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讨论过”衡量”或 “度量”任何灵性事物?或者”衡量”某人的道理或论据?当我们对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作出评价时,我们就在”度量”他。当圣经中用到这些词时,所关联的都是灵性的衡量和度量的思维。同样,在圣经中,“数算”也包含着感知事物的品质并按秩序安排的灵性理念。诗人祈求说:“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留心接受智慧。”(诗篇90:12)这个祷告不仅仅祈求主帮助我们认识到,尘世生命与永恒生命相比的短暂,还求主帮助我们看清我们所处状态的本质和目的,从而能智慧地运用它们。(《诠释启示录》453;《天国的奥秘》10217)
记得伯沙撒王宫墙上手写的文字。“所写的文字是:弥尼,弥尼,提客勒,毗勒斯。讲解是这样:弥尼,就是神已经数算你国的年日到此完毕。提客勒,就是你被称在天平里,显出你的亏欠。毗勒斯,就是你的国分裂,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但以理书5:25-28)这意味着耶和华知道他们的恶行,审判就在眼前。(《诠释启示录》373;《天国的奥秘》3104, 10217)再举一个例子,读一读主在路加福音中的话:“五只麻雀不是卖二分银子吗?但在神面前一只也不被忘记,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不要惧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路加福音12:6-7)这些话宣告主对我们生命中即便最微小的事物也了如指掌,以及祂对它们的眷顾。(《诠释启示录》453)
记住诗篇中的话:“祂知道星宿的数目,祂按它们的名叫它们。我们的主为大,最有能力;祂的智慧无法测度。”(诗篇147:4-5)我们已经引述过这解释:“在这里,数点星宿的数目,并一一称它们的名,意味着知道所有的良善与真理,并根据其品性,在天堂和教会中安置它们。”(《诠释启示录》453;《天国的奥秘》10217;《先知书和诗篇内义》)“耶和华吩咐摩西说:‘你数点以色列人,计算人头时,被数的每一个人要把他生命的赎价献给耶和华,免得灾殃在数点中临到他们。’”(出埃及记30:11-12)赎价代表承认我们所有属天生命的构成都属于主,只有祂知道并能安排它们。当我们自以为是地把我们开始享有的属天生命视为己有,以为我们自己能够认识它并为其提供发展时,我们就在数算百姓,而没有向主交纳赎价。大卫数点百姓就代表了这种自以为是。这被视为罪,并导致七万人死亡的惩罚。(撒母耳记下24章;《诠释启示录》453;《天国的奥秘》10217, 10218;《揭秘启示录》364)
数算的灵性意义就是了解事物的品性。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我们得到的教导是,每个数字都包含着某种特殊品性的理念。(《天国的奥秘》648, 493, 10217;《揭秘启示录》348;《诠释启示录》1253)我们得到教导,说天使能非常清晰地感知数字与人类品性的关系,以至于他们可以用数字表达思想,他们有一种仅由数字组成的书写方式。(《天堂与地狱》263;《诠释启示录》429;《天国的奥秘》4495, 5265)智慧的古人也知道数字中蕴含的灵性理念,并用数字表达教会的状态变化。(《天国的奥秘》487, 6175)
在圣经中,数字的使用与这古老的属天智慧一致,每个数字都涉及某种人类品性的理念。这一事实解释了为什么圣经中如此重视数字,也解释了许多仅从字面上几乎无法理解的数字—例如玛土撒拉的高寿—九百六十九岁,以及创世记第五章中记载的其他人的寿命。在这里,这些名字并非指个别的人,而是指教会的连续发展。数字是以古老的方式来表达这些发展的属灵品性。(《天国的奥秘》482)同样,在启示录中,圣城的尺度(启示录21:16)表达的不是物理规模,而是圣城所象征教会的属灵品性。(《揭秘启示录》909;《诠释启示录》1318)所以在整个圣经中,即使数字在字面和历史上是真实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它们仍然总是包含着属灵品性的理念。
我们必须思考几个数字,以最简单、最概括的方式了解它们所对应的品性,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对应关系并非任意而为,而是数字通过古老的关联,甚至是数字本身的特性,与它们在圣经中作为象征所代表的品性相关联。
以数字二为例。除了单纯的数量之外,它是否还表达了其他理念?它是否暗示两个物体组成一对,彼此关联?如左与右、善与真、或丈夫与妻子!
在宇宙中存在一种二元性,这种二元性源自于主无所不在的两个元素:爱与智慧,并从主延伸至祂所创造的一切。在天堂,有两大国度:属天国度和属灵国度,一个对领受圣爱更加开放,另一个对领受圣智更加开放。(《天堂与地狱》20-27)每个人的心性都有意志力和理解力,这些能力的形成是为了从主领受爱与智慧。(《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28-33)这种二元特性也扩展到自然界的事物,使身体的组成部分成对存在(《圣爱与圣智》127, 409),并在整个自然界中产生了某种婚姻的形象。(《婚姻之爱》84-87;《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1:I-13)数字“二”暗示了天堂的属天国度和属灵国度,我们内心里情感与思想的结合,宗教中仁爱与信仰的结合;它还暗示了主的神性之爱与人据以生活的神性真理的结合,这就是主与祂教会的婚姻。(《天国的奥秘》5194)
十诫是刻在两块法版上的两大部分诫命。第二块法版包含了人们必须遵守的真理,当他们遵之而行时,主会赐予他们第一块法版所要求的爱。因此,这两块法版表达和象征了主与人之间的结合。(《真实的基督教》456, 285;《天国的奥秘》9416)记得主曾派遣使徒“两人一组”出去。(马可福音6:7)这难道不是意味着在事奉主的过程中,爱必须与智慧结合吗?主说:“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马太福音18:19)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仅仅满足于知道什么是真理和正确的,而且在生活中忠实地融入爱良善的知识,主就会确立我们的属天品性。(《诠释启示录》411, 696)主说:“你们的律法上也记着说,‘两个人的见证是真的’。我是为自己作见证,还有差我来的父也是为我作见证。”(约翰福音8:17-18)要使人信服,必须同时触动智识和情感。主用祂的言行以外在的方式呼唤人们的智识,但除非他们也同时敞开心灵,感受到祂言行中的神圣父爱,否则他们不会信服。(《天国的奥秘》4197;约翰福音6:44)
当你读到寡妇的两个小钱(路加福音21:2)、好撒玛利亚人的两钱银子(路加福音10:35;AE 444)、主用来喂饱众人的两条小鱼(约翰福音6:9;《天国的奥秘》5291;《诠释启示录》430)以及两个人增添了属天才干而另一个人却没有时(马太福音25:14-25;《天国的奥秘》7770;《圣治》16-17),要记住:“二”代表了爱与认知的结合。
数字三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它使我们想起三层天—内层天、中层天和下层天。(《天堂与地狱》29-39)每个人的心性中都有情感和思想的三个层面,从最内在到最外在。(《圣爱与圣智》236-241;《天国的奥秘》3691)自然界的万物也有三层结构。例如,有三层场域——灵性层、以太层和空气层(《圣爱与圣智》184);肌肉或神经的细小纤维被聚集成不同的束,然后这些束又聚集起来被共同的鞘膜包绕。(《圣爱与圣智》190)数字三暗示了这些结构的层级,因此带有完美或完整的理念。(《真实的基督教》211;《诠释启示录》532;《天国的奥秘》2788, 9825;《教义之圣经篇》29)
会幕和圣殿分为三部分——至圣所、圣所和殿院,以代表三层天堂和人类属天生命的三个层级。(《天国的奥秘》9457, 9741;本书第41章)以色列人得到命令:“一年三次你要向我守节。”(出埃及记23:14)这三次守节代表了始终要记念主。(《天国的奥秘》2788)因此,但以理“每天三次双膝跪在地上祷告。”(但以理书6:10)这代表完全且持续地依赖主。(《天国的奥秘》2788)“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心里。”(马太福音12:40)
这些话,还有主被安放在坟墓里直到第三天的事实,都在讲述主如何完全承受了一切可能的试探,以便祂能够将新生命带入每个人的经历中。(《天国的奥秘》2788,4495;《教义之圣经篇》29;《揭秘启示录》505;《真实的基督教》211;《诠释启示录》532)当你读到主在睚鲁家、在变像的山上、在客西马尼都拣选了三个门徒与祂同在,以及祂在园中三次祷告时,请记住“三”代表“一切”。(马可福音 5:37;9:2,14:33-41;AE 820;TCR 211)彼得三次不认主,后来又三次表明他的爱,表达了他信心的完全失败和彻底悔改。(马太福音26:74-75;约翰福音21:17;《真实的基督教》211;《教义之圣经篇》29)。
“四”是“二”的两倍,包含了真理与善良结合的相同理念,但更加丰满。因为所有合数都保留了组成它们的数字的特性。(《天国的奥秘》9103, 1856, 6175;《诠释启示录》384)“四”表示将真理与生命的良善充分结合,直到达致品格方正,长宽相等。“这是人的度量,即天使的度量。”(《诠释启示录》1314-1317;《揭秘启示录》905-908;《天国的奥秘》9717)
只有通过试探,才能获得这种对称的品格,即良善与真理在生活中的充分结合。因此,在圣经中,”四”或更常见的”四十”与试探联系在一起,作为达成属天品性充分发展的手段。于是,”四十”意味着一种试探的状态,我们读到大洪水时 “四十昼夜降雨在地上。”(创世纪7:12);我们读到以色列人在旷野中漂泊四十年(申命记8:2-4);我们在福音书中读到:“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祂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马太福音4:1-2;《天国的奥秘》730,8098;《诠释启示录》633)。
数字七引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理念。它象征着安息日,一周劳作后的休息日。六与劳作和努力过天堂般生活的状态有关,而七则与平安状态有关,那时行善变得轻松愉快。七的含义表示劳作结束,故传达了类似于三所表达的完满之意,但它最具特色的品质是对安息日和天堂的神圣感觉。(《天国的奥秘》716, 2044, 10360;《诠释启示录》20, 257;《揭秘启示录》505节结尾)。创世的六天是一幅恢宏的场景,展示了主如何在人的内心建造属天灵性的步骤,而第七天则代表达到了圣洁的属天状态。(《天国的奥秘》85, 87)
要记念安息日的指令表明我们有责任不仅要把第七日,而且要把通往主和天堂的一切事物都持守神圣。(《天国的奥秘》8495;《真实的基督教》302)启示录中的信息是传给七个教会的(启示录1:11),就是传给所有朝向天国生命前进之人的,因此他们都是主的教会。(《揭秘启示录》10; AE 2o) 彼得问主:“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18:21-22)永远宽恕,一直宽恕到不宽恕的欲望消失,获得完全宽恕的属天灵性。(《诠释启示录》257;《天国的奥秘》433)“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可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不久即被剪除,我们便如飞而去。”(诗篇90:10,比较第12节)无论在世的生命是长是短,如果忠诚地度过,就等于是七十岁,因为它引向天堂的平安。延伸到八十岁,意味着一些人可能会遇到更多的机会和随之而来的试探,但并非所有人都会经历。我还能想到许多其他美丽的例子,也许还有一些例子显示,七意味着全然的邪恶状态。
数字十被我们视为一个完整的、圆满的数字。这个认识可能始于人们用手指数数的时候。当一只手,然后是两只手都满了时就数到十。圣经中,十有全部和丰盛的意思。它也特别指心中存留的属天状态,尤其是在童年时期。也许这些属天状态主要属于生命的前十年,这个事实赋予了“十”这个数字美好的含义。(《天国的奥秘》575-576;《诠释启示录》675;《揭秘启示录》101)有十条诫命和十项祝福,意味着其中蕴含有主在灵魂中存储的,关于纯真的所有真理。(《诠释启示录》675, 1024;《真实的基督教》286;《天国的奥秘》576)
请阅读亚伯拉罕为所多玛所作的恳求。(创世纪18:23-33)它表达了主的殷切希望,希望每一个有属天内涵的人都能得救。亚伯拉罕在列举了代表属天品性较充分发展的较大数字之后,问道:““假如那里有十个义人呢?”主回答说:“为了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只要灵魂中还保留着一些童年的纯真,这就是得救的手段。(《天国的奥秘》2284)“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在那些日子,必有十个说不同言语,来自列国的人,拉住一个犹太人的衣襟,说:我们要与你们一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撒迦利亚书8:23)这清楚地表明了凡是能得救的纯真者,都会被吸引到主的国度中去!(《诠释启示录》433, 675;《天国的奥秘》3881)请记住一百只羊和十两银子的比喻。(路加福音15:4-10)这两个比喻都在讲述主在我们每个人幼年时托付给我们的纯真,以及守护纯真和恢复失去的纯真的责任。那麽羊代表何种形态的纯真? 银子又代表什么呢?
五是十的一半,是一只手的手指数。它表达了少的意思,但也像十一样,表达了完整和充足的意思(《诠释启示录》548;《天国的奥秘》5291)。”五”的经典例子是大卫 “从溪中挑选出五块光滑的石头”,用来迎战歌利亚(《撒母耳记上》17:40),就像我们从圣言的字里行间汲取到的亘古不变神圣真理,虽然为数不多,却足以保护我们。五只麻雀与人相比,微不足道,但仍在主的眷顾之下(路加福音12:6-7;《诠释启示录》548);主用五个大麦饼喂饱了众人,虽然数量少,却绰绰有余,代表了人们能够领受的少量而简单的灵性食粮,在主的祝福下足以使他们为天国做好准备。(约翰福音6:9-11;《诠释启示录》548,430)
让我们再来思考另一个数字—十二!它是四和三的乘积。四代表良善与真理的充分发展;三则在生命所有层面上增添提升的理念。十二因此意味着各个层面的良善与真理。(《诠释启示录》430;《揭秘启示录》348;《天国的奥秘》7973) 首先,我们会想到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它们代表组成主教会的各种形式的良善与真理。(《天国的奥秘》3858) 主也选择了十二个使徒,代表祂教会的所有要素。(《天国的奥秘》3858;《诠释启示录》430) 圣城的十二根基代表源自圣经的所有具体教义,是教会赖以存在的基础。(《诠释启示录》1324;《揭秘启示录》915)
城的十二个门表明,主的教会和天堂对怀有每一层级良善之爱者以及各层级智慧者都是敞开的。(《诠释启示录》1310;《揭秘启示录》901) “我听见以色列儿女所有支派中受印的数目是十四万四千。”(启示录7:4)这指的是所有具有属天之爱和信仰的人。(《诠释启示录》430;《揭秘启示录》348) 主在客西马尼园的那个夜晚说:“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比十二营还多的天使来吗?”(马太福音26:53)这里所提到的十二营天使,是指总体的天堂,而‘多于十二’则表示神性全能。”(《诠释启示录》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