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奥德纳牧师
人们有一种常见的倾向,就是对别人做出负面的评价。在高中,这种倾向表现为小圈子:一些受欢迎的孩子进入一个圈子,并逐渐地认为他们比其他人更好,因为他们更受欢迎。那些不 “合群 “的孩子可能会成为被怜悯、被鄙视、甚至被残酷捉弄的对象。小圈子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其他人进行狡猾的评判,认为他们是低等人。
在各种宗教中,同样存在着看不起别人的倾向。有些宗教团体的自我中心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至于他们认为凡与他们信仰不同的人都不能上天堂。这种态度如果走到极端,结果比势利的青少年小圈子要残酷得多。
这样的态度与圣经的教导形成巨大的反差。首先,上帝的话语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给人贴上 “得救 “或 “罪人 “的标签。耶稣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木屑,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马太福音7:1,3)。雅各这样说:“设立律法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雅各书4:12)。
当主在世上的时候,教会领袖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审判的态度。他们许多人认为,当弥赛亚来的时候,祂将拯救犹太人,而不是其他人。当耶稣真的来了,他们谴责祂同等对待非犹太人和犹太人。
耶稣驳斥这种态度。有一次,祂与一些 “自以为义“的人交谈,他们认为自己得救了,而其他人却没有。祂请他们思考两个祷告的人:一个是法利赛人说:“上帝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而那个税吏说:“上帝啊,怜悯我这个罪人!”(路加福音18:9-14)。耶稣称赞那个认为自己是罪人的人。认为自己是罪人,总比认为自己得救好。
你还记得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吗?他停下来救助路边受伤的人。尽管从犹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撒玛利亚人的信仰是 “错误的”,但耶稣说,应该把这个撒玛利亚人当作邻舍来爱,因为他是个好人。事实上祂的意思是,人要获永生就应该像这个撒玛利亚人一样去行(路加福音10:29-37)—尽管这个撒玛利亚人既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犹太人。耶稣明察秋毫洞察的是—人内心的状态如何,而不是他属于哪个教会。
圣经明确指出,一个人是否上天堂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他的信仰。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唯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马太福音7:21);又说:“祂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马太福音16:27);祂还说:“行善的,复活得生命;作恶的,复活被定罪”(约翰福音5:29)。由于人在永恒里的命运取决于他的生命状态,而不仅仅是他的信仰,所以耶稣预言,许多基督徒不会得救,因为他们过着邪恶的生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说预言,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马太福音7:22-23,路加福音13:25-27)。
一个非基督徒之所以能得救,原因之一是他爱他的邻舍。任何一个真正爱邻舍的人也是爱基督的,尽管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耶稣说:“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40)。如果没有对邻舍的爱,对耶稣的信心就没有意义。“我若有全备的信心,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哥林多前书13:2)。一个人内心认识主的标志就是他真正的爱,无论他表面上信奉什么宗教。爱就要“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书13:7)。“行善的是属上帝的;行恶的从未见过上帝”(约翰三书11节)。“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凡爱的,都是从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约翰一书4:7-11)。
上帝就是爱,凡住在爱里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