夺人家。
《真实的基督教》400:10-11
核心理念
在这里,史威登堡描述了爱自己和爱世界是如何以粗暴、自私和复仇等态度和行为表达出来的。我们越是关注自己,越是关注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就越把自己置于一个境地,从而真正相信我们的欲望是最重要的。而我们越试图保护这种自负感,我们的行为就越是伤人甚至有害。
反思
你是否认识经常表现出上述任何一种品性的人?如果有,你是否与他们发生过冲突?
结果发生了什么?如果这类事情再次发生在你身上,你的做法会不同吗?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如此的行为?
你能想到在什么情况下,适度地爱自己或爱世界会是有益的吗?
思考题 4自爱导致痛苦
什么是等级高低,什么是财富多寡?除了作为我们的想象,它本身真实存在吗?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满足或更幸福吗?比如一个高官,甚至一个君王、皇帝,数年之后,他已不再看重自己的位阶,因其不再带给他内心的喜悦,甚至会显得一文不值。在这一点上,难道等级高的人比等级低,甚至没有等级的人,如平民或他们的仆人更快乐吗?如果诸事顺利,普通人对自己的命运知足,甚至可以更感幸福!有什么比自爱更让人心烦,更常导致受伤,造成强烈愤怒呢?每当人没有得到内心深处崇尚的尊重时,每当事情没有按照人的意愿和盼望进展时,这就会发生。
《圣治》250:2
核心理念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爱自己和爱世界的陷阱:人们从来不会通过自满、财富、地位或其他类似的手段来获得幸福。无论他们取得什么成就,都只是暂时的。当人专注于物质的成功时,就会错过真正的奖赏:心灵的平安。人越是在他的自负上构建幸福,每当这自负感受到威胁时,他就越痛苦。
反思
是什么让你快乐?或者换个角度看,当你想感受快乐的时候,你会怎么做?综合不同类型的爱来思考快乐,带给你快乐的原因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
在你眼里哪些人是特别快乐的呢?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快乐?如果你发现他们其实一点也不快乐,你会感到惊讶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
思考题 5 自爱与属天之爱相悖
所有的自私和物质主义都发生在人意志里,它们其实都只是恨的状态!因为我们越是爱自己,就越是恨我们的邻舍。由于对自己的爱和对世俗利益的爱是如此违背属天之爱,它们必然会源源不断的涌出冲动抵制相互之爱。
《属天的奥秘》1047
核心理念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看到,自私和物质主义如何导致各种类型的消极态度和行为。然而,当走到极端时,它们会使一个人变得充满仇恨。正如史威登堡在这里所说,它们本身其实就是 “仇恨的状态“,因为我们的自爱直接关联着对他人的仇恨。所以,我们要思考这个命题:任何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仇恨,无论多么微弱,都可能是自爱的产物,因此是导致我们冲突的根源。
反思
很容易理解自私如何导致某些冲突。例如,一个人行为表现得心胸狭窄,给其他人造成困难,但双方却都真心相信自己是为了别人好,于是这就导致争议: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对自己的爱如何关联着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如移民或堕胎?还有其他类型的爱如何导致各种争执?
你是否同意这样的命题:我们越爱自己,就越恨别人?同意或不同意,为什么?
思考题 6 没有约束时你会如何行动
人们可以自己判断,下列情形时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允许他们的行为无需惧怕法律,不必担心自己的生命,也没有任何外在的约束—如对他们的名誉或地位、利益以及伴随的快乐的威胁。
《天堂与地狱》508:5
核心理念
这个观念一直是各种流行小说的灵感来源,从《蝇王》到电视连续剧《清洗》其主题都是如此。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我们为所欲为,而且我们对行为不承担任何后果时,我们将如何行动?史公指出,我们会做出各种难以想象的、令人震惊的事来—除非我们开始走上属灵成长的道路。
反思
如果你的行为不承担任何后果,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你为所欲为,你觉得你会怎么做?
如果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觉得整个社会将是什么样子?
如果这样生活的话,你认为自己会比现在更自由吗?是与不是,为什么?
第二部分 恨的结果
我们都看到了仇恨他人对自己本身的毒害后果。但史威登堡告诉我们,还有灵性上的后果,涉及的方面我们可能根本想不到。
思考题 7 失控的自爱很危险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邻舍或他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或没有对我们表示敬重或尊崇,就鄙视他们或把他们当成敌人,我们活出来的就是自爱的生命。如果由于类似的轻慢,我们就恨邻舍,迫害他们,那么我们的自爱就扎根更深了。进而,如果我们燃烧着复仇之心,渴望他们的败亡,我们的自爱就愈加深重。有这种态度的人最终会喜欢残忍。
《新耶路撒冷》68
核心理念
在这里,史威登堡展示的是自爱的发展。它可以从一粒小小种子开始,例如一个小分歧,如果我们让它恶化,使其不断增长。也许我们就开始对人以偏概全,说:”他总是这样”,或者 “你根本不能跟他讲道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起初的小问题变成了苦毒的愤怒和怨恨。而一旦开始把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当成 “敌人”,甚至想要伤害他们,我们就很容易也用这种想法对待其他人。这种螺旋下降的趋势就会越来越难以扭转。
反思
你是否曾经遭遇一场失控的争吵?如果有的话,最终如何结束的?或者,你是否至今仍耿耿于怀当时的感受?
如果你愿意,可以尝试这样实践一下。当你下次和某人有意见分歧的时候, 努力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为它们正在发生。你对那人怀着什么样的想法?这些想法激起了怎样的情绪?这些想法和感受会导致什么后果?
思考题 8 凡内心认可的就成为我们的
如果我们相信某些特定的恶行是允许的,那么即使我们不做,它们也实实在在地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思想上对它们的允许出自我们的意志,思想和意志在这里达成了一致。因此,当我们相信某些特定的恶行是允许的,我们就放松了对它的内在约束,而只靠外在约束来阻止其发生,那就是恐惧。
《圣治》81
核心理念
这是关于爱与恨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凡是我们内心里接受为真实的东西,都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史威登堡在这里说的是恶行。他说,即使仅仅相信某特定行为没有问题,也和如此行了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前几节经文所描述的仇恨态度(如思考题 3)。如果我们对自己说,报复冤枉过我们的人,或者恼怒对我们做过类似事情的人,都没有错,我们就使报复和恼怒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了。
反思
想一想你见过的双方冲突。你是否对他们说的话有强烈的感受?如果有的话,这些感受有甚麽特征?无论大声说出来还是只在心里琢磨,你是否站在这一边或那一边?
导致你有这种感受或选择的价值观(也就是爱)是什么?
是否有一些可能被认为是非法的、不道德的或对他人有害的事情,而你却觉得是允许的?如果有的话,为什么?如果有机会,你会做这些事情吗?
思考题 9 看到邪恶才能抵制邪恶
如果主没有允许邪恶发生,祂就不能引导我们脱离邪恶。于是我们就不能改过自新,不能得救。也就是说,除非允许恶行浮出水面,否则我们就看不到恶行,于是也不会承认恶行,结果就不能接受引导抵制恶行。这就是为什么不能靠某种天意的运行而抑制邪恶的原因。如果那样的话,邪恶就会一直封闭在里面,就像称为癌症和坏疽的疾病一样,将会蔓延并吞噬人所有的生命。
从出生开始,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小地狱,不断与天堂发生冲突。除非我们看到自己身处地狱,并希望得到救赎,否则主无法将我们任何人从地狱中解救出来。除非按照天意法则产生允许的事件,否则这些都不可能。
于是有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小的如业主与邻居之间的争斗,大的像国家统治者与邻国之间的战争。战争无论大小都是一样的,它们的唯一区别是,小争斗受国家法律的限制,大战争受国际法的限制。
《圣治》251:1-2
核心理念
上帝向我们展示邪恶的方式之一是通过战争等大规模的公开冲突。通过亲眼目睹战争造成的巨大苦难,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依着私欲追求扬升自我和权力的代价。同样,在更局部的层面上,目睹或参与一场规模较小的战争,有助于我们理解沉溺于负面情绪的后果。
反思
你是否曾经参与过战争—无论是实实在在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还是象征意义上双方特别恶劣的争斗?或者,如果你没有参加过战争,你是否目睹过?如果有,它是否改变了你对战斗的看法?如何改变的?你如何看待 “不能靠某种天意的运行而抑制邪恶”的说法?在如何看待我们的行动和意图上,它可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思考题 10 仇恨使我们分裂
邪恶和令人厌恶的行为—也就是仇恨的行为—使我们分裂,使我们只朝下看,关注肉体和世俗之事,或者换句话说,关注地狱之事。当我们把仁爱打入冷宫,熄灭仁爱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这就割裂了主和我们之间的纽带。只有仁爱,也就是爱和慈悲,才能维系这个纽带。
《天国的奥秘》379
核心理念
让我们从定义开始。当史威登堡描写仁爱时,他说的并不是把钱捐给慈善事业的行为,他说的是对他人的爱或良善的感情,其意义等同于“爱我们的邻舍“。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程度更为强烈的自爱:当我们变得如此自我,以至于抛弃了仁爱时,我们就失去了与主的联系。一旦失去了这种联系,我们就更容易做出仇恨的举动。
反思
你是否曾经有过可以被认为是“邪恶和令人厌恶”的行为?如果有,你做那事时的感觉如何?事后你的感觉又如何?你是否同意史威登堡的说法,这种行为会让我们走向地狱?
想一想,当你对某个人发怒的时候—不仅仅是生气,而是绝对的愤怒。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任何空间可以让爱进入?如果有,而且你能够想到去爱那个人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形?如果在你的经历里爱是离你最远的东西,那么当你想象着试图去爱他时,会有何种情形发生?
思考题 11 恨使人远离主
主怜悯每个人,爱每个人,想让每个人永远幸福。于是,那些缺乏足够的爱心,不怜悯他人,不爱他人,不想让他人幸福的人,是不能与主联合的,因为他们不像主,完全没有主的形象。用所谓信仰的眼神来凝视主,却又恨他人的人,不仅站得离主很远,也在自己与主之间挖了一道深深的、属地狱的鸿沟。当他试图接近主时,就会掉进这鸿沟里头。对他人的仇恨,就是那中间的、属地狱的鸿沟。
《属天的奥秘》904:2
核心理念
在这里,史威登堡对前面的思考题做了进一步阐述:那些不能对邻舍表现出爱的人,在自己与上帝之间筑起了难以逾越的鸿沟。爱与恨是不能和谐共存的。作为人类的我们,尽管通常是这两者的混合体,但属天的教导告诉我们,最终一种爱将胜过所有其他的爱,无论在今生还是来世都是如此。
反思
回想前面章节中讨论过的所有仇恨的例子,你能在自己身上发现这种爱自己或爱世界的例子吗?怀有这种情感会使你远离主,你对这个信念作何反应?
思考题 12 今生所爱塑造着来世生命
无论我们的肉体生命做了什么,甚至想了什么,都会在身后生命中逐渐呈现出来。当我们采取的敌意、怨恨、暗算等行为再现时,我们所憎恨的、密谋算计的那个人也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是即刻呈现。这就是来生的运行方式。。。 我们对别人的负面念头也会清楚展现,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可见的。这会导致凄惨的状态;隐藏的仇恨也会公开爆发。
邪恶者发现,他们所有的恶行和恶念都会活生生地如此再现,但良善者却没有这些。对于良善者来说,所有的善良、友情、仁爱状态都会再现,伴以最高的快乐和幸福。
《属天的奥秘》823
核心理念
史威登堡教导说,我们的爱不仅塑造着今生的生命,也塑造着灵性世界里我们的来生。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永远重复自己所犯的每一个小错误—我们身上再现的行为都是那些我们认为合理的,从而成为我们灵性内涵的东西。这些有意识的选择会产生恒久的影响(见思考题8)。要想获得平安,我们就必须正视它们。
反思
如果你今天离去,你觉得在来生你会发现什么?谁会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可能会向对方说些什么?
想一想世上曾与你发生过冲突的某人。如果都能读懂彼此的心思,那么你们互动的方式会不会改变?会在哪些方面改变?
第三部分 放下自我
我们都是不同动力和动机的混合体,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坏的。学会在我们即将陷入消极心态的时候拦住自己,并在别人内心征战失败的时候同情他们,对于获得平安十分重要。
思考题 13 人是复杂的混合体
在我们看来,每种邪恶都好像是简单独自存在的。我们就是这样看待仇恨和复仇、盗窃和欺诈、通奸和滥交、骄傲和傲慢等等;却没有意识到,每一种恶都含有无数元素,比人体的纤维和血管还要多。一个恶人就是一个微型地狱,而地狱的构成又是千千万万个个体,每一个体即使奇形怪状,但却都是人。那人身上所有的纤维和血管都是颠倒的。从本质上说,每一个邪灵就是他自己的邪恶,他看自己是个单一实体,但内里含有的成分就像他生出的蛊惑一样多。我们从头顶到脚底都由自己的善或恶组成。于是恶人就是如此,可以看到他们每一个都是由无数不同邪恶成分组成的邪恶个体,我们把这些成分称为其恶的蛊惑。
由此可见,当我们要改过自新时,主必要按着这些因素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运行整治和规正。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靠主的天意从我们生命的起始一步一步地运行直到结束。 《圣治》296
核心理念
每个人都是信念、经验、思想和情感的复杂混合体。虽然史威登堡的描写经常使用绝对的词语,但我们很少遇到一个完全良善或完全邪恶的人—或者换个说法,其动机是全然的神性之爱或地狱之恨的人。
如果我们能看到别人内心的复杂性,那就是体谅和理解的第一步。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内心的复杂性,那就是我们放下自爱,努力走向神性之爱状态的第一步。
反思
思考一个具体的,你相当熟悉的朋友。你在他们身上看到哪些形式的自爱或对世界的爱?其中哪些表现的较多,哪些较少?你在自己身上看到怎样的爱?你的这些爱里,哪些较强,哪些较弱?
在你的朋友身上,你看到怎样的对他人之爱和对上帝之爱?你自己内心的光景如何?与以自我为中心的爱相比较,你朋友的爱是较强还是较弱?那你呢?
思考题14 我们常视而不见自己的过错
我们无法感知潜藏在自身邪恶下面的贪欲,我们只感觉到其快乐。但我们很少有意识地省察它们,因为这些快乐诱惑我们的思维,散乱我们的反省。因此,除非我们依据其他资料发现它们是邪恶的,否则我们就称其为良善,并按照我们的思维推理,自由自在地投身其中。当我们如此行时,就使它们融入了我们自己。
只要我们将这些行为合理化为允许的,就扩大了我们的主导爱、我们生命之爱的领地。这“领地“之内的构成就是我们的贪欲,它们就像统治者的仆人和臣子一样,管理着组成王国的更为外在活动。统治者的特性决定了仆人和臣子的特性,也决定了整个王国的特性。如果统治者是魔鬼,那么他的仆人和臣子就处于疯狂的状态,广大民众呈现种种扭曲怪态。号称“智者”实为疯子的仆人们,利用基于幻觉想象出来的构想和论证,使这些歪曲的东西看似真实,并被接受为真实。
除了驱逐外在自我中的诸恶,从而驱逐依附于邪恶的贪欲,还有其他方法改变这等人的状态吗?不这样,贪欲就没有任何出路,就会像被围困的城邦或被遮盖住的溃疡一样,一直积压着。
《圣治》113
核心理念
如果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动机,很快就能看到我们的行为模式,它堪称邪恶—自私、愤怒、指责他人导致分裂和冲突、专注于追求金钱或权力。我们甚至可能已经使其合理化,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参见 思考题8)。我们很容易认为对自己身上的这些东西很熟悉,但史威登堡在这里指出,我们往往对自己的过错视而不见,直到这些问题以某种方式引起我们的注意,于是我们开始排斥自己的负面行为。当我们这样做时,其他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这时我们才知道,我们已经在爱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反思
史威登堡在很多地方(包括下一节)都告诉我们,只有在主的帮助下,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邪恶。生活中这种帮助会以什么形式显现呢?为什么你认为人靠自己无法真正实现改变?
我们无法感觉到位于我们自身邪恶之下的贪欲。我们经历到它们的快乐,但我们很少有意识地省察它们,因为这些快乐诱惑着我们的思维,散乱了我们的反省。
思考题15 恐惧剥夺我们的自由和理性
没有人能在恐惧的状态下得到改造的原因是,恐惧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和理性,或者说剥夺了我们的 “自由度“和 “理智“。爱能打开心灵的内涵,但恐惧却关闭它们。当它们被关闭时,我们很少进行实在的思考,当时意识到的只有对我们的感情或感觉的冲击。困扰我们心灵的所有恐惧都是这样的。
我在《圣治》104节里已经解释过,我们的思维过程分内在和外在。恐惧永远无法占据我们的内在思维。这些思维过程总是自由的,因为它们在我们的生命之爱里。然而,恐惧可以占据我们的外在思维。当它占据时,就会关闭内在思维过程。一旦内在思维被关闭,我们就无法再自由和理性地行动,于是我们无法被改造。
《圣治》139:1-2
核心理念
史威登堡在这里描述的外在思维过程包括我们日常的、有意识的心灵活动:我们所有思想、感觉和经验的总和。而内在的思维过程则使我们与上帝联结。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但当此联结开通时,神性之爱和智慧就会时时刻刻,点点滴滴的影响着我们。
与上帝的联结是全然的爱,在我们这个层面上没有恐惧或仇恨的容身之处。但是,我们有可能会沉浸在恐惧中。例如当我们面临某种境遇,那里的目标或信仰似乎威胁到我们的生命道路,即可能会切断我们与主的联结时,恐惧就可能发生。正如仇恨在我们和上帝之间筑起一道鸿沟一样(参见 思考题 11),恐惧也是如此。
反思
哪些类型的冲突可能是基于恐惧的?你是否曾经因为自己的恐惧而与别人发生冲突或感受分裂?
你能想到某个时候别人的愤怒或无理行为可能真的是恐惧导致的吗?
“恐惧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和理性”,这句话是否让你对曾经体验过的类似情绪有了不同的思考?
思考题 16 与人和谐使内心祥和
在圣经中的许多经文中,主教导良善和仁爱的行为。祂在马太福音中教导我们要与邻舍和好,就是这样的行动:
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你的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去法庭的)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官长,你就被下在监里了。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马太5:23-26)
与兄弟姐妹和好,就是摈弃敌意、仇恨和报复。我们知道,如此行就是摈弃这些邪恶,因为它们是罪。
《教义之生命篇》73
核心理念
如果思考一下,生活中出现的冲突和分歧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就会对这段经文有新的认识。化解冲突并非仅仅是与邻舍和睦相处,也使我们自己内心有了祥和,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来到神面前。
史威登堡告诉我们,放下自爱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第二步:与他人和解。
反思
你当前是否正在与某人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
你是否觉得和某人在根本层面上有分歧?你是否愿意考虑现在就去与他们和解?这样想使你有何感觉?
思考题 17 良心催促我们做正确的事
一些例子可能有助于说明什么是良心。假设你拥有他人的财物,而对方并不知情。于是你可以从中获利,而不必担心法律制裁,或地位、名誉的损失。如果你将这财物归还对方,因为不是你的,那么你就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你在做良善之事,因为这是良善之举;你在做正确的事,因为这样做是对的。
或者假设你得到了一个政府职位,但你知道别人也想得到这个职位,而且他会比你更有利于国家利益。如果你为了国家利益而把这个职位让给对方,你就是一个有良心的人。类似的原则也适用于许多其他情况。
《新耶路撒冷》136
核心理念
大多数人可能会把良心描述为脑海里的那个 “小声音”,提示自己去做正确的事情。史威登堡说,良心其实是神性之爱流入我们内在心性的一种方式,要我们为了祂的缘故去做正确的事情。遵循良心的激励,我们就会使自己更靠近爱的心性状态,这会影响我们所做的一切。
反思
在很多情况下,跟着良心走很容易。例如,你在街上捡到一个钱包,然后把它还给失主。但是,如果因为对方更有资格而放弃一份你真正想要的工作呢?这是一个相当深刻的良心的实践—尤其是如果这个人是你不喜欢的。
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你是否听到过良心的 “小声音”?如果听到过,它告诉你该怎么做吗?你听进去了吗?无论你是否听从了,结果如何?
思考题 18 要克服控制欲
然而最艰难的战斗,是战胜我们那源于我爱的对掌控之爱。如果我们克服了这一点,就不难克服其他有害的爱欲,因为它居于所有不良之爱的首位。
《圣治》146
核心理念
爱掌控可以有很多形式。一种明显的形式是寻求权威的地位—无论是在商业、政治、宗教,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但是,爱掌控也可以表现为一种信念,即我们是对的,我们的理念或做事的方式是最好的,任何持不同理念的人都是被误导的。走在爱的道路上意味着放下所有这些执着,对其他理念持开放态度。即使我们的意见不一致,也要努力理解对方的出发点,这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
反思
你对哪些问题持有强烈的看法?为什么这些特殊的问题让你如此感受?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尝试一个练习。挑一个你热衷的问题,或者最讨厌的东西,或者总是让你生气的事,然后花点时间去思考相反的观点。这样做下来你有甚麽感受?对于哪些与你观点相反或行事不同的人有什么感觉?你能否使自己置身于他们的处境一段时间?是否可以做到,为什么?
思考题 19 仁爱者怀善行善
从根本上说,仁爱就是希望为他人着想。这种愿望存在于内在自我之中。当仁爱之人抵抗敌人、惩罚有罪的人或惩戒邪恶之人时,显然是经由他们的外在之人来做的。因此在情况结束后,他们就回归内在自我的仁爱状态。他们尽可能地达到有用,于是就会祝愿别人好,并以仁爱的精神去利益他人。
真正拥有仁爱的人,都对良善之事满怀热情。在他们的外在表现上,这热情可能看起来像愤怒和炽热的火焰。但只要对手回归理性,他这怒火就会熄灭,平静下来。而那些没有仁爱者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他们的热情是一种愤怒和仇恨,给他们的内在之人加热点火。
《真实的基督教》408
核心理念
想到心怀怒气时,你可能有过这样的问题:你恼怒时的行为是否对他人有害呢?对偷窃、欺骗、甚至谋杀之人发怒是否有错?
根据史威登堡的观点,如果我们是良善之人,那么当看到别人受到伤害时,愤怒是正常的。不同的是,这不是一个长期的愤怒。换句话说,我们不会把它挂在嘴边,不会总放在心里;我们也不会不断地指责或试图报复这个人。当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会感到愤怒。而一旦过去了,我们就会把它放下。
反思
出于爱而激发的愤怒,若发生在他人身上会是什么样子?由恐惧或仇恨等情绪激发的愤怒呢?你如何辨识这两者的区别?你会如何区分自己内心的这两者?
思考题 20 爱既要行善又要止恶
爱我们的邻舍,不仅是对邻人、朋友、好人存善愿、行良善;也要对陌生人、敌人、恶人存善愿、行良善。但我们在交往中践行仁爱的方式对前者与后者显然不同。我们在与邻人和朋友的交往中践行仁爱,使他们直接受益。我们在与敌人和恶人的交往中践行仁爱,则是通过我们的警告、纠正行为、惩罚,从而努力改善他们,间接地使他们受益。
《真实的基督教》407
核心理念
对你喜欢的人充满爱心是很容易的:你对他们好,向他们表示你的关心,做一些小事来帮助他们或让他们感觉更好,等等。这样的行为同样适宜于(如果不是更佳的话)那些在个人层面上未能与你融洽相处的人。但对那些喜欢仇视他人的人,甚至是从事犯罪行为的人呢?
有时,行使爱的行为就要努力阻止他们走上不良道路。这可能包括不帮助那些以伤害或破坏为目标的人;不鼓励报复或仇恨的想法或行为;以及也许不得不告发某个参与犯罪的人—即使此人是你关爱的人。有时候,为了避免与某人发生冲突而与他同流合污,对你们双方来说都不是最佳之道。
反思
你是否曾经遇到过你所爱的人走向错误道路的情况,无论是犯罪活动、伤害周围的人,还是其他类型的破坏性行为?你是否参与其中?如果有,结果发生了什么?
作为一个社会,一般来说对于犯罪,应如何做出爱的反应?
第四部分 拥抱圣爱
爱他人是很难做到的,但如果你做对了,感觉就会很好。
思考题 21 要爱人的内在良善
由于仁爱存在于人之内在,在那里感受仁爱,然后扩展到其外在,在那里践行良善,那么,我们应该爱的就是人的内在,爱他建立在内在基础上的外在。因此,我们要根据人们内心良善的品性去爱他们。事实上,良善本身才是我们的邻舍。
《真实的基督教》410:1
核心理念
对于那些困扰我们的人,或者那些似乎处处与我们作对的人,或者那些伤害我们或我们所关爱之人的人,充满爱心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在这里,史威登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帮助我们达到这样的境界:虽然我们无法看透一个人的内在,但我们可以寻找他里面的好品性,当我们遭受迷惑而即将被自己的负面情绪征服时,可以把注意力专注在这些品性上。
反思
选择一个一直与你发生冲突或者经常困扰你的人。你能说出这个人的一些良好品性吗?如果你试着努力去爱这些品性,会有什么结果?当你处于沮丧之中时,你能坚持这样的爱吗?
思考题 22 以良善度人爱人
每个人都是我们的邻舍,但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既然我们要依据人们所具备的良善,把所有人作为邻舍来爱,显然,对邻舍的爱在层级上有上有下,在程度上也有高有低。
既然爱主是高于一切的,那么,我们爱邻舍的程度,就取决于他们对主的爱,也就是取决于邻舍自身拥有的,有多少属于主或来自主的东西。这就是看他们拥有多少良善,因为所有良善都来自主。
然而,由于这些程度差别存在于人的内在自我之中,很少能被世人明白察觉,因此,我们只要以自己察觉到的良善程度,来爱我们的邻舍就足够了。
《真实的基督教》410:2-3
核心理念
这里首先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命题:“每个人都是我们的邻舍“。无论他们看起来多么糟糕,无论你认为他们如何品质恶劣,并疑惑他们被救赎的可能被注销,其实每个人都有你可以爱的东西。
然而,史威登堡让我们很快就脚踏实地:爱的程度是不同的。你不必用同样的方式去爱每个人。因为我们是人,我们自己所有的只是对现实的有限认知,所以我们倾向于根据这种认知去爱。
反思
想象一个世界上最不可爱的人。也许是基于你认识的人,也许是一个虚构的人。那个人是什么样的?是否有一个具体的特征或行为模式是你无法忍受的?如果有,那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特征会如此困扰你?
你是否同意,我们应该根据人爱上帝的程度来爱此人?如果不同意,你认为我们对他人的爱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思考题 23 属灵之爱是爱人的良善
人常说:“我爱这样的人,是因为这个人爱我,对我好”。但是,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去爱他人,并不是发自内在地去爱,除非我们自己热爱做良善之事,并因此而爱他们所行的良善。如此行者专注的是仁爱,而前者专注的是友情,友情并不等于仁爱。
当我们爱他人是出于仁爱时,我们就与他们行的良善联结起来,而不是他们个人,除非他们也一直在投身善事。这样,我们就是属灵的,是在灵性上爱我们的邻舍。然而,如果我们爱他人只是出于友情,我们就把自己与他们个人联结起来,包括属于他们的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死后很难把自己和陷于邪恶的人分隔。而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是能够的。
仁爱通过信仰达成这种区分。因为信仰是真理,当我们经由真理有了真正的仁爱时,就会仔细观察,看清我们应该爱什么。当我们关爱他人、造福他人时,就会关注我们所做之事的益用品质。
《教义之信仰篇》21
核心理念
这是在澄清对于爱邻舍的另一个曲解:如果你爱一个人是因为他个人的缘故,那么无论此人如何优秀,你并没有真正涉入史威登堡所讲的“仁爱”或“仁慈”。然而,如果我们爱一个人身上的良善,我们就不仅是真正地爱他,而且还在灵性层面上与他联结。
反思
在上两个思考题中,我们要求你思考爱一个你不喜欢的人身上的优点。在本题的内容中,我们看到这样的爱不仅仅是共鸣,还能让我们在灵性上与一个人联结。在灵性上与一个人联结会使你有怎样的感觉?如果你不喜欢某人的性格,与其联结你会有什么感觉?
思考题 24 良善者总是善解他人
哪里缺少对邻舍之爱,那里就会有自爱,伴随着对任何不迎合自己之人的仇恨。所以缺乏对邻舍之爱的人,除了看到邻舍的恶之外,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如果他们在那人身上看到任何良善,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做出曲解。
被仁爱主导的人其行为方式则完全不同。
这些差异构成了这两类人的区别,尤其当他们进入来生时。那些缺乏仁爱的人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仇恨。他们想要审视并实际地评判每个人,只想找到他们的恶,心心念念一直要谴责、惩罚和折磨他人。
另一方面,那些被仁爱主导的人,甚至几乎看不到别人的恶,他们看到的是别人的种种良善和真实。当他们发现任何不良或虚假事物时,会做出良善的解释。这是所有天使的特征—从主获得的特征,主把一切坏事都导向良善。
《属天的奥秘》1079:2
核心理念
我们有从自己所爱的角度去看待他人的倾向:如果我们倾向于仇恨、愤怒或多疑,我们就会期望他人也是如此。抵制这种倾向的方法是关注他人的内在品性,因为那里居住着他们的善良。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个过程的下一步:如果我们是良善之人,就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而忽略不良的一面,或者给予最善意的解释。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任何事物中看到良善。史威登堡告诉我们,天使就是这样看我们的。
反思
你知道有些人总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吗?他们或许会被指责为过于乐观,甚至是天真。你是这样的人吗?上面的教导是否使你对如此观察人生有了不同的思考?
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良善、真实的眼光和心态,观看并解释不良和虚假,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补充问题。你觉得天使们会把自己的车留在犯罪高发地区不上锁吗?
思考题 25 爱他人者不做恶事
爱邻如己,简单地说,就是与人交往时要诚实、公平,不对人怀恨在心或睚眦必报,不对人恶语相向或诽谤他人,不与他人的配偶通奸,不对人做任何诸如此类的事情。难道有人不知道,人若做这些事情就不是爱邻如己吗?然而,人如果因为这样做既是对邻舍作恶,又是对上帝犯罪,因而不这样做,他就会诚实、公平、热忱、忠实地对待邻舍。既然主也是如此行的,这样就会与主相互联结。
当与主有了相互联结,那么我们无论为邻舍做什么,都是出于主。无论出于主去做什么,都是良善的。
《圣治》94
核心理念
在这里,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爱他人。你是否注意到,这个清单上的一些内容,例如,不诽谤和不奸淫,是直接取自十诫的?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发现他人的优点当然属于我们要做的事,但诫命也提供了具体的要求,要我们遵守以避免冲突和伤害他人。
很显然地我们可以说,主从不做这些事。但要想一想这其中的含义:上帝不恨人,不发怒,也不寻求报复。然而你曾经多少次读到过上帝愤怒的形象?史威登堡不仅告诉我们,爱的源头不是这样的,他还给我们提供了与主联结的方法。
反思
相信上帝会发怒或寻求报复,这样的信仰是否曾经影响着你的心灵作为?你认为这样的信仰有什么好处或坏处?说无论人做了什么,上帝都只会爱人,对于这样的理念你有何反应?
思考题 26 抵制仇恨恐惧与体验神性之爱
任何人都能从思想上把握,从理智上看到,只要我们坚决不偷不骗,我们就爱诚实、正直、正义;坚决不报复、不仇恨,我们就爱邻舍;坚决不通奸,我们就爱贞洁,等等。
然而,几乎没有人能从属天的、神性的高度理解,甚麽是诚实、正直、正义、爱我们的邻舍、贞洁,以及其他属天之爱的愿望,直到它们的对立面被驱除。一旦这些对立面被驱除,我们就会涉身其中,于是能从内心认识和看待它们。在这之前,有一层遮盖挡住了我们。它确实允许稍许天光照耀我们的爱,但只要这爱不能同等地爱它的配偶—智慧,它就不接受光。
《圣爱与圣智》419
核心理念
一旦我们开始践行抵制仇恨和恐惧—即使这些感觉是有理的—我们就会开始越来越多地体验到神性之爱。而当我们体验到这神性之爱和喜悦时,即使情势困难,我们的行动也会更容易地依从这些情感。不过,史威登堡告诫我们不要自满,因为这种心态很难持久,当我们回到旧的思维方式时,就容易自欺欺人,以为自己还保持着那种心态。
反思
你觉得体验到神性之爱会是什么感觉?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如果有,是怎样的情形使你获得这种体验?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好日子和坏日子—即能够体验到对他人的同情或爱的日子,以及远离那样心态的日子。你是否也有过这种经历?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打发坏日子的?
思考题27 爱主爱人能克服分裂
在基督教世界里,教义是区分教会的关键。在教义的基础上,人们称自己为罗马天主教、路德教(或福音派)、加尔文教(或改革宗)以及其他名称的教派。这些名称仅仅是出于教义。如果我们把对主的爱和对邻舍的爱看作信仰的核心要义,就不会有这些教派。如果我们如此行,那么这些区别就只是对信仰奥秘的不同领悟而已。真正的基督徒会把这类问题留给个人及其良心去处理。他们会在心里说:”人只要活得像个基督徒—即按主的教导去活,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这样做将会使所有不同的教会合而为一,所有仅仅由于教义而生的分歧都将消失,甚至一个教派对另一教派的仇恨也会在瞬间消融,主的国度就会降临世上。
《属天的奥秘》1799:4
核心理念
宗教信仰是人们经常用来判断对方的一个标准。在史威登堡生活的时代和地域,最深刻的分歧是不同基督教派之间的分歧。在现代西方社会,我们仍然看到不同宗教之间人们的怀疑和不信任,也看到宗教徒和非宗教徒之间的裂隙。因此我们可能会问:史威登堡关于人类的这个愿景能否实现—即人类团结起来,人人都把爱作为其信仰的核心要义。
反思
你是否曾经经历或目睹过,两个或以上的人因教义及其细节的解释而发生冲突?联系之前对不同类型的爱的讨论,你经历的这些冲突中,双方爱的动机是什么?在你看来他们是否有能力,使双方的爱都得以成全?
在你看来,一个不信宗教的人能对邻舍有爱的作为吗?即使他不信上帝,也会有对神性的爱吗?会或不会,为什么?
第五部分 多样性之美
差异往往会成为滋生分歧的温床。但也可以换个方式看待它:也许我们与众不同之处能使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呢?
思考题 28 整体的完美有赖于内在的多样性
每一个完美的整体都由各种元素构成,凡没有各种元素构成的整体就真的啥也不是。它没有形态,于是也就没有品质。然而,当一个整体确实由各种元素构成,而且这些元素每一个都以完美的形态,与系列中的下一个元素联系在一起,就像惺惺相惜的朋友那样时,这样的整体就有了完美的品质。那么,天堂是由各种元素以最完美的形态组合成的整体。在所有形态中,天堂的形态是最完美的。
从每一个感动我们感官和心灵的美丽、魅力和愉悦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所有完美的基础。它们无一例外地从许多成分的和谐一致中产生并流露出来,无论是同时并存的,还是先后有序的;而不是源自缺乏多样性的单一单元。所以我们说,多样性产生愉悦,并认识到愉悦取决于多样性的品质。
《天堂与地狱》56
核心理念
每一个完美的整体都有其内在的多样性。如果所有成分都是一样的,那么整体的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请注意,这里并没有说天堂的完美,是因为每个人都一样;相反,天堂的完美是因为那里的众人,每一个都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反思
你看到世界上多样性的美吗?如果看见了,请举出一些例子。
我们人类也倾向于发现相同中的美,比如重复的图案和对称的形状。对于这种类型的美和上述的多样性之美,你可否做出比较?
具有差异的人群与均质相似的人群有什么不同?想象一下,比较天堂与世上的社群时,你会有怎样不同的描述?
思考题 29 对比善恶有助于提升心性
依照神性设计,万事都有始有终。这既是整体的模式,也是整体中细节的模式。这样的设计允许万物都有多样性,从而允许万物各有其品质。任何事物的品质,都会经由对比对立面而趋于完美,这些对立面与之的差别或多或少。
黑暗让我们体会到光明是何等美好,寒冷让我们体会到温暖是何等美好。同样地,大家肯定也都认识到了,谬误让我们体会到真理是何等美好,邪恶让我们体会到良善是何等美好。
《真实的基督教》763
核心理念
在前面的思考题9中,我们看到,有时候允许邪恶的发生,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和理解它是什么,有什么影响。作为爱与恨的混合物,我们的忧伤情绪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内心的爱。我们经历的忧郁日子使我们能更加珍惜美好时光。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阴暗面”的一个益处:使我们更加欣赏在他人身上看到的良善品质,从而使我们的心性变得更像天使。
反思
想一想你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那些使你快乐并支撑你度过艰难时期的美好事物。什么样的黑暗能帮助你更好地欣赏光明?
现在,想想你自己内心需要改变的东西—愤怒、恐惧或仇恨的根源,它的反面是什么?你内心是否也有这些反面事物?深思与你内心黑暗相对立的东西,能否使“光明”照亮你的内在自我?
思考题30 完美离不开差异
在天堂这个“最大的人”中,位于头部的天使,在一切良善上优胜于他人。事实上,他们处于仁爱、和平、天真、智慧、聪明之中,由此也住在喜乐与幸福之中。这些特性流入我们的头部,属于头部以及与头部对应的各处。
位于此“最大的人”即天堂胸部的天使,处于仁爱和信心之良善中;这些特性流入我们的胸膛,以及与之相关的各处。而那些位于“巨人”或天堂的腰部,以及生殖系统的天使,则处于婚姻之爱中。
位于脚部,即最外侧天堂的天使,拥有的良善称为“属灵自然之善”。位于臂部和手部的天使,拥有源自良善之真理的权能;位于眼睛部位的天使,善于领悟;位于耳朵部位的天使,善于关注和顺服;位于鼻子部位的天使,敏于察觉;位于唇舌部位的天使,因洞察与领悟而善于交谈。
位于肾脏部位的天使,则擅长于真理的寻求、分辨与净化;位于肝脏、胰腺、脾脏等部位的天使,则优胜于良善与真理的各样净化提纯,等等。上述各种特性都流入人们的相应部位,并与它们相配合。
天堂的这种输注,乃是流入各部位的功能和用途之中。由于这些用途源自灵性世界,就借着物质世界中的事物,而取了相应的形态,并在其中彰显其实效。这就是对应的由来。
《天堂与地狱》96
核心理念
在上面这段话中,史威登堡描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他们如何融入这最大的人—也就是人形结构的天堂。如前面思考题28讲的那样,如果没有如此众多不同类型的人,天堂根本就不能运行—即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然而,并非所有这些人都很有趣。例如,一个属于 “肾脏“的人,总是在探究别人的内心,希望分清好与坏,有时就会让人很讨厌。但这些不同类型的人,其内心都有善良的一面,每人都在尽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反思
你认为你会属于这个“最大的人”的哪个部分?为什么?
你和哪种类型的人容易相处?你和哪种类型的人不好相处?在那个“最大的人”的机体中,你觉得他们会处于什么位置?”
被造物的多样性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独一的神性之人内具有无限性。
思考题 31 世界的丰富多彩源自上帝的无限性
受造物的多样性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独一神人之中存在着无限事物。于是,在那个从祂首先放射而出的灵界太阳中存在着无限事物,这些无限事物显现在受造宇宙中,就这样反映出它们的形象来。这就是为什么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同的原因。于是在这物质世界的空间背景下,以及在灵性世界的空间表象中,我们目光所及见到的事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是总体的特征,也是具体细节的特征。
《圣爱与圣智》155
核心理念
世界上有如此丰富的多样性:众多不同类型的动物、植物、矿物,以及可以通过组合不同成分来制造的东西。即便如此,一切存在之物仍然是上帝的一部分。事实上,正是上帝的无限性赋予了我们如此众多的独特性。正如史威登堡在《圣爱与圣智》155节后面所说的那样,”无限的事物在独一神人中是不可区分的一体”。所以,一切存在之物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神性。
反思
当我们说到某些事物 “融为一体”的时候,往往会想象两样事物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一切事物的核心都基本相同,但其表现又如此不同?你对其中的原动力作何设想?
如果一个群体成员之间有分歧,这群人还能团结吗?意见不一致或公然冲突怎么办?
思考题 31 爱主信主使生命与祂联结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事实是:没有任何一个社群能够完全并绝对地与另一个社群相同;而在一个社群内,也没有任何个人能够与别人完全相同。任何事物之内都有一个和谐统一的多样性。主将这多样性安排了秩序,从而使万事都趋向一个共同的目标。祂通过我们对祂的爱和信心来实现这目标,其结果就是联合。
《属天的奥秘》690
核心理念
在过去的几个思考题中,我们透过受造物中每个人和每件事的独特性,既看到其美丽,又看到其重要性。这种多样性并非偶然发生的,而是源自于神性在各个方面的无限性。并不是每一个从上帝而来的生命都会通过爱和信心而皈回到祂那里,但那些如此行的生命却成为了神性样式的一部分。从那一刻起,无论我们看起来多么不同,都联结在一个整体中。
反思
你有过经由神性之爱与他人联结的感觉吗?如果有,那感觉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你想象中那会是什么样子?
想象一个你所属的社群。社群里与你相伴的可能是你的家人、工作中的同事或者你的朋友们。你在这个社群中的角色是什么?你对社群的和谐做出了什么独特的贡献?
在这段教导中,史威登堡说,主正在驱使万事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你认为这个目标是什么?
乘着鹰的翅膀
布道:关于主对新教会的保护
杰里米-F-西蒙斯牧师
教导:启示录12:1-9,13-17;《属天的奥秘》8764;《诠释启示录》759
于是有大鹰的两个翅膀赐给妇人,叫她能飞到旷野,到她自己的地方(启示录》12:14)。
启示录第12章中,身披太阳的女人当场出现时并没有攻击龙的意图。但是,龙知道她将要出生的孩子,是要 “用铁杖瞎管万国的”,将使龙在这个世上无处容身。龙最好的选择是在他弱小的时候结果他。
本章故事讲述的是龙的计划如何被挫败,孩子和女人如何逃脱并得到保护。而我们这里的主题是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以及这个故事今天的现实意义。
首先,孩子一出生,就被 “提到神和祂的宝座那里”。没有任何延迟,没有暴露在龙的面前,这是全然的保护。
孩子就是新教会的教义,他一出现就立即被天使保护在天上。(《揭秘‘启示录’》545) 教义本身是无懈可击的,这里不打算多说。故事的关键不在孩子这里。
但这个女人是脆弱的,她就是新教会本身。从故事开始,她就在挣扎。她分娩时的痛苦呼喊代表了 “由于龙所代表之人的反对,教义难以被接受”。(同上,535)出于同样的原因,孩子一出生她就逃走了。
她逃到贫瘠而荒凉的旷野,在那里她将以某种方式得到支持。
这里的意思是,教会之人发现自己所处的灵性环境中,人们篡改或不再相信他们所拥有的真理,或者根本就没有真理,并对这些真理不感兴趣。(同上,546)
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是旷野对这个女人来说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但那里根本就不安全。她仍然处于龙的威胁下,她所处的环境不能为她提供保护。然而,她确实找到了安全。于是我们要讨论的是:这是如何发生的?
旷野的安全
尽管是在旷野,为什么她在一个 “神给她预备的地方,叫她在那里被养活”?答案在紧接着的事件中给出。在旷野中被养活意味着新教会将继续存在,甚至成长,尽管很少有人相信它的教义。
在女人逃跑的那一刻,龙受到了攻击,无法追赶她。米迦勒和他的天使与牠战斗,”天上有了战争”。”米迦勒”不是一个单独的天使长,而是那些相信和跟随主的人在天堂的群体。(同上,548)有趣的是,我们在著作中被告知:
那些称为米迦勒的人主要来自远古天国。他们持守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之中还有些外邦人,以及来自各地现已成年的儿童。(《灵界经历》5747)
当然,天堂里的战争是不用武器的,那是谬误和真理之间的较量。天堂里事实上也不存在战争,因为谬误在那里不能容身。而这里所谓的战争争的是什么样的理念属于天堂,什么样的不属于。
既然基督教的状况如此脆弱,那么这些远古之人的智慧发挥作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米迦勒人似乎越来越多地来自基督徒。(《揭秘<启示录>》564)
米迦勒和他的天使打败了龙,”天上再也没有牠们的地方”。就是说,龙所教导的东西被证明是不正确的,它们不属于天堂。
如果认为这事件就此结束,并且这个女人现在安全了,似乎就太好了。但龙被摔下来只意味着牠被赶出了天堂。米迦勒没有随着下到地上来保护这女人。但是她有其他的保护手段,对于那些喜欢新教会的人来说,这个故事到这里变得越发有趣。
大鹰的两个翅膀
被摔到地上激怒了龙,牠逼迫这女人。然后,她被两种特别的方式保护起来。第一种是用翅膀:
女人得了大鹰的两只翅膀,可以飞到旷野,到她自己的地方,在那里被养活一载二载半载。
根据《揭秘<启示录>》的记载,这些翅膀代表 “当新教会还只存在于少数人中时,神对它的谨慎和保护”。(《揭秘<启示录>》561)
这里除了说主在看守教会外,似乎没有说更多。但其中有更多的内涵。鹰及其翅膀代表主的权能、敏锐洞察和通达。在那很少有人同意这教义的旷野中,祂能察觉并防范有害的事物。
《诠释<启示录>》的解释略有不同,这也是一个补充。我们很幸运地同时拥有《揭秘<启示录>》和《诠释<启示录>》,它们的解释略有不同。《诠释<启示录>》是先写的六卷,神秘地在22章启示录的第20章终止。尽管准备出版,但(史公生前)从未出版。然后,《揭秘<启示录>》被写成,只有两卷却出版了。它更短、更直率。而《诠释<启示录>》则有很长的讲述,引用了圣经的许多段落。这两部作品说的基本上是相同的事情。它们彼此并不矛盾,但也有区别。
两个翅膀的含义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两者的区别。以下是《诠释<启示录>》的说法:
大鹰的两个翅膀,象征着属灵智慧和谨慎,这是主赐给那些属教会之人的。” (《诠释<启示录>》759)
《揭秘<启示录>》说的是主对教会的谨慎,《诠释<启示录>》谈的是主如何将这谨慎和智慧赐给人们。这相当于同一件事,因为智慧唯独是祂的。但前者向我们确保主的保护,后者则提醒我们,这样的依赖需要使用祂赐予我们的手段。
在一个似乎很少有人喜欢其教义的世界里,新教会如何才能生存?
一方面的答案是,那些热爱新教会的人无需感到焦虑。主正在不断地运作,使世界准备好接受女人之子所意指的教义。人间更大的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朝向新的灵性时代行进,即著作中所说的新教会。技术的发展,教育的传播、信息的获取和其他许多事物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虽然在我们看来似乎不是这样的,但世界正不断地变得更加和平,更少暴力,更少饥饿和疾病,而基督教则继续迅速发展。引导这些巨大运动的因素是如此复杂和微妙,唯有主才能使之成就。
另一方面的答案是,那些热爱新教会的人应该尽其所能,以聪明智慧引导这个世上的组织去推广新教会。总会有一些文化潮流对真正的灵性构成威胁,需要看到、认识并抵制它们。我们这样的教会组织需要用自己最佳的判断来为此作出贡献。
这两个答案都蕴含在翅膀的含义里。这就是为什么在圣经中经常提到翅膀作为保护的手段。主对摩西说:
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何将你们背在鹰的翅膀上,带来归我。(出埃及记19:4)
又如鹰搅动巢窝,在雏鹰以上两翅搧展,接取雏鹰,背在两翼之上。这样,耶和华独自引导他。(申命记32:11-12)
祂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祂的翅膀底下。(诗篇91:4)
归根结底,这些柔软而美丽的羽毛代表着主爱的力量和保护。
龙的洪水
然而,要逃离龙并不那么容易。龙毫不畏惧,继续追赶她,这次牠 “从口中喷出水来,像洪水一样追赶女人,要将她冲走”。
龙的洪水激活了故事里第二种形式的保护:
大地却帮助女人,开口吞没了从龙嘴里喷出的洪水。
这里,《揭秘<启示录>》和《诠释<启示录>》又有不同但互补的解释。《揭秘<启示录>》是这样说的:
这个象征的意思是,龙的追随者所提出的大量源于谬误的推理,在由米迦勒所组成的新教会提出的,对属灵真理的合理理解面前毫无意义。(《揭秘<启示录>》564)
洪水是指谬误思潮的洪水,而大地帮助女人指的是新教会的教义对每一个谬误都有答案。这里的 “米迦勒们”一如既往地,能够利用这些 “理性理解的属灵真理” 来为新教会辩护,使其免受这些常常令人困惑的攻击和指责。
《诠释<启示录>》的解释略有不同,那里说:
“那些未能掌握真理的教会人们提供了帮助,不接受那些将信仰与仁爱割裂之人的狡猾推理。” (《诠释<启示录>》765)
也就是说,全世界都有一些人不相信龙不断传播的谬误且有害的思想。学者和媒体经常为其宣扬的有害做法做出复杂的辩解,而普通人对此往往难以理解。他们依靠常识,最终可能会有助于这女人。新教会受到许多不同信仰之人的保护—他们抵制龙喷出的洪水。
这两种解释的重点归根结底是一致的,那就是龙的洪水是有答案的。重要的是,人们要知道这些答案,从而有能力避免被龙的诱人、看似合理、但最终有害并充斥仇恨的观念所迷惑。
所有这些因素汇集起来,保护了这位身披太阳的女人。她活了下来,而且不再被提及—尽管我们常常认为她在第21章作为圣城新耶路撒冷返回。龙继续向她其余的后代开战,直到第20章牠被锁在无底坑里。
这个故事说的是新教会还只存在于少数人中间时对它的保护,这密切关联着我们这些热爱、认同新教会,相信并遵循其教义的组织和教会之人。
主赐予这个教会翅膀,使龙的洪水被吞噬。即使当主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引导世上的事件及其趋势时,这翅膀也会提升新教会,从而能看到对其保护的手段。洪水被理性领悟的属灵真理所吞没,这些真理对于谬误的观念都有答案,而其他因素引导世界各地的人们抵制与之相同的观念。
这些是人们在为新教会祈祷时欢庆的事情。这只是圣城新耶路撒冷降临故事的一部分,以及它给世界带来的和平。
我要永远住在你的帐棚里;我要投靠你翅膀的庇护。(诗篇61:4)
阿门
天堂的婚姻
约翰·奥德纳牧师
天堂必是幸福
每个人都知道,天堂应该充满了幸福。大卫在诗篇中写道:”在你面前有丰盛的喜乐;在你右手有永远的福乐”(诗篇16:11)。有些人想知道天堂的福乐是否包括已婚伴侣继续他们的关系。
显然,有些婚姻是非常幸福的,有些则是不幸福的。有些人是为了真爱而结婚,有些人是为了方便、财富或快乐而结婚。有些人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彼此,并全心全意地希望与对方同心同德,分享他们的整个生命,而有些人在一起是因为家庭的安排或环境的压力。
由于婚姻的差异如此之大,那麽婚姻是否会在来生继续的问题就涉及另一个问题: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撒都该人的问题
当撒都该人问耶稣来世的婚姻问题时,祂的部分回答是:”在复活的时候,人既不娶,也不嫁”(马太福音22:23-33,马可福音12:18-27,路加福音20:27-40)。有些人认为这意味着所有的婚姻都随着死亡而结束,天堂里的人被剥夺了所有的性爱和对伴侣的爱。事实上,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断言。耶稣说,复活后的我们会变得如同天使,但祂从未说过天使是单身或无性状的、无性别的存在。当我们更仔细地看耶稣的话语时,可以看到祂从未说过真爱随着死亡而结束。
问这个问题的撒都该人并不是真诚地寻找答案,而是在寻找一种让耶稣难堪的方法。他们不相信死后的生命,所以他们试图设计一个关于死后生命的问题,让耶稣无法回答。这不是一个丈夫满怀真爱的提问:”我将在天堂与我的妻子在一起吗?” 这甚至不是关于爱情和婚姻一类的问题。撒都该人问的不是正常的婚姻或为爱而结婚,而是一种被称为 “娶寡嫂”的法律安排,它只是为了给无后之人提供后代。摩西律法规定,如果一个已婚男人死后没有后代,他的兄弟可以与寡妇结婚,并生下一个孩子,从而继承死去兄弟的名份和财产(申命记25:5-6)。在这种婚姻安排中,活着的兄弟只是成为一个代理父亲,为他死去的兄弟提供一个儿子。人们很难设想这种安排会存在于天堂,那里不关心物质遗产或肉体的后代。
在另一处提示里,耶稣特别提到天堂里没有 “娶寡嫂的婚姻”,祂说那些复活的人没有嫁娶,”他们也不会再死”(路加福音20:35-36)。没有理由认为不朽(不再死亡)会中断某人的婚姻,所以”他们不结婚是因为他们不死”的说法至少是相当令人困惑的。另一方面,”娶寡嫂”的婚姻只能在前一个兄弟死后发生,所以在来世没有死亡的情况下没有理由发生这种婚姻。
在那个时代,婚约一般是由新郎和新娘的父亲签订的。新娘在这个问题上很少有发言权。妇女几乎被当作财产对待。在婚姻中 “被赐婚”意味着她们可能被父母给予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创世纪24,21:21),或者作为奖励赐婚(士师记1:12;撒母耳记上17:25)。她们可以被买卖(创世记29:20,路得记4:10,何西阿书3:2,12:12),甚至被绑架(士师记21:21-23)或在战争中被俘(申命记21:10-14)。撒都该人编造了一个故事:七个兄弟先后与同一个女人结婚,他们都无子而亡。他们问:”这个女人将是谁的,因为他们都有过她”。也可译为:”她将属于谁,因为他们都占有了她”。
希腊语”婚姻”一词的含义
希腊语中的 “赐婚”(gamidzo)是一个与名词 “婚姻”(gamos)有关的动词,但这两个词的内涵并不相同,尽管它们的词根相同。相比之下,英语名词 “woman”(女性)具有积极的内涵,但动词 “womanize”(沾花惹草,或嫖娼 -译者注)则相当消极。新约圣经从来没有用 “赐婚”(gamidzo)来指一个幸福、自由、有爱的婚姻。相反,耶稣用它来描述这种 “娶寡嫂的婚姻 “和洪水之前的婚姻(马太福音24:38,路加福音17:27),当时地上充满了暴力和邪恶,神的儿子们看到人的女儿,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创世纪6:1-5)。保罗使用这个词指的是在困境中因自己无法控制而被安排的婚姻(哥林多前书7)。被 “赐婚”总是指一种不太理想的安排。
这就是主所说的那种世俗的联姻,当祂说:”这世界的孩子们有娶有嫁,唯有算为配得那世界,并从死里复活的人,也不娶也不嫁。”(路加福音20:34)。耶稣说在复活的时候,他们既不娶也不嫁,根据这些词在其他地方的使用方式,这意味着天堂里没有为情欲的结婚,没有包办婚姻或买卖妇女。
与此相反,表示婚礼或婚姻的希腊名词(gamos)总是使用在积极的意义上。耶稣在婚礼上行了祂的第一个神迹(约翰福音2:1),并说天堂就像一场婚筵(马太福音22:1-14,25:1-13)。此外,我们与主的关系也像婚姻。约翰写道:”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祂的妻子也自己预备好了”(启示录19:7)。后来,他看到圣城作为主的新妇和妻子,从神那里下来,”像新妇为丈夫妆饰准备好了一样”(启示录21:2,9-10)。
真正的婚姻之爱如同上帝之爱
当上帝最初创造人时,祂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他们,有男有女(创世纪1:27,5:1-2)。祂观看一切祂所造的都很好(创世记1:31),就赐福给他们(创世记5:2)。如果一切都很好,为什么死后不能继续呢?耶稣说:”他们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一体的。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马太福音19:6,马可福音10:9)。如果上帝把他们连在一起,难道这联结死后就不存在了吗?”我知道神一切所做的必永存”(传道书3:14)。
耶和华上帝说:”人独居不好”(创世纪2:18)。”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休妻的事和以强暴待妻的人都是我所恨恶的”(玛拉基书2:16)。如果祂讨厌休妻,为什么要通过死亡使每一个妻子和丈夫分开?有许多经文将上帝和祂子民之间的关系比作婚姻。”我从你旁边经过看见你,看哪,正是你渴慕爱情的时候。。。又向你起誓,与你立约,你就归我。这是主耶和华说的”(以西结书16:8)。”造你的是你的丈夫” 祂说(以赛亚书54:5)。”我做你们的丈夫”(耶利米书3:14)。”我必聘你永远归我”(何西阿书2:19)。”我以永远的爱爱你”(耶利米书31:3)。我们与主的关系是一个蒙福的、属天的、永恒的关系。难道我们与上帝的结合能比作被死亡终结之事,与天堂无份吗?或者难道婚姻不是被祝福的、属天的、永恒的关系吗?
通奸、贞洁和独身也是象征性的
有爱的婚姻就如同在天堂里与主亲近,而基于情欲的关系则代表着引诱我们远离主的东西。通奸如同偶像崇拜,当主的子民犯罪并远离祂时,他们就被比作妓女(以西结书16章,何西阿书2章)。当他们回到祂身边时,就被称为 “以色列的处女”。”以色列的处女啊,我要再建造你,你就被建立! …以色列的处女啊,你当回转,回转到你这些城邑”(耶利米书31:4,21)。
对主忠诚的人被象征性地称为处女。”这些人未曾沾染妇女,他们原是童身。羔羊无论往哪里去,他们都跟随他。他们是从人间赎来的,作初熟的果子归与神和羔羊。在他们口中察不出诡诈来,他们在神的宝座前是没有瑕疵的”(启示录14:4-5)。这并不是说只有真正的处女才能上天堂,而是说如果我们持守自己远离邪恶的欲望和欺骗,我们就是象征意义上的处女。
同样,当耶稣赞美那些 “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人”(马太福音19:12)时,祂并不是说我们都应该按照字面之意阉割自己,而是说我们不应该与自己破坏性的欲望 “婚配”,无论是性的方面抑或只是自私。任何脱离邪恶、忠于主的人,无论是否结婚,都是象征意义上的 “处女”或 “太监”,或 “未曾沾染女人”的人,是”既不娶也不嫁”的人。
爱超越死亡
通常,当某人的配偶去世时,未亡人因想到他们最终将在天堂相聚,他们的关系会像以前一样继续,于是感到安慰。对于那些真正相爱的人来说,他们心中的愿望是再次相聚。任何时候,当我们与深爱之人分离时,都会感到悲伤,并渴望重聚。大卫为他死去的儿子感到悲伤,但他知道死后会见到他:”我能使他回来吗?我必往他那里去,他却不能回到我这里来”(撒母耳记下12:23)。当马大和马利亚失去他们的兄弟拉撒路时,耶稣向他们保证:”你兄弟必然复活”(约翰福音11:23)。当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的小偷要求耶稣在来世记念他时,耶稣说:”今天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23:43)。如果兄弟将与姐妹团聚,父母与子女团聚,老师与弟子团聚,那么相爱的伴侣不也将团聚吗?
有许多东西不能超越坟墓。我们不能带走自己的金钱或财产,但爱却能长存。”爱能凡事包容….凡事忍耐。爱永不止息”。虽然语言和知识将会消失,但爱将继续存在(哥林多前书13:7-13)。”因为爱如死之坚强…是最炽热的烈焰…爱,众水不能熄灭,洪水也不能淹没”(雅歌8:6-7)。
已婚伴侣若真正相爱,是主把他们带到一起,使他们彼此的爱。“如果他们活着,是为主而活,如果他们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他们或生或死都是主的”(罗马书14:8)。”按照主的安排,女人不可没有男人,男人也不可没有女人”(哥林多前书11:11)。对于那些渴望死后与真爱之人共处的人,主给出承诺:”你们祈求,就必赐给你们”(马太福音7:7,路加福音11:9)。”你们若住在我里面,我的话语也住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约翰福音15:7)。”当以耶和华为乐,祂必将你心里渴望的赐给你”(诗篇37:4)。
悔改
约翰·奥德纳牧师
当有人伤害我或我所爱的人时,我会变得不安或愤怒。我希望伤害者停止伤害他人。在某些情况下,我可能会施行惩罚。例如,如果一个孩子正在伤害另一个孩子,我会让他住手。我的首要目标不是报复或造成痛苦,而只是要终止伤害。如果我能够避免惩罚,而是通过转移注意力、讲道理或强化积极行为来阻止伤害行为,那就更好了。
在圣经中,上帝经常要求人们悔改。我们很容易把这看作是复仇上帝发出的威胁,好像上帝在说:”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会让你受苦。” 但上帝不希望我们受苦,当祂呼吁悔改时,祂的本意是在说:”不要再互相伤害了!” 我们人类喜欢报复,所以当别人伤害我们时(如,要得到凌驾我们的权力,夺取我们的东西,或者只是为了好玩),我们就会回击他们。然后他们又来伤害,我们再以伤害回击。由于这是他们先动的手,所以我们觉得自己的反击有道理。上帝知道我们就是这样做事的,整个过程导致更多的痛苦。祂警告我们:”如果你伤害别人,你也要得到伤害”。于是当我们从中遭遇痛苦时,就责备上帝,因为祂知道那些人会反过来伤害我们,却没有阻止他们。那些人让我们受苦,一定是来自上帝的惩罚。因此,对”停止互相伤害”的整个理解变成了 “你很坏,所以你应该遭受痛苦,否则我也要让你感到难受。” 于是,我们最终感觉到的不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上帝,而是一个愤怒的、惩罚性的上帝,祂和我们一样具有报复性,甚至更强。
当上帝以耶稣基督的人身现于世上时,祂向我们表明,祂是一位充满爱和同情心的上帝,希望结束人类的痛苦。然而,耶稣比旧约的先知们更多地宣讲悔改。悔改的希腊语是metanoia,字面意思是 “心灵改变”。当耶稣告诫人们要悔改时,祂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感到难过或害怕上帝的惩罚,而是说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心灵—摒弃旧的思想和意图,汲取一些新的进来。是的,还是那最初的告诫—停止互相伤害,否则你们将遭受痛苦—但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减少人间痛苦。核心的信息很简单—就是爱上帝和爱邻舍。但除非我们摒弃伤害性的、报复性的意念,代之以那些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意念,否则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当然应该听从耶稣关于悔改的教导,还应该认识到,悔改并非怀着不健康的负罪感和茫然恐惧上帝的愤怒,而是要采取非常简单、积极的步骤以改变你的心灵:停止伤害,开始友爱!有鉴于此,让我们看看圣经如何说悔改。
耶稣教导悔改
当耶稣开始讲道时,祂首先的信息就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 马太福音4:17, 马可福音1:15) 祂说祂来的目的就是要叫罪人悔改。(马可福音2:17,马太福音9:11-13,路加福音5:32)”你们若不悔改,就都要灭亡。”(路加福音13:1-5)在整个传道过程中耶稣一再重复这一信息,斥责那些不悔改的人。(马太福音11:20,12:41)
许多年后,耶稣在启示录给七个教会的信中又强调悔改。祂告诫以弗所教会说:”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快快地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 (启示录2:5)对撒狄的教会,耶稣说:”所以要记念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持守,并要悔改。”(启示录3:3)又对老底嘉教会说:”你们要发热心,也要悔改。”(启示录3:19)悔改也是给推雅推拉(启示录2:21-22)和别迦摩教会信息的一部分。(启示录2:16)
门徒们宣讲悔改
为了给耶稣铺平道路,施洗约翰宣讲同样的信息:”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马太福音3:2)”他往约旦河一带的地方去,传悔改的洗礼,叫人的罪得赦。”(路加福音3:3, 马可福音1:4)
后来,当耶稣差遣祂的门徒时,他们也宣扬悔改,无论是在祂复活之前(马可福音6:12)还是复活之后。(使徒行传2:38,3:19,5:31,3:26,8:22,17:30)耶稣说,”基督必要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并且要奉祂的名向万民传讲悔改和赦罪。”(路加福音24:46-47) 所以他们传递了这个信息:”神现在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使徒行传17:30)
天使喜欢悔改
甚至天使也在寻查我们的悔改。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路加福音15:7,10)
圣经从头到尾都在教人悔改
悔改的信息贯穿整本圣经。虽然 “悔改”这个词用得不多,但弃恶行善的信息是一致的,从警告亚当和夏娃不要跟随自大的蛇开始(创世纪3),到警告该隐:”你若行的好,岂不蒙悦纳?你若做的不好,罪就伏在门前了。”(创世记4:7) “停止作恶,学习行善”(以赛亚书1:16-17)的信息几乎在后面的每一个故事里延续着。这里简单的信息是,不良意图导致坏的结果,良善意愿将有好的结果。主在以西结书中说:
“恶人若回头离开所做的一切罪恶,谨守我一切的律例,行正确与合法的事,他必定存活,不致死亡。他所犯的一切罪过都不再被提说,因他所行的义,他就必存活。主耶和华说:恶人死亡,岂是我喜悦的吗?不是喜悦他回头离开所行的道存活吗?” (以西结书18:21-23)
正如耶利米所写的:”耶和华也从早起来,差遣祂的仆人众先知到你们这里来,只是你们没有听从,也没有侧耳而听,他们说:‘你们各人当回头,离开恶道和所作的恶’”。(耶利米书25:4-5)
我们必须悔改才能得救
有些人说,我们得救唯独靠着信,因此不需要悔改。但圣经经文表明,悔改是得救并与上帝联结的必要条件。
“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不会后悔的悔改,以致得救;但世界的忧愁就生出死来。”(哥林多后书7:10)
“耶路撒冷啊,你当洗去心中的恶,使你可以得救。虚妄的意念存在你心里要到几时呢?”(Jeremiah 4:14)
“所以,你们要悔改、回转,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舒畅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使徒行传3:19)
悔改的洗礼
基督徒有时会争论洗礼是否是救赎的必要条件。耶稣说:”信而受洗的人必得救。”(马可福音16:16)如果我们认为洗礼不过是一种洒水、蘸水、洗水或浸水的仪式,那么,要得救必须洗礼的说法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样一个简单仪式的行为怎么能确定使人获得永恒幸福呢?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洗礼是悔改的象征和提醒。约翰 “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马可福音1:4,马太福音3:11,路加福音3:3,使徒行传13:24,19:4)洗礼的含义包括 “承认自己的罪”。(马太福音3:6)洗礼洗净身体,象征着灵里的洁净。洁净良心的洗礼是我们得救所需的。”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彼得前书3:21)这就是为什么彼得说:”你们要悔改,各人要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使罪得赦。” (使徒行传2:38)
如要悔改,我们必须知道何为善恶
我们已经看到,圣经中有许多经文告诉我们要悔改,或者说要远离罪行与邪恶。由于这对我们的救赎至关重要,所以也有许多经文告诉我们如何悔改,或如何克服我们生命中的邪恶。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或伤害。如果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区别,又怎么能避恶行善呢?
“祸哉!那些称恶为善,称善为恶,以暗为光,以光为暗,以苦为甜,以甜为苦的人。祸哉!那些自以为有智慧,自看为精明的人。”(以赛亚书5:20-21)
“他们要教导我的子民区别圣和俗,使他们辨别洁净的和不洁净的。”(以西结书44:23)
“因为我的百姓是愚昧的,他们不认识我。他们是愚昧的孩子,没有聪明,有智慧作恶,没有知识行善。”(耶利米书4:22)
“她的祭司强解我的律法,亵渎我的圣物,不分别圣的和俗的,也不使人分辨洁净的和不洁净的,又遮眼不顾我的安息日;我也在他们中间被亵渎。”(以西结书22:26)
我们可以从圣经了解到应该避免哪些恶行。
“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谨守你的话。”(诗篇119:9)
“耶和华啊,将你的道显给我,将你的路教导我。以你的真理引领我,教导我,因为你是救我的神。我终日等候你。。。耶和华是良善正直的,所以祂必教导罪人走正路。祂必按公平引领温柔的人,将祂的道路教导他们。”(诗篇25:4-5, 9)
“所有的经文都是神所默示的,对教训、责备、改正、教导人学义都有益处。”(提摩太后书3:16)
“神的道是活的,是有大能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能辨别心中的想法和意图。”(希伯来书4:12)
十诫是通往天堂的道路(马太福音19:17-19,马可福音10:17-19,哥林多前书6:8-10,启示录22:14),主要是告诉我们不应该做哪些恶事,让我们知道悔改是主对我们一切要求的核心,也引导我们知道自己需要克服哪些恶行。我们可以说,悔改只是选择遵循主的诫命。”转离你的恶行,遵守我的诫命。”(王下17:13)
要悔改就必须省察自己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省察自己的行为!” (哈该书1:7)
“我们要深深省察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耶利米哀歌3:40)
“我思想我所行的道,将转步归向你的法度。”(诗篇119.59)
“要省察自己是否在信仰中生活;你们要检验自己。”(哥林多后书13:5)
“所以,无论何人,若是不配,却仍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在主的身、主的血上有罪了。但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我们若是先审判自己,就不至于受审了。”(哥林多前书11:27-28, 31)
我们可以请求主告诉我们需要克服的问题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行为的果子报应他。”(耶利米书17:9-10)
“我的罪孽和罪过有多少?求你使我知道我的过犯和罪过。” (约伯记13:23)
“谁能明白自己的错失呢?愿你除净我隐秘的过错。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容这罪辖制我,我便正直,免犯大过。”(诗篇19:12-13)
“耶和华啊,察看我,试验我,熬炼我的肺腑心肠。”(诗篇26:2)
“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篇139:23-24)
要悔改就必须承认我们的罪
当人们来到约翰面前接受悔改的洗礼以减轻罪孽的时候,他们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马可福音1:5,马太福音3:5-6)认罪是悔改的必要内容。主说:”背道的以色列人,回来吧。。。只管承认你的罪,承认你得罪了耶和华你的神。”(耶利米书3:12-13)
我们有一种倾向,就是批评别人的错误,而不对自己的错误负责。
“你这论断人的啊,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别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却做同样的事。”(罗马书2:1)
承认我们的罪就包括认识到不能通过指责别人而改善自己。相反,我们可以说:这是我的事。我对我所做的事负责,并要做出改变。“因为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加拉太书6:5)
大卫王为数点人口而忏悔时提供了一个认罪的例子:
大卫在数点百姓后,他的心责备他。于是大卫对耶和华说:“我行这事犯了大罪,现在求你除掉仆人的罪孽,因我所行的极其愚昧。”(撒母耳记下24:10, 17)
大卫在与拔示巴偷情后也承认:“求你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并洁除我的罪。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总在我面前。”(诗篇51:2-3)他再次写道:“我向你承认我的罪,不隐瞒我的恶。我说:我要向耶和华承认我的过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恶。”(诗篇32:5)
在赎罪日,大祭司要 “承认以色列人的一切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利未记16:21)在祷告中,但以理承认他的罪和他的人民以色列的罪(但以理书9:20)。所罗门写道:”遮掩罪孽的,必不兴旺;承认并弃绝罪孽的,必得怜悯。”(箴言28:13)约翰写道:”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1:9)
互相承认我们的罪也能有所帮助。雅各写道:”你们要彼此认罪。”(雅各书5:16)而耶稣说,当我们对某人怀怨时,我们应该在敬拜前与他们和解。(马太福音5:23-24)而且祂也支持我们向被自己冒犯的人表达自己的悔意。(路加福音15:18, 21; 17:4)
要悔改就必须向主求助
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力量战胜邪恶。当门徒们听说那些倚靠财富的人很难进天堂时,他们问道:”那么谁能得救呢?” 耶稣回答说:”在人是不可能,在神却不是,因为在神凡事都能。”(马可福音10:24-27,马太福音19:25-26,路加福音18:24-27)我们需要主的帮助。”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15:5) “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甚麽。” (约翰福音3:27)
雅各写道:“所以你们要彼此认错,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热心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各书5:16)。主自己告诉我们要祈祷:”赦免我们的罪……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路加福音11:4,马太福音6:13)。因为我们自己无法达成。当我们努力远离邪恶,祈求帮助时,主会倾听:
“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谦卑祈祷,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历代志下7:14)
“我说:‘我要向主承认我的过犯,你就赦免了我的罪孽’。为此,凡敬虔的人都要趁你可寻找的时候向你祷告。”(诗篇32:5-6)
在大卫承认了他数点人口之罪后,祷告说:”耶和华啊,我行这事犯了大罪,现在求你除去仆人的罪孽。”(撒母耳记下24:10)他写道:”我呼求的日子,我的仇敌都要转身退后。”(诗篇56:9)
当西门试图购买圣灵的力量时,彼得对他说:”你要悔改你的邪恶,祈求神,或许你心中的想法能得赦免。”(使徒行传8:22)
当尼尼微人听说因为他们的罪孽,灾难将降临到他们的城市时,国王下令祈祷和悔改:”人和牲畜都要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约拿书3:5-10)
要悔改就必须抵制邪恶
祈求帮助对抗邪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没有来自主的力量,我们就无法战胜邪恶。但是光祈祷本身并不能得益。在祈祷的同时,我们必须积极做事,清除自身的邪恶。主说:
“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地祷告,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满了血。你们要清洗、使你们洁净,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以赛亚书1:15-17)
“务要抵挡魔鬼,牠就必从你们面前逃跑了。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罪人哪,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清洁你们的心!”(雅各书4:7-8)
一遍又一遍的信息就是要停止做坏事。
“你们各人当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耶利米书18:11)
“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以赛亚书55:7)
“改正你们的所作所为。”(耶利米书7:3)
“凡称呼主名的人总要离弃不义。”(提摩太后书2:19)
要悔改就必须过新生活
悔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新的生命。
“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与祂一同埋葬,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罗马书6:4)
“恶人若回头离开所行的恶,行正确与合法的事,他必救活他的魂。因为他思量,回头离开所犯的一切罪过,必定存活,不致死亡。。。你们要将所犯的一切罪过抛弃,你们要造一个新心和新灵。以色列家啊,你们为什么死亡呢?”(以西结书18:27-28, 31)
“如果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看哪,一切都变成新的了。”(哥林多后书5:17)
“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给你们肉心。”(以西结书36:26, 11:19)
“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情欲的欺骗而变坏的;又要将你们思想中的灵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以弗所书4:22-24)
善待他人
过新生活的一个方面是行良善。主说:”应当离恶行善。”(诗篇37:27,以赛亚书1:16-17)一件事直接导致另一件!在离恶之后,我们应该做合法和正确的事。(以西结书18:21-22;33:14-16)在放弃了 “肉体的作为”,即各种邪恶之后,我们可以结出 “圣灵的果子,即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自制。”(加拉太书5:22-23)”凡知道行善而不去行的,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书4:17)
当人们来到约翰面前接受洗礼,忏悔并承认自己的罪时,他告诉他们要 “结出与悔改相称的果子”,这意味着在工作和与他人交往中要忠诚和诚实(路加福音3:8-14,马太福音3:8)。保罗也说过类似的话:“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总要劳力,亲手做善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以弗所书4:28)
过新生活的另一个方面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我们所做的伤害或窃取的财产进行赔偿。(出埃及记22:1-7;箴言6:30-31;以西结书33:14-16;路加福音19:8)
感恩
我们从主获得新生命,就会承认我们的心灵改变是通过祂的力量,而不是我们自己能做到的。”倚赖祂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以弗所书6:10) 我们请求祂的帮助,因为我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之后我们应该记住,是祂给了我们力量,使我们能抵制有害的欲念并从中回转。
“主啊,荣耀不要归与我们。要因你的怜悯和真理归在你的名下。”(诗篇115:1)
“不可忘记祂的一切恩惠。祂赦免你的一切罪孽,医治你的一切疾病。祂救赎你的命脱离毁灭。。。东离西有多远,祂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诗篇103:2-4,12)
“愚妄人因自己的过犯和自己的罪孽便受苦楚。。。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祂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祂发出祂的话医治他们,拯救他们脱离毁灭。啊!愿人因祂的良善和祂向人的孩子们所行的奇事赞美耶和华!”(诗篇107:17-21)
耶稣要我们在祂的桌上吃喝,为的是”纪念”祂。食物和饮料给身体提供能量,同样,主的爱和能力也滋养我们,给我们改变心灵的能力。于是通过圣餐,我们记住并感谢祂在我们里面的工作。
我们必须不断地悔改
耶稣说,如果一个兄弟在一天内忏悔七次,我们应该原谅他(路加福音17:4),甚至多达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18:21-22)。主向亚洲的七个教会发出了悔改的信息(启示录2-3)。这些人不是不信的人,也不是新基督徒,而是已经作为忠实的基督徒过了许多年的人。同样地,保罗的信息是在分享圣餐之前要省察自己(哥林多前书11:28),这是给每个人的,而不仅仅是新信徒。
主知道我们的灵是愿意的,但我们的肉体是软弱的。(马太福音26:41,马可福音14:38)即使成为基督徒之后,我们也会返回我们的弱点,屈服于我们肉体的欲望(加拉太书4:7,29;5:16-26;罗马书8:1-14)。”肉体”和 “灵”之间的斗争是一场需要你付出最大努力的战斗—”你要全心、全魂、全力”(申命记6:4)。“你们要靠着主,倚赖祂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要穿戴神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以弗所书6:10-11)”你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生命的冠冕。”(启示录2:10)
阅读圣言
布赖恩-W-基思牧师的讲道
读经:出埃及记24:3-7;申命记17:18-20;真实的基督教238
人们与这个新教会建立联系并不需要很久,就会知道人应该阅读圣言—旧约、新约和新教会的属天教义。教会的成员们或多或少都会这样做,我们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让人们自己去读圣言。
这个根源可以追溯到圣经的起始。十诫和其余的律法都是定期向人们宣讲的(出埃及记24:7;约书亚记8:34)。为王者被告知要每天阅读圣经以了解主,遵循其教诲,并保持谦卑(申命记17:19-20)。而当主在世上时,至少有六次当祂被质疑或挑战时,一开始祂就说。”你们没有读过圣经吗?” (马太福音12:5,19:4,21:16,21:42,22:31;马可福音12:10)。祂希望他们读过祂的话语,并从中有所收获。
于是在新教会中,我们有这样的训谕:”读经,信主,你就会明白建构你信仰和生命的真理”(揭秘启示录224:3)。而且我们被告知:”凡读经并由此认识主的教会,就如同祂王国的心和肺”(教义之圣经篇105,110;真实的基督教268,270;亚他那修信经2;圣经的字义和灵义17)。从本质上说,我们皈向并阅读圣言是教会的基础–无论在整体上还是我们的个人生命中。
如果我们的视力或许不如年轻时那么清楚,那麽聆听读经也同样有益用。因为 “读”也包括听。因此,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个短语: “听到或读到的真理”(属天的奥秘2701, 5340; 教义之圣经篇76; 揭秘启示录881; 最后的审判(遗稿)338; 诠释启示录545:3, 546:3, 547, 721:8; 也参阅:属天的奥秘10604:3, 圣经的字义与灵义7:2)。这意味着,在教堂里听读圣言或听录音,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我们经常听说,我们应该为天使的缘故去读圣言。这是真的—正如属天教义的许多段落所指出的那样(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259;天堂与地狱306;白马10)。但这效应不仅仅是某种模糊的 “天使喜欢如此”。相反,是以具体的方式影响着他们。
首先,当我们阅读圣经时,与我们相接的天使会学到新的真理(属天的奥秘2249:3)。想象一下吧—我们竟然可以与天使分享!而且不仅仅使他们学到新的东西:每当我们阅读圣经时,就会使他们澄清思想,能够抛开以前的错误观念和模糊理解(同上2249:3)。我们当然意识不到这一点,尤其是当我们读到尘世上的故事时,因为天使是在灵性上感知这些的。但这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为天使做的事情。
我们读经影响天使的另一种方式是触动他们的情感。正如属天教义所指出的:”有一道从主而来的圣洁流入与读经的人同在的善灵。” (属天的奥秘9419:2, 8972:2)。圣经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书,还蕴含着所有来自主的良善,所有可能存在的关爱的情感和积极的感受。实际上,当我们阅读时,就为主提供了一个灌输天使的管道,提升他们的灵性。
阅读圣经影响天使的另一种方式是,使他们眼前产生出征象来。看看瑞登堡曾经的经历:
当我读约书亚记第三章关于过约旦河的内容时,许多灵被强烈的欲望驱使,想要彼此描绘过约旦河的情景,因为迦南地象征着天堂,所以他们要进入天堂。于是他们获得这个机会,在整整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里,描绘出他们与家人和财产一起渡过约旦河的情景,约柜走在他们前面,停留在约旦河中间直到他们渡过约旦河。所有这些细节的描绘都极其美丽的展现在他们眼前……我时时感觉到他们是如何努力和急切的想渡过去,而当他们渡过之后,心中又是何等欢喜(灵界经历2289)。
他们想要实践这个圣经故事的愿望,被瑞登堡阅读圣经激励起来。因此,当我们读到经文的一些内容时,就会为灵们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更充分地融入圣经。
这导致了我们为天使读经的最后一个益用:这会使他们快乐!我们得知,这会使他们 “处于快乐的属天状态”(属天的奥秘3690:2,5398:3, 5249)。是的,天使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很多的快乐和幸福。但是,每当我们阅读圣经时,我们可以切切实实地加添这幸福,给他们一些他们本来没有的东西。
因此,阅读或聆听圣经的简单行为对我们周围的灵和天使有巨大的价值。但这对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影响。
很明显,我们在这样做时可以学到新的真理(属天的奥秘10400:2)。这可能是对我们以前以为自己知道的事物的新认识,或者是看到我们以前忽略的东西(诠释启示录941:2)。我们以前拥有的真理也会得到肯定或加强。否则,为什么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或6月19日再次听到这些故事,或者听到珍贵的诵读会让人如此高兴?
定期阅读圣言可以成为我们的指南,一次又一次地将我们引向主对我们生命设立的目的。这种不断的细微调整可以使我们坚守正道,提醒我们什么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而这个世界上的所有麻烦,尽管可能看起来如此巨大,但在主的宏伟计划中确实是小事。
不仅如此,我们还得知:”那些得到光照的人读经时就会看到主”(属天的奥秘9411; 教义之圣经篇57)。是的,我们在新约故事中非常明白地看到了主,在旧约和整个新教会著作中也同样如此。事实上,圣言中的所有真理 “都是反映主的不同镜子”(真实的基督教508(6), 6:2, 11:3; 揭秘启示录938:2; 新教会的邀请41) 。每一个最细小的理念都反映了主的某些方面,以及祂如何在我们的生命中运行。还有什么能比从祂的话语中看到祂更能感受到与祂的亲近吗?
这里的助益是:圣经在我们、天使和主之间建立起联结!我们得到教导说:
每个人都有天使相伴,他们感知他的思维。当他读经时,他们在灵义上理解经文,来自主的圣洁通过天使流入。于是,通过天使把天堂与人联结起来,归根结底是主通过天堂与人的联结(属天的奥秘10137:2, 5247:7) 。
这种联结也有利于我们的重生。虽然仅仅阅读圣言不能在我们内心建造天堂—这需要不断的悔改和每天的自我节制—但这是主在我们内心灌输良善的另一种方式。我们得到教导:”当人阅读圣经并从其中汲取真理时,主就会把良善附于其中”(婚姻之爱128)。当我们阅读圣经时,我们的 “内在或属灵心性看向主,于是主将其朝向自己提升。而与之相伴的低层或属世心性,便从我们的自我退离”(诠释启示录177:3,714:10) 。
还有更多的!如果我们带着一颗开放的心来到圣经面前,渴望学习圣经的真理,成为更好的人,那麽“著作”指出:”当我们阅读圣经时,一切邪恶和虚假都会被驱除,因为主此时启迪我们,引领我们”(属天的奥秘10638:2; 诠释启示录176:4)。仅仅阅读圣经就能消除根深蒂固的优越感、情欲或其他严重的邪恶,这是值得怀疑的。但这可以改变它们,减轻它们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因此,在帮助我们灵性成长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方式啊!
令人惊奇的是,这不需要很大的努力或时间。我们被鼓励”每天读经,一到两章”(诠释启示录803)。这需要多长时间呢?是洗澡的时间,还是浏览头条新闻的时间?花费很小的时间和努力,回报却可能是惊人的—不仅仅对天使—对于天使和我们自己都有益。对于那些由于身体的困难而觉得自己不那么有用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方法,可以使他们的生命以及灵和天使的生命产生真正的改变!
诚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主如何运行其间。我们得到教导说,圣经的真理 “带着天堂之光,流入人们的心灵,即使他们对此事实一无所知”(教义之圣经篇41)。令人惊奇的是! 主触动了我们的灵性,提升我们的属灵生命,而我们似乎只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情:每天花几分钟时间读经,并未觉察到明显的不同。
这也解决了我们在阅读中要理解多少圣经的问题。当然,圣经就是要让人理解的。如果我们看不到其中对我们的生命有意义的真理,就不会去读。主当然也以其作为与我们沟通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都发现有些部分很难,甚至不可能明白所发生的事情。
先知们谈到的一些城邦、人物或事件远离我们的经历,或者出埃及记和利未记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法律,或者著作中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内容,圣爱和圣智中叙述的离散层级,或者属天的奥秘中重生的微妙光景,都会使我们怀疑自己是否理解其中的内容。然而,我们得到保证:”光照射进来并带来启迪,尽管人不知道”(属天的奥秘10551:2;3480:2,1871,5466)。
因此,虽然我们可能倾向于阅读更容易理解的圣言部分,如诗篇、福音书或天堂与地狱,但确实值得去全部阅读,即使是那些也许我们读时很不明白的部分。我们不应回避偶尔读一读以赛亚书或属天的奥秘,一则扩大我们的视野,还能让主通过这些来引领我们。
真正需要的是带着谦卑的灵性和学习的意愿来学习圣言。那麽主的圣洁就会流入我们,使我们环绕在祂的爱里。
当然这不是一剂 “万能药”,并非无论我们有怎样的生命和爱都能拯救我们。
但这确为良善的生命提供了一个基础,为陪伴我们的天使和我们自己带来难以计数的各样具体益处。因此,让我们通过阅读和聆听,把圣言的宝库抱在怀里,然后把它投向天堂,使之到达天使,为他们和我们提供无价的珍宝。
阿门!
上帝的愤怒
约翰·奥德纳牧师
圣经的读者大多数都注意到许多关于上帝愤怒的记载。从其中一些经文来看,至少上帝有时似乎会过度愤怒。祂说:”在我的怒中有火烧起,直烧到极深的阴间”(申命记32:22)。”我要在怒气、烈怒,和大恼恨中,用伸出来的手,并大能的膀臂,亲自攻击你们”(耶利米书21:5)。似乎祂的愤怒是恶毒的,超出冒犯所应得的报应。有一次,以色列的百姓们发怨言,”耶和华就不喜悦;耶和华听见了就怒气发作,耶和华的火在他们中间焚烧,直烧到营的边界”(民数记11:1),烧了其中一些人。在某些情况下,祂的愤怒似乎甚至伤害了无辜的人:”我要发烈怒,用刀杀你们,使你们的妻子们成为寡妇,孩子们成为无父的孤儿。”(出埃及记22:24)
上帝是仁慈的
与有关上帝愤怒的教导相对应的是有关祂的仁慈的教导。我们被告知,”上帝是爱”(约翰一书4:8)。祂”有怜悯、有恩惠、有恒久忍耐、满有良善和真理”(出埃及记34:6)。”祂本为良善,乐意宽恕,有丰盛的怜悯……满有怜悯和恩典,有恒久忍耐” (诗篇86:5,15)。”耶和华有丰盛的怜悯,赦免罪孽和过犯”(民数记14:18)。”祂不按我们的罪报应我们……天离地何等的高,祂的怜悯也是何等的大” (诗篇103:10,11)。
这幅上帝仁慈和怜爱的画面与祂报复和凶狠的图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这些是我们得到的所有教导,就可能会认为祂在愤怒和仁慈这对立的两面之间交替出现:一会儿是问罪,一会儿是救赎。”我曾愤怒击打你,现在却施恩怜悯你”(以赛亚书60:10)。”祂撕裂我们,也必医治;祂击打我们,也会包扎” (何西阿书6:1)。”屡次消祂的怒气,不发尽祂的愤怒”(诗篇78:38)。
不变的仁慈
认为上帝是起伏不定的,甚至是反复无常的,这样的看法并没有全面思考关于祂的仁慈的所有教导。因为有几十处经文说上帝的仁慈是持久的、恒定的、永不停息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历代志下5:13,诗篇100:5,118:29,135:3)。”神的慈爱是常存的”(诗篇52:1)。”我必不将我的慈爱全然收回,也必不叫我的信实废弃。我必不背弃我的约,也不改变我口中所出的” (诗篇89:33-34)。主承诺祂永远不会有不爱你和不怜悯你的时候:”我怎样起誓不再使挪亚的洪水漫过遍地,我也照样起誓不再向你发怒,也不斥责你。大山可以挪开,小山可以迁移;但我的仁慈必不离开你;我平安的约也不迁移。这是怜悯你的耶和华说的”(以赛亚书54:9-10).
现在有些人试图解释这明显的矛盾,说主一直对好人仁慈,但祂会报复那些反叛祂的人。但事实是,主对每个人都是仁慈的,在祂所做的每件事上一直都是如此。”祂恩待那不知道感恩的和作恶的人”(路加福音6:35)。”祂叫太阳照好人,也照恶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马太福音5:45)。”耶和华善待万民;祂的温柔怜悯覆庇祂所造的一切” (诗篇145:7)。
我们如何看待上帝
如果主对每个人都是仁慈的,那么祂就不可能是愤怒和报复的。上帝本身”没有变化,也没有转动的影子”(雅各书1:17)。然而,根据每个人的灵性状态,祂显现出不同的样貌。”仁慈的人,你显出你的仁慈;正直的人,你显出你的正直;纯洁的人,你显出你的纯洁;弯曲的人,你显出你的弯曲” (撒母耳记下22:26-27;诗篇18:25-26)
几乎可以说,上帝对我们每个人的作为取决于我们对上帝和他人的行为。如果你原谅别人,祂就会原谅你;如果你不原谅别人,祂就不会原谅你 (马太福音6:15;18:35)。如果你亲近上帝,祂就会亲近你 (雅各书4:8)。如果你忘记祂,祂也会忘记你(何西阿书4:6)。你若离弃祂,祂就会离弃你(历代志下15:2)。显然,当人们带着复仇之心行事时,他们所能期待的就是上帝的报复(以西结书25:15-16)。
这就好像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上帝。一个戴着蓝色眼镜的人,会看到一切都是蓝色的。”在洁净的人,凡物都洁净;在污秽不信的人,什么都不洁净,连思想和良心也都污秽了”(提多书1:15)。一个人自己如果是恶毒和报复性的,就会倾向于把别人,包括上帝,看成是恶毒和报复性的。”你百姓的儿女说:’主的路不公平’。其实他们的路才是不公平的!” (以西结书33:17; 18:25)
上帝如何沟通
上帝运用我们对祂的观念与我们交流,即使这些观念被扭曲。在耶稣的一个比喻中,一个人对他(象征着上帝)的主人说:”我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主人对他说:你这恶仆,我要凭你的口审判你。你既知道我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路加福音19:21-22)。主人对自己的描述并不是他自己的,而是直接从他的仆人口中得知的。主以同样的方式对我们说话,使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和想法,即使是不准确的。
这样做的结果是,对上帝的描述经常含有不完美的人类品质—不是因为祂实际上有这些品质,而是因为某些不完美的人认为祂有。
例如,圣经说 “上帝安息了”(创世纪2:2,3,出20:11;31:17;申命记5:14;希伯来书4:4,10)和 “从睡眠中醒来”(诗篇44:23;78:65),实际上主”不疲乏,也不困倦”(以赛亚书40:28),祂 “不打盹,也不睡觉” (诗篇121:4)。
圣经还说到上帝 “降临”(创世纪11:5;18:21;民数记11:25;出埃及记3:8)和 “上去”(创世纪35:13)或 “离开”(创世纪18:33)。实际上,祂不去也不来,因为祂始终无处不在(诗篇139:7;列王纪上8:27),祂”充满天地”(耶利米书23:24),”我们生活、行动、存留,都在祂里面”(使徒行传17:28)。
圣经还说,主 “忘记”了人们(耶利米书23:39;何西阿书4:6;诗篇13:1;42:9),后来又 “记起”了他们(创世记9:16;19:29;出埃及记2:24;6:5;以赛亚书43:25;等等)。实际上,上帝永远不忘记(阿摩司书8:7;诗篇111:5)。圣经所说祂的忘记,是因为我们不耐烦且对祂计划的无知,让我们觉得祂已经忘记了。”锡安说:耶和华离弃了我;主忘记了我。妇人怎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悯她胎中所出的儿子?是的,她们可能忘记,我却不忘记你。看哪,我将你铭刻在我掌上”(以赛亚书49:14-16)。
上帝按照我们自己的特质向我们揭示祂自己的另一个例子,是经常提到的主的 “后悔”或改变主意(创世纪6:6;出埃及记32:14;士师记2:18;撒母耳记上15:35;撒母耳记下24:16;历代志上21:15;诗篇106:45;耶利米书26:19;阿摩司7:3;约拿书3:10)。从我们有限的视角来看,似乎上帝会改变主意,但实际上,祂从未改变。”祂并非人,决不后悔”(撒母耳记上15:29;民数记23:19;罗马书11:29)。”耶和华的筹算永远立定;祂心中的思念存到万代”(诗篇33:11,箴言19:21)。”我是耶和华,我不改变”(玛拉基书3:6;另见诗篇132:11;约伯记23:13;传道书3:14)。
主说祂自己睡觉、醒来、忘记、记起、来、去、后悔等等,以便我们对祂更有认同感。但祂明确指出,祂的真实本性与我们从表面上看到的不同。主说:”因为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你们的道路也非同我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以赛亚书55:8)。
邪恶的真正源头
上帝并不希望惩罚任何人。”我断不喜悦恶人的死”(以西结书33:11)。当祂容忍邪恶的时候,是因为看到邪恶可以带来的益处。正如约瑟在他的兄弟们背叛他之后所说的那样,”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是好的”(创世纪50:20)。
于是,在人类看来是证明上帝愤怒的事物,通常根本不是出于上帝,而是来自地狱的残酷影响。例如,我们在约伯的故事中看到,撒旦急切地想折磨约伯,上帝才不情愿地允许撒旦给约伯带来灾难。然而,因为约伯不知道他的灾难的真正来源是撒旦,却以为是来自上帝(约伯记1:6-21,2:1-10,30:21)。
在类似的情况下,按照字面上圣经说:”耶和华又向以色列人发怒,祂就激动大卫攻击他们说:去数点以色列人和犹大人”(撒母耳记下24:1);而另一段话却显示了麻烦的真正来源:”撒旦起来攻击以色列,激动大卫数点以色列”(历代志上21:1)。上帝自己永远不会向任何人行邪恶:”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耶利米书29:11)。
在另一个事件中我们读到,上帝要亚伯拉罕把他的儿子献祭,以此来试探他。但事实是,”上帝不试探人,但各人被试探,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雅各书1:13-14)。虽然试探可能看起来像是来自上帝(马太福音6:13),其真实来源是地狱(马太福音4:1,马可福音1:13,路加福音4:2,哥林多前书7:5,帖撒罗尼迦前书3:5)。
其他经文提到主发泄祂的怒气时,会差遣邪灵给人们造成麻烦(撒母耳记上16:14-23,士师记9:23,诗篇78:49)。但主明确表示,“祂不愿意折磨人们或使他们悲伤”(哀歌3:22-23、31-32),而且祂不可能与撒旦合作(马太福音12:27,路加福音11:19)。因此,地狱才是麻烦的真正源头,上帝为了我们的自由而不得不对其容忍。然而,因为我们设想上帝是源头,所以圣经的描述好像上帝才是发怒的人。但这是人的观点,所以保罗在谈到上帝的复仇时说:”我从人的角度说话”(罗马书3:5)。
谁能清楚地看见主?
上帝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在各种不同的人面前,有时祂真正爱和仁慈的特性被掩盖在愤怒的外表之下。”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撒母耳记上16:7)。事实上,保罗说,那些专注于字面意思,只注重施行死亡和定罪的人,无法看清楚上帝的话语。每当他们阅读旧约时,就好像他们的 “心被蒙蔽”,”有面纱遮住他们的心”一样。(哥林多后书3:6-15)。
然而,认识上帝的真实相貌是可能的。对于那些转向主的人,面纱就被揭开了,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哥林多后书3:12-4:1)。善良和智慧的人可以真正了解祂仁慈的本相:”仁慈的人,我以慈爱待他”(撒母耳记下22:26)。”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马太福音5:8)。”凡有智慧的,必在这些事上留心,也必明白耶和华的慈爱” (诗篇107:43)。
教义之生命篇目录
传记
以马内利-史威登堡(1688-1772)于1688年1月29日(儒略历)出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他是杰西帕-斯韦德伯格(1653-1735)和萨拉-贝姆(1666-1696)九个孩子中的第三个。在他八岁的时候,他失去了母亲。十天后他唯一的哥哥去世,他成为在世的长子。1697年,他的父亲与萨拉-贝尔吉亚(1666-1720)结婚,后者对以马内利产生了极大的感情,并给他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他的父亲是路德教会的神职人员,后来成为著名的、有争议的主教,其教区包括宾夕法尼亚州和英国伦敦的瑞典教会。
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后(1699-1709),以马内利前往英国、荷兰、法国和德国(1710-1715),与西欧的主要科学家一起学习和工作。回国后,他在杰出的瑞典发明家克里斯托弗-波勒姆(1661-1751)手下当学徒,成为一名工程师。他获得了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1682-1718)的青睐,后者给了他一个受薪职位,作为瑞典采矿业的监督员(1716-1747)。虽然以马内利已经订婚,但他从未结婚。
查理十二世死后,以马内利被乌尔里卡-埃莱奥诺拉女王(1688-1741)册封,他的姓氏被改为瑞登堡(或史威登堡)。这一地位的改变使他在瑞典贵族院有了一个席位,他一生都在积极参与瑞典政府的工作。
作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成员,他致力于研究,最终出版了许多著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自然哲学和冶金学的三卷综合著作(1734年),这使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在欧洲得到了认可。1734年后,他将研究和出版的方向转向解剖学研究,寻找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关联,在生理学方面有一些重要的发现。
从1743年到1745年,他进入了一个过渡阶段,导致他的主要精力从科学转向神学。在他的余生中,他坚持认为这一转变是由耶稣基督带来的,耶稣基督向他显现,召唤他承担新的使命,并开启了他对今生和死后生命的永久双重意识。
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里致力于研究圣经,并出版了18本神学著作,这些著作借鉴了圣经、推理和他自己的灵界经历。这些作品展示的基督教神学,对上帝的本质、灵性世界、圣经、人类心灵和救赎之路有着独特的视角。
1772年3月29日(公历),瑞典堡在伦敦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14 如果我们拒绝邪恶不是因其为罪,而是任何其他理由,我们就没有摈弃它们,而只是要确保它们不被世人看见
108 有些有道德的人,他们遵守十诫第二法块板的戒律,不欺骗、不亵渎、不报复、不通奸,他们坚信这种行为是邪恶的,因为它对国家有害,因此违背了人类的法律。他们还践行关爱、诚实、公平和贞洁。
如果他们如此行良善并摈弃邪恶,仅仅因为后者是邪恶,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罪,那么这些人就只是属世的。对于纯属世之人,邪恶的根子依然存在,没有被拔除。所以他们所行的良善不是良善,因其出于行为者自身。
109 在世人眼里,有道德的属世之人和有道德的属灵之人没有区别。但在天堂天使眼里却并非如此。在天堂天使眼里,这些属世之人如果专注于良善,看起来就像木雕像;如果专注于真理,就像大理石雕像,都没有生命。而有道德的属灵之人就不一样了。因为有道德的属世之人其道德是外在的,而有道德的属灵之人其道德是内在的,外在若离开了内在就没有生命。当然,外在是活着的,但它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
110 生来就构成我们深层本性的邪恶冲动,只能由主来驱除。因为主从属灵层面灌输属世层面,但我们自己却想从属世层面流向属灵层面。后者违背了神性设计,无法调控我们的邪欲并将其驱离,反而使冲动增强并将其包裹得越来越紧。那麽,这意味着我们遗传的邪恶仍然隐藏和封堵在里面,这就像仅仅在表面上得到治疗的溃疡。当我们死后成为灵时,它就会冲破在世时遮盖的封层,溃疡中的脓液就爆发出来了。
111 有很多不同原因使我们表现出外在形式上的道德,但如果没有内在的道德,我们就不是真正有道德。例如,我们可能因为害怕民法及其惩罚,害怕失去我们的好名声,从而失去地位;害怕相关的疾病,害怕在家里被妻子责骂,从而失去安宁,害怕丈夫或亲属的报复,而不去通奸和婚外恋。我们不那样做可能是因为贫穷或贪婪,因为疾病、虐待、年龄或阳痿无能。事实上,如果我们不那样做是因为任何世俗或道德法则,而不是因为属灵法则,我们都一样是通奸者和色鬼。
也就是说,我们相信它们不是罪,在灵性上我们也不认为它们被上帝视为违法。这意味着尽管我们的尘世肉体没有做这些事,我们的灵性却正在犯这些罪。因此当我们死后成为灵时,就扬言支持这些罪。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因其有害而摒弃邪恶,但只有基督徒才能因其为罪而摒弃邪恶。
112 各种偷窃和欺骗,各种杀戮和复仇,各种假证和谎言,也是如此。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从那里洁净和净化出来。一个冲动里隐藏着无限的复杂性,我们看来是单一、简单的事物,但主却看到完整顺序里最微小的细节。
一句话,我们不能靠自己重生。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自己在内心形成新心和新灵(以西结书11:19;36:26)。只有主这位真正的改造者和重生者,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如果我们试图用自己的计划和聪明更新自己,这就像在毁容的脸上涂脂抹粉,或在内里感染的部位涂抹清洁霜。
这就是为什么主在马太福音中说:
你们这瞎眼的法利赛人,先洗净杯盘的里面,好叫外面也干净了。(马太福音23:26)
以及以赛亚书中说:
你们要清洗、使你们洁净,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你们的众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却必如羊毛。(以赛亚书1:16, 18)
114 至今所讲内容之后应加以下内容:首先,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基督徒的仁爱其实就是忠实地发挥益用功能。如果我们因其为罪而摒弃邪恶,我们每天所做的就都是良善,我们发挥着对整体的益用功能。这意味着照顾到更大的整体,也特别照顾了每个成员。其次,我们所做的所有其他事情,严格说来不属于仁爱,而是进一步反映了我们的仁爱,或者只是依照应尽义务所行的善举。
13 我们要戒除罪性邪恶,与之作斗争,看似我们自己在做
101 我们按照自由和理性行事是神性设计的一部分,因为按照理性在自由中行事是靠我们自己行事。
然而,这两种能力,自由和理性,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它们出于我们里面的主。既然我们是人,就不能把它们从我们这里拿走,因为没有它们,我们就不能被改造。也就是说,我们就不能践行悔改,不能与邪恶斗争,并因此结出与悔改相符的果实(马太福音3:8;路加福音3:8)。
因此,既然我们被主赋予了自由和理性,并且根据它们行事,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是靠自己,而是好像靠自己一样a。
(a. 关于我们被主赋予的自由,见上文第19和20节以及《天堂与地狱》第589-596和597-603节。关于什么是自由,见《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1758年在伦敦出版)第141-149节)。
102 主爱我们,希望与我们同住。但除非祂被接受并得到爱的回报,否则就无法爱我们并与我们同住。这是建立结合的唯一方法。这就是为什么主赋予我们自由和理性的能力—看似自主的思考和自由的意愿,以及指导我们的理性能力。不可能与一个没有反应的人相爱和结合,不可能进入一个没有接受能力的人并与之同住。正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是主赐予的,所以主说:
你们要住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约翰福音15:4)
住在我里面的,我也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约翰福音15:5)
到那日,你们就知道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约翰福音14:20)
主还告诉我们,凡是被我们接受进入的真理与良善,祂都与之同在。
你们若住在我里面,我的话语也住在你们里面…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住在我的爱里。(约翰福音15:7, 10)
有了我的命令并且遵行的,这人就是爱我的;我也要爱他,与他同住。(约翰福音14:21, 23)
因此,主与我们同住在属于祂自己的事物里,而我们住在主赐予我们的事物里,因而就是在主里。
103 由于主赋予我们这回应的能力—所以这是与祂的相互关系!祂说我们要悔改,没有人可以在没有自主意识的情况下悔改。
耶稣说:”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加福音13:3, 5)
耶稣说:”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相信福音”。(马可福音1:14-15)
耶稣说:”我来了,要叫罪人悔改”。(路加福音5:32)
耶稣对各教会说:”要悔改!” (启示录2:5, 16, 21-22; 3:3)
“他们没有悔改自己的行为。”(启示录16:11)
104 既然主赋予我们这回应的能力—所以这是与祂的相互关系!主说我们要遵行祂的命令,结出果实。
你们为什么称我 ‘主啊,主啊’,却不照我所说的去做呢? (路加福音6:46-49)
你们既知道这些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翰福音13:17)
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约翰福音15:14)
凡遵行并教导这诫命的,在天国里必称为大。(马太福音5:19)
凡听见我的话又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马太福音7:24)
要结出与悔改相称的果子。(马太福音3:8)
树好,果子也好。(马太福音12:33)
神的国要赐给能结果子的国民。(马太福音21:43)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扔在火里。(马太福音7:19)
还常见于其他地方。
从这些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行事,而是通过主的能力,对此我们必须祈祷,结果就好像是我们自己做的一样。
105 既然主赐予我们这回应的能力—所以是与祂的相互关系!于是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因此得到相应的回报,因为主说。
人子来时,要按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马太福音16:27)
行善的,复活得生命;作恶的,复活被定罪。(约翰福音5:29)
他们作为的效果也随着他们。(启示录14:13)。
所有的人都按照他们的行为受审判。(启示录20:13)
看哪,我必快来,带着奖赏,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启示录22:12)
如果我们没有回应的能力,就不可能被追究责任。
106 既然要靠我们自己接受并作出回应,所以教会教导我们要省查自己,在上帝面前认自己的罪,停止犯罪,过新的生活。基督教世界的每个教会都这样教导,正如第3-8节所述。
107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接受,因此没有明显的能力去独立思考,那麽信仰就无从谈起,因为信仰并不是我们的。如果没有这能力去接受,我们就会像风中的秸秆一样,死气沉沉地伫立那里。大张嘴巴,垂着瘫软的双手,等待着什么东西灌进来,既不思考,也不去做任何对我们的救赎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我们就绝无主动能力,真的!但我们确实看似是自己做出的反应。
不过,这些问题将在关于天使智慧的部分作出更清晰的阐述。
12 要彻底戒除罪性邪恶,使我们内心厌恶它们,唯一的途径就是与之作斗争
92 根据圣经和来自圣经的教义,每个人都知道从出生时起,我们的自我中心就是邪恶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一种天生的冲动,喜欢邪恶的行为,并涉身其中。例如,我们蓄意报复,故意欺骗、诋毁他人、干犯奸淫。如果我们不认为这些行为是罪而抵制它们,那麽只要有机会,只要我们的名誉或财富不受影响,我们就会去做。
那麽同样的,如果我们没有信仰,我们就真的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93 既然以自我为中心是我们所过生活的主根,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拔掉这个根,种上新的根,我们会长成什么样的树。我们将成为被砍掉并扔进火里的烂树(见马太福音3:10;7:19)。
除非我们看到构成这根的邪恶对我们的灵魂有害,因而想驱除它们,否则这根不会被拔掉,并将新根种在此处。然而,由于这是我们自我本性的一部分,并给我们带来快乐,所以我们只能是不情愿地,在反对声中,通过斗争来做成此事。
94 人若相信天堂和地狱真实存在,相信天堂是永恒的幸福,地狱是永恒的痛苦,相信做恶事就会下地狱,行良善就会上天堂,他就会进行这场战斗。当我们以此方式进行这场战斗时,就是出于内在自我,抵制构成邪恶之根的冲动。这冲动就是意愿,因为当我们抵制某事时,就不再愿意做那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挖出邪恶之根的唯一方法是与之做斗争。
95 我们越是通过斗争把邪恶弃置一旁,良善就越能取而代之。当我们立于良善看待邪恶时,就看到邪恶是地狱般的丑陋。既然我们如此看待邪恶,那么我们不仅要戒除它,还生出对它的恶感,最终厌恶它。
96 当我们与邪恶斗争时,我们似乎不得不以我们自己的力量来战斗,因为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力量去做,我们就不是在战斗。我们就像一个自动机站在那里,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做不了,同时不断地出于邪恶而思考,支持邪恶,而不是反对邪恶。
然而,我们需要相当清楚地认识到,其实唯独主在我们里面与邪恶作战,只是看起来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力量作战罢了。主希望看起来是这样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争就不会发生,我们也就不会被改造。
97 只有当我们放任自己的欲望,故意放纵它们,或者顽固地拒绝圣经和教会的神性法则时,这场斗争才会十分艰难。否则,它就不难。我们只需要每周一次或每月两次抵制邪恶的欲念,就会看到变化。
98 基督教会被称为 “征战的教会”。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它与魔鬼斗争,因此与来自地狱的邪恶斗争 (“魔鬼”就是地狱)。教会的人所经受的内在试探就是这斗争。
99 圣经中有许多关于征战邪恶或试探的经文。下面主的话就是这样的意思: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
还有这话: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失去生命;凡为我和福音失去生命的,必救了生命。(马可福音8:34-35)
“十字架”指的就是这些试探。在马太福音10:38;16:24;马可福音10:21;以及路加福音14:27都是这意思。”生命”是指我们宣称的属于自己的生命,正如在马太福音10:39;16:25;路加福音9:24;特别是约翰福音12:25说的那样。它就是 “肉体” 的生命,”毫无益处”(约翰福音6:63)。在《启示录》中,主向所有教会讲述了与邪恶的斗争和对邪恶的胜利:
对以弗所的教会说:“得胜的,我必将神乐园中的生命树给他吃。”(启示录2:7)
对示每拿的教会说:“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亡的伤害。”(启示录2:11)
给别迦摩的教会说:“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吃,并赐给他一块白石,石头里面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启示录2:17)
对推雅推喇的教会说:“那得胜又持守我作为到底的,我要赐给他权柄制伏列国;并把晨星给他。”(启示录2:26, 28)
对撒狄的教会说:“凡得胜的必这样穿白衣,我也必不从生命册上涂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他的众天使面前,承认他的名。”(启示录3:5)
对非拉铁非的教会说:“得胜的,我要叫他在我神的殿中作柱子。我又要将我神的名和从神那里降下来的新耶路撒冷的名,并我的新名,都写在他上面。”(启示录3:12)
对老底嘉的教会说:“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中与我同坐。”(启示录3:21)
100 你可以在(1758年伦敦出版的)《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187-201节中找到关于这些斗争或试探的资料。关于它们的缘由和性质,见196-197节;关于它们如何发生以及何时发生,见198节;关于它们所成就的益处,见199节;关于主为我们征战,见200节;以及关于主的征战或试探,见201节。
11 随着我们因其为罪而摈弃做任何伪证,我们就热爱真理
87 在世俗的层面上理解,做伪证不仅意味着犯了法律上的伪证,还意味着说谎言和诽谤他人。从灵性层面理解,做伪证意味着讲说而且自己也相信假的东西是真的,恶的东西是善的,反之亦然。不过,从最高层面理解,做伪证意味着亵渎主和圣经。这就是伪证的三层含义。
在《教义之圣经篇》第5-7节以及下面内容所介绍的,关于圣经里一切事物都有三层含义的信息可以表明,对于做伪证、说谎话和诽谤的人来说,这三者是一致的。
88 既然谎言和真理是彼此对立的,那么,随着我们因谎言是罪而摈弃它,我们就爱真理。
89 随着我们对真理的热爱,我们想认识真理。当找到真理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深受感动。这是到达智慧的唯一途径。随着我们爱行真理,我们就感受到真理之光的愉悦。
这与已经讨论过的戒律的情况相同,如诚实和公平见于那些摈弃各种盗窃行为的人,贞洁和纯真见于那些背弃各类通奸行为的人,爱和关怀见于那些摈弃各类杀害行为的人,等等。
不过,身处相反状态的人对这一切一无所知,尽管这一切都实际运行在他们身上。
90 田里的种子指的是 “真理”,主对此的描述如下。
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他的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缺乏水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窒息了。又有落在好土地里的,生长起来,结果百倍。(路加福音8:5-8;马太福音13:3-8;马可福音4:3-8)
在这个比喻中,播种者是主,种子是祂的圣经,因此是真理。路旁的种子指的是那些不关心真理的人眼里的圣经。石头上的种子指的是那些并非为了真理本身而关心真理的人看待圣经的方式,因此没有深度。荆棘中的种子指的是那些执着渴望邪恶行为的人看待圣经的方式,而好土里的种子则是那些热爱来自主的圣经,并身体力行其真理的人看待圣经的方式,这些人结出果子是因为他们践行从主而来的真理。从主的解释我们明白了这其中的含义(马太福音13:19-23,37;马可福音4:14-20;路加福音8:11-15)。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对于不关心真理的人,圣经的真理不能扎根,对于那些外表爱真理而内心不爱的人身上也不能扎根,更不能在执着渴望邪恶的人身上扎根。然而,在那些邪恶欲望已被主驱除的人身上它可以扎根。种子可以扎根在这些人身上,也就是说,真理扎根在他们的属灵心性中(见上文第86节的结尾)。
91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得救是相信教会这样或那样的教导,而不是遵守十诫,尤其是–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窃、不作伪证,即包括狭义和广义上的十诫。因为有人说,上帝看的不是行为,而是对上帝的信仰。然而,只要我们陷身邪恶,我们就没有信仰(见上文第42-52节)。问问你的理智就会清楚地看到,没有一个杀人犯、通奸者、小偷或伪证者在身陷这种欲望的时候能有信仰。你也会清楚地看到,只有当我们因其是罪,即那是属地狱的邪恶,而不愿去行时,我们才能驱除这些欲望,而不是以任何其他方式。
因此,如果人认为得救是因为相信教会这样那样的教导,但在本性上却依然故我,就不能不说他是愚蠢的。主在马太福音7:26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耶利米是这样描述这种教会的:
你当站在耶和华殿的门口,在那里宣传这话说:你们进这些门敬拜耶和华的一切犹大人,当听耶和华的话。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改正行动作为,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你们不要信靠虚谎的话,说:这些是耶和华的殿,耶和华的殿,耶和华的殿。。。你们偷盗,杀害,奸淫,起假誓。且来到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我面前站立,说:我们被拯救去行所有这些可憎的事吗?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你们眼中岂可看为贼窝吗?看哪,我都看见了。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书7:2-4,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