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这篇文章探讨了主的第二次降临,既包括“人子驾云降临”的外在显现,也包括“圣灵”的内在同在。马太、马可、路加福音强调主的外在降临,而约翰福音则突出了圣灵的内在降临。作者指出,仅仅拥有圣言著作并不等于接受主的再临,唯有当“真理之灵”在我们心中生根,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主。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抵挡人子”与“亵渎圣灵”的区别,强调外在的误解可以被宽恕,但内在的拒绝会使人远离上帝。最后,作者呼吁人们不仅停留在外在的知识上,更要祈求主的同在,使祂的再临成为个人、教会和世界的真实经历。
第二次降临与主在世时的教导
当主在世时,祂多次提及将再次来临。这不仅是祂在最后时刻留给他们的承诺,也是祂一贯教导的一部分。祂所努力实现的目标不会立即完成;当祂离开世界时,这一切也不会完全结束。诚然,祂对父说:“你交给我的工作,我已经完成了。”(约翰福音17:4)祂还说过:“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33)
但祂也谈到祂的国度的降临是一个未来的事件,这将实现祂第一次降临的目的。当祂再次降临时,祂自己将引领这个国度。那时将是审判的时刻,也是向那些忠信之人赐予奖赏的时刻。(马太福音25:31-32)主在门徒面前不断提及这第二次降临,例如,当祂挑战他们时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祂接着说:
“因为人子要在祂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祂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马太福音16:24-27)
祂又说:
“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马可福音8:38)
在另一个场合,祂鼓励跟随者“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后,又补充道:
“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路加福音18:7-8)
祂不断提醒他们祂将再次降临!
这一教导的影响
关于祂未来降临的教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嗯,在某些方面这一定让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主需要离开?难道祂不能一直与他们同在,继续医治和教导吗?难道祂不能现在就成为王,建立祂那美好的国度,并实现所有美好的应许吗?
关于祂降临的时间也存在困惑。祂的许多话似乎很明确。当祂派遣门徒出去传福音时(在祂事工的早期),祂说:
“我实在告诉你们,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马太福音10:23)
在其他场合,祂说:
“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同上 16:28)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一切事都要成就。”(同上 24:34)
但与此同时,祂警告说:“至于那日那时,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唯独我的父知道……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哪一天来到……你们也要预备好,因为人子在你们想不到的时候就来了。”(同上 24:36, 42, 44)
祂将自己的降临比作贼来——隐秘且出乎意料。(马太福音 24:43;路加福音 12:39;启示录 3:3;16:15)
然而,在另一处经文中,主似乎将祂的降临属灵化了。法利赛人问祂:“神的国何时来到?”祂回答说:
“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或‘看哪,在那里!’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里面。”(路加福音 17:21)
然而,显然祂的意思并非说祂的降临是不可见的;祂立即对门徒们说:
“日子将到,你们想要看见人子的一个日子,却不得看见。”(路加福音17:22)
祂接着谈到会有假先知兴起并自称是基督,并警告说:
“不要跟随他们。因为人子在他降临的日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只是祂必须先受许多苦,又被这世代弃绝。”(路加福音17:23-25)
主的降临将是出人意料的,但并非不可见:它将涉及人子的显现。
因此,主在新约中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祂将亲自再来,并且这将在祂离开后不久发生。事实上,在赐给约翰的启示中,主在复活后反复说:“看哪,我必快来”(启示录2:5,3:11,22:7,12,20)。
“人子”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祂将如何降临?在这一点上主说的非常明确。当一些门徒直接询问祂关于世界末日的征兆和祂降临的迹象时,主回答说:
“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马太福音24:30;马可福音13:27;路加福音21:27)
主在受审时也对大祭司说:
“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马太福音26:64;马可福音14:62)
而在《启示录》中,约翰说:“看哪,祂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祂。”(启示录1:7)
关于第二次降临的信息听起来非常明确。如果主真的在那代人还活着的时候迅速降临,并驾着天上的云降临,那么这一切就会显得更加清晰。
圣灵的降临
然而,在《约翰福音》中,我们也发现主像在其他福音书中一样,承诺会再次降临。例如,祂复活后对彼得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若要他(门徒约翰)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约翰福音21:22)在祂被捕的前夕,祂对那些恐惧和悲伤的门徒说: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翰福音14:1-3)
然而,就在同一天晚上(根据约翰的记载),我们发现主并没有承诺亲自降临,而是应许要差遣祂的圣灵,这圣灵将永远与他们同在。这圣灵将是真理的灵。它会引导他们,使他们想起祂的话,“责备”世界,教导他们,引导他们进入一切真理,并将未来的事指示他们。
从这里的上下文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圣灵就是主自己。祂说: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祂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祂,也不认识祂;你们却认识祂,因祂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还有不多的时候,世人不再看见我,你们却看见我。”(约翰福音14:16-19)
几节之后,祂又说:
“你们听见我对你们说了,‘我去还要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爱我,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约翰福音14:28)
当晚稍后,祂又说:
“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因为我往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6:16)
门徒们对这话感到困惑:“祂对我们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又说‘因我往父那里去’,这是什么意思呢?”(约翰福音16:17)
主以间接的方式回应他们,告诉他们说,他们将经历悲伤,就像妇人生产前的痛苦一样。但祂说:
“我必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约翰福音16:22)
接着,祂告诉他们,祂将不再用比喻对他们说话,而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关于父的事。(约翰福音16:25)
在《约翰福音》14-16章中,主对门徒说的降临是祂自己的降临,但这是以灵的形式降临,就是以祂住在信徒心中的方式。然而,我们可能会问:主的这种降临是否是在祂复活后立即显现在门徒面前?祂的第一个行动是向他们吹气,说:“你们受圣灵。”显然,他们的悲伤变成了喜乐,并且祂教导他们。或者,圣灵的应许更多是指祂完全离开世界后与他们持续的关系?还是祂在象征性地谈论祂的第二次降临?
新教会的人们常常将“真理的灵”的降临与第二次降临联系起来。这些陈述听起来很像属天教义对我们的提示。显然,主有许多话要对祂的门徒说,但他们当时还“不能领会”。属天教义清楚地向我们讲述了父,更充分地显明了祂,似乎能够“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真理”。
有趣的是,著作并没有直接将《约翰福音》14-16章中关于真理之灵降临的论述与第二次降临联系起来。但我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联系。
两种降临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都非常具体地描述了主的第二次降临,为我们描绘了人子驾着天上的云降临的画面。相比之下,约翰福音更多地谈论了圣灵的降临。
我相信这些代表了主第二次降临的两个方面:那既是一个外在的事件,正如马太、马可和路加所描绘的那样;也是一个内在的事件,正如约翰所描绘的那样。主的每一次降临都有这两个方面。
祂的第一次降临涉及一个外在的事件。祂在物质世界中完成了某些事情。祂以一个物质的身体显现,祂荣耀了那个身体以及祂所承担的全部人类心智;祂为我们提供了祂的话语和祂在此存在的书面记录。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主观的:我们在客观上通过新约的章节了解到它。
但主的第一次降临也是一个内在的事件。它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现实,因为它从外在层面被知晓,或者因为它作为一个外在事件发生。当我们被它的灵性意义所触动时,祂的降临对我们来说才成为现实。主当时所做的事在我们的生命中变得有效。“字句”(向我们揭示祂的降临)必须成为“灵和生命”。当我们允许主从内在“降临”时,它就变成了“灵和生命”。内在和外在的降临相遇,神圣的降临就完整了。(比较关于“直接”和“间接”流入的教导——例如《属天的奥秘》7056, 8701, 8707。)
“人子驾着天上的云降临”描述了主第二次降临的外在方面。而约翰提到的降临——圣灵的降临——描述了祂第二次降临的内在方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一点。
“人子”的降临——以真理的外在形式降临
你们大多数人都熟悉这样的观点:“人子驾着天上的云,带着能力和荣耀降临”指的是通过揭示其灵性意义,在祂的圣言中再次看见主。“云”是旧约和新约的字面、属世含义,这常常是晦涩难懂的。“荣耀”是灵性意义,透过字面闪耀出来。“能力”是话语中的爱之良善,当我们活出它时,它为我们带来真正的改变和医治。“人子”是神圣的真理,既是属世的也是属灵的(1)。
在新约中,主使用“人子”这个名字来指代祂的外在方面,即与世界接触的那部分。祂所承载的人性既是“神的儿子”也是“人子”(2)。“神的儿子”用来指代主的神圣起源:神。“人子”用来指代祂从世界中取得的外体,以便与人交往,与地狱争战并得胜,根据我们的状态教导我们,恢复我们。这“外衣”对于祂的人性来说,在其内在秩序和本质上变得神圣,但对于人和天使来说仍然是有限的。
因此,当我们查看新约时,我们发现每当主提到通过真理与邪恶的冲突或通过真理进行审判时,祂都会使用“人子”(例如,“人子必须被交给人,被钉在十字架上。”“人子被交在罪人手里。”“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祂也在涉及通过真理拯救或重生的事情上使用“人子”(例如,“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参见《教义之主篇》22)
因此,当主谈及祂的降临时,祂使用了“人子”这一称谓。这指的是真理进入人心,以新的形式(有限的概念形式)显现。“人子”既是属灵的真理,也是属世的真理(3)。属天教义不仅在天界成形,也在世间成形。它不仅仅是属灵含义的降临,更是“从属灵含义衍生出的属世含义”。事实上,这甚至涉及实际的物质降临到纸张和印刷品上。(瑞登堡曾受命在他的一本著作《新教会教义简论》的副本上写下:“这本书就是主的降临。”)
正是通过著作主直接宣告祂自己。我们可以在那里重新接近祂,自由地回应祂,以祂为我们自身之外的对象来与祂互动——就像当初人们在世上能够与祂的肉身互动一样。主的降临必须有这样一个外在的层面,它为主触及我们以及我们自由回应祂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圣灵与主的降临
然而,书架上的著作书籍对我们个人而言,并不比耶稣的肉身更多地代表祂的第二次降临。“赐人生命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 4:24)换句话说,我们可能“看见人子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却未被“大能和大荣耀”所感动。我们可能看见,却并未真正看见。
回想主曾告诉大祭司,“你们要看见人子……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在启示录中也说:“众目要看见他,连刺祂的人也要看见祂。”善人恶人都能看到灵性觉识的降世形态。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在其中真正看见主。
相比之下,约翰福音中所应许的圣灵,只有门徒才能看见。“世人”不能接受祂,因为他们既看不见祂,也不认识祂。但主曾告诉祂的门徒:“你们却认识祂,因祂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约翰福音 14:17)必须有内在的降临来迎接外在的降临。为了真正看见灵性的意义,我们必须接受“真理的灵”。
论抵挡人子与亵渎圣灵
支持这种双重降临观念的一个例证是主所说的一段话:
“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马太福音 12:32)
为什么干犯人子的罪可能被赦免?这是因为我们可能很容易误解或甚至拒绝圣言的外在教导,但并未真正反对其中蕴含的真理。然而,亵渎圣灵的罪涉及一种内在的拒绝——即在我们从内心看见并践行真理之后,仍然拒绝它——这意味着我们拒绝了真理的真正灵性、圣洁和神性。(《教义之主篇》50;《天国的奥秘》9818.27)
在这段经文中,“人子”代表字面意义,而“圣灵”代表内在意义。(《诠释启示录》778.3-4)但这种对比让我想到,这同样适用于著作。就其外在形式而言,它们是“人子”显现在圣言的云中,让所有人都能看见;但就其内在形式而言,它们是“圣灵”,只有那些用心领受的人才能看见。
接受圣灵!
我们注意到, 著作本身并未直接将第二次降临与约翰关于圣灵降临的教导联系起来。我认为这是为了避免我们将圣灵仅仅视为一套书籍或教义!圣灵是活生生的神性临在,祂带给我们的真理充满生机。
新教会的理念——无论在我们看来多么美好和启迪人心——本身并不能带来光明。只有当我们出于对主和对人的爱而活出这些教义时,它们才会带来光明。主与那些爱祂并遵守祂诫命的人同在,而祂的同在才是我们唯一真正的光明之源。
因此,如果我们在新圣言的篇章中清晰地看见“父”,那是因为我们让主触动了我们的心。如果我们能透过属天教义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主,那只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祂的灵。如果我们通过新的启示逐渐开启心灵,被“引导进入一切真理”,那是因为我们让祂的爱与我们同在。
主确实已经再次降临。祂以“人子驾着天上的云,带着能力和大荣耀”的方式降临。祂以新的真理观念降临,使全世界都能看见,这些真理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感动并塑造人心,使其朝向天国,这些真理能够以不可思议的荣耀照亮我们的灵性生命。
因此,让我们祈祷——我们这些深深蒙福得见主第二次降临奇妙真理的人——让我们祈祷,不要仅仅停留在真理的表面,不要只停留在外在的观念中。让我们祈求主活生生的同在,祈求真理的灵,使祂的第二次降临在我们的生命、我们所爱之人的生命、我们的教会和我们的世界中成为充满力量和医治的现实。这是主向我们展示的永恒的第二次降临。
为这些事做见证的主说:“我必快来。”
愿我们回应:“阿们。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启示录 22:20)
注释:
1 在这里,“人子 ”有时被解释为内在意义(《天国的奥秘》2813.2),但最常被解释为神圣真理/圣言,而 “荣耀 ”则被说成是灵性意义。
2 《天国的奥秘》2159.2
3 《诠释启示录》 1061
读后感(译者)
此文的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耶稣的再来不仅是外在的显现(如“道成肉身”和“驾云降临”),更是内在的灵性觉醒。圣灵的同在使真理触动人心,带来生命的更新。唯有内在的接受才能迎接外在的显现,唯有通过内在的领悟,才能真正理解主的教导。耶稣的降临包含外在与内在两个层面:外在显现向所有人显明,而内在的灵性之光只向用心接受的人开启。当我们的心被主的爱触动时,真理之灵才能引导我们进入更深的启示,使神圣的降临成为个人的现实。因此,耶稣的再来不仅是未来的事件,更是当下灵性觉醒的过程,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去迎接和领悟。
在圣言中,“人子”代表字面意义,而“圣灵”代表内在意义。同样地,新圣言的外在形式,即其文字是“人子”,向所有人显明;内在层面则是“圣灵”,唯有用心接受的人才能看见其中的属灵之光。若我们在新圣言中清楚地看见“父”,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主触动;若我们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主,那是因为祂的灵在我们里面运行;若我们的心灵因新的启示而逐渐开启,被“引导进入一切真理”,那是因为我们让主的爱住在心中。
当今许多传统教会的人否认圣经有灵义,坚持必须严格按字面意思理解圣经,认为《圣经》作为信仰准则必须清晰明了,毫无疑义。他们认为,若存在晦涩之处,则无法作为准则,更深层的含义反而会与信仰的完美准则相矛盾。
然而,正如上帝创造的大自然不断向我们揭示新的奥秘,我们无法奢望一次性完全洞悉上帝在圣言中所蕴藏的全部真理。正如我们无法即刻参透自然界的全部秘密,也无法仅凭字面语言即刻领悟圣言的全部意义。要求人类从诞生之初便全然知晓科学逐步揭示的奥秘,或《圣经》所教导的全部真谛,都是荒谬的。来自无限上帝的信息必须适应人类灵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如同自然界的阳光,其光辉亦是渐次升起的,待到正午时分,光芒才得以充沛地普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