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瑞典科学家和哲学家以马内利–史威登堡(1688-1772)在50多岁时开始了一系列的属灵经历,导致他的生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他关于灵性世界的异象—与天使、魔鬼和过世者灵魂的对话—是如此强烈,使他不能不分享他所看到的一切。他发现到一个极为重要的真相,那就是:流行的上帝形象—即愤怒的、报复性的,或者常常为微不足道的罪过而施加惩罚的上帝,其实根本不是真的。他经历到的上帝纯粹是一个爱的存在,祂创造宇宙作为一个载体,从而使所有人都可以与祂的爱结合在一起,进而获得永生。
本书包含摘自史威登堡著作的一系列简短段落,涉及神性之爱的所有方面:它是什么?它如何在宇宙和我们的生活中彰显?我们如何通过爱与上帝以及彼此联结?以及反过来上帝如何与我们联结?在每段经文之后,你会看到对该段经文核心理念的简短总结,以及一些有益的思考,助于将该理念直接和有意义地应用于日常生活。我们邀请你在需要灵感的时候阅读史威登堡的这些段落,把这些引文和思考作为小组讨论的起点,或者只是把这些思考作为你自己灵性旅程的食粮。你也可能发现这些段落对你自己的祈祷、冥想、创作或其他与上帝联结的技巧有启发作用。
本书所摘引的内容都来自新世纪版的以马内利–史威登堡著作,这是史威登堡基金会出版的史威登堡著作译本。资料引用是按段落号而不是页码,这样你就可以交叉引用史威登堡著作的任何译本的段落。
我们希望你能发现这本书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对本书或史威登堡的思想有任何反馈意见,你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 www.swedenborg.com 联系我们。
第一部分 爱是生命
史威登堡对于爱的描述始于一个简单的推断:事实上,爱就是生命本身,如果没有爱,我们就根本不能存在。
思考题 1 爱是我们的生命
爱是我们的生命。对大多数人来说,爱的存在是无疑的,但爱的本质却是一个谜。关于爱的存在,我们从日常语言中便可得知。我们说有人爱我们,君主爱他的臣民,臣民也爱他们的君主。我们说丈夫爱他的妻子,母亲爱她的孩子,反之亦然。我们说,人们爱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同胞,他们的邻舍。我们也使用同样的语言描述一般的物品,例如说,某人爱这个或那个东西。
尽管”爱”这个词在我们的口中如此常用,但几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爱。
当我们静心思考时,发现它无法以任何形态呈现在我们的思想中。所以我们说它并非真实存在的事物,或者只不过是经由视觉、听觉、触觉和交谈灌输给我们,并因此影响我们的东西。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爱就是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我们整个身体和我们所有思想的总体生命,而且是其中每一个最小细节的生命。当面对如下问题时,智者常能领悟其要点:如果驱除了爱的效能,你还能想什么吗?还能做什么吗?当爱的效能失去温度时,思想、语言和行动不也冷淡下来了吗?难道它们不会随着爱的升温而热烈起来吗?
《圣爱与圣智》1
核心理念
我们经常随意使用”爱”这个词,来谈论我们喜欢的东西,也用它来非常庄重地表达我们与深深关切之人的关系。但在这里,史威登堡把爱描述为使所有生命都充满活力的根本能量。没有它,任何生命以及我们在心理上或身体上都无法发挥哪怕是最微小的功能。
反思
你会如何描述爱?花点时间回忆一下你生命中经历爱的那些时刻。那是什么感觉?爱使你做了甚麽?
想一想你给予别人爱的那些时候。给出爱让你有何感觉?给出爱是否让你更容易体验到爱?
你会如何描述生命和活着的意义?你能否想象,体验爱的感觉就是体验生命本身?这样的话,你思考爱的方式将会有何改变?
对大多数人来说,爱的存在是无疑的,但爱的本质却是一个谜。
思考题 2 我们有爱与智慧的能力
如果你把所知道的一切都集合起来,把你头脑的洞察力聚焦在上面,从某种灵性的高度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切事物的共同点。你能从中得出的唯一结论是,这是爱和智慧。这两者对我们生命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我们所处理的一切公众事务、道德事务和一切属灵事务都取决于这两者。离开了它们,就一无所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内在的神性特质就居于这两种能力之中,居于我们有智慧和能够爱的能力之中。也就是说,它居住在我们有能力达到智慧和爱的事实中。我从丰富的经验中发现,我们有爱的能力,即使我们缺乏智慧,也没有尽自己所能去爱。
《圣爱与圣智》28,30
核心理念
史威登堡经常把爱和智慧描述为不可分割的一对。爱是驱动我们的力量,智慧是领悟真理并引导我们的爱达到良善目的的能力。他说,爱和智慧是上帝的本质。我们被创造出来,先天就具有接受这种爱和智慧,并把它们反映到世上的能力。也许我们的爱并不完美,但内在的神性使我们有能力去爱。
反思
在上面这段话中,史威登堡说,爱和智慧是一切事物的共同点。你如何理解他这话的意思?
你在智慧和仁爱之人身上看到神性了吗?如果看到了,在哪些方面看到的?是什么使有智慧和爱心之人有别于其他人?
你觉得哪种能力的展现更具挑战性:爱的能力还是智慧的能力?加强一种能力是否有助于增进另一种能力?
思考题3 生命源自上帝
位于我们内在最深层面的,这个”爱的本体“就是耶和华。除了爱之外,没有其他实体可以被描述为”我是”,或本具独立存在。所有生命的根本实在—换句话说,就是生命本身—都来自于这个爱,因其原本就在爱中,与爱的本体不可分割。唯独耶和华是生命的根本实在,即生命本身,因为唯独祂是爱,万物的存在与生命全然来自于祂。除了耶和华,也就是唯一的主,没有任何人有能力独立存在或具备生命。
《属天的奥秘》1735
核心理念
这是史威登堡著作中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我们之所以活着并非仅仅是由于生物过程,而是源于上帝。生命不仅仅是由祂创造的,还持续地从祂浇灌下来,以维持所有的生命存在。如果这个攸关生死的真髓—这个爱,从我们身上被取走,我们将不复存在。
反思
当你认为某样东西具有生命,这对你意味着什么?你如何想象所有生命体中的生命本质?
有时我们会说,某个经历让我们”体验到活着“。你经历的哪些特性使你感受到这种体验?生命与爱是一回事的观念是否影响你对活着的看法?
史威登堡说我们没有能力离开上帝而活,对此说法你有何反应?
思考题 4 我们只是生命的容器
主是爱和智慧的本体。因此,我们被赋予了无尽的能力,使我们与主结合,主也与我们结合。然而,由于我们是有限的,祂的真实神性无法成为我们的组成部分,而只能触及我们并影响我们。举例来说,太阳光不能成为我们眼睛的一部分,空气中的声音也不能成为我们耳朵的一部分。光和声音只能触及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使我们能够看到和听到。我们不是主那样的生命本体,祂即使在肉身时也是,而我们不是(约翰福音5:26)。我们只是接受生命的容器。生命本体不能成为我们的组成部分,但祂可以触及我们并影响我们。
《真实的基督教》718
核心理念
在之前的教导中,史威登堡告诉我们,爱是宇宙的基本本质—即生命本体。我们之所以活着,全是因为有这爱的存在。在这里他补充说,尽管我们是这爱的容器,但我们不能真正成为爱的本体,而只能接受和表达它。
反思
如果你生命中感受到的所有爱和活力,事实上只是爱的终极源头流经身旁触及你时的效果,那么这个源头得有多强?你能想象一种爱,强烈到拥有太阳般的能量吗?
与那爱的源头结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
思考题 5 爱和信心使我们具有人的形象
除非来自主的爱的活力住在我们的意志中,来自主的信心的活力住在我们的智识中,否则我们就丝毫不像个人。正是从主而来的生命使我们的生命超越了死亡,因为主使我们联结于祂。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和天使一起居住在祂的天堂里,活到永远。
《属天的奥秘》714
核心理念
上帝的爱不仅赋予我们这个世上的生命,而且使我们在尘世肉体不复存在之后还能继续生活。在上面第一句话中,史威登堡说爱和信心使我们成为人。他说的”人”是指我们具有上帝的形象,至少能够接受少许上帝的爱进入我们的深层内在,正是这种能力给了我们永生。
反思
你自己对人的定义是什么?你认为史威登堡的定义有道理吗?是与否,为什么?
如果进入来世的是我们内心的爱和信心,那么你的哪一部分将永远活着?
第二部分 爱是团结
爱不仅是生命本身,爱也是团结所有生命存在的基本力量—尤其是,也许是最重要的,将我们与上帝联结起来。
思考题 6 爱需要彼此互动
爱的标志不是爱自己,而是爱他人,并通过爱与他人联结在一起。爱的标志也是被他人所爱,因为我们就是这样彼此联结的。确实如此,所有爱的精髓都能在团结中、在爱的生命中找到,我们称之为愉悦、欢喜、享受、甜蜜、祝福、满足和幸福。
《圣爱与圣智》47
核心理念
爱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情感,也不是一条单行道。要使爱在双方之间达成团结或共同的目标,每一方都必须爱对方。在上帝和祂的造物之间这是千真万确的,而对任何两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当一方不爱另一方时,他们之间就有了距离和隔阂。
反思
想一想你与所爱的人或你所观察到的他人之间的关系。当爱得到回馈时,这如何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你有过彼此相爱的个人经历吗?如果有,它与没有回馈的爱有什么不同?
史威登堡在这段话中使用了多个形容词来描述有爱的生命。你会用什么词来描述?
思考题7 爱是相互的
爱的精髓是,属于我们的东西也应该属于别人;感受到别人的快乐就是我们自己的快乐,这就是爱。在别人身上感受我们的快乐,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感受他人的快乐,这不是爱,而只是爱自己。而前者才是爱我们的邻舍。这两种爱是完全相反的。诚然,它们都能使我们联结。爱属于我们的东西,或在他人身上达成对自己的爱,似乎并不具有分裂性。然而,它是如此的分裂,以至于我们越以这种方式爱他人,将来就越对他们怀恨在心。我们与他们的团结就一步步解体,而爱就变成了相应程度的恨。
人若探究爱的基本特性,难道有谁看不到这一点吗?仅仅爱我们自己,而不爱那些以爱回报我们的人,这算什么?这不是团结,而更是分裂。爱的团结建立在彼此互惠上,只在我们里面不会有这样的关系。如果我们认为有,那是因为我们在想象与他人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圣爱不可能不在它所爱的人和爱它的人身上展现出来。如果这是所有爱的特征,那么爱本身的这个特征一定最高的、无限的。
《圣爱与圣智》47-48
核心理念
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相互性的理念,即爱必须分享,才能真正称为爱。史威登堡把爱描述为把别人的快乐当作我们自己的快乐来体验—换句话说,对我们所爱的人怀有深刻的共鸣。如果我们期望对方在我们快乐时感到喜悦,在我们忧伤时感到悲哀,但我们却不愿意同样的对待他们,那么我们的感受就不是真正的爱。我们越是爱他人,觉得自己是他们的一部分,我们就越是接近圣爱。
反思
想想一个你爱的人。当那个人快乐时,你是否感到快乐?你是否看到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影响着他们,就像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影响着你一样?
你是否曾经感受过别人的痛苦或激情?你是如何反应的?
如果爱是对他人的快乐或痛苦感同身受,这如何启示着上帝对人类的爱?
感受到别人的快乐就是我们自己的快乐,这就是爱。
思考题 8 爱是联结万物的力量
上帝是实质的本体和形态的本体,因此是第一且唯一的实质和形态,其本质是爱和智慧。一切被造之物,都是上帝所造(约翰福音1:3)。由此可以看出,上帝是出于爱经由智慧创造了宇宙与其中的每一样事物。所以,圣爱与圣智共同存在于每一个被造的实体中。此外,爱是实质,它不仅形成了所有事物,而且还将它们彼此结合在一起。因此,爱是将所有事物联结起来的力量。
《真实的基督教》37
核心理念
无论两个人、两个地方或物体的实质和形式看起来如何不同,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爱和智慧,因为所有实质和形态的本质是爱和智慧。在这两者之间,爱是形成万物的本质,维系着结合的纽带。因为上帝本体的实质是爱,所以一切被造之物都以爱为其根本要素。
反思
想象一下你身体内的物质,你的皮肤、肌肉和组织,直到构成它们的细胞、原子和更小的粒子。现在思考一下,所有这一切的基础,你的一切,竟然都是纯粹的爱。
你是由爱构成的,这是个甚麽感觉?
思考题9 爱主爱邻舍使我们与主合一
对主的爱使我们与祂合为一体,或者说使我们成为祂的样式。仁爱—对邻舍的爱—也是如此,它使我们成为祂的形象。形象并非指某物的样式,而是与该物很像。
主在约翰福音中亲口描述了这种因爱而产生的合一:
“我祈求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父你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叫他们也在我们里面成为一。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成为一,正如我们是一。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约翰福音17:21-23)
有些人认为这种合一是神秘的—是只有通过爱才能实现的合一。约翰福音还说:
“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到那日,你们就知道我在我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约翰福音14:19-21, 23)
这些描述表明,爱能连接合一。主在那些爱祂并爱邻舍的人里面居住(因为爱我们的邻舍就是爱主)。
《属天的奥秘》1013
核心理念
在《创世纪》1:26,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史威登堡澄清了这节经文,指出对上帝的爱使我们成为祂的样式,而对邻舍的爱使我们成为祂的形象。为了真正实现上帝对我们的目的,我们必须爱上帝,这也意味着爱我们的邻舍。
对上帝的爱使我们与祂合一,正如祂的爱使祂与我们合一一样。在前面的讲述中,史威登堡讨论了相互之爱的重要性—爱只有在得到回馈的情况下才能使我们更加亲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都被上帝所爱,但为了与祂结合,我们必须以爱回报祂。
反思
你爱上帝吗?这似乎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但即使我们相信应该爱上帝,我们也不一定会照做。你觉得在观念上思考爱上帝是容易还是困难?你觉得落实起来是容易还是困难?为什么?
为了真正实现上帝对我们的目的,我们必须爱上帝,这也意味着爱我们的邻舍。
思考题10 爱主爱人才能靠近主
离开了爱和慈悲,主无法与我们结合,因为主自己就是爱和仁慈。祂愿意拯救每一个人,并通过祂强大的力量,吸引他们走向天堂,也就是走向祂自己。由此,任何人都能看到并得出结论:没有人能与主结合,除非通过主自己的途径,也就是说,除非像祂那样行事,或与祂一起做事—这样做就是以爱主、爱邻如己作为回报。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结合。这是契约的最基本要素。当确实如此结合时,于是主当然就会显现。
主确实与每个人同在,但这种同在是更近还是更远,都取决于这个人与爱有多近或多远。
《属天的奥秘》1038
核心理念
在这段教导中,史威登堡帮助我们看到如何才能更靠近主—我们要像主那样做事才能与祂结合。你可能想知道个人如何才能追随宇宙全能创造者的脚步,但答案就在圣爱本体的特性中:我们要爱上帝,也要爱我们的邻舍。靠近上帝是个人的选择,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实现。
反思
史威登堡讲了很多关于爱我们的邻舍—在普遍意义上爱他人,但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无论你对具体的人有什么感觉,你会对所有人采取哪些爱的行动呢?
思考题 11 摈弃邪恶才能靠近主
与主的结合如何才能显得越来越密切呢?我们世俗自我中的邪恶被我们的节制和拒绝驱除得越彻底,我们与主的结合就越密切。此外,由于主本身的爱和智慧不在空间里,由于爱的欲望和智慧的思想与空间毫无共通之处,于是越靠近祂的爱和智慧,与主的结合就显得越密切。同样的道理,我们越厌弃爱和智慧,祂就显得离我们越远。
《圣治》33
核心理念
这段教导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靠近上帝的方法—拒绝我们内心的邪恶。在史威登堡的神学中,邪恶来自于以自我为中心,即把自己置于他人之上的倾向。这方面的一个极端例子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谋杀另一个人,或者精心策划一个复仇计划,给伤害你的人造成痛苦。它甚至可能是简单的撒谎,让别人陷入困境或推卸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行为良善意味着以爱的方式行事,并始终关心他人的福祉。
反思
利用上面给出的善与恶的定义,回想一下你过去可能被认为是善或恶的行为。花点时间,写下两三件你做过的坏事,再写下两三件你做过的好事。在每一件之后,说明你为甚么那样做。
做坏事的原因有多少次是以自己为中心?做好事的动机有多少是为着关怀他人?
我们越厌弃爱和智慧,主就显得离我们越远。
思考题 12 爱他人的行为等于敬拜
在内在的意义上,敬拜意味着所有经由爱和仁慈实现的联结。当我们怀着爱和仁慈时,我们就会不断地敬拜。外在的敬拜只是一种结果。天使以这种方式敬拜,所以他们享有永恒的安息日。因此,在更深层次上安息日也象征着主的国度。
然而,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时,我们确实也应该有外在的敬拜。外在的敬拜激醒更深的层面,维持我们外在行为的圣洁,以致更深层的要素能够影响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敬拜中吸收知识,为接受属天的品性做准备。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领受了主为我们的永恒益用而赋予我们的圣洁状态。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种状态都会在来世再现。
《属天的奥秘》1618
核心理念
我们通常认为敬拜是指,去参加有圣职的宗教领袖指导下的某种宗教仪式。然而史威登堡在这里说,虽然参加宗教仪式很重要,但任何出于对他人的爱而做出的行动(即任何慈善行为)都是敬拜。
反思
想象一下你出于对他人的爱而采取(或可能采取)的行动。当你把它看作是敬拜时,你对这个行动的感觉会有什么变化?
或者,当你把外向和外在崇拜看作是一种爱的行为时,你的感觉会有什么变化?
第三部分 爱是创造的目的
史威登堡宣称,宇宙不仅仅是上帝的创造物,它是由上帝以祂自己的根本本质造成的。因此,每个被造物都不仅反映了上帝的根本之爱,而且还反映了这创造行为背后的意图。
思考题 13 创造的目的是彰显圣爱
通过查验和审视圣爱的三个基本要素,人们可以看到它们是创造的原因。第一个要素,爱自己以外的人,是创造的一个原因,因为宇宙在上帝之外(就像世界在太阳之外)。宇宙是上帝延伸祂的爱,并在其中运行祂的爱的地方,并从而获得安息。我们读到,上帝创造了天地之后,就安息了,祂为此设立了安息日(创世纪2:2-3)。
你可以看到,第二个基本要素,即上帝希望与他人合一,也是创造的一个原因,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被造的。“形象”和“样式”意味着,我们被造为能够接受来自上帝的爱和智慧的形态—上帝可以与之结合为一的形态,并且祂可以与宇宙中所有其他事物结合为一,而这些事物只不过是手段。与终极原因的联结也就是与居间原因的联结。《创世记》—关于创造的书,明确指出,万物是为人类而创造的(创世记1:28-30)。
第三个基本要素,即上帝从自己发出对他人的祝福,是创造的又一个原因。你可以从这个事实中看到,即天使天堂是为每一个接受上帝之爱的人提供的,在那里对所有人的祝福,唯独来自上帝。
上帝爱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维持宇宙的原因,因为维持就是持续的创造,就像继续存在等同于永远存在一样。从永恒到永恒圣爱总是相同的。上帝的爱具有的性质,无论是现在或将来,都与祂创造世界时相同。
《真实的基督教》46
核心理念
史威登堡在这里描述的圣爱的三个要素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理念:上帝创造—并不断地创造宇宙,以使祂的爱得到彰显。作为祂创造的一个有意识的部分,人类生来就是为了落实这一设计,从而最终使所有人在天堂与上帝联结。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史威登堡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切存在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圣爱。
反思
想一想你的生命和你周围人的生命。如果你相信你的被造是为了成为上帝之爱的容器,你对自己生命的感觉会有什么变化?
这将如何改变你对他人生命的看法?
花点时间想象一下宇宙,此时此刻,它正在不断地被上帝的爱创造、再创造。这如何影响你对宇宙的看法?
宇宙是上帝延伸祂的爱,并在其中运行祂的爱的地方。
思考题 14 圣爱盼望分享
如果主在创造时没有植入祂自己的形象和样式,与之分享祂的神性,那么祂创造的宇宙万物会是什么样子呢?那样的话,就只是制造了一些东西,使之既存在又不存在,或者既发生又不发生。这样做的结果是,祂只能远远地观察它们的交替更迭,观察它们无休止的变化,就像舞台上发生的事情那样。
除非这都是为了一个主旨,即更亲密地接受神性、能够看到和感觉到神性,否则所有这些变化会有什么神性目的呢?既然神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荣耀光辉,难道祂仅仅留给自己吗?祂能全部留给自己吗?爱盼望将其所有与他人分享,尽其所能赐予他人。
那么,无限的圣爱又如何呢?祂能先给予然后再收回吗?这难道不是在给一些注定要灭亡的东西—即那些本质上虚无之事吗?因为它们灭亡时一切都将成空,其内并无真实存在。然而,圣爱的赐予是实实在在的,或者说是不会消亡的,这就是永恒。
《圣治》324
核心理念
我们再次看到这样的理念: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让上帝的爱彰显在万事万物中—包括我们。在这里,史威登堡补充说,爱盼望与他人分享自己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分享爱本身,还要分享由此爱形成的生命。上帝给予他人的礼物是祂的爱,也就是生命。由于这爱永远不会改变或停止,所以我们获得的生命是永恒的。
反思
思考这句话:“爱盼望将其所有与他人分享,尽其所能赐予他人。”
这是否符合上帝在你心中的形象?与你心中的形象有何相似或不同?
你相信上帝已经尽祂所能赐予你了吗?
爱盼望将其所有与他人分享,尽其所能赐予他人。
那么,无限的圣爱又如何呢?
思考题 15 创造的目的是来自人类的天使天堂
这个称为宇宙的巨大系统是一个从头到尾连成一体的作品,因为上帝创造它时有一个简单的目的:一个由人类居住的天使天堂。构成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因为人若想达成最终结果,就得有实现其目的的手段。
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个作品,包含着实现上述目的的手段,我们就可以把被造宇宙看做连成一体的作品,看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有用的功能组成,其安排以及优先次序是为了人类的缘故,他们是天使天堂的来源。
圣爱除了使人们得到其永恒的神性祝福外,不可能有其他意图。圣智除了产生有用的事物,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以外,不会产生任何其他事物。
《真实的基督教》13
核心理念
这段教导与圣爱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有关。上帝的意图是创造天堂,以使所有接受祂的爱并重生成为属灵的人,在身后能享有受祝福的状态。史威登堡说,因为将人们团结在天堂里是创造的目的,所以宇宙中的万物都被设计来导向这一最终结果。
反思
你是否注意到圣爱和圣智在你自己生命中发挥的作用?
如果是这样的话,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这些神性的彰显是否似乎在引导你走向一个特定的方向?
思考题 16 上帝的同在
有些人孤立地研究世界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把一切都看成从目的经中间手段到达结果的链条。因此,这些人无法看到宇宙是独一上帝的杰作。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这样的人身上,他们不认为创造是上帝的爱通过祂的智慧运行所致。这两类人都不能看到,上帝居于具体的有用事物中,因为祂居于这些事物背后的目的中。然而,每个参与目的的人也都参与了实现目的的手段,因为在每一个手段的深层都有目的,是驱动和引导手段的力量。
《真实的基督教》13
核心理念
这里从大场景到最小的细节,史威登堡追溯了宇宙的目的。在最广袤的层面上,宇宙的创造是为了将上帝的爱带入物质实在。这一目的反映在宇宙本身的结构中:物理学定律、圣治(天道)原则,甚至我们心性的复杂性—通过这些“中间手段”圣爱得以实施。通过上帝居于其中的”具体有用事物“,这种系统安排呈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具体有用的事物是上帝与我们同在的众多方式之一。
反思
想一想你生活中的一些有用的,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东西,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方面。
现在想想导致创造或发明该物品的一连串事件,以及该物品也使别人的生活变得更好的途径。你认为这个过程背后的驱动力或设计是什么?
思考题 17 宇宙是爱与智慧的作品
如果你以正确的方式理解这一切,你就能够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始终一致的作品,一个把目的、手段和结果天衣无缝地联系起来的作品。
每一样爱都有一个目的。所有智慧都通过中间手段来实现这个目的,通过这些手段来达到有效、有用的结果。因此,宇宙是一个体现神性之爱、神性智慧和各种益用性的作品。那么,可想而知在各个层面上,它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连贯的作品。
在爱的启动下,通过智慧不断产生的益用功能组成了宇宙,这一事实是所有智者都可以领悟到的,就像他们在镜子里看到一样。一旦对宇宙如何被造有了大致的了解,他们就可以专注于细节。
《真实的基督教》47
核心理念
益用性是一条双向的通途。正如世界上许多东西对我们有用一样,我们也有可能对他人有用,为朋友、家人,甚至我们不认识的人做出使其生活更美好的作为。史威登堡告诉我们,益用性如此的协调一致,川流不息是神性设计的一部分。这个模式揭示:宇宙是一个单一的、协调的、有意义的创造。
反思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感到真正有用的时候。对于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这有何提示?可否想象一下,你经常履行类似的益用作为是什么情形?
第四部分 爱使我们有了上帝的形象
圣经将人类描述为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生命。但”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在灵性层面上意味着什么?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人意味着什么?
思考题 18 我们有上帝的形象
我们都生而为人,这意味着我们的内在有上帝的形象。上帝在我们里面的形象是我们辨别真假和行良善的能力。我们辨别真假的能力来自神性智慧,我们行良善的能力来自神性之爱。这能力就是上帝的形象,与每一个健全的人持续同在,永不磨灭。
《圣治》322
核心理念
史威登堡曾多次指出,上帝是人—这意思不是说具有人的身体(除了在祂化身为耶稣基督的时候),而真实的意思是,上帝的爱和智慧是我们能力的源头,使我们真正成为人并体现出来。换句话说,使我们成为人的不是我们的身体或我们的外表,而是我们能够认识更高真理并按照它们行事的事实。我们是人,因为我们有爱。
反思
你如何定义“人”?这个词在你的脑海中唤起了什么形象?如果你认为爱和智慧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你对人类本质的思考是否会改变?
根据上述定义,你是怎样的人?
思考题 19 不变的圣爱因人而表现不同
看起来神性在一个人身上和另一个人身上是不一样的。例如,它在一个智者身上和在一个简单之人身上是不同的,或者在一个老人身上和在一个孩子身上是不同的。不过,这只是呈现的方式被人误解而已。人可能有差别,但内在的神性却没有差别。人是一个接收器,而接收器或容器会有差别。一个智者比一个简单之人更宜于接受神性之爱和智慧,因此是一个更充分的接受器。一个年长的智者也比一个儿童或青年更容易接受。然而,神性在这人身上和那人身上都是一样的。
《圣爱与圣智》78
核心理念
“神性在这人身上和那人身上都是一样的。” 看来符合逻辑的是,宇宙的根本本体总是相同的,无论接收器是甚麽。但在这里,史威登堡告诉我们,神性之爱会因人的表达而显得非常不同,就像一面镜子中的映像与另一面镜子中的映像,会因镜子的类型或房间的光线而显得非常不同。关键是要记住,在这些表面的差异背后,是同一个美丽的本体。
反思
想一想你每天遇到的人。你能在他们每个人身上看到神性之爱和智慧吗?
神性之爱以哪些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其特质?你是如何体现神性的?
思考题 20 遵从十诫以靠近主
从主而来的良善是主自己的样式,因为祂就在其中。当我们有意识地把良善和真实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就成了祂的样式,并与祂结合在一起,因为意欲某事就是爱去做此事。主教导我们说确实如此,祂说:’有了我的诫命并遵行的,就是爱我的人,我也要爱他们,与他们同住’(约翰福音14:21,23);又说:’你们若遵守我的诫命,就常在我的爱里’(约翰福音15:10)。
《天堂与地狱》16
核心理念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我们是上帝的形象,因为我们里面有祂神圣的爱和智慧—正是它们使上帝显现为人,也使我们成为人。这里我们又加入另一个元素:成为上帝的样式就是有意将爱和智慧付诸实践。史威登堡告诉我们,这样做的关键是遵循十诫,这些诫命指明了如果想更靠近上帝,我们应该做以及不应该做的事情。
反思
你是否曾经有意识地着手去做一些良善的、实际的事情?如果是的话,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的?结果发生了什么?如果你曾打算做一件善事,却没有做成,是什么阻止了你?
思考题 21 圣爱无处不在
圣爱的真实特性可以从其灵性气场识别出来,它弥漫在宇宙中,并根据我们的状态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圣爱的灵性气场对父母有特殊的影响。于是他们温柔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并非他们自己,但他们想与他们融为一体,为他们的幸福奉献自己。圣爱的气场不仅影响良善者,也影响邪恶者,不仅影响人,也影响各种动物和鸟类。
毋庸置疑,在分娩过程中,每个母亲唯一想到的,是与她后代的骨肉联系并关爱他们。每只鸟儿从蛋中孵化雏鸟时,都只想着把它们呵护在自己的翅膀下珍惜,用吻把食物送入它们的嘴里。即使是毒蛇和毒虫也爱它们的后代,这是众所周知的。
这无所不在的气场对那些接受上帝之爱进入的人—那些相信上帝并爱他们的邻舍的人—有着特殊的影响。他们具有的仁爱是上帝之爱的形象。
《真实的基督教》44
核心理念
我们从慈爱的父母关爱子女的方式中品味到了神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庭关系都是完美的,也不是所有父母都与史威登堡上述的理想相称。但是,当我们看到或体验到父母对另一个生命的那种深刻动人的爱,为了对方的利益而放弃自己需要的本能,我们就在见证神性之爱在我们生命中的彰显。
反思
体验父母之爱的途径有很多:通过成为慈爱父母的孩子,通过自己成为父母,或者仅仅通过观察这爱在他人生活中的影响。
父母之爱与其他类型的爱或其他类型的关系有何不同?
圣爱的气场不仅影响良善者,也影响邪恶者,不仅影响人,也影响各种动物和鸟类。
第五部分 爱引导我们与上帝同行
史威登堡把所有的爱,尤其是神性之爱,描述为相互的。但他也告诉我们一些可能令人惊讶的事情:上帝希望与我们建立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选择爱祂并按照这种爱行事。在神性之爱中,没有强迫。
思考题 22 爱努力建立伙伴关系
上帝之爱的第二个基本要点,就是祂希望与他人合而为一。这可以从祂与天使天堂、世上教会、教会中的每个人,以及与形成和建构个人和教会的一切美好与真实事物的伙伴关系中看出。事实上,从其本质来看,爱只不过是为建立伙伴关系所做的努力。为了实现祂爱的本质所要达到的目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创造了人类,使祂可以与之建立伙伴关系。
神性之爱不断地致力于和我们建立伙伴关系,这从主所说的祂想与人合一,祂在他们里面,他们在祂里面,祂盼望上帝的爱在他们里面等,就可以看出(约翰福音17:21–23,26)。
《真实的基督教》43
核心理念
到目前为止,我们读到的内容描述了上帝的爱输注并维护着一切被造物,包括我们。但史威登堡也把神性之爱描述为建立伙伴关系的努力—我们必须选择是否听从我们内心的神性催促,并允许其引导我们。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与上帝完全结合。
反思
思考这句话:“爱只不过是为建立伙伴关系所做的努力”。想一想你与他人之间爱的关系,或你在他人身上观察到的关系。这句话符合你的体验吗?如果是,伙伴关系的性质如何反映个人关系?
为了使伙伴关系健壮发展,其中每个成员需要如何行动?
思考题 23 与上帝结伴
人类被造的有能力与上帝建立伙伴关系。我们被造是为了成为天堂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我们是灵性的,所以我们可以成为天堂的公民;也是物质的,所以我们可以成为世界的公民。我们的灵性自我能够思考上帝,感知与上帝有关的事物,也能够爱上帝,并被来自上帝的事物所感动。于是我们才能够与上帝建立伙伴关系。。。
事实上,什么是信仰?无非就是通过真理塑造我们的认知和思想,从而与上帝建立伙伴关系;那么什么是爱呢?无非就是通过良善塑造我们的意愿和欲望,从而与上帝建立伙伴关系。上帝与我们的联结是降达尘俗世界的灵性联结;我们与上帝的联结是来自灵性世界的尘世联结。
《真实的基督教》369
核心理念
我们如何行才能有助于与上帝建立伙伴关系呢?我们要锻炼自己的灵性自我。我们要思想上帝,向神性感召敞开我们的灵性觉知,并要爱上帝。我们要努力学习属灵真理,然后把它们落实在生活中。站在这个光照之下来看,信仰不是决定相信一些理性上没有意义的东西;信仰是基于感知到我们身处的灵性实在,而建立的对上帝的爱。
反思
当你想靠近灵性实在时,你会怎么做?你会去某个特定的地方吗?你去那里做什么?你是否曾经有过自认为深刻的灵性体验?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其中有爱吗?
思考题 24 要努力遵循神性设计
天堂里常说:上帝在我们所有人里面,不管是恶人还是善人;然而除非我们的生活方式符合神性设计,否则我们不在上帝里面。主说祂希望:“我们在祂里面,祂也在我们里面。”(约翰福音15:4)。
当我们在生活中遵循神性设计时,我们就在上帝里面。宇宙中上帝无所不在,祂在宇宙万物的最深处,因为万物最深处都有神性设计。凡违背神性设计的事物都在最深层面之外。在外在层面上,无所不在的上帝所做之事就是与违背神圣设计的事物不断斗争,并不断努力使它们回归神性设计。我们越是允许自己回归神性设计,上帝就越完全地与我们每个人同在。结果就在越大的程度上,上帝在我们里面,我们在上帝里面。
《真实的基督教》70
核心理念
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思考题16),神性设计是创造的目的,按照上帝的意图形成了宇宙的结构和所有存在的物质与灵性法则。祂的意图就是,所有有意识的生命,只要能够并选择这样做,都会与上帝联结。在某种意义上,你可以认为上帝本体就是宇宙的蓝图,而创造的最终目的是无限扩展爱与和谐。
史威登堡告诉我们,我们都有能力遵循神性设计,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上帝。我们越遵循这设计,祂的同在就越明显。
违背神性设计意味着背离上帝,选择做邪恶的事,也就是自私和伤害他人。史威登堡说,当我们站在与上帝作对的位置时,祂就不断地采取行动,努力把我们带回到祂的设计中去,尽管我们总是能够自由选择要走哪条路。
反思
如果神性设计是通往天堂的道路,那么如何行动会使我们与之保持一致呢?怎样的行为会使我们远离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迹象表明我们正在遵循神性设计?
上帝在我们所有人里面,不管是恶人还是善人;
然而除非我们的生活方式符合神性设计,否则我们不在上帝里面。
思考题 25 上帝使我们行良善
我们都十足地感觉到,好像我们自己有爱和智慧,好像我们按自己的意图去践行良善,理解真理。但实际上,这丝毫都不是来自我们,而是来自上帝. . .
如果不能把爱或智慧体验为自己的,我们中能有任何人接受、保持或传播丝毫爱或智慧吗?如果我们没有可能尽自己的责任来形成这种伙伴关系,我们怎么可能通过爱与智慧与上帝建立伙伴关系呢?不存在没有相互性的伙伴关系。伙伴关系之所以是相互的,是因为我们爱上帝,依据上帝赐予我们的去行出来。这样做好像是我们自己做的,但我们确信是上帝的帮助。如果没有与永恒上帝建立伙伴关系,我们怎么能活到永远?如果没有祂的样式,我们怎么可能会是人呢?
《真实的基督教》48
核心理念
在史威登堡的思想体系中,最困难的矛盾之一是这样一个理念:我们所做的任何善事都并非真正出于我们自己—所有的良善都来自上帝。然而我们必须自由选择行善,好像我们自己真是良善之人一样。我们必须选择行善,因为没有良善的行为,我们就不能向上帝的爱完全敞开。在这一节里,史威登堡描述这种动态过程是我们与上帝伙伴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出于爱上帝而按照所学到的属灵原则行事,就可以相信,我们将永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反思
想一想你做过的一件善事或仁爱的行为。当时的感觉如何?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上帝的爱通过你行出来的,而不是你出于自己去做的,你对那个行动的感觉是否会改变?如果是的话,是怎样的变化?
有一句阿拉伯谚语说:”相信上帝,但要拴住你的骆驼”。这句谚语如何反映在史威登堡关于与上帝的伙伴关系理念中?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为形成伙伴关系尽到自己的责任,我们怎么可能通过爱和智慧与上帝建立这关系呢?
第六部分 爱使我们与所有人更亲近
爱自己的邻舍是史威登堡著作中的一个普遍主题。这里的 “邻舍“不必是隔壁的人。更确切地讲,邻舍是指人类的所有神性品性。对邻舍的爱是神性之爱的一种形式,我们都可以在灵性成长过程中体验到。
思考题 26 爱邻舍者利益他人
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认识到,从灵性上讲,益用的服务就是我们的邻舍。实际上,谁会仅仅把某人当作’某人’来爱呢?不,我们爱人是因为他们内在的东西,是那些使他们成为如此之人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因他们的品性而爱他们,因为那是我们共同的品性。我们所爱的特质就是他们的益用性,是我们称之为“良善”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邻舍。
既然圣经的核心是灵性的,那么这就是”爱我们的邻舍“的属灵意义。
《教义之信仰篇》20
核心理念
灵性意义上的爱是爱一个人的内在,即这个人体现的神性。当一个人被内心的爱和智慧驱使,渴望在世上实现益用目的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此人的行为看到这神性。
反思
想一想你不喜欢的人,也许是你经常见到的人。你可能很容易列出不在乎此人的原因。但是换个角度,花点时间想一想他或她所做的益用之事。此人是否在某些方面帮助了他人?他或她如何帮助过你,即使是无意的?专注于这些益用的行为是否会改变你对这个人的看法?
思考题 27 真正的人友爱邻舍
我们被造所领受的爱是对邻舍的爱,使我们对邻舍像对自己一样慷慨,甚至更慷慨。当我们为他人做一些善事时,会发现自己充满了这种爱的喜悦,就像父母对他们的孩子的感觉一样。
这种爱是真正的人类之爱,因为它有灵性的内涵,使之不同于没有理性的动物所拥有的尘世之爱。如果我们生来就有这样的爱,就不会像现在的人那样生在无知的黑暗中,而是生来就有一些知识和智慧的光芒,并且不久之后,就会真正具备知识和智慧。起初我们会像动物一样四肢着地,但用脚走路的冲动却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即使我们四肢匍匐于地时,也不是向下看地,而是朝前看天;我们终将站直身体,以便朝上仰望。
《圣治》275
核心理念
我们生来都有体验神性之爱的能力。史威登堡告诉我们,上帝创造我们是为了让我们与祂结合。然而他也说,我们生来就很自私。像动物一样,我们的基础本能是以自己的生存为核心。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有时我们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痛苦的后果。我们越对他人有同情心—我们越爱他们—我们就越成为真正的人,于是我们从动物性中升华出来,重生为属灵性的人。
反思
你是否同意:人类从根本上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易于倾向邪恶?无论同意或不同意,说说你的理由。
如果我们生来都是有爱心的人,都会本能地为别人做良善之事,你觉得世界会有什么不同?
下次你在外面散步时,低头看着地面走几分钟,然后抬头看着天走一段路。每个走法会产生什么感觉和想法?这个练习如何提示世俗之爱和神性之爱之间的差异?
我们被造所领受的爱是对邻舍的爱,使我们对邻舍像对自己一样慷慨,甚至更慷慨。
思考题 28 仇恨使我们远离上帝
我们感受到的对邻舍之爱的程度以及信仰的程度,可以被描述为主与我们同在的程度。主存在于对邻舍之爱中,因为祂存在于一切美好事物中,但祂不存在于缺乏爱的所谓信仰中。没有爱和仁慈的信仰是一种割裂或离散的东西。凡有结合的地方,就必须有结合的媒介,而唯一的结合媒介就是爱和仁慈。
任何人只要认识到主怜悯每个人,爱每个人,并盼望每个人永远幸福,就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因此,那些缺乏足够的爱,因而不怜悯他人,不爱他人,不希望他人幸福的人不能与主结合。因为他们不像主,没有祂的样式。通过所谓信仰的滤镜盯着主,却憎恨他人的人,不仅站在离主很远的地方,也在他和主之间设置了一道深不见底的地狱鸿沟。如果你试图接近他,就会掉进这个鸿沟。对他人的仇恨就是那条隔绝的地狱鸿沟。
《属天的奥秘》904
核心理念
对邻舍的爱是上帝之爱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对上帝信仰的组成部分。我们可能会认为信仰和相信一样,是一个理智思维的过程。但在这里史威登堡说,如果我们没有对他人的爱,再多的相信也不能使我们靠近上帝。公然憎恨他人会扩大我们与上帝之间的鸿沟。
反思
你如何定义信仰?你的定义包括爱吗?或者不包括?更大的信仰会导致更强的爱吗?是或不是,说说为什么?
主存在于对邻舍之爱中,因为祂存在于一切美好事物中,但祂不存在于缺乏爱的所谓信仰中。
思考题 29 善念善行源于主
当我们爱邻舍时,主与我们的同在就首先成为可能。主在爱里,只要我们有爱,主就会同在。此外,只要主同在,祂就与我们说话,我们却不知道那不是我们自己的思想。然而没有一个念头,没有一星点的思想起源于我们。凡是来自地狱的邪恶和谬误,都是邪灵传输给我们的;凡是从主而来的良善和真实,都是天使浇灌我们的,这就叫做流入。于是赋予我们生命,使我们的灵魂和肉体建立互动。
《属天的奥秘》904
核心理念
流入是史威登堡使用的词语,描述上帝的爱和智慧输注我们最内在灵性层面的过程,从而既维护我们,又将我们改造成属灵之人。有些人可能会体验到这是一种内心的声音,敦促我们做正确的事情。它也可能表现为突然想做一件善事或对他人的爱或慈悲的感觉。虽然这些冲动看起来属于我们,但史威登堡告诉我们,它们实际上是来自上帝。
反思
当我们思考一个衡量善恶的内在标准时,我们常常会想到良心。你的良心来自哪里?在你看来,它是被神性引导的吗?当你有做善事的冲动时,你是否遵从了它?
想象一下,每个良善的念头都是主同在的标志。这将如何改变你对每天许多想法的反应?
第七部分 爱把我们引向天堂
宇宙中所发生一切背后的神性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引导我们走向天堂。天堂不仅是一种爱的状态,它本身就是上帝的形象。因此,史威登堡还将天堂描述为人的形态。
思考题 30 天堂就是与主结合
天堂不是因为天使而成为天堂,而是因为主而成为天堂。其原因是,天使所享有的、成就天堂的爱和智慧不是来自他们,而是来自主—爱和智慧实际上就是天使内的主。
既然爱和智慧属于主,就是在天堂的主,既然爱和智慧构成了天使的生命,于是我们可以明白他们的生命属于主,事实上他们的生命就是主。天使们自己坚持认为他们的生命来自于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天堂就是与主的结合。
《圣治》28
核心理念
史威登堡告诉我们,创造的目的是把所有人引向天堂—也就是说,引向爱和幸福的状态,这是与上帝结合的标志。所以,天堂是一种爱和智慧的状态,在那里我们体验到生命的本相就是我们之内有上帝的同在。当我们在世上时,只要我们怀着对他人的爱,我们就处于这种状态。如果我们继续走这条路,那么进入来世后,我们就会成为天堂里的天使,在那里我们用全部生命来体验这种爱。
反思
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你曾有过的对他人的爱和善意的感觉,或者你曾看到的其他人出于爱的行动。现在想象一下,天堂是一个唯独由被爱激励的人组成的地方,而且无限扩展着。身处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感觉?那里的人们会如何对待彼此?
思考题 31 天堂就是上帝的形象
我们按照神性设计的形态被造,因为我们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被造的。由于上帝是设计的本体,所以我们被创造为该设计的形象和样式。
神性设计的最初成形及其持续存在,有两个来源:神性之爱和神性智慧。我们人类被造为这两者的容器。因此,遵循神性之爱和智慧的设计,使之运行于宇宙,尤其是天使天堂,这些都已经创建在我们身上了。
因此,天堂的整体是神性设计之形态尽其最大可能的彰显。在上帝的眼中,天堂就像一个人。天堂和人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际上是整全的。天堂里没有任何群体不与人体的某些部分,某些内部或外部器官相呼应。由于这个原因,天堂里的某个群体被说成是属于肝脏、胰腺、脾脏、胃、眼睛、耳朵或舌头等的区域。事实上,天使自己也知道他们居住在人体某一特定部位的哪个具体区域。我曾有机会从活生生的经历中了解到这一点。我看到由几千名天使组成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呈现为一个人的形态。这次经历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天堂作为一个整体是上帝的形象,而上帝的形象就是一个神性设计的形态。
《真实的基督教》65
核心理念
前面在思考题 24里,我们谈到了抽象形态的神圣设计—这是适用于所有生命的指导模式,事实上也适用于宇宙万物。然而在天堂,这种设计呈现为一个人的形态,史威登堡称之为”最大的人”。他用有四肢和器官的人体来描述这“最大的人”的形态。但在灵性层面上,你可以想象为这些身体部位所执行的功能—观察、领悟、吸收营养身体之物以及清除无用的东西,等等。
反思
如果爱能产生联结与合一的感觉,那么这联合将如何落实在行动上?
史威登堡说,在天堂里天使是如此亲密,以至于他们似乎成为了一个人。如此的亲密关系在尘世之人的眼中看起来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天堂里的一位天使,你认为自己会居住在哪个部分,为什么?
天堂的整体是神性设计之形态尽其最大可能的彰显
思考题 32 天堂是爱的体现
既然所有的灵和天使都体现着愿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天使天堂只不过是爱的体现,其中包含了对所有美好事物的愿望;同时也是智慧的体现,包含了对所有真实事物的认知。此外,由于一切美好和真实都来自于主,而主就是爱的本体和智慧本体,因此,天使天堂就是祂的形象。由于神性之爱和智慧的形态是人,因此,这也是天使天堂唯一可能的形态。
天使天堂的形象之所以体现了无限和永恒,是因为它是主的形象,主是唯一的无限和永恒者。我们可以从以下事实中看到祂无限和永恒之本质的形象:由千千万万天使组成天堂,他们组成的群体有多少,天堂之爱的共同愿望就有多少,每个群体中的每位天使都很清楚地展现着他或她自己的愿望。天堂的形态就是由所有这些既共同又具体的愿望组成的。在主的眼中这样的形态如同一个单独的生命,就像一个人是一个单独的生命那样。这种形态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在永恒里变得更加完美。由于神性之爱是至高形态,当越多人参与构成神性之爱的形态时,这种结合就越完美。
《圣治》61-62
核心理念
天堂是上帝的形象,不仅意味着它是神性之爱和智慧的化身,还因为那里包含了无限的爱。尘世上的每个人去世后都会把他自己的爱和经验带到来世。而成为天使的人则把他的爱和经验融入到天堂的组合中,使之比以前更加美好。
反思
想一想你认识的那些为他人做善事从而展现神性之爱的人。他们各自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爱?他们作为天使可能是什么样的?
既然天使满怀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这是否会影响你对美好事物渴望的情怀?
整个天使天堂只不过是爱的体现,其中包含了对所有美好事物的愿望;同时也是智慧的体现,包含了对所有真实事物的认知。
思考题 33 爱寻求和谐摈弃冲突
在天堂,主的神性就是爱。因为爱接纳每一个属天的品性—如祥和、聪明、智慧和幸福。爱能接受一切与之和谐的事物。爱渴望这些事物,寻找这些事物,自然而然地吸收它们。因为爱有一个不变的目的,那就是与这些事物结合,并被这些事物充实丰盛。其实人也能意识到这一事实。这么说吧:他们内心的爱搜索记忆,并从记忆中抽出与之相符的事物,把这些事物聚集起来,并把它们安排在自己之内和之下—在自己之内,从而可以拥有它们;在自己之下,以便它们可以为其服务。然而,它抛弃和消除那些与它不一致的东西。
《天堂与地狱》18
核心理念
在这段讲述中,史威登堡用另一种方式描述了我们内心的爱与神性的关系:爱寻找与之和谐的东西,拒绝不和谐的东西。这样的运行发生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于是我们可以成为越来越有爱心的人,从而与我们内在的神性欣然相合。当我们进入灵性世界后,这个过程将继续,但目的性更明确,直到我们的爱得以完全彰显,我们所不爱的被完全摒弃。这样一来,我们就找到了真正的灵性家园。
反思
你爱什么、看重什么,胜过其他任何东西呢?我们经常把这些想法限定在爱特定的人、特定的物品或活动上。但花点时间追溯一下这种情感的源头。例如,如果你喜欢音乐,你喜欢它的什么?是听音乐时的感受吗?是制作音乐的创造性过程吗?是与他人一起听音乐或制作音乐的社会活动吗?还是你的音乐在别人身上激发的情感?在你内心的基本需求中,你的爱表达的是什么?
你觉得摒弃与爱不一致的东西有困难吗?困难或不困难,说说为什么?
爱接纳每一个属天的品性—如祥和、聪明、智慧和幸福。
第八部分 上帝爱所有人
上帝是爱与智慧的终极化身。因此,史威登堡告诉我们,发怒或惩罚人完全不符合上帝的本性。上帝的爱为我们所有人而存在,毫无例外,直到永远。
思考题 34 上帝的丰盛与不同的个人领受
主是无所不在的!祂在任何地方都是以祂的全部本质存在。祂不可能从自己的本质中拿出一部分给一个人,把另一部分给另一个人。凡祂给出的就是全部的。祂也给了我们能力,使我们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或多或少地运用这能力。主说,祂居住在那些遵行祂诫命的人里面,信实的人在祂里面,祂也在他们里面。一句话,万事万物都被上帝的丰盛充满。我们每个人都从这丰盛中得到自己那份。
《真实的基督教》364
核心理念
西方文化中,说上帝对某些人的爱多于其他人是很常见的。有些人可能认为他们自己或他们的教派是唯一可以被拯救的人。在这里,史威登堡说,虽然对某些人来说上帝同在的感觉可能比其他人更强一些,但上帝毫无保留:我们领受多少上帝的爱,完全取决于我们,这是决定能否感受到祂同在的原因。
反思
你是否曾经感到上帝没有真正与你同在?这种情况什么时候发生过,你那时是甚麽感觉?你如何看待上帝与我们每个人完全同在这一观念?
思考题 35 要正确理解上帝
圣经中有许多段落描述主是愤怒的、狂暴的、报复性的,并说祂会惩罚、把人投入地狱、试探人等等。那些简单地相信这些并因此敬畏上帝、小心不敢对祂犯罪的人,不会因为他们简单的信仰而被定罪。然而,如果人们说服自己相信这些对主的描述是真实的,甚至真的相信愤怒、狂暴、报复等邪恶之事,是主的真实特征,祂确实会因为愤怒、狂暴和报复而惩罚我们,把我们投入地狱,那么他们就会被定罪,因为他们破坏了真正的真理,那就是主是爱的本体、慈悲本体和良善本体。任何具有这些品性的人都不可能有愤怒、狂暴和报复的行为。将其他品性归于主,也是基于事情看似如此的表象。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那些例子。
《神圣经典》94
核心理念
在《旧约》中,上帝的形象经常被描绘成愤怒和残忍的,因为一些看似轻微的罪行而惩罚或处死人们。史威登堡告诉我们,这些故事并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而是要根据其内在的属灵含义来解释。尤其重要的是,他说,我们永远不应该相信上帝可能具有这些负面的任何特征,因为这种信念阻碍了我们对神性之爱和智慧的真正体验。
反思
你是否读过或听过《圣经》中的故事,其中对上帝的描述似乎是愤怒的、心胸狭隘或报复性的?这些故事如何影响了你对上帝的信仰(或怀疑)?在你看来这样的故事为什么会被收录到《圣经》中?
思考题 36 上帝有爱没有恨
如果你愿意,请思考一下,如果主以愤怒看待恶人,以怜悯看待好人,祂会是什么样子?有无数的恶人和无数的好人。如果祂出于恩典而拯救好人,但为了执行报复而诅咒恶人,祂会是什么样子?如果祂在看待善人时是一种表情,即柔和宽厚的神情,而在看待恶人时却是另一种表情,即严厉无情的神情,那么,主上帝是什么样的人呢? 《真实的基督教》651
核心理念
因为人们对良善和邪恶的灵性影响都持开放的心态,于是会爱一些人而不喜欢另一些人,或者变得愤怒或想要报复,这就是我们的天性。史威登堡促请我们思考,如果上帝也是这样,宇宙会是什么样子?既然上帝是所有生命的源头,是纯洁的爱与智慧的存在,祂怎么可能恨任何人?祂怎么可能希望伤害自己心爱的被造之物?如果祂这样做的话,祂就会违背自己的神性。
反思
想象一个你爱的人。花点时间使你对这个人满怀爱的情感。现在想象一下,试着去恨那个人。你能做到吗?
现在,想象一个你不喜欢或讨厌的人,注意你对此人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对那个人有什么影响,对你有什么影响?
思考题 37 爱的本体不可能恨
当然,每一个被圣经启迪的人都能看到,上帝是慈悲和仁爱的本体。祂是绝对的爱和绝对的良善,这些品性是祂的本质。说慈悲的本体或绝对的良善可以愤怒地看着人类,把我们都关进地狱,却仍然保持其神性本质,这太矛盾了。这种态度和行为属于邪恶之人,而不是有圣德之人。它们属于来自地狱的邪灵,而不是天堂的天使。把这些归于上帝是令人震惊的。
《真实的基督教》132
核心理念
史威登堡在他的著作中清楚地划分了一个界限:爱是上帝的特征,而仇恨和复仇是邪灵的特征。正如我们在上一个思考题中看到的,上帝的本性根本就不会愤怒或诅咒人下地狱。在《天堂与地狱》一书中他写道,人死后,耽爱邪恶的人自愿下地狱,因为天堂让他们感到痛苦。然而无论一个灵魂坠入多深的地狱,上帝都不会离弃他们。
反思
你如何应对上帝可能愤怒或诅咒人下地狱的观念?你自己是否曾经这样相信?如果是的话,是什么导致了你的这种信念?
如果你接受史威登堡的说法,即上帝永远不会憎恨甚至抛弃任何人,这是否改变了你心中上帝的形象?
你的信念中,关于上帝所行的或将会行的,是否影响着你的行为?
思考题 38 上帝的爱从不动摇
上帝的爱不仅延伸到善人和善事,也延伸到恶人和恶事。它不仅延伸到天堂里的人和物,也延伸到地狱里的人和物—不仅延伸到米迦勒和加百列,也延伸到魔鬼和撒旦,因为上帝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从永生到永恒。正如祂说的:“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恶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5:45)。
尽管如此,邪恶的人和物仍然是邪恶的。这是由人和物本身的品性造成的。邪恶的人和物没有接受上帝真正的、最深刻的爱。他们根据自己的本性接受上帝的爱,就像荆棘和荨麻接受太阳的热量和天空的雨水一样。
《真实的基督教》43
核心理念
这里我们把上帝的爱和雨作一个比较:它落在每个人身上,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但它落下的每个对象都以自己的方式使用这爱。上帝的爱承载着邪恶之人,但同时他们却扭曲甚至拒绝此爱。然而上帝的爱从不动摇。
反思
想象一下你认为危险或有害的人或事,即过去伤害过你或使你害怕的人或事。
你能想象这样一位上帝吗,无论如何祂都会平等地爱所有这些人和事,包括危险的和有害的?
你能想象自己也会这样做吗?如果会的话,你首先会做什么?
思考题 39 上帝的宽恕
主赦免了每个人的罪。祂不指控我们,也不归罪。然而,除非依据祂的神圣天道法则,祂仍然不能带走我们的罪。所以当彼得问祂应该原谅得罪他的人多少次,七次是否足够时,祂说彼得应该原谅的不是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18:21–22)。既然如此,作为慈悲本体的主,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
《圣治》280
核心理念
无论我们是谁,上帝都爱我们。史威登堡说这是真的,不管我们出生在哪里,也不管我们信奉哪种宗教,因为世上所有人的内心生来都怀着神性之爱。
无论我们做了什么自私或邪恶的事,上帝都会宽恕我们。我们可以选择远离祂,但祂不能(也绝不会想)远离我们。
反思
你希望自己曾经做过、想过或感觉过的什么事情能被宽恕吗?针对别人曾经做过的某些事情,你是否愿意宽恕他们?你能想象一个不能被宽恕的、令人发指的行为吗?如果你向上帝请求宽恕,你觉得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