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斌
天赋异秉
很小的时候,瑞登堡就注意到思想和呼吸之间的微妙关系。早祷晚祷时,他习惯了长时间屏住呼吸。后来,当他探索心与肺协调运作的关系,特别是全神贯注地写作时,他的呼吸似乎停止了,一种深沉的内呼吸在进行。回首往事,他发现自己从小就有了这方面的预备,使他能进入忘我之境,最终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探索灵界的奥秘。“我最初习惯于这样呼吸,是在儿时做晨祷和晚祷的时候。后来,当我时而探索肺与心脏的协调运作时也是这样呼吸,特别是当我聚精会神地写作时,更是如此。多年以来,我时常注意到我的呼吸是悄无声息的,几乎难以察觉。从孩提时代开始,我已多年习惯于这样呼吸,特别是陷入沉思的时候,我的呼吸似乎停止了。否则的话,要冥想真理几乎是不可能的。后来,当天堂向我敞开以后,我得以与精灵交往,有时一个钟头的时间,我几乎不用呼吸,只要吸纳足够的空气维持思维的运行就好了。”(《灵界日记》3464)
良好的家庭环境
瑞登堡从小在敬虔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一家人时常在就餐或聚会时谈论宗教话题,小瑞登堡因而有足够的机会与神职人员就信仰和生活交流看法。多年后,当他回忆儿时所受的宗教影响时,他写道:“从四岁到十岁,我时常思想神、救恩、人的心性等方面的问题。我时常说出一些事,让我的父母非常惊讶;他们说一定有天使通过我的口说话。从六岁到十二岁,我最大的乐趣是与神职人员谈论信仰。我认为信仰的生命是仁爱,仁爱使信仰具有生命力,而且神乐意将信心赐给每一个人,不过仅有实践仁爱的人才接受信仰。”
广泛的兴趣和敏锐的观察力
瑞登堡在英国留学的三年有三大特征,这些信息都是从幸得留存的四封书信获得的。其一是学习自然科学,这是他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他前半生的鲜明色彩。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冶金学、矿物学、地质学、解剖学、生理学、政治学、经济学、采矿工程学,这些他都有过或深或浅的研究。“我每天都去拜访城内最有名的数学家,也拜访了弗拉姆斯蒂德。他被认为是英格兰最顶尖的天文学家,经常进行天文观测。总有一天,他和巴黎人的天文观测能给我们带来月亮运行及其向行星移动的准确理论,为海上航行的人提供精确的经度。因为他发现,到目前为止,月亮的运行轨迹根本没有得到确定,所有的理论数据还远非完美。”其二是学习之余参观名胜古迹,这是他最大的兴趣之一。1710年秋,瑞登堡在信中说,他已走遍伦敦城所有值得参观的地方,包括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伦敦塔、伦敦大桥,以及点缀城市的美丽的广场和民宅。他一定也去了圣詹姆斯公园、肯辛顿花园、春园公园(也就是现在的沃克斯厅园),也逛了斯特兰德附近的书店和货摊,寻找感兴趣的书籍,其中包括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瑞登堡说他每天坚持阅读。此外,吟诗作赋也是他学习之余的消遣之一。“这里有很多出色的诗人,比如德莱顿、斯宾塞、沃勒、弥尔顿、考利、博蒙特、弗莱彻、莎士比亚、约翰逊、本、奥尔德姆、贝纳姆、菲利普、史密斯等等。他们的诗作充满想象,值得一读。”
其三是学习手工制作技巧,包括制表、雕刻、书籍装订、镜片研磨等技术;务实是他一生中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每次租房,我都好好利用。起初我和一个钟表匠住在一起,后来又和一个木匠住了一段时间,现在正和一个铜管乐器大师住在一起。我偷偷学习他们的技巧,相信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想要获得地球仪的制作图纸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生怕被人复制,而且他们制作的地球仪非常昂贵。因此,我打算亲自雕刻两件中等尺寸的,再把图版寄回瑞典。等回国以后,我兴许再制作几个更有价值的。现在我已经熟练了雕刻,我想我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进行雕刻了。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我准备寄一个样品给他,这是目前为止我亲手雕刻的第一件作品。另外,我从房东那学会了制作铜管乐器的方法,而且做了很多,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要是回到瑞典,我不需要请任何人帮忙制作地球仪的子午线及其它部件了。天文学方面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了很多于学习天文知识有用的发现。虽然一开始它让我头疼,但是现在,长时间的沉思对我已不是什么难事了。”
1733年,瑞登堡第三次出国旅行,目的是完成他已投入十多年的手稿。虽然他的作品主要涉及与瑞典经济至关重要的两种金属,但是他希望探索的却远非冶金学本身。他一直在寻求了解自然的法则,希望追溯物质的起源和运作规律。1733春,他觉得是时候完成他的著作了,便计划了一次德国之行,希望可以视察更多的矿场,然后发表他的作品。他的同仁注意到了他在这方面的努力。当瑞登堡申请九个月的假期时,他们在申请书中加上了矿务局的意见,表示对他的支持,说瑞登堡以“令人称道的干劲在矿务方面乐此不疲地写了许多有用的材料,人们一定乐于见到这样的作品面世”。国王与委员会商议之后同意了他的申请。
瑞登堡此次旅行到了德国和波兰,在莱比锡出版了他的三卷《哲学和矿物学著作集》(Philosophical and Mineralogical works),还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创造的起因与终极目的》(The First and Final Cause of Creation)的小论文。一路上,很多地方和事件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全都一丝不苟地记在日记当中,包括所到的城镇,当地的人文风情,所参观的名胜古迹,与他同行的旅伴,所拜访的学者,正在阅读的书籍,等等。花园、庭院、城堡、宫殿、教堂、矿场、医院、图书、手稿、音乐、艺术、图书馆、科学理论、宗教团体、游行、娱乐,全是他关注的目标。他从未丢弃手头的工作,也从不错失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的良机。其兴趣之广泛,精力之充沛,观察力之敏锐,随处学习、探索、调查、体验、思考、写作之精神,令人惊异,令人赞叹。
1736年,瑞登堡又一次离开斯德哥尔摩。他给国王写信,申请三到四年的假期,以完成他手头的著作。他希望能留在国外,“寻找最合适的条件,包括从图书馆获取必要的协助,向诸位学者请教,以便完成并出版我的著作,这些都是我在家乡难以做到的。”他的计划是寻找灵魂在体内的居所。矿务局作了适当安排,以履行瑞登堡出行期间的工作。他的申请再次获得批准。
瑞登堡此次出国旅行的成果是1740年9月发表了《 灵魂世界的机制》(The Economy of the Soul’s Kingdom)上卷。和上次旅行一样,他把旅途的所见所闻记录在日记当中。其兴趣之广泛、精力之充沛、观察力之敏锐依然是他的风格,风土人情、宗教礼仪、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歌剧、戏院、花园、图书馆依然是他感兴趣的目标。不过两次的旅行日记在特点上还是有些不同,前者偏向现代、科学、工业、生产等主题,因为上次旅行的目的是完成矿物学方面的著作,揭示最时新、最现代化的采矿工艺和技术。而本次旅行的目的是完成灵魂学方面的著作,所关注的是身体和灵魂的相互关系。下面是从他的旅行日记中节选的几段文字,从这些记录我们看到一个拥有广泛兴趣,具备充沛精力的人是如何用心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他仿佛时时在观察,事事在留心,处处在学习,其用心体验生活的热情令人肃然起敬。
“说起我在旅行中所拜访并因此结识的诸多学者,那真是一言难尽,因为我从不错失这样的机会。再者,我也从不放过参观图书馆、鉴赏收藏品等有趣的事儿。”
“我终于到达了柏林。我先是在城里溜达了一圈,想看看有什么吸引眼球的地方。在通往皇家城堡的大桥上,国王威廉于1703年建造的铜像一下把我迷住了。它如此巨大,雕工又如此精美……皇宫相当雄伟,风格顶级奢华,在建筑规模上比许多国王的皇宫更胜一筹。皇宫的一侧是一个可容纳二三万名士兵的阅兵场,从宫里便可检阅场上的军事演习或阅兵仪式。我不打算用千言万语来描述皇宫的壮观,画家只消一幅画便可将它描绘得更形象直观。”
“我行走在布拉格,参观了很多地方。[1]去了莫尔道河大桥,大桥有18个圆拱,圆拱上有各式各样的雕像。[2]参观了圣维塔大教堂(St. Vitus)……没来得及参观圣温塞斯劳斯大教堂(St. Wenceslaus)和其中的圣物。[3]参观了大主教的宫殿。[4]参观了另外一些壮丽的宫殿。[5]参观了圣洛雷托大教堂(St. Loretto)(属方济会)。[6]在圣洛雷托大教堂,我有幸参观了他们的圣所。[7]参观了圣尼古拉斯大教堂(St. Nicholas)(属耶稣会士)。[8]到犹太人的集市和社区逛了一圈,真是乱糟糟脏兮兮的一片。[9]站在大教堂所矗立的山上,整个城镇尽收眼底。[10]参观了市政厅及其奇特的大钟,大钟不仅指示时间,也指示月球周期。此外,还到处参观了街道和广场上神态各异的雕塑。”
“第一个给绘画注入生命力的人是乔托(Giotto)。十六世纪又出现了拉斐尔(Raphael),可惜他37岁便英年早逝了。随后又兴起了柯勒乔(Coreggio)和提申(Titian)。十七世纪以奇尼亚尼(Cignani)首当其冲,马拉提(Carlo Maratti)紧随其后。十八世纪也诞生了不少杰出的画家,诸如弗朗西斯奇尼(Franceschini)、索利梅尼(Solimeni)、朱塞佩(Giuseppe del Sole)、巴里诺(Barino),等等……透视画方面的大师有波齐(Pozzi)、卡瓦佐尼(Cavazzoni)、卡斯特里尼(Castellini),比什蒂加(Bistega)和比别尼(Bibieni)更是登峰造极。雕刻方面,领衔出场的有玛格里滕(Margaritone)、皮萨尼(Andrea Pisani)、卡瓦利诺(Pietro Cavallino)三位大师。十七世纪又诞生了隆巴多(Antonio Lombardo)和阿尔加迪(Alessandro Algardi)两位大师,贝尔尼尼(Bernini)更是一枝独秀……建筑艺术在布拉芒特(Bramante)、巴罗乔(Bsaroccio)、塞利奥(Serlio)、圣索维诺(Sansovino Fontana)诸位大师的努力下日趋成熟,他们的风格都源自米开朗基罗(Michael Angelo Buonarotti)。但是,开创建筑学的人却是阿尔贝提(Leon Battista Alberti)和布鲁内莱斯迦(Brunellesca)。时至今日,博罗米尼(Borromini)又给建筑艺术注入了新的风格。卡洛(Carolo Fontana)和福格尼(Foggini)也作出了这方面的贡献。”
“我和一个朋友一同参观了皇家园林,园中尽是从国外引进的树种。左边主要是丝柏和月桂,右边主要是香木缘和橘树。靠围墙的树多种多样,还有一棵极为粗壮的无花果树。在此,我们能看到大片的月桂和橘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少说都在500棵以上,修饰得整齐而漂亮,无论样式、高度、粗细、年龄,似乎都一模一样!树干的直径全是8英寸,那棵印第安无花果树的树径则为24英寸。此皇家园林称得上所有欧洲园林当中的佼佼者!”
“圣约翰日那天,我出到郊区散步,观赏以大理石雕塑见称的大花园。通往花园的路很长,道路两旁长有密密麻麻的树木,修饰整齐,造型奇异,还装饰有陶制塑像。道路尽头便是花园了,园内装饰着漂亮的大理石雕塑,全由精纯耀眼的大理石做成,无不栩栩如生。雕塑有大有小,数量惊人。与凡尔赛的雕塑相比,除了在尺寸上稍逊一筹外,其它都有得一拼。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田园风光的乐趣。”
“我来到卡尔斯贝的天主教堂,参观了他们的弥撒。整个氛围是那么愉悦怡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听觉方面,他们有非常优美的旋律,全由乐器演奏,不用人声。视觉方面,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拿着灯台和蜡烛的男孩做着各种动作,神父穿着华美的礼服,男孩也穿着华美的礼服,在灯台的照耀下,一切都显得金光闪闪,银光闪闪。嗅觉立面,圣坛和圣所所涂抹的香油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触觉方面,神父进殿时将圣水撒在信徒身上。心灵方面,神父和青年信徒无数次屈身敬拜至高者的场面令人震撼。唯一欠缺的是味觉方面,因为只有神父能享受葡萄酒的美味。这些崇拜圣事的安排,都是为了愉悦人的感官。信徒对这些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来说,外在感官是忆念至高者的首要途径。”
“我还参观了当地的图书馆,其中藏书不少,可惜大部分已经陈旧(因为缺乏这方面的资金),读者有兴趣借阅的不多。馆中还展出了一些手稿,其中包括从埃克斯拉夏佩尔(Aix-la-Chapelle)收集而来的800年前由查理曼大帝所抄写的圣经,从克里斯蒂娜女王(Queen Christiana)图书馆收集而来的意大利文历史资料和许多古老的法典,还有一些汉文书籍,一本极为精致的古兰经,另有一本盒装的形状几近圆形的袖珍古兰经,还有一本巨大的地图册。”
“当中一位站在甲板上,一动不动。四个小时的时间,他一直在虔诚的祷告——很可能是为船上航行的人祷告。这样的祷告,只要是出自一颗诚实纯洁的心,真诚无伪,一定是神所悦纳的。”
“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花园,园中种植了不下4000株奇异的植物,还有一个种满奇特树木的小树林和一座高塔。该塔建于亨利大帝时期,登上塔楼,城市大部可收入眼底。花园由国王的首席御医打理。这里每周都举办植物学、化学和解剖学的公开课。花园入口处的建筑中,有杜纳福尔(Pitton de Tournefort)的奇珍收藏室和一个不下6000件植物的标本室。”
“我到了波格赛别墅(Villa Borghese),这里有非常棒的雕塑群,到处树立着古代或现代君王及其他名人的雕像,还有瓮啊瓶啊珍奇石柱什么的。在现代雕塑中,贝尔里尼(Bernini)的达芙妮是我见过的最惟妙惟肖的作品。别墅四围尽是古代或现代的雕塑,园中到处矗立着石柱。花园和庭院之壮丽,简直可以与王宫媲美。这些全是枢机大臣波格赛(Cardinal Scipio Borghese)的藏品,有两处地方树立着他的大理石塑像。园中还有喷泉和橘园。真是花几天时间也欣赏和描述不了其中的美啊!”
“在秘书官维特的陪伴下我来到了图书馆,这里非常的壮观,书籍的归类也很到位。我到达的时候,司法委员克莱默已经离开了。图书馆供有藏书70000卷,八开本放在顶层,可以通过内部的楼廊获取。他们向我展示了1456年在马扬斯印制的西塞罗(Cicero)的作品,它被公认为第一本印刷书籍。他们也向我展示了我的作品,不知道我就是作者。”
“我来到鲁瓦,这是一个惨淡的城市。无论走到何处,修道院、教堂、僧侣都是最富有的,他们占据了大部分的土地。僧侣个个体态肥胖,傲气十足,生活富裕。他们多数过着懒散的生活,希图越来越多的人屈从于他们。对于穷人,他们除了口头上的祝福,根本不关心他们的死活,还白白掠夺他们本已少得可怜的财富。”
时刻保持清醒的觉察和谦卑的心态
4月4日清晨,梦见自己骑着马,被指示该去的方向。“但我一眼望去,前面一片黑暗。我发现自己在黑暗中迷了路,幸好此时有光照过来。原来我真的迷路了。我看到了路,看到了该去的树林,穿过树林就能看到蓝天。醒了。我随即想到此生,又想到来世。在我看来,从今生到来世都充满了主的恩典。我不禁悲泣,因为我根本没有爱,反时常冒犯他。他引领我,指示我通往恩典之国的路。我根本不配承受这样的恩典。”(《梦日记》36)
“我发现从前早已存在的各种念头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我由此看出神的话不虚:我们没有一句话,一个念头,是神不知道的。”他因此得知,人唯一能做的,是谦卑地承认自己不配,满心感激神无限的恩典。
根深蒂固的一些念头又浮现出来。“仿佛有声音对我说,我应该找借口原谅自己,或是将做过的善事归功于自己。”他当即发现,这是试探之中的又一大试探,幸好神的灵在启示他,让他清楚审视这一切。
试探越来越强,进入人性至深处,但他有一种坚强的信念:主乐意饶恕他。“我时不时热泪盈眶,不是出于悲伤,而是出于内心深处的喜悦。因为向一个如此不堪的罪人,主竟乐意显示如此浩大的恩典。我发现信仰的总归是:人应当在主的恩典前虚己,觉悟自己的不配,因神的恩典谦卑地称谢他。”
他在灵里思索着,如何才能避免一切污秽,却发现它总是自我涌现出来,其源头乃是人性中的骄傲和虚荣。“比方说,若有人不按我自己的估计看待我,我发现我心里总是会说:‘哼,你若知道我获得了怎样的恩典,必定刮目相看了。’这立时是不洁净的,是从虚荣心发出来的。我终究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向神祷告,祈求饶恕,也求别人能享受同等恩典,或许他们已经享受了同样的恩典。我由此清楚地看出,又有一种可怕的罪恶存于我身,完全没有转变。这是亚当的根,人类的原罪。不仅如此,还有无尽的罪恶植根在我心里。”
他看到一家书店。“立刻有念头浮现出来:我的著作一定比别人的更有价值。但我立时醒悟:万事互相效力,我们的主有千方百计去预备一个人。因此,每本书都有它的价值,根据人悟性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然而,骄傲自负还是会涌现出来。求神克制,能力在他手中。”(《梦日记》62-78)
4月11日,整晚做着梦,好像被指教了很多东西,但是记不大清楚。“后来,我的膝盖自己动了起来,这可能表示我在一定程度上谦卑下来了。是的,这是神的恩典,我满心感谢!”再后来,他在梦中发现,人的每一个念头,自己或许认为是非常圣洁的,其实里面粘附着无穷的罪恶。人的每一个欲望也是如此,表面看起来圣洁,其实是出于恐惧和伪善。这是人通过自省可以发现的事实。“鉴于此,我们更不能称自己是纯洁无瑕的,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掺杂着许多不干净的东西。”(《梦日记》105-110)
6月20日,梦见好像有人在讨论他是否该被纳入他们的团体。“我父亲出来了,说我所写关于命运的论文极为优美。我记得那只是一篇小论文。之后的一个晚上,我发现自己在教堂里,身上就一件衬衣,因而不敢出门。这梦境可能意味着我尚未穿戴整齐,尚未做好该做的准备。”(《梦日记》206)
7月1日,非睡非醒间,感觉某种奇妙的东西在身上发生,使他剧烈地颤抖,正如基督显现的那次一样。他期待着像上次那样拜倒在地,事实并未如此。随着最后一次战栗,他被提起来,又被放下。看到前面有一张脸,但非常模糊。他跪下,心想是否应该俯伏。但他没有俯伏,似乎不被允许。“完全清醒以后,类似的战栗又多次发生。一定是某位圣洁的天使,因为我没有被伏倒在地。这意味着什么,主最清楚。”(《梦日记》209-210)
9月29日,从周六到周日,梦见金碧辉煌的宫殿,美到极致,太阳的光辉照在其上。他听到有人说,这团体已决定接纳他作为来自凡间的成员,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有人说,有过若干这样的先例。(《梦日记》243)
10月8日,觉得当晚是最甜蜜的一晚,因为梦见了天真无邪的国度。看到下面有极为漂亮的花园,开着白色的玫瑰花。后来进入一间大房子,看到漂亮的盘子,盛着牛奶和面包,让人垂涎三尺。还看到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我深受他的感染,真希望能在这样一个天真无邪的国度生活”。醒来以后,为离开这样的境遇而伤感。(《梦日记》257-259)
10月12日,梦见一个盛着面包的盘子递到他面前。“这意味着主将亲自指示我,因为我已开始进入一无所知的状态,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都将从我挪走。学习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就是说,首先成为一个孩子,吸取知识的营养。这正是我目前的光景。”(《梦日记》267)
10月13日,听朋友说,“最近两周以来,我的容貌越来越英俊了,如天使一般。这是神的美意,他与我同在,从不收回他的恩典。”(《梦日记》268)
10月27日,清晨醒来时又经历一次晕厥,和六七年前在阿姆斯特丹写身体的构造时所经历的相似,只是更加深妙。“我似乎濒临死亡的边缘。”他看到了光,使他伏倒在地。这次晕厥比上次更加深沉,但消失得也快。“这表示我的头脑得到了整理和洁净,阻碍思维的东西已被清理,如上次一样。因为我获得了更深的洞察力,尤其反映在写作上。现在正体现出来,因为我觉得下笔如有神。”(《梦日记》282)
主耶稣基督的仆人
4月13日,“起来以后,我在主面前恐惧战兢,一丁点念头或暗示都足以让我颤抖。这是神的恩典,指示我当恐惧战兢寻求他的救恩。‘愿你的旨意成就,我属于你,不属于自己’,这是我的座右铭。我已经舍弃自己,完全交托给我们的主,愿主照他的美意待我。肉体虽有不安,灵里却非常快乐。因为这是我们主的恩典作成的。愿神赐我力量!”(《梦日记》117)
“我感觉到一股灵流,如一道轻柔的、难以觉察的水流。它不明显,却在引导着,牵引着。这从主流入的灵流如此引导着我思维的走向,虽然温柔,却十分有力,叫我不至于有其它杂念。我也做过尝试,却是徒然。”(《属天的奥秘》6474)
主的再来
“我实实在在地说,主向我他的仆人显现,授予我这职分,又开我的灵眼,将我引入灵界,让我亲眼目睹天堂地狱的景象,与天人和灵人交往,迄今已有多年,从未间断;从蒙召那天开始,我没有从任何天人领受新教会的教义,全部是我阅读圣言时单单从主所领受的。”(《真实的基督教》779)
“众所周知,《启示录》唯有主才能解开,因为《启示录》只言片语之间蕴藏着非特别启示所不能知的奥秘。故此,主乐意开启我的灵眼,指教于我。既是如此,别以为本书有任何东西是出于我个人或任何天人,实在都来自主。主曾藉天人对约翰说:‘不要封了这书上的预言’,意味着这些预言将来必要解明。”(《破解启示录》前言)
“我与灵人并天人交往已有数年。对于圣言或圣言的精义,灵人从来不敢,天人也从来不求告诉我任何东西,更别说指教于我。唯独主指教于我,显现于我,启示于我。”(《天命》135)
“我得以看见天上的光,从这光我能清楚分辨哪些是出于主,哪些是出于天人。出于主的已被记下,出于天人的未然。”(《详解启示录》1183)
“主的再来乃是藉着一个人来完成;主亲自向此人显现,主的灵将他充满,通过祂的圣言指示新教会的教义。”(《真实的基督教》779)
“今日有如此直接的启示,因为这正是所谓的‘主的再来’。”(《天堂与地狱》1)